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广播记者与电视记者
第一节 广播记者工作
一、广播记者
把一切从事广播新闻采访、编辑、主持节目的专业人员泛称为广播记者。
广播记者、主持人的工作是艰辛的。
作为广播记者、主持人,必须有为了事业献身的精神。
二、广播记者工作的特点
广播记者的工作都是围绕声音这一表现形式进行。声音是报道的全部内容。
完全通过声音来传播事实。主要是用语言来叙述、描绘新闻事态。这是广播新闻的特点,也是广播记者工作的特点。
广播记者要掌握录音知识,熟悉录音机的使用方法,需要熟练的录音技巧。会“录音”不仅是单纯的技术,仅仅把声音录下来是不够的。
采录音响是搜集典型材料,录什么,如何录,如何发掘、驾驭提炼这些声音材料,大有学问。
广播记者要会说广播话,已成为运用声音报道内容的主要部分。
广播记者应口齿流利、文思敏捷,又能即兴发挥。
广播记者要善于运用通俗、口语的文体,写出符合人们听觉习惯的稿件。
第二节 电视记者工作
一、电视记者
一切从事电视新闻采访、编辑、制作的专业人员,统称为电视记者。
电视记者的工作是十分紧张而艰苦的,可以说,在记者行当中,最辛苦的是电视记者。
今天观众心目中的记者形象,是拿着话筒在新闻事件现场作报道、采访,在演播室发表言论、见解的形象。
二、电视记者工作的特点
电视记者的工作贯穿于全过程
1、形象画面的报道
电视记者应当尽可能少用文字语言,以免重复电视屏幕上正在播映的事物,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形象的画面是电视新闻传播的基础。
电视记者主要通过画面来报道新闻事实,而不是用文字描绘、叙述新闻事态。这是电视新闻的特点,也是电视记者工作的特点。
电视记者必须有迅速捕捉到有价值能反映新闻本质画面的能力。
形成画面的报道这一特点,还要求记者熟练掌握摄影技巧,掌握采访摄影的本领,善于把新闻思考、画面思考结合起来,当机立断地选择拍摄有新闻价值的画面。
2、连续画面的形象思维
电视采访报道,要求记者运用连续画面的形象思维,即蒙太奇思维方式。这是区别于文字记者工作的特点之一。
电视记者要用蒙太奇思维方式去观察新闻事件的现场发生的一切。蒙太奇思维贯穿于选材、采访、摄影、编辑、制作的全过程。
采访构思时要运用视觉形象对新闻素材进行选择。在现场拍什么,怎样拍,哪些地方需要着力渲染,哪些地方一笔带过,每幅画面包含什么内容,各个画面如何组接,上下段落如何转场,都要记者从节目的主题和整体出发,进行蒙太奇的构思,不断在脑海里“过画面”。
电视记者掌握蒙太奇的规律,并把它运用到采访报道工作中去。遵循这一规律采制的电视新闻,除同期声的语言交流外,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通顺流畅的画面语言。
3、人是电视报道的主体
电视新闻着重表现人的活动。人是电视新闻更活跃、最生动、最有力的表现因素。
电视新闻使用ENG报道以来,人物讲话在电视新闻中成为重要的因素。电视记者可以通过在屏幕上发表言论,对新闻人物进行采访,或与特定对象探讨问题等来挖掘新闻的深度。
4、现场的交流判断
电视记者要在现场拍摄画面,要在现场与人物交谈。文字记者的采访时读者所不能见到的,而电视记者的采访活动除了屏幕外的观众见到的采访,还有在屏幕上观众“监视”下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这一现场性的特点,要求电视记者要善于在瞬间捕捉有价值的新闻画面;善于在镜头前从容不迫地报道事态,表达思想;善于在现场组织谈话,让采访对象感到自在,解放开来,谈出有价值的内容。
为此,电视记者应该具有较高的新闻业务水平,具有在事件现场瞬间迅速做出判断的能力。否则事过境迁,无法补救。
5、综合的表现手法
每一则电视新闻报道都是各种表现手段综合运用的结果。电视记者要从报道内容出发,围绕报道中心熟练自如地调动各种因素,以发挥电视新闻报道的感染力。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调动观众兴趣。
6、集体工作
电视新闻或电视新闻报道往往是摄制组共同劳动的成果。记者负责采访构思、现场报道等,是采访报道工作的主角,是摄制组的指导者。因此,记者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指挥调度好集体成员,使大家能共同努力。
第二章广播记者的录音采访
第一节谈话的采录
一、谈话的类别
1、以存在方式不同划分:
①客观谈话音响——无论记者是否在场都会出现的谈话。这些谈话中的部分由于记者到场、采录才形成音响,并进而构成报道。记者对它们只是选择、录制,不干涉其他内容。一般没有记者提问,而是人们自己的发言、演讲或人们之间的对话。
②主观谈话音响——是由记者到场后通过采访引发的谈话。这种采访谈话,包括采访提问与对象谈话两部分。这种音响的量很大。
2、以采录时间不同划分:
①现场谈话——在新闻事件或其他新闻报道现场采录的谈话。并非是对采访对象的报道,而大多是为报道新闻事实的需要而组织采访。
这种采访既有主观音响中的事实描述类的音响又有意义类的音响,还有客观音响现场的谈话、演讲。
它们能表现事件的进程、事实的原貌、人物的现场表现情况、人们在事实进程中的意见、见解等。
这些访问对象是记者在新闻报道现场选择的、对事件最有发言权的人物。
他们对事实有深入的了解,发言有权威性,采录的音响往往用作报道的主题音响。
他们的谈话往往是反映新闻的核心事实,或是事件背景及事件宗旨、目的和对事实的意见、看法、评论等,所以这类访问对于报道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在录音报道中,现场采访往往只能选择使用一两段,记者要在谈话中适时录音,最好将谈话者主动说出的内容一次性采录成功,如果要让对方说第二遍就会影响其谈话的积极性和情绪,录音会不理想。
在这类访谈中,采访对象一般都有现场任务,记者提问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采录完成,以确保一次录音成功。不能也不可能过多占用被访者的时间。
②非现场访谈——记者与采访对象在适合录音的地方进行访谈,没有太强的时间约束。
这种访谈记者和采访对象都能有较充分的准备,可以独立成章,访谈的时间可以从容计议,也可以选择合适的场合采录。
二、选择合适的访谈对象
记者首先是要在众多的被访对象中发现、选择合适的谈话对象。合适的访谈对象概括起来说,就是那些大家愿意倾听、为广大听众所关心、注意的人物。或者是对听众所关注的问题了解透彻、其发言有权威性的人。
1、因事选人
①新闻事件的中心人物
新闻事件的中心人物或一段时间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人物,对这类人要抓住时机及时采访。
新闻人物的一切言谈都是为广大听众所关注的。由于这些人物是与新闻事件联系在一起的,所以采访时机要把握好,采访要及时。
他们的讲话引人注意程度是与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联系在一起的,时过境迁,错过了报道时机就不能引起人们强烈的兴趣了。
②新闻事件的亲历者
还有一些访问对象是新闻事件的目击者、旁观者或是参与者、指挥者,在突发事件中,他们是在记者得到消息赶到现场之前就率先到达的。记者需要从众多亲历者中找到这些最早的目击者高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记者要在现场有一个选择的过程。有一些访问对象是必须找到的,如一个活动的组织者,如火灾现场的消防队长,这类人的身份是固定的;另外一些人身份不固定但也是必须找到的,如同样是火灾现场的最初目击者和其他知情者、参与者。
特别是在直播现场报道时,记者要迅速快择。
③与所报事实相关者
除了亲身经历事实者外,还有一些人只是与你要报道的人或事有着某种关系。
他们中间可以有专家、名人、有关领导,也有一部分是一般群众,他们都因自己特定的地位而使谈话具有特定的代表性、权威性,而为听众所关注。
④典型人物
还有一些人并非因新闻事件,而是因作为社会价值的集中体现者而为世人所瞩目,这就是指那些先进典型人物。
他们身上集中代表了国家、集体对劳动者的要求,代表了一种社会价值。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带头人,是党的方针、政策的最积极的实践者、体现者,是大家学习的榜样。这样的人也是报道的核心人物。
2、因名选人
知名人士从来都是媒介关注的焦点,他们永远是媒介追逐的对象。
对这喜人大家充满了好奇,除了要了解其本人各方面的情况外,还想了解与其相关领域的情况及变化发展,所以对这类人物的访问具有广泛的社会兴趣。
有时某一领导、知名专家与一新闻事件有一定相关,也可能请他们就事件谈话。
因名选人做的报道有两种:一种是人物作为报道中心,另一种是就一个事件、一个问题提供意见。
3、选择最好的合作者
①较好的表达能力
被访人阐述问题的能力、话筒前从容不迫谈话的本领,是选择采访对象的重要条件。
②能说较好的普通话
采访对象最好要较少地方口音,会说普通话。当然不会说的,是事件的核心人物,也不可更换,记者必须采访,但要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如果不是核心人物、方言太重的可考虑更换人选。
③愿意合作者
采访对象要愿意与记者合作、愿意谈论记者采访的内容。因为如果对方对记者的观点、主张不同意、勉强回答,会在他的语言和语音语调中听出来,他的语言会因此不够连贯、流利,听起来也不可信。
还有的采访对象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接受采访,这种情况下也不要过分勉强,那样会事倍功半。寻找那些愿意合作、愿意谈的人会使采录顺利得多,报道也可信。
④没有让人不愉快的其他语言毛病
有一些人有奇特的语言习惯,如有过多固定的口头禅,或总要发出特别的声音等,这会干扰收听,除非不得已,也不要选择这些人为访问对象。
三、访问谈话的技巧
1、访谈要求
(1)谈话内容新鲜充实
①要言之有物,避免空泛的表态
②要反映谈话人真实的思想感情
③抓住重点,简明扼要
(2)谈话结构清晰合理
谈话无论长短都应该内容集中、主题突出、层次清楚、结构合理。
(3)谈话情绪活跃饱满
记者与谈话对象双方交谈默契和谐,交流深入,没有勉强意味,语言节奏感好。
要想使谈话情绪活跃饱满,在人物谈话采录中,一次性采录成功是非常必要的。
2、创造良好的谈话条件
(1)选择恰当的访问谈话时间
一些完美的音响一般是在事物某一新变化过程中开始采录的。人物的心情表达只有在这种时候是最具典型性的。
在一些新闻事实出现后,记者要抓住时机及时联系采访,争取在事件仍然新鲜的时候就适时采访,抓住采访对象的第一反应。
一些重大的关头,当事人会有很多感触,对此不仅听众关心,而且被访者也最可能谈出最真实的感受,比较真实可信。
其次是要选择被访人情绪较高,愿意交谈的时候进行访问。
(2)选择恰当的谈话环境
选择采访对象赶到熟悉、亲切、愿意交谈的环境,可使他轻松自然,也能保证采访成功。
记者采录安华一般应寻找一个相对安静,使谈话者能畅所欲言,又具有较好录音条件的场合,创造一种与记者单独交谈的气氛和现场条件。
(3)消除对方紧张心理,激发想要交谈的欲望
录音机一打开,会使人有一种压力感,容易引起心里紧张。记者要善于组织现场,善于抚慰、安定被访对象,使对方克服、摆脱对记者、录音机的紧张感。
记者的采访开头可以先提一两个启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一般应较简单,为采访搭一座桥,使对方较轻易进入话题,状态能保持正常。这一两个问题有的能用在报道中,有的不能用。它们的作用只是心理启动,不是报道。
★人物访谈的几种做法:
①用稿子录制。
记者在前期采访后,将稿子写出让采访对象按稿件读,在录音时照本宣科。这样录音制作起来就非常简单,容易一次完成。它的缺点是访问对象呆板、不活泼,缺乏感情,没有个性特点,谈话也不容易吸引人。
②用提纲访谈。
记者拟定提纲,与采访对象充分沟通,交流好各个内容怎样表达。
优点是心里有数、条理清晰、思路清楚,可以谈得深入、从容,同时也不会因稿件局限而限制思路,限制表达,也不会有没准备的匆忙、没底。
③即兴访谈
记者在现场即兴采访,要求事先对事件有一定的把握,能确定该采访什么人物、提什么问题,并从谈话中进一步找出可以更深入发问的问题。
现场采访,记者的采访提问最好能结合现场场景与环境展开,这样会使提问自然、合情合理,也使对方易于回答,同时也与现场环境音响密切联系,使各种声音具有其特定的表现力。
3、提问艺术
(1)做好充分的准备
采访前,记者应尽可能对所要采访的人和事做详细了解、研究,拟就访问提纲,设想多种提问方案。
(2)准确选择开头的问法
对一般采访对象,即非公众人物、老百姓——那些与事实本身没有责任关系的一般群众,在谈话前应该有些时间给采访对象做准备。
对公众人物,记者需要采访的内容常常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工作责任,特别是那些批评性题材的采访,提问可以刁一些,出其不意、出奇制胜地突然提问,不给对方心理准备,在他们的仓促应对之间抓住其真实想法、情感、态度,这样有可能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
(3)有针对性的提问
在一般情况下,应使用倒漏斗式或闭合式问题提问,即从具体的事情问起,逐渐展开谈话范围。
针对访问对象本人的工作生活情况及其熟悉的领域发问,不问对方不熟悉的问题,在采访中,要注意选取能激发对方感情的角度提问,使谈话有较强的感情色彩。
除非是报道内容需要,不要提不合情理、使人为难的问题。提问还要讲究逻辑,否则问题乱,回答就形不成通畅的思路。
特殊情况下可用漏斗式或称开放式问题提问,即以笼统问题开头,这种形式适合于善于思考、富创造性、情感充沛、有话要说之人。
(4)提问技巧
很多采访提问与回答一样都要出声播出,特别是那些提问中包含记者观点和提供对方背景内容的,这样的提问一般较长,记者要有一个叙述、阐释的过程,要求语言要规整。
其他出声访谈的提问也都应注意提问语言的完整、明确,而不能用意会、省略的方法表达。在提问后,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交谈不应有过多的应答,如“啊、嗯”之类的声音,交谈中也不要插话,以免声音重叠无法剪辑制作。
提问应简洁明确,一次只问一个问题,如一次提问包含两个问题,其中一个等于没问,对方在回答时往往只回答其中一个,而且往往还是较容易的一个问题。
问题要长度适当,一般情况下,问题越长回答越短,问话长到一定程度就会使人很难回答,会“有去无回”。
一般不假设提问,特别是对身居高位者,他们会拒绝回答这类问题。
提问中不要包含答案,以避免对方仅以“是、否”来回答。重要事实、意见要让对方自己说出来。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才可提能以“是、否”来回答的问题,如重要的责任认定等。
提问要新颖、有个性,尽量不提老一套的问题。
适当的沉默。 往往会让对方觉得有点窘迫,于是谈出更多的东西。
诱导式提问。 有时候记者需要如此提出问题,但在制作音响报道时,除非有特殊需要外,一般应把此类提问剪下,不要播放出去。
4、访谈中记者的态度
访问中记者的态度会对对方形成影响,进而影响报道质量。
记者在访问中应持以下态度:
①友好 ②谦虚 ③积极热情 ④冷静客观、公平无私 ⑤从容不迫、坚忍不拔
第二节音响报道中的记者解说
解说是广播电视新闻特有的文体,它是对新闻事实的解释、说明和议论,它与音响、图像配合共同形成报道。
解说根据形成时间不同而分为现场解说和非现场解说两种。
现场解说:是记者或主持人在新闻事件现场解说,与现场音响采录同时形成报道。
非现场解说:是记者在采录音响的同时进行采访、收集资料,回来后写作成稿,再由播音员、主持人或记者自己录音,经复制合成,与音响组合成完整报道。
一、解说的地位与作用
1、解说的地位
对于音响报道来说,音响和解说是不可缺少的,解说是音响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解说的作用
(1)叙述事实、说明音响
①交代新闻要素
解释要说明事件采录的时间、地点、人物、事实、原因等音响无法提供的新闻要素。
②解释说明音响
解说要为音响报道中没有确定性特征的声音形象提供解释,说明其内容、含义与发出声音的主体。
(2)补充音响
①补充音响中不能提供的视觉形象及其他感觉
记者要用解说为听众提供现场环境、活动、人物及事物的视觉形象,以及它们的触觉、嗅觉、味觉等其他现场感觉,以便听众得到完整的印象和信息。
②补充音响报道不能传达的有关的背景材料及相关知识
非现场的、非现时的内容,如事物过去的状况等背景材料,事物的性质、特点等内在情况,人物的历史及其他人生经历,以及事物、人物之间的关系等环境因素,出去人物谈话音响可做一些交代外,主要靠记者的解说来加以介绍。
③抒发情感,发表议论
记者在采访中产生的感想、意见要通过解说来抒发,这类解说还常常具有点名主题的作用。
(3)概括、提示音响
①铺垫音响
要使音响的出现能引起听众的重视,并能让他们听全听好,就要对重要音响有所预告、提示,也就是要用解说铺垫音响。
②概括音响
对于占时过长、节奏缓慢、内容拖沓的音响,解说要加以概括压缩,以便更好地突出、提示重要音响,并使内容精练、提高节奏,增加报道信息量,使听众爱听、听好。
二、录音解说的写作要求
1.处理好音响报道的整体结构
①写作解说要兼顾音响内容
解说要根据音响内容及报道主题来写,要综合构思,与音响共同构成报道。
要使记者的解说和音响有机结合,在采录音响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如何让解说。
解说应该是在采访后、音响采录后写作,应该根据采访所得和采录的音响来确定报道主题和统一谋篇布局。
②解说要使音响突出、全片结构平衡
解说应对报道主题及音响运用做适当铺垫,并把音响置于恰当的位置,使音响突出,全篇结构平衡。
在安排音响时,一要尽量早出,记者的开场白解说不宜过长,早出音响,可以尽早把听众吸引过来,使听众早获得现场感,增加对报道的理解;
二是要尽量均匀地使用音响,这样可以使听众自始至终感受到新闻现场的气氛,获得统一的感觉。
记者在写作解说的过程中,应该在文字稿上注明什么地方出音响,什么地方结束,什么地方混播等等,表明内容及位置,使录音、播音等录制人员充分了解这个报道的具体要求,也使工作头绪清楚。
2.解说与音响要和谐统一
①与音响内容一致,不要脱离音响
解说不能自成一体,置音响于可有可无之地,解说要与音响密切配合。
解说代替不了音响,它应是音响的说明与补充;音响也取代不了解说,他们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共同表现主题。
②与音响同步
记者解说与音响之间要相互照应,不能脱节。
③与音响的情绪、风格一致
记者解说的语言风格,应与音响反映出来的气氛、情绪一致,不过分渲染也不无动于衷。
有的题材场面欢快热烈,解说也应该生动活泼。如果题材严肃,场面雄壮,记者在用词和语气上也应该庄重、严谨。
④不简单重复音响内容
音响已表明了的事实,就不用再解说或是不做简单重复音响的解说,否则显得冗赘、笨拙。
三、现场解说
现场解说是现场报道中记者在现场即兴做的解说,它要在现场与采录音响同时完成。
由于播出时间的不同进一步分为直播的现场解说与录播的现场解说两种。
直播的现场解说是由记者在新闻现场边说边播出,一次形成报道,没有再思考、重说的余地,对记者的观察、捕捉、反应、表达能力要求最高,也是解说中最难得一种。
现场直播要在事件全过程中对事件做全面介绍,要用解说填补实践过程中内容不紧凑的时间段,以免出现空播,因此需要有更多的内容准备以便应付。
录播的现场解说虽说也要求记者在现场完成,但由于并非直接播出,允许记者对说得不满意的部分在现场重说,有时甚至可以多次重说到满意为止,这比直播的现场解说容易些。
录音的现场报道往往并非全过程报道,记者可选择性录音,解说录制也较灵活,可长可短。
1、现场解说的特点
①现场形成
现场解说无论在现场能重说多少次,但它都必须在现场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没有太多的反复思考的时间,也没有事后修改之机。
②即兴性
记者要在面对最新变化中完成报道,常常是边听、边看、边思考、边说,这种即兴的解说很能表现记者的素质,反映他的现场状态,是智力、修养和心理的多重测验、挑战,这对听众也是极有趣味、充满变化且具有极大悬念感和魅力的。
③口语化
记者使用的口语化语言报道,会更易吸引听众注意,听起来也容易入耳。口语化还可以增加报道的现场感。
④个性化
记者用口语进行报道,语言容易有个人风格。
2、对现场解说记者的要求
①事先充分的准备
在报到前要尽可能多做些准备。如果有时间可以拉个提纲,将可能遇到的情况列出来,搜集一些相关资料以便更好理解事实、理解当事人,设想事件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可能发生的变故,据此设计报道结构、解说内容;设想可能需要采访的人物并有针对地设计提问。
做准备的目的也是为了减轻现场压力,使记者能够将注意力更多放在关注现场的变化上,平心静气地观察、思考、报道,为现场报道时的冷静、从容创造条件。
②良好的心理素质
记者平日里也应该有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头脑冷静、情绪稳定、紧张有序,把它变成一种素质,一种职业反应。
③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报道的一定之规
准备再充分,报道也要从现场出发,如果现场与准备的内容发生了冲突、现场出现了变化,就应该以现场、以事件发展为准做报道。
在变化的情况下,记者的基本原则是准确地报道出事件的动向、发展,现在瞬息万变的现场把握住最重要的正在进行的事件主体、核心,抓住它,说清它,然后再顾及其他。
④处理好解说与音响的关系
记者要会判断解说的时机,当重要音响出现时,记者要让音响突出,使主体音响饱满、响亮、清晰。而当现场没有重要音响时,要适时进行解释说明。记者的现场解说不能与重要音响发生冲突。
在现场采录时,记者要靠有预见地移动位置来调节现场音响的音量,使报道或突出音响或突出解说。记者在现场不断根据报道需要变换自己的位置。
3.现场解说要求
要求记者要有现场的观察和谛听、敏锐思维、准确判断以及果断决策的能力。
①现场解说要全面反映事件
记者要让听众全面了解事件:随时向听众报道事件的进展,有特色的场面、人物;要随事件的变化而变换解说内容以至报道角度。
②现场解说要准确
急着要观察仔细、了解具体,弄清事件真相,看准了再说。对事实性质、关系判断准确,使用词汇也要准确。
③具体、形象,会抓细节
现场解说更要具体、形象,要注意现场抓取“活镜头”和细节,给听众现场感受。
④层次分明
记者要在现场把握篇章结构。要求记者在现场众多情节、细节中能就主要事实进行解说,要条理分明。
⑤风格朴实,简洁明快
记者在现场要抓紧时间讲述眼前发生的一切,要果断利索,以应付随时发生的变化。
⑥现场解说要形成较好的语言形象
记者解说语言要流畅,有现场感,要情绪饱满,真诚自然,节奏明朗,反映出现场情绪气氛,不要有念稿痕迹。
广播记者还要没口音,努力说好普通话。
⑦感情表达适当
在现场解说中,记者要用真情实感来吸引和感染受众,引起听众的共鸣。
第三节话外音响的采录
广播记者要采录的是能说明主题,烘托主题或是能起调节作用、转换作用的物声或自然界的声音。
一、话外音响的采录要求
1、音响要有典型性
事物所发出的声音应该具有鲜明的形象,具有独特性,让人听到声音后能更深入理解题材内容,把握题材特征,并且对其留下印象。
有些音响虽然很鲜明、有特点,但它与报道的主题无关也不能选择。
2、音响要真实
音响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 有几种因素干扰着音响的真切。
①记者在现场的摆布; ②录音技术不过关;
③记者在复制时候随心所欲地复接,或者在文字叙述时不尊重客观事实。
3、音响要有一定的持续性
音响报道中所用的音响最好不是一听而过,而是有一定的持续性,是一连串活动在时间里的发展。切不可将流动、持续的音响变成单调、静止的音响。
音响报道的音响最好是把主要脉络由近到远或者由远到近,有层次地表现出来。
二、采录音响时常见的问题及处理
1、噪音过大
①现场噪音。 在现场噪音多的情况下,一是要主要考虑到主要噪音的声源,使话筒的指向与其相背,避开一些噪音的冲击;再有就是调整话筒上的录音时机有效角度和距离,使话筒主要收进被采访人的声音。
②机械噪音。 话筒线容易受其他电器的干扰,录音时不能把它和交流电源线平行摆放,也不要接近正处于工作状态的家用电器,否则也会产生噪音。
2、声音忽大忽小
同一现场、时间采录的素材,像是人为组接起来的。这主要是录音时话筒来回摆动造成的,还会伴有震动话筒的“咔咔”声。在不需要话筒流动的情况下,尽量将话筒固定。
3、现场背景声太强
事件现场背景声太强,而主要的音响突出不了,或想要的现场气氛在录音中反映不出来、不准确。应将话筒更接近主要音响,或背向背景声声源方向录音。如仍不能解决问题,就要考虑到背景声较小的地方再录。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