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解放军文职 > 解放军文职专业 > 戏剧与影视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鉴赏的特点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12-31 15:24:33

 鉴赏的特点

   (一)感受与理解

影视鉴赏是以感受艺术形象为基础,并伴随理性认识的一种精神活动。影视鉴赏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着鉴赏者对艺术形象的直接感受和情感反应。影视中反映的生活,只有被鉴赏者感觉到并为其感情所认可了的时候,才能够在理性上得到相应的肯定和接受。 鉴赏者对艺术品最初的印象大多是从审美感受中获得的。生动直观的银(屏)幕形象带有强烈的美感效应,能使人转瞬间领略到它的美,诚然,审美感受主要是感性的体验,但其中也积淀着一些理性因素,因为审美感受是鉴赏者长期艺术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

影视鉴赏对艺术形象的感受,又是与理性认识结合在一起的。就是人们在感受艺术形象的同时,又对艺术形象作出分析、判断和推理的理性认识,实现由片面到全面,由现象到本质的心理认识过程,从而,达到对影视艺术作品的深入理解。

   (二)再创造与再评价

影视鉴赏的过程,既是审美享受的过程,也是审美再创造的过程,不过它与影视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不同,它是在具体鉴赏作品基础上的再创造。如果把影视作品的创作称为“一度创造”,那么影视鉴赏则是“二度创造”。它的创造要受具体影视作品的限制和制约。

欣赏者是通过感受、想象、体验、理解等活动,把影视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再创造为自己的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并且通过再创造对艺术所反映的现实生活进行再评价

  再创造是一种在感受基础上的想象活动和体验活动。欣赏者对艺术所反映的现实生活进行再评价。欣赏者作为社会上特定的阶层的成员,他在影视艺术欣赏前,对社会生活原有一定的认识,具有一定的思想感情、趣味好尚、生活经验和艺术修养,所有这些在影视艺术欣赏过程中都起一定作用。因此,基于想象和体验的再创造,一方面受影视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制约,又受欣赏者的主观条件制约。

任何影视鉴赏,鉴赏者都要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特殊境遇、艺术修养等对鉴赏对象进行想象、联想、加工、补充,把影视作品中的银(屏)幕形象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形象,这就是影视鉴赏中的再创造。在再创造中、想象和联想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这种联想和想象不是任意为之的,而是受鉴赏对象的制约和影响的。影视鉴赏中的再创造及再创造中的联想、想象,是对鉴赏对象的一种“复活”和丰富,是“同质异形”的创造、而不是“异质异形”的创造。只有通过“再创造”,才能对影视作品所反映的现实生活进行“再评价”。大凡优秀的影视作品,都能给观众以“再创造”、“再评价”的广阔天地。那些画外之景、言外之意、弦外之响,都需要观众凭借联想和想象去“再创造”。如果鉴赏者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就不能进行“再创造”以至难以深刻的感受、理解美的意义,也就谈不上“再评价”了。另外,有些时候,由于鉴赏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所持的见解往往超出影视创作的本意。在影视鉴赏中,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因此,影视创作要充分认识和尊重鉴赏者的主观能动性,为鉴赏者留下必要而丰富的艺术“空白”;鉴赏者也要积极调动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刻而准确去填补那些艺术“空白”。

   (三)差异性与一致性

    影视鉴赏中的主体差异性,主要指作为鉴赏主体的观众在鉴赏中的主观性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差异。因为一定的鉴赏主体,总是属于一定的阶级、民族和时代,所以这种差异自然包含阶级差异、民族差异和时代差异。不过,影视鉴赏一般总是表现为个体性的活动,因而影视鉴赏的主观差异性主要还是个体的主观性。个体的主观性因其经历、个性、教养、气质、趣味、习惯等的差异,在鉴赏过程中总是结合“自我”感受和评价,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各人的主观性不同,再创造的形象和鉴赏中所得也就不同。所谓“一千个观众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鉴赏个体的主观性所致。

 影视鉴赏尽管存在着主观的差异性,但仍有其客观依据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为艺术形象本身的基本特征所规定所制约。鉴赏的主观差异,只能是在艺术形象规定的范围内和所指引的方向下,结合自己的艺术感受作适当的延伸、扩大或缩小,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它。尽管“一千个观众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毕竟是哈姆雷特,而不是奥赛罗或李尔王。

    (四)影视鉴赏中的共鸣现象

“共鸣”源于物理学上的“共振”。两种物体的振动频率相同,就会发生共鸣。影视鉴赏中的共鸣与物理学上的共振,其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即欣赏者在再创造与再评价统一的基础上,其思想感情同作者完全契合,以至同爱同憎,同喜同忧。但影视鉴赏中的“共鸣”则是一种自愿的、主动的、积极的艺术再创造活动。是由作者通过他所塑造的银(屏)幕形象作用于观众的感官而产生的一种艺术感染功效。它反映了影视编导与鉴赏者之间存在着某些方面或某种程度的思想感情上的贯通与融合。因此,它要比物理学上的共鸣要复杂得多。

影视鉴赏的“共鸣”现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创作者和观众处于同一时代、同一阶级、同一民族的情况下的“共鸣”;二是即使在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情况下,也会产生某种“共鸣”现象。

责编:刘卓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