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临床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一 血液常规分析
血液常规分析(血常规),旨在通过对患者血液中的细胞进行计数、分析、换算,而了解患者有无感染、贫血、查明出血原因或检查各种血液系统寄生虫的一系列组和实验的统称。 我院采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对临床标本进行血液常规分析,相比传统的显微镜计数方法有操作便捷、易于标准化、精密度高等优点,更适于人群健康普查、大批量患者标本筛检。
1 血常规常见项目参考值:
红细胞计数(RBC) ①成年:男性(4.0~5.5)*1012/L,女性 (3.5~5.0)*1012/L。②新生儿(6.0~7.0)*1012/L。③婴儿(4.0~4.3)*1012/L。④儿童(4.0~4.5)*1012/L。
血红蛋白含量(Hb) ①成年:男性120~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80~100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26~34pg。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320~
白细胞计数(WBC) 成人(4~10)*109/L,儿童(15~20)*109/L,6个月~2岁(11~12)*109/L,新生儿(15~20)*109/L。
白细胞分类计数(DLC),见下表
细胞 |
比值 |
百分率(%) |
绝对值(*109/L) |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st)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sg) 嗜酸性粒细胞(E) 嗜碱性粒细胞(B) 淋巴细胞(L) 单核细胞(M) |
0.01~0.05 0.50~0.70 0.005~0.050 0~0.01 0.20~0.40 0.03~0.08 |
1~5 50~70 0.5~5 0~1 20~40 3~8 |
0.04~0.50 2.00~7.00 0.05~0.50 0~0.10 0.80~4.00 0.12~0.80 |
血小板计数(PLT) (100~300)*109/L。
2 数据分析
血常规结果受生理影响而有很大范围变动,我们必须了解清楚患者的一些基本状态后再去解读检验报告。
生理变化:
①红细胞增多:新生儿、高山居民、运动员、长期吸烟者;另外,采血时静脉压迫超过2min时,会增高约10%;末梢血比静脉血高10%~15%;一天内上午7点最高;应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后也会升高。
红细胞减少:6个月~2岁婴儿;老年人;孕妇(减少约16%);长期饮酒(减少约5%)。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变化相似。
②白细胞增多:新生儿中性粒细胞高,6~9天时中性、淋巴持平,以后淋巴逐渐升高到4~5岁又持平,然后慢慢接近成人水平;早低晚高,一天内变化可相差1倍;环境刺激、剧烈运动、剧痛、情绪激动;妊娠、分娩(5个月可达15*109/L,分娩时可达35*109/L,产后2周恢复正常)。
③单核细胞增多:正常儿童约9%;两周内婴儿可达15%或更多;妊娠中、晚期及分娩都可增多,均为生理性。
④嗜酸性粒细胞变化:早低晚高(白天交感神经兴奋→刺激垂体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刺激肾上腺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骨髓释放E并促使血中E向边缘池和组织移动);运动刺激(亦为交感神经兴奋引起)
⑤血小板变化:早低午后高;春季较冬季低;平原较高原低;经前低,经后高;妊娠晚期高,分娩后降低;运动、饱餐后高,休息后恢复;静脉血比毛细血管血高约10%,在这里,提醒广大医务人员,需要检查血小板相关参数时,应抽取静脉血。
病理变化
① RBC计数变化
RBC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大面积烧伤导致血液浓缩。
RBC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良性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于组织缺氧,EPO代偿性升高性疾病(肾癌、肝细胞癌、子宫肌瘤、卵巢癌、肾胚胎癌、肾积水、多囊肾和肾移植)。
RBC减少
生成减少:各种贫血(溶血性贫血和药物引起的贫血除外)。
丢失过多:急性失血。
破坏过多:RBC遗传缺陷;所处环境异常;免疫性溶血;机械损伤等。
RBC计数医学决定水平:
高于6.8*1012/L应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低于3.5*1012/L可诊断为贫血;
低于1.5*1012/L应考虑输血。
② WBC计数变化
中性粒细胞增多:感染、炎症。绝对多数细菌感染时(10~30)*109/L,超过30*109/L提示深部感染或腹膜炎,超过50*109/L提示严重感染;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需将严重急性感染时出现的类白血病反应与白血病相鉴别:前者去除刺激因素后白细胞计数很快恢复。
中性粒细胞减少:病毒感染(最常见原因);伤寒;血液病;理化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ITP、AIHA、新生儿同种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SLE、RA);使用一些药物后。
淋巴细胞增多:急性细菌感染恢复期、病毒性感染、结核病恢复期或慢性期;肿瘤性疾病(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移植术后排异反应;再障粒细胞减少及缺乏时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淋巴细胞减少:流感恢复期,出现典型的淋巴细胞减少;HIV感染;结核病早期;放疗;化疗(环磷酰胺等);免疫性疾病(SLE、RA、MTCD、多发性肌炎);先天性免疫缺陷症。
单核细胞增多:急性感染恢复期;慢性感染;结缔组织病;血液病(急、慢性单核细胞或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慢淋、MDS、ITP等);恶性疾病(胃癌、肺癌、结肠癌、胰腺癌);酒精性肝硬化;溃结;化疗、骨髓移植后、烷化剂中毒。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感染;皮肤病;感染性疾病(猩红热感染期、急性传染病恢复期);血液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恶性疾病(胃癌、肺癌、结肠癌);脾切除;垂体前页功能减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应用IL-2、GM-CSF、磺胺类、头孢类、青霉素类药物后。
血小板增多
原发性:慢粒;ET;真红;
反应性: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急性溶血;肿瘤;
其他:术后;脾切除。
血小板减少
生成障碍:白血病;再障;放疗;巨幼贫;
破坏过多:ITP;脾亢;SLE;
消耗过多: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分布异常:脾大;血液稀释;
先天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二 凝血分析
生理情况下,血液凝血机制与抗凝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相互制约,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维持着血管内血流的畅通。局部损伤时,首先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再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最终在损伤处行程血凝块,出血停止。
病理情况下,止血、抗凝或纤溶系统发生异常,正常止凝血功能失去动态平衡,可以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止血缺陷容易呆滞出血难止,抗凝和纤溶系统缺陷容易导致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
实验室检查凝血功能最常用的试验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g)。在反映机体止血功能上,PT是唯一能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完善与否的筛检试验,APTT是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的筛检试验,Fg能反映纤维蛋白原在血栓与止血过程中的消长情况。
1 凝血分析参考范围
PT:成人11~13s,新生儿延长2~3s,早产儿延长3~5s(3~4天后达成人水平);
INR(患者PT/正常PT)ISI:口服抗凝治疗不同疾病时,需要不同的INR。临床常将INR2~4作为口服抗凝治疗的适用范围。大于4.5时,如PLT、Fg正常,则提示抗凝过度,应减少抗凝药物剂量或停止抗凝治疗。口服抗凝剂达到有效剂量时的INR:预防DVT1.5~2.5;治疗DVT、肺栓塞、心瓣膜疾病2.0~3.0;预防动脉血栓栓塞、心脏机械瓣膜置换、复发性系统性栓塞症为3.0~4.5。
APTT: 25~35s
TT:
Fg:成人2~
2 数据分析
PT延长(超过正常3s以上):先天性FII、FV、FVII、FX减低;Fg缺乏(<
PT缩短:先天性FV增多;DIC高凝期;口服避孕药;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
APTT延长(超过正常10s以上):轻型血友病;FVIII活性低于15%的血友病甲;血友病乙;FXI、FXII缺乏症;血中抗凝物质(凝血因子抑制物、狼疮抗凝物质、发华林或肝素)增多;DIC;大量输注库存血。
APTT缩短:DIC高凝期;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
APTT用来监测肝素抗凝治疗:治疗期间,APTT维持在正常对照的1.5~3.0倍最佳;还用于监测临床凝血因子替代疗法。
Fg升高:组织坏死和炎症反应时,24h内可升高数倍;妊娠、使用雌激素;DM;某些恶性肿瘤;Fg升高是CHD和脑血管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Fg减低:肝硬化;DIC;使用雄激素、鱼油、高浓度肝素、纤维蛋白聚合抑制剂等。
Fg还可用于溶栓治疗(尿激酶、TPA)、蛇毒治疗(抗拴酶、去纤酶)的监测。
责编:刘卓
下一篇: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尿常规分析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