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1、传播效果研究发展的三个阶段: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强效果论/20世纪40~60年代——弱效果论/70年代至今——回归强效果论
2、“子弹论”(“皮下注射论”、“魔弹论”)
1)背景:①20C初至30年代,大众传媒发展的迅猛势头所产生的社会冲击是巨大的;②社会各界对传媒的利用达到空前程度;③一战的宣传战史和宣传技巧研究;④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论盛行
2)核心观点:传媒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传递的信息在受众身上如同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可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3)评价:“魔弹论”是错误的,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
它过分夸大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否认受众对大众传媒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
它对传播过程做了过于简单的描述。
3、40年代起,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传播流”研究、“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
4、“传播流”研究
传播流(communication flow)——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拉扎斯菲尔德 《人民的选择》///卡兹 《个人的影响》////罗杰斯 《创新与普及》
克拉帕 《大众传播效果》
5、《人民的选择》
大众传播并没有直接左右选民投票的力量,只是众多影响因素之一,并非主要因素。
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人们在就政治问题进行决策之际,这种决策的性质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基本上取决于人们既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2)“选择性接触”假说——人们的既有政治倾向在很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媒介接触行为。即:受众并非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其结果更可能强化原有立场而非导致其改变。
3)“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和“两极传播(two 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意见领袖”即在传播活动中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特征:社交范围广、信息渠道多、传媒接触大。
4)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无变化、小变化、强化或“补强”(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巩固和加强,主要)、结晶(使原来意向未明、态度未定者的态度明确)、改变(使受众传者的立场和态度发生逆转性变化,较少)
6、《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
1)卡兹 、拉扎斯菲尔德
(1)《人民的选择》的后续研究,旨在验证其提出的假说在其他领域是否适用。结果发现,既有倾向的作用、选择性接触机制、意见领袖以及两极传播现象,在政治选举外的许多领域广泛存在。
(2)“中介因素”(mediating factors):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有四:
选择性接触机制——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层次。这个机制的存在,说明受众对某些媒介或内容具有回避倾向,而被回避的媒介和内容是很难产生效果的。
媒介本身的特性——讯息的媒介渠道不同,其效果也就不同。
讯息内容——包括语言和表达等等,其方法和技巧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
受众本身的性质——受众的既有立场和倾向、他们的社会关系尤其是意见领袖的态度,会对大众传播效果发挥重要的制约作用。
2)罗杰斯
(1)对《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的许多观点(特别是两极传播概念)做了重要修正和补充。
(2)大众传播过程可分为两方面—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可以是一级的);作为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波及过程的“影响流”(多极的)。从而把“两级传播“模式发展为“多极”或“N级传播”模式。
3)《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是“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的产生是极为复杂的社会过程,其间存在众多中介环节和制约因素,单一的大众传播不能左右人们的态度,从正面否定了强调简单的“刺激—反应”关系的“子弹论”观点;但是,其结论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无力性,被称为“无力的大众传播观”。
7、“有限效果论”
克拉帕 《大众传播效果》
提出关于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
a.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仅是众多中介因素之一,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
b.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作为影响因素之一对既有态度的强化;
c.大众传播产生态度改变效果需两个条件:—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
d.传播效果的产生受某些心理生理因素制约;
e.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性质、内容组织)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总之,克拉帕的这些观点极力强调拉大众传播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因而被成为“有限效果理论”
8、“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
C·I·霍夫兰 耶鲁大学 心理学教授 “说服与态度改变”实验
说服性传播的效果——也称为传播的说服效果。指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
揭示了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直接导致人们态度的改变,效果的形成并不简单取决于传播者的主观意愿,而是受到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性等各种“条件”的制约。也是否定“魔弹论”效果观的有力证据。
主要采用试验心理学方法,包括前后比较法和控制对照法等。霍夫兰的心理实验法和拉扎斯菲尔德的抽样调查法一起,成为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方法。
9、宏观效果论
1)“有限效果论”的缺陷:
a,只探讨了在态度和行动层面,而忽略了更早的认知阶段——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b,只考察具体传播活动的微观、短期效果,忽略了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综合的信息活动所产生的宏观的、长期的和潜移默化的效果。
c,过分强调效果的“有限性”给传播实践带来某些消极影响,如降低传播人员的社会责任感,为低俗有害的传播内容泛滥提供“口实”等。
2)70年代,对“有限效果论”的批评和反思基础上,出现新的理论模式或假说。
a.研究焦点大都集中于大众传播从综合、长期、宏观的社会效果;
b.不同程度强调传媒影响的有力性;
c.与社会信息化的现实密切结合。
3)与早期“子弹论”有着本质的不同:“子弹论”主张无条件、无中介的绝对效果;宏观效果论是在充分考虑到各种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做出重新评价。
责编:刘卓
上一篇: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传播效果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