生活随笔—在诗词中感悟生活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20-06-30 07:44:00
昙花,一现。
回望历史,多多少少文人如同珍珠一般,闪烁着属于文学的光芒,但时间飞逝,却最终也成为易碎的气泡在历史长河中破碎,可他们的文采,哲理,深深的印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为我们揭示了道德生活的大门。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复桃,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首词白居易描绘了琵琶女的情况,却也侧面反映了现代父母对子女的期望。
王维曾写过“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团圆,一个有着家的味道的字符,每每想起重阳节,耳边似乎也传来一家人围在一起,欢声笑语,不亦乐乎。但现在,在外打工中的人们越来越多,谁都没有这个时间与金钱回一趟家去看望父母与子女,导致现在的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增加。在这个生活中,如同王维的感叹似乎也越来越多了。这不是外出打工人员缺失道德,而是经济社会的不发达。外出打工人员也想家,相信他们会在重阳节来临之日,用真挚的心遥望家的方向,如同王维一般,吟上一句:“少一人”。
每年的4月4日是清明节,通常,这一天“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可如今这种道德魅力似乎渐渐消失,清明节就像成为了人们的负担或是一种攀比的对象。有的人似乎是“无神论者”,导致一些坟头积满了灰尘,杂草丛生,而有的人则是开着宝马,带着昂贵的首饰,如同参加婚礼亦或是什么节庆节日一般,如同花孔雀似得在墓前招摇,表情冷淡,却慷慨的请了法师来祈祷,真是可笑。欲断魂,欲断魂,这种对于亲人的道德尊重,不要随着时代的复迁而消逝……
穿过哀伤的清明,随着历史隧道来到春节。
“千门万户曈曈日,便把新桃换旧符”。小小的两句诗,就将新年的喜庆,欢快,体现了淋漓尽致,春节,无处不体现了道德文化的魅力!向长辈问好,访亲问友,每一处都蕴含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道德精髓,每一句问候与饱含热情的拥抱给予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沉淀的礼仪道德。
诗词,它凝重,醇厚,孕育了历史文化的积淀,凝聚着历史文人们对生活的爱与体现的魂灵,让我们从诗词中品味生活,从诗词中了解道德魅力!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