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新闻传播观念辨析(三)
本节主要内容一、中西新闻客观性观念比较二、中西新闻倾向性观念比较
(一)西方新闻学界和实务界对客观性的看法(二)中国新闻理论中的客观性
1.客观性的定义
以客观事实为报道本源,按本来面目报道事实的新闻特征,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上的客观,指新闻事实是一种客观实在;形式上的客观,指传播人采用客观陈述的手法。
2.客观性原则产生原因
(1)廉价报纸产生后,报纸的用户是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庞大人群,他们有着迥然不同的社会背景。报社要扩大发行量、争取更多的读者必须提高报纸的通用性。不偏不倚、客观中立的报道手法则是最佳手段。任何有主观倾向的新闻报道都有可能与某一部分读者发生冲突以致最终失去他们。
(2)19世纪,早期的通讯社诞生。通讯社发布的新闻要销售给持有不同立场、不同办报方针的报纸,自然这些新闻不能带有某个政党、某些报人的主张。在这种情况下,新闻最好只提供信息,不表达观点,将议论、意见、情感排除在外仅仅叙述事实本身。
3.客观性的提出及确立
(1)提出——塞缪尔·鲍尔斯第三是第一个提出客观报道原则的人。
(2)提出——1900年,美联社改组。
(3)确立——1923年,美国的《新闻规约》第五条。
4.客观性原则对新闻实践的影响
(1)客观性的提出,使得新闻与政论最终分开,报纸的信息功能得以发挥,否则报纸难以形成有别于一般宣传媒介的特殊个性;
(2)客观报道手法也是新闻业保护自身的有效方法。
5.如何做到客观公正的报道?
• (1)报道新闻,要说明它的来源
• (2)详细地介绍新闻的出处,使读者自己做出可靠的估计;
• (3)报道有争议、有纠纷的事件,要说明纠纷的性质;
• (4)对某个或某机构提出指控,一定要给被指控者以回答的权利
• (5)记者必须尽最大努力用事实本身说话,事实要越完整越好,对记者的观点读者并无兴趣,读者自己会替自己做出判断和决定。
6.客观性原则的缺陷
• 客观性原则至少受到两个方面的干扰:
• 1.社会控制
• (1)政府
• (2)金融财团
• (3)公众舆论
• 2.新闻从业人员的主观意识
• 案例——美国媒体对阿富汗战争的报道
7.西方学界对于客观性
新理解
当前西方新闻界已经把客观性原则作为一种理想去追求。20世纪90年代后,这个观念逐渐被“公平”、“准确”、“减少倾向性”所代替。
(二)中国对客观性的理解
• 1.中国对客观性认识的历程
• (1)资产阶级报业产生之后,对“客观性”持赞许态度,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一个办报原则加以贯彻。
• “用平允之言、实用之言、独立之言办报”
• ——梁启超
• “本报极力保持言论独立精神,与一切个人关系及党派无涉”
• “吾人造言纪事,决不偏于政治一方。”
• ——黄远生
• (2)在商业报纸发展中,史量才时期的《申报》以“独立”、“不偏不倚”精神和《大公报》的“不党、不私、不卖、不盲” 方针,是中国报人对西方客观报道的一种追求。
• (3)无产阶级报业产生后,对于客观性多数人也持赞成态度。但是在阶级和民族的斗争面前,新闻的客观性是无法坚守的。
2.当代中国对客观性的理解
• “用事实说话”,是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客观性”原则。
• “说话”即“说理”,“用事实说话”就是用事实说理。它强调通过对事实有选择又客观的报道巧妙地表达报道者的立场和看法。
• 这种观点既坚持要对事实进行实事求是的报道,但在必须说话的时候就要“说话”,只是这种“说话”是通过对事实的选择与运用进行的。
(一)西方对倾向性的认识(二)中国对于倾向性的坚持
(一)西方对倾向性的认识历程
1.政党报纸时期,西方报纸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
“为战胜国家的敌人,我将无情地谴责那些窃国者,揭露那些伪君子,揪出那些叛徒,我将把那些贪婪的、假虔诚的公共事务投机家驱逐出去,我将赶走那些无力投效祖国的懦夫和无能之辈,以及那些国家不能信任的嫌疑分子。——马拉
2.廉价报纸时期和商业报纸阶段之后,出现了两种表现形态:一种是继续承认新闻报道具有倾向性,一种是强调客观性而讳言倾向性的。
3.在多数情况下,多数新闻新闻界的人是讳言新闻的倾向性的,多数学者则认为新闻报道是具有倾向性的。
责编:刘卓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