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脾脏肿瘤
原发于脾脏的肿瘤极为罕见。良性肿瘤主要有血管瘤、错构瘤、淋巴管瘤等。恶性肿瘤有来自脾窦内及细胞的血管肉瘤,来源于脾髓的淋巴组织的恶性淋巴瘤以及来源于脾包膜和脾小梁的纤维肉瘤等。大多数脾转移性肿瘤均为癌转移,较常见的原发癌为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大肠癌和胃癌等。
[US表现]
1 脾肿大。
2 脾内实质性占位可呈低回声,亦可呈强回声或混合性回声。
3 B超易发现脾占位,但对性质的诊断有一定困难。
[CT表现]血管瘤脾脏可以正常大小或轻至中度增大。如果病灶位于边缘,可造成脾脏轮廓突出。平扫病灶表现为轮廓清晰的低密度区。少数直径大于40mm的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的疤痕区。增强扫描如造影剂能短期间快速注入,病灶周围可见明显结节状增强,然后逐渐向中央充填。延迟扫描大多数病灶能完全充填,与正常脾脏实质密度一致。
错构瘤在CT上表现为低密度实质性单发占位病灶,偶为多发。平扫时病灶中央偶见星状或团块状粗糙钙化。病灶轮廓不清,内可含脂肪组织,CT值小于25HU。增强扫描强化较明显,延迟扫描可有部分充填。少数表现为囊状和实质性的混合肿块。实质部分增强后与脾实质密度均等;囊样部分轮廓不规则,内含脂肪成份不增强。
淋巴管瘤CT上表现为脾脏轻至中度增大,内见单个或多个低密度病灶,轮廓清,病灶内可见粗大间隔。内含有蛋白成份,故CT值高于一般囊肿。增强后病灶周围轻度强化,中央无增强。
脾脏的恶性肿瘤较少见,主要为血管肉瘤,CT平扫可见脾脏增大,有的轮廓呈分叶状。病灶区呈低密度影,境界不清,形态可为圆形或椭圆形,多数为孤立性病变,少数可为多发性。增强扫描,它先从病灶边缘强化,然后逐渐向中央充填。病灶内常有囊变,囊变区不能充填。病灶内常伴有囊变,囊变区不能充填。伴有肝转移,腹膜淋后巴结增大是恶性肿瘤的有力佐证。
转移性肿瘤脾脏大小正常或轻至中度增大,脾脏内有低密度,轮廓清或不清的占位病灶,其大小和数量不等。也可呈囊样改变,少数呈等密度,增强后表现为较正常脾实质密度略低的病灶。
[MRI表现]脾脏的良性肿瘤如血管瘤、错构瘤、淋巴管瘤等,于肿瘤部位见境界清楚的圆球形肿块,T1加权像呈低或等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脾血管瘤与肝血管瘤信号相仿,T2加权像信号很高且随回波时间延长而提高。错构瘤内脂肪信号在T1、T2加权均呈高信号,有一定的特异性。淋巴管瘤多为囊性肿瘤,须与脾囊肿相鉴别。
脾脏的恶性肿瘤以血管肉瘤和恶性淋巴瘤较多见。单发或多发,境界清楚或模糊,可呈弥漫性生长。T1加权像呈低信号或不均匀的混杂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当肿瘤内有出血或含铁量增加,T1、T2加权像均呈高信号。发现淋巴结转移或肝脏等远处转移,是恶性肿瘤的有力佐证。
脾转移性肿瘤在T1加权像呈不规则低信号区,可单发或多发,境界清楚,T2加权像上信号强度增高,部分病例中心坏死呈明显高信号。瘤周可出现水肿,T1加权像在肿瘤周围见更低信号区,T2加权像呈高信号区,边缘模糊。脾脏很少单独发生转移,往往同时累及肝脏和淋巴结。
MRI增强扫描有助于脾脏肿瘤的检出和初步定性分析。氧化铁微球选择性沉积于肝、脾网状内皮系统。Weissleder的动物实验表明,这种造影剂的应用可以明显提高肿瘤与脾的信号噪声比。尤其是恶性淋巴瘤、血管肉瘤转移瘤等呈明显高信号,可以检出1cm以下的病灶。另外Gd-DTPA能增强肿瘤信号,氧化铁微球能降低脾信号,两者并无配伍禁忌,因而可联合使用,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责编:刘卓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