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维斯康蒂的《大地在波动》,完全使用真实的外景拍摄,影片中的渔民也选择了非
职业演员的真正渔民。这些都符合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外形特征。然而,维斯康蒂还同
时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个性化追求,他以近似纪录式的写实主义,以长镜头和变焦镜头的
手段处理,以画面景深镜头的浓郁诗意,将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结合起来。巴赞在分析
《大地在波动》的时候,特别将这部影片的拍摄方法与蒙太奇形式作了比较后认为,维
斯康蒂首先不使用镜头并列的方法来创造诗意的效果,而是在单镜头内部包含和表现出
全部的含义。其次,他不使用具有象征含义的镜头,而是将镜头的美学始终严格地限于
实际真实的造型本身。维斯康蒂以异常朴实的风格,创造出影片的审美性的现实主义。
《大地在波动》是一部在美学上极为有价值的新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然而,影片中所
包含着的那种唯美主义的倾向,却导致了他在以后的作品《受苦的人们》,特别是《威
尼斯之死》中,走向了使用豪华布景,长镜头运用表现人物静态等,完全追求唯美主义
的创作道路。
德,西卡是一个诗人、评论家。他在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中,特别是与柴伐梯尼的
成功合作,使他们的影片成为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中最为充分、最为动人和最为重要的
一部分作品。他们那一部部真实感人的影片,组成了战后意大利社会生活的一幅画卷。
利萨尼曾指出:“德.西卡因为在全国危机时期已经有了象《孩子们注视着我们》这样
的成熟经验,所以他在转到表现战后社会情况这一点上,要比别的导演,特别是比罗西
里尼要容易得多”。德.西卡不是回身去面向过去,而是面向眼前现实。他的《擦鞋童》
继续了他在《孩子们注视着我们》一片中的视点和角度,继续了他的那种对于最无辜的
被害者——儿童们的深切关注。影片大量地使用外景和非职业演员的表演,形成了一种
自由、新颖的表现风格。此后,德.西卡便拍摄了他的那部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新现实主
义的杰作《偷自行车的人》。
影片《偷自行车的人》,故事来自于一个极其普通的新闻报道,那里描述了一个人
和他的孩子,在罗马街头奔波了24小时,寻找他们那被丢失的自行车,结果却是一场空。
这段在报纸上只有两行宇的东西,在德.西卡的影片中,却形成了一幕极为感动人的悲
剧。影片揭示了意大利社会——失业的困扰、道德的堕落及现实的混乱。并像萨杜尔所
说的那样:影片几乎成为“对某种生活方式,某一政权与失业现象的控诉”。虽然,影
片语调是温和的,但情感冲突却是强烈的;故事虽是简单的,但社会含义又是极其深刻
的。影片的结构以现实为依托,以一组组“平民化”的剧情推进,展现了一个普通劳动
者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事。而那种不需要搭制的布景,完全在真实环境中所进行的拍摄;
不需要任何演技经验的非职业演员,依靠他们对于自身生活的深切体验,再次的生活在
自己所熟悉的实际空间之中;以及摄影机跟随着人物的运动;传统的场面调度的消失等,
种种的制作方法,使富有吸引力的严谨的结构和富有感染力的“平民化”的情节得到更
充分地展现。德.西卡既遵循了新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又将其风格提炼得更为完善。
影片在揭示主题上的方式也是极其自然的,“事件和人物的描写从未直奔一个社会主
题”。而那个关于“穷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相互偷窃”的主题含义,则是通过具体的剧
情稍带出来的。巴赞曾为此做了精彩的比喻,他说:“德.西卡没有下赌注,他却……
赢得了满贯”。德.西卡在影片中不想,也从不作说教。甚至,在剧情的处理上,还具
有明确的反宗教的色彩。那段在房檀下避雨时令人烦躁的神学院学生们的对话,以及那
段人们无心作仟悔不过是为了’两勺汤面去教堂和最终扰乱了教堂秩序等方面的处理,
生活而又含有寓意的设计,的确富有效果。
关于影片《偷自行车的人》的制作,德.西卡曾提到:一个美国制片商曾提供他数
百万美元来拍摄《偷自行车的人》,还提出让卡莱,格兰待来扮演男主人公安东尼奥,
但他拒绝了那笔资金,也拒绝了那个明星。而是用低成本制作,用一个真正失业的炼钢
工人扮演了那个绝望的父亲。德,西卡偏爱新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如麦斯特所说:他
“宁肯要现实而不是浪漫故事,要世俗而不是闪闪发光,要普通人而不是偶像”。德.
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是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最典型和最突出的
代表作品。
德.桑蒂斯的《罗马十一时》,则将新现实主义的创作推向了又一个高峰。影片的
素材来源同《偷自行车的人》一样,是取自于一个新闻报道,即根据罗马沙沃依大街的
楼房倒塌的真实事件,编写而成的电影剧本。故事也同样是非常简单的,战后一家公司
招聘一名打字员,结果却有上百人前来应聘,楼房倒塌酿成了一场悲剧。
《罗马十一时》以人物前来报考打字员,依次交待出影片中主要的十个人物各自不
同的身份、经历和性格。整部影片每一个人物的笔墨并不算多,但人物的个性却极其鲜
明。影片的结构也同人物出场一样,自然而又有秩序地按照事件发生的实际顺序结构起
来。然而,却可以使人看得出作者的精心构思。
德.桑蒂斯的这部影片,同我们前面谈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制作者的影片有所不同,
他使用摄影棚,并采取职业演员和非职业演员的混用(这些与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
防的城市》部分相同),这应该被看作是由于作品的复杂背景和人物众多的银幕形象的
特点所决定的。楼房倒塌的场面不可能在实际危险的环境中完成,这显然是出于安全的
需要。而人物众多,性格各异,笔墨却很有限,也需要具有演技经验的演员。这些在制
作上的考虑和安排,虽说和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有所区别,但是,影片在整体风格上
却是与新现实主义的作品相统一。特别是影片的取材方式、主题内容的表现、视听声画
的处理,以及人物的现实遭遇、内心痛苦的揭示等等,都与新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相一
致。因此,《罗马十一时》同样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美学风格十分突出的优秀的代表
作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还有许多的代表人物和重要的作品,比如:
卡斯戴拉尼比索尔达蒂拍摄的《在罗马的太阳下》(1947年),便为新现实主义的新
型喜剧开辟了道路,并将“外形特征”(如使用真实的外景和非职业演员等)建立在新现
实主义电影创作的基础上。吕奇.藏巴则以一种讽刺的笔调,以一种“道德寓意”处理
他的《艰难的年代》(1947年)等影片,以一种高尚的商业片,补充了新现实主义的不足。
而由德.桑蒂斯倡议的,由五位导演:安东尼奥尼、利萨尼、马西里、蒂诺,里西和费
里尼联合制作的集锦片《城市里的爱情》(1953年),遵循新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以重
现真实事件的表述,描写了妓女们种种不幸的遭遇。然而,这部影片已经开始转向人物
内心的表现,具有了时代的新的特征。”通常人们认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真正
历史只有6年,即从1945年罗西里尼拍摄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开始,到1950年这6年中。但笔者认为,这一期限的划分是很有局限的,它使得一些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优秀作品被排除在外,如:德西卡拍摄的《温别尔托,D》(1951年)、德.桑蒂斯拍摄的《罗马十一时》(1951年)等等。
责编:刘卓
下一篇: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好莱坞电影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