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14)椭圆叶花锚Halenia elliptica var. elliptica(龙胆科):
《植物志》管种中文名叫“椭圆叶花锚”,原变种却叫“卵萼花锚”。该植物的叶形实际变化较大,并不均为椭圆形,而萼片的形状变异相对较小,故“卵萼花锚”一名更恰当,宜保留,而将“椭圆叶花锚”作为中文异名。
(15)锡生藤Cissampelos pareira(防己科):
原变种分布美洲热带和非洲热带。《植物志》把种中文名和产于我国的变种C. p. var. hirtusa均叫做“锡生藤”,且未为原变种拟名,故在此新拟“美非锡生藤”作为其种中文名和原变种的名字。
(16)硬叶兰Cymbidium bicolor(兰科):
原亚种产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植物志》把种中文名和产于我国的亚种C. b. subsp. obtusum都叫做“硬叶兰”,其种中文名理应和自动名中文名相同,均作“南亚硬叶兰”。
2. 由种下等级旧命名法所得中文名的订正:
以上的订正,都涉及种下等级中文名和种中文名的关系。还有一种需要订正的情况是和种下等级本身的命名方法有关的。《植物志》上对种下等级的中文命名,有四种方法。
第一种是采用不包含属名也不包含种中文名的俗名,如瓠子Lagenaria siceraria var. hispida、瓠瓜L. s. var. depressa(属中文名为“葫芦属”,种中文名为“葫芦”)。
第二种是“单一修饰语+中心语”的结构,又可以再细分为五种情况:一是种下等级为“单一修饰语+属中文名”,而种中文名是不同于属名的俗名,如英德羊蹄甲Bauhinia championii var. yingtakensis(属中文名为“羊蹄甲属”,种中文名为“龙须藤”);二是种下等级和种中文名都是“单一修饰语+属中文名”的结构,只是修饰语不同,如百花山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f. octoradiatum(属中文名为“柴胡属”,种中文名为“北柴胡”);三是种下等级和种中文名都是“单一修饰语+中心语”的结构,但这个中心语不同于属名,如小苞雪莲Saussurea pubifolia var. lhasaensis(属中文名为“风毛菊属”,种中文名“毛背雪莲”);四是种中文名为不同于属名的俗名,而种下等级是“单一修饰语+种中文名”的结构,如毛叶老鸦糊Callicarpa giraldii var. lyi(属中文名为“紫珠属”,种中文名为“老鸦糊”);五是种中文名即属名,种下等级是“单一修饰语+属名(种中文名)”的结构,如念珠薏苡Coix lacryma-jobi var. maxima(属中文名为“薏苡属”,种中文名为“薏苡”)。不管哪一种情况,这种种下等级中文名中的单一修饰语都大致可以和双名法中的加词相比,而且其意义往往也来自其种下加词,因此不妨称之为“中文加词”。
第三种是“第一个中文加词+第二个中文加词+中心语”的结构,这时候,中心语往往就是属名,而“第二个中文加词+中心语”往往就是种中文名,如多裂腺毛蝇子草Silene yetii var. herbilegorum(属中文名为“蝇子草属”,种中文名为“腺毛蝇子草”)。
第四种是“种中文名+中文加词+‘变种’(或‘亚种’‘变型’)”的结构,如头花马先蒿四川变种Pedicularis cephalantha var. szetchuanica(种中文名为“头花马先蒿”)。这种结构的名字集中见于个别出较比较早的卷册,包括第36卷(蔷薇科)、第65卷2分册和第66卷(均为唇形科)、第67卷2分册和第68卷(均为玄参科)、第74卷和第75卷(菊科),仅少数散见于其他卷册。
无疑,现在使用最多的种下等级中文名,是用前三种方法命名的,其中又以第二种为多。第四种命名方法是已经淘汰、不再使用的命名方法。之所以这种命名方法被淘汰,首先是因为由此得到的种下等级中文名太长,如《植物志》中最长的四个名字(长达17字)均是用这种方法命名的(如“碎米蕨叶马先蒿碎米蕨叶亚种等唇变种”);但更重要的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植物类群的分类地位是常常在变动中的,一旦种下等级发生变动,这种中文名势必也要改变,由此就造成中文名的不稳定性,不利应用和交流。
因此,对这种类型的种下等级中文名进行订正,就很有必要。马其云在《总汇》一书中已经将全部这种类型的中文名做了订正,其订正方法可以总结为两条:(1)把原名中的中文加词提到种中文名前,去掉“变种”“亚种”“变型”字样,如上述头花马先蒿四川变种,就订正为“四川头花马先蒿”;(2)如果原名中有来自学名自动名的部分,就把这部分也去掉,如上述“碎米蕨叶马先蒿碎米蕨叶亚种等唇变种”中,“碎米蕨叶亚种”对应的是其学名中的自动名,故这六字全删,原名订正为“等唇碎米蕨叶马先蒿”。在这一基础上,笔者再提出第三条:(3)如果原名中包含学名中两个不同的种下等级的对应部分,就只保留最低一个种下等级对应部分的中文加词,如“寸金草披针叶变种近无毛变型”,订正为近无毛寸金草,而不是“近无毛披针叶寸金草”。
这样得到的订正后的700多个名字,大部分属于上述第三种命名法。事实上,按现在通行的命名法,原名中的种中文名如果也是“中文加词+中心语”的结构,则连这个中文加词都可以去掉,而使该种下等级中文名成为第二种命名法命名的名字,如上述“等唇碎米蕨叶马先蒿”便可以进一步简为“等唇马先蒿”。但是这样会造成大量的重名,如“四川头花马先蒿”若简为“四川马先蒿”,就和同属另一种Pedicularis szetschuanica的中文名重名了。若笔者为此拟定许多新名称,则有悖于修订《植物志》中文名的初衷。所以,为统一起见,虽然有的种下等级已经有十分通行的第二类命名法的名字,但笔者并不采用,仍按上述订正方法进行订正;如毛叶香茶菜蓝萼变种Rabdosia japonica var. glaucocalyx(唇形科),虽然在许多华北地区的地方植物志上都简作“蓝萼香茶菜”,但笔者订正为“蓝萼毛叶香茶菜”,其中“毛叶”二字并不省略。
只有在下列几种情况下,笔者才新拟第二类命名法的名字,这些情况包括:(1)订正所得的名字中的两个中文加词互相矛盾(如“绿柄红柄白鹃梅”)或文字累赘(如“极弱弱小马先蒿”);(2)订正所得的名字中的两个中文加词都是地名或人名,而不合汉语习惯(如“建德杭州石荠苎”);(3)订正所得的名字和已有的中文名重名(如“脓疮草小花变种”如订正为“小花脓疮草”则与同属另一种重名);(4)订正后的名字仍然太长(如“二回羽状边缘鳞盖蕨”,长达9字)。好在这种新拟的名字并不多,只有29个,下面按原名的音序一一罗列:
(1)边缘鳞盖蕨二回羽状变种Microlepia marginata var. bipinnata(碗蕨科):
上文已述,若订正为“二回羽状边缘鳞盖蕨”,名字仍嫌太长。新拟“二羽边缘鳞盖蕨”,因同属另有一种M. bipinnata中文名为“二羽鳞盖蕨”,是其先例。
(2)苍山糙苏独龙变种Phlomis forrestii var. taronensis(唇形科):
地名重叠,故简作“独龙糙苏”。
(3)长叶火绒草短叶变型Leontopodium longifolium f. brevifolium(菊科):
中文加词矛盾,故简作“短叶火绒草”。
(4)淡黄香青淡红变型Anaphalis flavescens f. rosea(菊科):
中文加词矛盾,故简作“淡红香青”。
(5)淡黄香青硫黄变型A. f. f. sulphrea(同上):
中文加词矛盾,故简作“硫黄香青”。
(6)滇池海棠川鄂变种Malus yunnanensis var. veitchii(蔷薇科):
地名重叠,故简作“川鄂海棠”。
(7)钝齿花楸锐齿变种Sorbus helenae var. argutiserrata(蔷薇科):
中文加词矛盾。但若简作“锐齿花楸”,又和同属S. arguta的中文名重名,故新拟“川西花楸”,因其产于四川西部。
(甘菊甘野菊变种Dendranthema lavandulifolium var. seticuspe(菊科):
文字累赘。事实上“甘野菊”就是该种下等级一个很好的第一类命名法的名字,直接起用即可。
(9)甘肃马先蒿青海亚种Pedicularis kansuensis subsp. kokonorica(玄参科):
地名重叠,故简作“青海马先蒿”。
(10)灌木紫菀木无舌状花变型Asterothamnus fruticosus f. discoideus(菊科):
若订正为“无舌状花灌木紫菀木”,名字嫌太长,新拟“隐舌灌木紫菀木”,“隐舌”一名可见于同科植物“隐舌橐吾”Ligularia franchetiana。
(11)杭州石荠苎建德变种Mosla hangchowensis var. cheteana(唇形科):
地名重叠,故简作“建德石荠苎”。
责编:刘卓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