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政治学说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此阶段,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酿成了中华民族的深重危机。社会结构和政治力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思想界,出现了三大政治学说相激相争的格局,即儒家政治学说、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
1、儒家政治学说的扭曲
儒家政治学说以其官方姿态成为晚清统治者维持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虽然这种统治早已岌岌可危。1927年,蒋介石通过“四·一二”政变上台后,也在“三民主义”的外衣下,祭起了“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传统,以麻痹、束缚人们的思想,达到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的目的。
2、“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学说的产生
鸦片战争后,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一大批仁人志士为寻求富国强兵之道,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开始引进并倡导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突出代表人物有:改良派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革命派的孙中山、章炳麟等。他们通过著书立说和革命实践,宣传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政治主张,设计中国的资本主义蓝图,对封建政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这时的政治研究主要围绕着救亡这一核心主题,结合着政治改造运动展开的,具有强烈的实践理性色彩,这就影响到研究的全面、系统和完整,未能建立起完整的学科框架。其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是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现了研究西方政治学的早期成果。 (1)“三民主义”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个部分,前后经历了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个发展阶段。这一学说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纲领。其基本内容有:①民族主义即争取民族解放、实现国家独立。它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反对满清;另一层是指反对外国帝国主义侵略,争取国家独立,实现国内各民族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②民权主义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共和制度以及包括五院制的政体构想和军政、训政、宪政和施政程序的完整理论。③民生主义即“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以发展社会经济。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概括了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体现了人民的愿望,顺应了近现代的历史趋向。但它缺乏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内容,带有历史局限性。随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孙中山又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的内容;发展了“主权在民”的思想,主张人民有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可以以主人身份管理政府;鲜明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土地纲领。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其成为民族民主革命的思想旗帜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合作基础。
(2)“五权宪法”即五权分立的制宪原则,是在西方三权分立说的基础上演化而来,指立法、行政、司法、监察、考试五种权力相互制衡。它是民权主义理论的制度化和实政化,直接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订。
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送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一份礼物。自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传入中国,中国政治学研究就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等率先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如李大钊的《俄法革命之比较》不仅区别了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还指出了人类的未来文明必将依赖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他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的基本原理。1920年,《共产党宣言》翻译出版,在初步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他们纷纷运用马克思主义观讲授政治学原理。如瞿秋白和张太雷在上海大学曾分别讲授《社会科学概论》和《政治学》,恽代英曾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和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政治学概论》,他们的讲授都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在20~30年代,邓初民先后编著了《政治科学大纲》和《新政治学大纲》,在著作中,他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政治学的性质、概念、研究方法以及阶级、国家、政党、政府、革命等范畴的基本原理。与此同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成为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进行政治活动的理论指南。如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等,对政治学中诸如阶级和阶级斗争、国家、政权、革命、政党、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革命的战略和策略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都作了深刻的论述和发挥。刘少奇等也对共产党和国家建设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述。这些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理论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三种政治学说斗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取得了胜利。在它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同仇敌忾,取得了民族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共和国。
责编:刘卓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