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新闻传播观念辨析
(二)本节主要内容
一、 中西新闻真实观比较二、 中西受众观念的比较
(一)西方对新闻真实性认识的发展
1.从手抄新闻到印刷新闻,人们最初实行的是“有闻必录”方针,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其新闻是真实的。
2. 政党报纸产生后,某些报纸为一党之私,会不顾事实真相,添油加醋,甚至捏造事实,损害了新闻真实性。
• 3.廉价报纸时期,很多报纸为了利润,吸引读者,有时编造假新闻来吸引读者,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
(二) 西方国家对于真实性的规定
• 1.美国1923年问世的《新闻规约》第24条规定:真诚、真实、准确——对读者的忠实,是一切报纸名副其实的基础。
• 2.法国
• 3.英国的有关法律规定,发表不真实报道或言论,对其职务或特别职业产生大的影响,给其带来损失者,可以“恶意捏造”定罪。
(三)真实性与国家利益关系
在西方,有些学者认为,“为了国家利益”,真实性也可以牺牲。
• “谢谢你,布什。谢谢你,美国。”
美国特种兵在炮火掩护下冲进纳西里耶的医院大楼,救出受伤被俘的19岁女兵杰西卡·林奇。
• “战争的真相也许并不像你知道的那样”。
• ——苏珊·L.卡拉瑟斯 《西方传媒与战争》
•
• “没有哪个英国记者在自己的国家处于战争时还能保持中立:客观性只是和平时期的奢侈品,新闻报道已经成为战争的延伸”。
• ——BBC新闻部主任理查德·山姆布鲁克
(四)中国对新闻真实性认识
• 1.中国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历程
• 2.中国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分析
• (1)近代报刊在中国问世之后,真实性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最早出版的一批近代报刊中,失实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 “在广州有两个朋友,一个姓王,一个姓陈,两人皆好学,尽理行义,因极相好。每每于功夫之暇,不是你寻我,就是我访你。且陈相公于西洋人交接,竭力察西洋人规矩,因往来惯了,情意洽洽,全无一点客套,虽人笑他,他却殊觉笑差了,不打紧。忽一日来看王相公说道,小弟今日偶然听闻外国的人,篡辑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莫胜快乐。王道:晚生大可取,总有妙才……”
•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2)进入20世纪,资产阶级政党报刊成为报业的主流,为达到政治宣传的目的,刊登了一些假新闻。
(3)1927年之后,国民党取代了北洋军阀统治中国,新闻真实性也没有得到重视,失实报道很多。
(4)20世纪20年代工人报刊和共产党报刊诞生后,也出现了一些失实报道。
• 在40年代的延安整风运动中,陆定一提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
(5)“大跃进”时期的浮夸新闻和“文革”时的造谣新闻,是对新闻真实性的损害。
•
• 紧接着记录不断被刷新:
• 更让人吃惊的还是水稻的产量:
(6)改革开放之后,新闻学界对真实性有了更多认识。新闻真实性包括三个层面:细节真实、总体真实和揭示事物的本质。
(二)中国新闻报道失实的
文化学因分 中国传统道德过分强调道德原则规范,强调为道德理想而牺牲的精神。因此,在很多时候,记者为了追求在报道上的教育意义和道德意义而忽视了新闻的真实性。
• 案例:范长江:《从嘉峪关说道山海关——北戴河海滨夜话》
“一天午后在西安游过大雁塔,塔壁上有许多东北人伤感的题诗。特别是在最上层的东窗栏上,有一位东北军的青年军人,静穆地向东方空际翘望,有时蹙眉深思,一直到晶莹的皓月,已慢慢地从东方浮升出来,他还没有稍稍改变他原来的望空遐想的姿态。他说,到那时,他才明白千年前的失国皇帝李后主所作词中几句的意思,所谓:‘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所谓‘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乃至所谓:‘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代表一种什么样的情景!……“远远的海上,在水光月影之中,浮出了一直小艇,接着随风送来艇上一群青年男女的歌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国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
(一)西方新闻理论中对受众的看法
1.在政党报纸的阶段,报业只是将报纸看作是推销政党观点和鼓吹政党革命的工具,读者只是宣传和教导的工具,对读者不是很重视
2.满足读者需要,视读者为上帝,是大众化报纸阶段西方新闻界主要的办报理念和办报手段。大众化报纸特别关注中下层读者,以他们为主要的读者群。
(二)中国新闻实践中对受众的理解
1.中国近代国人自办报刊以来,读者被当作了宣传和教育的对象。
“觇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其有助于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惟夫一群之中,有少数最良之心理能策其群而进之,使最宜之治法适应于吾群,吾群之进步适应于世界,此先知先觉之天职,而吾《民报》之所为作也。抑非常革新之学说,其理想灌输于人心而化为常识,则其去实行也近。吾于《民报》之出世觇之。”——孙中山
2、无产阶级报刊创立之后,也把读者作为自己的宣传对象,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建国以后。
“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人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有关政策的问题,一般地都应当在党的报纸上或刊物上进行宣传。我们正在进行土地制度改革。……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你们不仅要宣传党的政策。还要在群众的实践中去考察政策是不是正确,有没有缺点,这里就表现你的创造力了。”“如果能够真实、全面、深刻地把群众的情绪反映出来,作用就很大。你们的呼声,人民不敢说 、不能说的、想说又说不出来的话。你们说出来了。如果能够经常这样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的记者就真正上路了。” ——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3.建国以来受众观念的变迁
(1)建国之后,中国的新闻媒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以传者为中心的,媒介生产什么,受众就接受什么。
(2)1956年,复旦大学教授王中提出“读者需要论”,被当作资产阶级观点加以批判,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能平反。
(3)在党的十四大召开以后,新闻媒介对受众真正重视和尊重 。新闻媒介从传者为中心逐步向以受者为中心的过渡。新闻媒介更加重视对受众的调查,真心实意的倾听受众各种形式的反馈。
责编:刘卓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