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畲"〈与畲通)字大约出现在我国的周至汉代。《周颂·臣工》有“新畲"。《周易·无妄》有“不耕获,不茁畲"。《尔雅·释地》有“田三岁畲"。许慎《说文》;“畲,三岁治田地"。畲,即火耕。晋《陶渊明》二《和刘柴桑》诗:“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畲。《集韵》:“畲,式车切,音奢。火种也"。唐元结《元次山集》十《谢上表》:“畲种山林,冀望秋后,少可全活"。“畲"也常用来指火耕地。刘禹锡《刘梦得集》九《竹枝词》之九:“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比较准确地说,畲缘于旱田耕作,而且大多指南方山地耕作,是相对水田耕作而言的。
《唐书·南蛮传》:“五谷不以牛耕,但为畲田,每岁易"。唐温庭筠《烧歌》:“自古楚越俗,烧畲为旱田"。刘禹锡《连州畲田行》:“何处好畲田,团团缦山腹。躦龟得雨卦,上山烧卧木。 一下种烂灰中,乘阳坼芽孽。苍苍一雨后,苕颖如云发"。宋乾熙九年(1173年)至淳熙二年(1175年)任过广西路经略安抚使的范成大在《石湖集》十六《劳耕畲》诗序中描写南方耕畲情形:“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山,众木尽蹶。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火之,藉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土下种,即苗盛倍收,无雨则反是。"
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特别是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加上水利事业的发展,隋唐以后,广西土地的开垦利用从平原逐步向丘陵和山地发展。最初开垦的方式就是耕畲,即在缓坡地上,砍倒草木,晒干后在即将下雨之前用火烧尽,在火灰尚有余温时播下种子,待下雨时,火灰即成为上好的肥料。直到解放以后,广西一些山区仍沿用这种耕作方法。种下的作物生长期间只需除草,一般不用松土,等待收成。这样种过几年后,地力耗减,便丢荒另辟新地
从广西情况看,耕畲种植的主要是谷类作物。而从隋唐到宋元,广西主要谷类作物是稻。广西种粟历来较少,玉米则是明代才传人的,小麦(不属谷类作物)耕畲种植比较困难。由此看来,当时耕畲种植的大部分应是稻谷。这种稻谷又被称为“火米"。唐代名相李德裕被贬崖州,路经今广西北流时就见到畲田,他在《鬼门关》诗中写到:“岭外中分路转迷,桄榔树叶暗前溪,愁中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这里说的火米,即旱稻,亦即许慎《说文》中的“紫茎不黏" 的“ ",其“读若靡,扶沸切",即fei。侗在今壮侗语族中为火,“火米"大概源于古越语,今壮语中仍有称旱稻为"khau fei"、“砝1化i "(即火米)的。旱稻(火米)在壮语中还有一种叫法即“扁2 ",意为“地谷"或“旱地谷",是相对水稻而言的。这里的“妯2 "即畲、旱地,或称旱田。《本草纲目》也说:“西南夷亦有烧山地为畲田种旱稻者,谓之火米"。宋以后,出现不少描写畲田的诗句。宋庆历年间(1一] 8年)任阳朔县零的陶弼《题阳朔县舍》诗中有:“畲田过雨小溪浑,远近云峰互吐吞"。因畲田是砍树晒干烧尽成灰后种植的,因此雨一过,灰和泥土冲人小溪,溪水变浑,故有“畲田雨过小溪浑",这是对耕畲种植的生动描绘。宋乾道二年01年),知静江府的张孝祥在离桂林时作《罢归呈同官》诗,有“赋少畲田热,徭归驿路开"句,与他在《过灵川》诗中有“官空无现俸,税重有荒田"句呈对应,前诗描写当时畲田赋税较轻,人们乐于开垦,而后诗描述平原稻田税赋过重,人们不愿耕种,出现丢荒现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广西边远山区开垦畲田比较普遍
在山坡上开垦畲田,不施肥,不灌溉靠雨水湿润作物,雨水冲刷,加剧水土流失,地力消耗很快。在实践中,人们便学会将畲田挖成小块平地,筑上田埂,既可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地力,又可以拦截或引导雨水灌溉,形成梯田。广西的梯田,自宋以后,发展较快,除靠雨水灌溉〈即望天田)以外,还有用竹枧导引泉水灌溉,成为保水田的。个别有山间溪流的地方还安装竹筒水车,提水灌溉。今广西北部山区,仍耕种有不少梯田,其中尤以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梯田最为壮观,这里从河谷至山巅,从林边至崖壁,凡有土之地皆拓成梯田,真给人有 “水流涓涓不为用,山到崔嵬犹力耕"之感。这些梯田像一条条带子绕在一座座形状不同的山体上,被梯田镶嵌的这些山,大者似塔,小者似螺,上下垂直高差米,春耕时节,人们吆喝耕牛于白云间,犹如耕云播雾犁耙过后,盛满水的梯田,像一条条银带,白色耀眼;禾苗长起来后,梯田又像千条碧绿翠带,环绕群峰仲秋时节,满山金黄,秋风吹来,稻浪翻滚,宛如群山在摆动,零人赞叹不已。龙脊梯田于何时开造,没有记载,但完成于明代是有史可考的。这一伟大历史奇观的创造者,就是这里的壮族人民。龙脊梯田不仅盛产稻谷,而且已成为广西一处重要的旅游景观,有“龙脊梯田甲天下"之美称。)
畲田和梯田的开发,使水稻在平原和山区都能种植,从而拓宽了耕种面积,提高了稻谷产量,这是广西稻作农业发展史上的进步。
责编:刘卓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