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美术
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的美术家,在15世纪前四分之三左右的岁月中,摆脱着中世纪的规范,借助理性和科学的知识,力图在美术创作上开拓出新局面,使活生生的形象和场景反映在美术作品中,让它成为一种再现性的美术。在绘画领域中,他们进行探索,尽力让二维平面具有三维空间感,并使立体人物活动在其中,从而实现古希腊人追求过的那种错觉性效果,让人们把美术品当成真实生活的写照,当成可感、可融、可知的事物。他们的实践,从实质上说,体现着新的精神,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为盛期文艺复兴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这种实践,从佛罗伦萨开始,渐渐在意大利各地展开。不同地区不同美术家的特色,并不能否定这一时期的主导倾向。
l、佛罗伦萨早期文艺复兴美术
吉贝尔蒂(Lorenzo Ghiberti,1378--1455)是一位体现了从哥特式美术向文艺复兴美术过渡的人物。他具有较为广泛的才能,创作活动涉及不同领域,但最大的成就,还是在雕塑领域。
《天堂之门》(1424--1452)
使这位自信而骄傲的美术家留名青史的作品,是他晚年为佛罗伦萨洗礼堂大门完成的青铜浮雕(约1425--1452)。在这件比他早期作品更充分显示出新艺术追求的作品中,虽然表现的仍然是宗教题材,但却有着不同于过去的新语言。吉贝尔蒂为了赋予那些《旧约》中的故事生动的真实感,他借鉴绘画手法,利用高低不同的凸起,细腻地塑造着一个个人物的形体和面目;利用透视手段来再现人物的位置、空间环境的深度。尽管他在人物动作和衣纹的处理上,仍然保留了一些国际哥特式的优美风格,但从整体效果来看,他的态度和手法已属于新时代了。难怪米开朗琪罗对他这第二对青铜大门的浮雕艺术那么欣赏,把它称为"天堂之门"。
与吉贝尔蒂几乎同岁的布鲁涅列斯齐(Fillippo Brunelleschi,1377--1446)在开创新道路、新风格方面,做出了更大贡献。布鲁涅列斯齐也是位多才多艺的人物,最初他从事雕塑和金银工艺制品的创作,在15纪初佛罗伦萨洗礼堂修建青铜大门的竞赛中,他的浮雕敌不过吉贝尔蒂,这次败北或许要说是福,从此他全力转入建筑领域,成为文艺复兴建筑艺术的伟大代表之一。
布鲁涅列斯齐通过对古罗马建筑实例的精心测量和研究,掌握了它的原则和方法。在他战胜吉贝尔蒂,承担起建造佛罗伦萨大教堂窜窿的任务后,他创造性地把古罗马建筑形式与哥特式结构融汇在一起。架在鼓形座上的教堂窜窿清晰地突出在空中,庄重、轻快、优美,具有强烈的视觉感染力。从此,布鲁涅列斯齐名声大振。布鲁涅列斯齐希望使建筑设计建立在数学这门科学的基础上,把比例和谐视为古典建筑的本质。他利用古典建筑语汇获得了明快、单纯、优美、和谐的效果,使建筑具有一种理性的美。圣罗伦佐教堂内部(1421--1469)和佛罗伦萨育婴堂正面敞廊(1419--1424)都鲜明地体现了他的建筑风貌。
布鲁涅列斯齐并非画家,可他却对绘画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他在线透视方面的研究成果,给新的绘画创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借助线透视制造真实空间的错觉,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的重大抱负和杰出成就。
吉贝尔蒂的弟子多纳泰罗(Donatello,1386--1466)是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第一代美术家,也是15世纪最杰出的雕塑家,瓦萨利曾说他预示着米开朗琪罗的精神。正如布鲁涅列斯齐认真研究过古典建筑一样,多纳泰罗也认真研究了古典雕塑。对古典美术的推崇和借鉴,可以说是文艺复兴意大利美术家的共同特点。
多纳泰罗在其长寿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生气盎然、庄重从容的雕塑作品。《大卫》(约1430--1432)是第一件复兴了古代裸体雕像传统的作品。多纳泰罗运用古希腊人创立的"对应"构图方式,向人们展现一位形体比例和结构都十分准确的少年形象。这位圣经人物不再是概念性的象征,而是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生命。敢于用裸体来表现宗教形象,并且强调他肉体的美感,没有新时代的洗礼是难以想象的。经历过漫长的中世纪之后,从晚期哥特式传统中终于鲜明地站立起真实的人。在这尊真人大小的青铜像上,再现性造型原则得到了一次强有力的展示。
←《圣乔治像》(1415--1417)
古罗马时代,用雕塑表现人、歌颂和塑造帝王将相的作法相当盛行,著名的《马可·奥略里骑马像》为后人确立了一种纪念性雕像模式。多纳泰罗想必熟悉这种样板。在意大利帕多瓦城生活之际,他应邀为当时一位著名雇佣兵队长、威尼斯人艾拉斯漠·达·纳尔尼塑造了一尊青铜骑马像(1445--1450),重又使这种纪念性雕像焕发出光彩来。这件作品稳重均衡,充满生机。造型有力的人物稳坐在高大的马匹上,目光注视前方,反映了人的信心和力量。多纳泰罗的风格,在这件晚于《大卫》十多年的大型雕像上,获得充分体现。自然而又不乏庄严,精确而又不乏气势,有个性而又不乏理想化色彩,都是他作品的特点。人们通常称这座雕像为《加塔梅拉达骑马像》,这是因为这位历史人物的绰号叫"可爱的猫",即"加塔梅拉达"。
《加塔梅拉达骑马像》(1445-1450)
与多纳泰罗同属早期文艺复兴第一代美术家代表的画家马萨乔(Masaccio,1401--1428?)就没有多纳泰罗那么幸运了,他是最短命的一位美术家。尽管如此,他在文艺复兴绘画发展历程中却是一位影响重大的关键人物。在他的创作中,彻底摆脱了晚期哥特式绘画的优雅风格和装饰意味,把塑造真实形象和真实空间摆在了首位。
当时壁画在意大利是十分流行的绘画样式,许多画家都是杰出的壁画家。马萨乔著名的作品《纳税金》(1425--1428)就是一幅描绘宗教主题的大型壁画。围绕着基督安排的不同人物、不同场景,都显得十分真实,富于体积感。人物各自的神态和动作都是从表现他们之间的不同关系和心理状态出
发来刻画的。在那些合乎线透视法则的建筑和自然环境中,人物位于各自的位置上,就像生活的真实场面一样。这儿丝毫没有那种强调画面装饰性的安排、追求优美的线条和色彩的国际哥特式绘画的影子,饱满的人物形体也许有点儿笨拙,但却非常实在,直线性的造型节律,加强着壁画的纪念性。真实而有气势,正是马萨乔艺术的特色。
从马萨乔开始,要在三维平面上创造出三维空间的现实世界的假象,就成为西方众多画家孜孜以求的目标,绘画借助科学要同自然争胜了。在马萨乔利用透视描绘建筑、利用明暗刻画形体的作法上,不难看出这种追求。
尽管马萨乔富于活力的纪念性画风要在以后才发挥它强大的影响力,优雅的国际哥特式遗风仍受到欢迎,可体现在他绘画中的透视画法,却是当时不少画家很感兴趣的东西。佛罗伦萨画家乌切罗(Paolo UcceUo,1396/7--1475)就是一位特别迷恋科学透视法的、风格独特的人物。他活得很久,但留下的作品并不多,其中最有特色的作品《圣罗马诺之战》约(1445,),是为当时佛罗伦萨统治者美第奇家族绘制
的,表现的是历史上的一次战争,以此歌颂佛罗伦萨。画面上的人物和战马,有如木偶,显得十分奇特,好像在尽力强调它们的立体感;整个画面的组织,近似透视图解,地上的长矛,有意摆布成指向远方透视灭点的样子,纯然是为了体现透视法则。
在佛罗伦萨,这种对透视画法及空间感的追求,也体现在修士画家利比(Filippo Lippi,1406--1469)和来自威尼斯的画家委涅齐亚诺(Dominico Veneziano,约1410--1461)的创作中。他们喜欢把人物置于依照线透视描绘出来的自然或建筑环境中,以展示对绘画空间的新意识。前者的《圣母子与两名天使》(约1460)和后者的《圣母子与圣徒》(约1445--1448),一幅以室外自然风光为背景,一幅以室内环境为背景,但都明显地具有三维空间的效果。
这时还有另一位颇有特色的修士画家安哲利柯(Fra Angelico,约1400--1455)。这位虔诚的多明我会修士的作品,同中世纪传统保持着更多的联系,它们就像他的称呼一样,具有一种非常纯洁、非常优美的特色。在安哲利柯绘制的一系列《圣母领报》中,新的透视画法尽管造成了作品的空间深度感,但并没有排除单纯优美的装饰意味。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创作本质上并不在于追求真实与自然,而是要表现他的宗教情感。
继布鲁涅列斯齐之后,另一位学者型建筑家出现了,他就是著名的人文主义者阿尔伯蒂(Leon Battista Alberti,1404--1472)。阿尔伯蒂学识渊博,是个典型的"全才",他也像布鲁涅列斯齐一样,非常重视数学这门科学对美术的作用。关心理论问题,不把美术视为纯粹的技艺,而是把它当成智慧的体现,这种态度是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家的普遍态度,阿尔伯蒂也是如此。他写下了有关绘画、雕塑、建筑的著作,发表于1485年的《建筑十书》对文艺复兴建筑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阿尔伯蒂认真研究了古罗马维特鲁威论述建筑的经典著作,在建筑实践中迸一步复兴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原则,强调柱式的作用。他设计的鲁彻莱府(约1446--1451),在巨大槽口之下,水平线脚把立面划分为三层,并由壁柱统一起来,显得和谐、完整。约在1470年,他又设计了曼图亚圣安德烈亚教堂,在立面处理上,他把凯旋门形式融入了古典神殿的正面中,整个立面和谐地组织在一个正方形内。对方与圆等几何形的偏爱,或许也可以说是这个时代和他本人艺术的特点。
←鲁彻莱府(约1446--1451)
←《圣方济教堂》(始建于1450)
在佛罗伦萨下一代美术家中,画家兼雕塑家波拉约奥罗(Antonio del Pollaiuolo,1431/1432--1498)同前辈相比,则把更多精力投放到人体运动的研究和作品动态效果的探索上。据说波拉约奥罗是打破中世纪禁忌,最早进行尸体解剖的美术家,这无疑有助他的艺术追求。
在绘画《圣塞巴斯蒂安》(1475)上,他把人物组织在一个金字塔形内(这种构图方式被达·芬奇更完美地解决后,成为文艺复兴绘画一种常见的模式),但在精心摆布的人物动态和空间的关系中,仍然保留着某种僵板和不协调的感觉,这证明真正解决自由活动的人物形象与真实空间的关系问题尚需时间。由于无需像绘画那么考虑空间环境的问题,精通人体结构的波拉约奥罗在雕塑作品《赫克利斯与安泰》(约1475--80)上,有力地创造出充满戏剧性的动态效果。
←《赫克利斯与安泰》(约1475--80)
委罗基俄(Andrea del Verrochio,1435--1488)是继多纳泰罗之后,佛罗伦萨最著名的早期文艺复兴雕塑家。此外他也是个不错的画家,在他的作坊里,曾培养过盛期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受过金银工匠训练的委罗基俄,特别擅长创作青铜铸造的雕塑品。
←《圣母子》(1470--1480)
委罗基俄的等身青铜像《大卫》(约1475),以比多纳泰罗同名作品更舒展的方式,展现着一位半裸的少年形象,具有更为细腻的写实倾向。在他死后方铸铜树立起来的纪念性骑马像《巴托罗谬·科列奥尼》(约1481--1490),是他晚期的杰作,与多纳泰罗的《加塔梅拉达》共为文艺复兴纪念性骑马像的双壁。科列奥尼神态威严高傲,他紧紧地控制着自己的坐骑,两者的关系处理得相当紧凑,突出了内在戏剧性和紧张感,与《加塔梅拉达》从容不迫的效果和庄重的风格大相径庭。
在佛罗伦萨众多画家中,15世纪下半叶的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约1445--1510)是最有特色的人物。波提切利是在美第奇家族的文化人圈子内成长起来的画家,他曾师从利比学艺,把后者运用线条造型的手法发展成一种更优美、更抒情的风格。波提切利同那个时代不少画家一样,也绘制了许多宗教画,但他最著名、最富个人特色的作品,却是以希腊罗马神话为题材创作的《春》(约1478)和《维纳斯的诞生》(约1482--1484,)。
←《春》(1478)
创作《维纳斯的诞生》时,他受到了新柏拉图主义者推崇的意大利诗人波利齐亚诺作品的启示,维纳斯的形象具有象征意味,体现了永恒的绝对美的理念,也展示着"人类再生"这样一种典型的文艺复兴观念。维纳斯处在画面中心,她那由纤细的富于音乐感的线条勾勒出来的婷婷玉立的裸体,配合着美丽面庞上那双略带迷偶和哀愁的大眼晴,再加上那飘散的金黄色秀发,具有一种撩人心魄的风情。可以说,在经历过1000来年后,西方绘画中首次又出现了歌颂美丽女性裸体的现象,这确是一次了不起的创造。在创造他那典雅精美的绘画世界时,波提切利与当代的主流并不太一致,在他笔下,二度空间的错觉和坚实准确的形体被淡化了,他利用精巧流动的线条塑造着不尽合乎解剖学知识的形象,并把这些形象巧妙地组织在近似平面的装饰味风景中,从而构成一种非常美妙和谐的艺术境界。中世纪的成就与新的精神获得了动人的综合。
2、意大利其它地区早期文艺复兴美术
佛罗伦萨在新的美术发展中发挥着无可否认的重要作用,但在意大利中部和北部的另一些城市中,也涌现出一些杰出的美术家,他们也在扩大新美术的成就和影响方面做出了不小贡献。
早年曾在佛罗伦萨当过委涅齐亚诺助手的画家弗兰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1416?--1492),就是在意大利中部城市从事创作活动的最著名人物。这位富于探究精神的画家也非常重视透视,把它看成是绘画的基础,曾撰写《论绘画中的透视》(1482)。在他一系列的宗教画上,几何形式的人物静静地呆在严格合乎透视法则的建筑和自然环境中,明丽的色彩创造出一种光的氛围,具有庄严静穆的感觉。
弗兰切斯卡耗费12年光阴绘制的一组壁画《真十字架的传说》(1452--1464)和《鞭打基督》(约1456--57)都是他的名作。后一幅作品仍然保持着前一组画那种静态的纪念性和明亮自然的色彩效果,但构图处理却更加新颖大胆。绘画的主角和主要场面被推到远景的一侧,前景上三个次要角色显得十分高大和突出,传统的图像法则遭到了蔑视。尽管如此,巧妙处理的透视短缩仍然把焦点集中在基督那儿。自然的光感和鲜明的色彩,更增加了它的魅力。
←《耶稣受洗》(1445)
弗兰切斯卡在17世纪可以说完全被遗忘了,而在20世纪,他作品中包含的理性结构和抽象因素,又使他深受赞美。在美术的流变过程中,每一种传统都可能在新的形势下得到新的对待,被赋予新的内含和新的理解,这一启示无疑有着深刻教益。
意大利中部的另一位重要画家,是拉裴尔的老师彼特罗·狄·瓦努西,由于他生在彼鲁基业,人们习惯于称他彼鲁基诺(Pietro Perugino,约1445--1523)。与波提切利、吉兰达约等名家共同为罗马教廷装饰西斯廷礼拜堂时,他绘制了自己的代表作《基督把钥匙交给彼得》(1481--1483),尽管在各场景的衔接上不尽理想,但它那均衡的构图和动作优雅的人物形象,仍然有着相当的魅力。
曼特尼亚(Andrea Mantegna,1431--1506)是意大利北方最重要的画家,他诞生在多纳泰罗曾工作过的帕杜亚城。在这个北意的重要人文主义城市中,他对古典建筑和雕塑产生了浓厚兴趣,而从佛罗伦萨来的美术家又使他掌握了透视知识,这些情况共同影响着他的绘画创作。
为曼图亚公爵贡扎加服务期间,曼特尼亚在公爵府内的新婚夫妻之室绘制了一组装饰壁画(1474),表现路德维柯·贡扎加公爵一家的生活场面。画在该室天顶上的作品是追求视错觉效果的大胆尝试,这种作法被盛期文艺复兴的柯勒乔和17世纪的巴洛克画家进一步发展了。
曼特尼亚的风格,以雄伟有力、感情充沛著称,在《圣赛巴斯蒂安》(约1460)和《死去的基督》(约1501)等作品中,人物有如雕像一般坚实厚重,建筑物描绘得极为精确,一切都严格遵循透视法则。瓦萨利曾指出他笔下的人物是石造的,这倒也点明了他的一个特点。
←《圣赛巴斯蒂安》(约1460)曼特尼亚的妻舅乔凡尼·贝利尼(Giovanni Bellini,约1429--1516)是威尼斯15世纪最杰出的画家。在美术史上享有盛名的威尼斯画派,可以说是由他开始的。
《圣约伯祭坛画》
(约1485)与强调用线造型和注重构图经营的佛罗伦萨画家不同,也与曼特尼亚不同,乔凡尼·贝利尼是位擅长运用色彩的画家。《心醉神迷的圣芳济各》(约1485)向我们展示了他的风格特色。这位著名圣徒站在明亮的大自然中,风景占据了绝大部分画面,一切都沫浴在阳光中,美妙的色彩似乎闪动着光泽。借助自然景色来渣染气氛,这种作法后来成为威尼斯画家的基本特色之一。乔凡尼·贝利尼能获得丰富细腻的动人色彩效果,是与他从来自西西里的一位画家那儿学到了尼德兰人发明的油画技法分不开的。这位画家就是梅西纳(AntoneUo da Messina,约1430--1479)。据较为可靠的文献记载,梅西纳可能是在那不勒斯学习时,从扬·凡·艾克和威登的作品中吸收了他们的油画技法。
梅西纳在肖像画上有着不小的贡献,早期文艺复兴肖像画往往被处理成全侧面的,而他则把表现对象改成侧四分之三的样子,使画中的人物注视着观众,这种更自然、更亲切的方式,成为后来最流行的肖像画模式。
梅西纳的作品,笔法柔和,色彩明快,情调宁静,只要把他的《圣赛巴斯蒂安的殉难》(约1475--1477)同曼特尼亚的同一题材作品比较一下,对此就会一目了然。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