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解放军文职 > 解放军文职专业 > 美术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30年代小说(二)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11-29 22:37:51

 30年代小说(二)

一、生平与创作

  1、生平情况

  茅盾(1896.71981.3),浙江桐乡乌镇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小名燕昌。父亲沈永锡,前清秀才。母亲陈爱珠(当地名医陈我如之女)。

  在家乡读完小学,1909年始先后就读于湖州的省立三中、嘉兴的省立二中和杭州私立安定中学,1913年夏毕业。

  1913年考入北大预科第一类(文法经类),1916年预科毕业,因家庭经济拮据未继续升读本科,经熟人介绍8月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担任编撰工作,主编《小说月报》,并开始文学活动。1920年参加上海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参与中共的筹建,是中共最早的成员。此后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成为重要的早期革命家之一。

2、创作概况

  (1)文学创作的初始过渡期(1927-1931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19271928  ;《野蔷薇》(短篇集,1929)《虹》(1929);《路》(1931);《三人行》(1931);

  (2)文学创作的鼎盛期(1932-1937

《子夜》(1932);“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1932-1933);《林家铺子》(1932);《多角关系》(1937

  (3)文学创作的动荡期(1937-1949

小说:《腐蚀》(1941)《霜叶红似二月花》(1941-42)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戏剧:《清明前后》(唯一剧作)

茅盾创作视角和人物主体的转换线索

  (1)题材上:《子夜》(大都市)——《春蚕》《秋收》《残冬》(农村)——《林家铺子》(小城镇);

  (2)主体人物:知识分子(《蚀》《虹》等)——民族资本家(《子夜》)——农民(《春蚕》等)——小商人——国民党特务(《腐蚀》)

(三)小说创作开创新的文学范式

  茅盾是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里极具代表性的作家。在小说领域内他将“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人生派”的现实主义精神接过来加以发展,建立起一种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从而把“30年代”与“五四”划分开来,成为另一个文学时代。

  茅盾小说的那种大规模、全景式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恢宏的构架、严谨的结构、客观的叙述、注重典型性格刻画、突出人物形象以及小说的理性分析色彩,成为30年代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模式,影响极为深远。

  茅盾对现代小说的贡献主要体现于长篇代表作《子夜》。

二、长篇小说《子夜》

  (一)《子夜》的构思与成因:

  1、《子夜》命题的含义:

  子时:指深夜23~01时之间,正是黎明前最黑暗时候,同时,也是曙光在前光明即将到来的时候;

  所谓“最黑暗”含义有四:

  (1)1927年开始世界性经济危机;(2)帝国主义压迫下民族工业的凋敝;(3)资本家加大剥削力度转嫁危机于工人;(4)工商业凋敝影响农村经济,农民极度贫困。

  所谓“曙光在前”:30年代初,国内形势较之大革命失败时,有了新的发展,党在井冈山建立了农村根据地。工会农会组织相继恢复,革命正由低潮向纵深发展。

2、《子夜》构思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有关

  当时国内党领导的左翼知识分子正与托派进行一场关于社会性质的论战。

  论战双方分别是:《新思潮》(左翼知识分子的阵地)与《动力》(托派人物主持)

  论战的中心问题:(1)帝国主义的入侵是促进还是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当时的中国社会性质,是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还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3、《子夜》构思与当时作者生活积累有关

  30年代初,茅盾在沪养病期间,结识了一些经济界人士和积累了许多经济方面的感性知识。

(二)《子夜》的情节结构*

  《子夜》的情节在193057两个月的时间里展开。人物繁多、容量巨大,视野开阔、布局恢宏、严谨、缜密,具有大家风范。

  《子夜》结构特点:

  (1)头绪纷繁、重心突出。全书以吴荪甫为矛盾冲突的轴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内容庞杂但中心人物突出;线索纷繁但主次分明;波澜起伏但有条不紊。

  (2)网状结构,宏大严谨。小说开篇便通过吴老太爷的吊唁仪式把重要人物及其关系和盘托出,迅速构成一个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络,设下情节因果关系的伏笔,从而经纬交汇地构建起《子夜》的“网状结构”。

2、吴荪甫形象的塑造

  作者将其置于五组矛盾纠葛中进行刻画,立体地展示了吴荪甫性格的多个侧面:

(1)吴荪甫与赵伯韬的矛盾——刻画其反帝意识、事业雄心、进步的一面;

(2)吴荪甫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反映新生资产阶级与没落封建地主阶级相比,其顺应时代潮流的先进性;

(3)吴荪甫与同行资本家的矛盾——反映资产阶级大鱼吃小鱼的阴险、贪婪、凶狠本性;

(4)吴荪甫与工农群众的矛盾——表现其剥削阶级反动的一面,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5)吴荪甫家庭内部矛盾——表现吴荪甫刚愎自用、专横跋扈的性格特征。

3、吴荪甫形象的意义

《子夜》通过吴荪甫这一形象,艺术地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现实生存境遇,并通过他的悲剧命运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状:中国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是在帝国主义买办资本的入侵下,更加殖民地化了(回击托派“中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谬论)。

  同时,通过吴荪甫这一形象,深刻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本质,透视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必然命运。

  吴荪甫的形象为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不可多得的新的成功典型。

(四)《子夜》的艺术成就*

《子夜》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具艺术价值的长篇小说之一,成就巨大。

小说不仅创造了吴荪甫这样的典型人物,为现代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典型形象,而且创造了提供这些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侧重反映了大都市的上海不仅是一个花花绿绿、醉生梦死的世界,更突出刻画了上海“十里洋场”、“冒险家乐园”的特质,揭示了当时上海的殖民化国际买办市场的本质和内幕;

小说继承发展了古典小说的经验和传统,同时汲取了外国现代小说艺术的手法和经验,在人物的刻画(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和服务于人物的景物描写等方面都有所建树;

小说结构严谨恢宏,尽管小说头绪纷繁、人物众多,但重心突出、主次分明、疏密相间、波澜起伏。小说采取的经纬交汇的网状结构,对突出人物关系、埋设情节伏笔,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小说表现人物时,很注重人物个性、身份、修养等特点,人物语言鲜明生动富于个性化,在当时小说界可谓佼佼者。

《子夜》的局限与不足

  小说在描写工农运动方面比例较为薄弱,未能塑造出相应的丰满有血肉的、给人以深刻印象的人物形象;  小说中个别处穿插了一些不必要的情欲描写,与人物刻画无补。

三、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和《林家铺子》

  《农村三部曲》(19321933,由《春蚕》《秋收》《残冬》三个短篇组成)和《林家铺子》(1932),是茅盾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比起前期的短篇创作,显示了新的拓展和进步。

  1、题材明显扩大。小说摆脱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感伤颓唐情绪,视野转向更广阔的社会,对30年代初的城镇、农村阶级关系和经济关系的巨大变动作了真实深刻的描绘,有鲜明的时代感(《农村三部曲》描写“丰收成灾”、“谷贱伤农”的畸形社会现象;《林家铺子》表现30年代初的城镇小商人的破产悲剧;),它们所反映的生活可以视为《子夜》都市生活的补充和扩展。

2、主题进一步深化

小说反映生活、开掘主题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仅描写城乡经济凋敝的现象,而且挖掘了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探索了时代社会层面的原因,从而使人物的命运和悲剧折射出更深广厚重的内涵。

  3、城镇和农村新人物、新形象的出现。林老板——30年代中国城镇小商人的典型;多多头——乐观、不信天命、具有一定反抗精神的农村青年形象。

责编:刘卓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