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解放军文职 > 解放军文职专业 > 新闻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8-28 20:34:29

 1、什么是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本能、合群需要和自我肯定需要。

第一,强调本能作用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是在个体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它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

第二,当个体对周围环境缺乏了解和把握,当个体心情紧张、有高恐惧感时,他们倾向于寻求与他人在一起,倾向于寻求他人伴同。与人交往能增加人的安全感,减低恐惧感。

第三,个体通过与他人交往,通过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界定自己,形成自我概念。

2、镜像自我: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是先从认识别人的评价开始的,别人对个体的评价、态度,包括对待他们的行为方式就像一面镜子,使个体从中了解了自己,界定了自己,并形成了相应的自我概念,这个自我概念就是镜像自我。

3、人际交往的理论:一是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二是社会交换理论。

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是社会学家舒茨提出的,首先,他提出了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中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

 

主动性

被动性

包容需要

主动与他人交往

期待与他人交往

支配需要

支配他人

期待他人支配

情感需要

主动表示友好

期待他人的情感表达

社会交换理论由社会学家霍曼斯提出,他认为人和动物都有寻求奖赏、快乐并尽少付出代价的倾向,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人的社会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商品交换。

4、沟通(名解):沟通的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沟通指的是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大自然界的信息交流。狭义的沟通主要指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

5、什么是人际沟通?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人际沟通主要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沟通的双方彼此交流各种思想、情感、观念、态度和意见,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它最基本的功能是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协调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的行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从而使社会生活维持动态的平衡。它还具有需要满足的功能,个人通过表达自己的身心状态,实现与他人的联系,明确人际关系的行动方向,从而使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6、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是:信息源、信息、通道、目标靶、反馈、障碍和沟通背景。人际沟通的基本模式图见221页。

7、人际沟通的类型

1)言语沟通,分为口语沟通和书面语言沟通。

2)非言语沟通的类型与功能:

①表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理解和判断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②眼行为。注意、劝说、调节和表达情感。

③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可分为四类,象征、说明、调节和情感表露)。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会受到时空条件和不同风俗习惯的限制。

④服饰。传达信息,提供多种线索。

⑤讲话风格。传递社会信息,比如交往者之间的关系、个性等。

⑥人际空间。通过人际距离传递人际关系信息、情感信息等,但会受到时空条件的限制。

8、人际吸引的条件(P227)

①相似性与互补性 ②个人品质 ③接近性与熟悉性,如:近水楼台先得月

9、人际关系的测量,最常用的方法是社会测量法。看书具体内容。

10、我们通常将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称作群体,群体的成员一般都有直接的接触或互动。群体的主要功能有:

①给成员以心理上的归属感。②使成员具有认同感。③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

11、群体的一般特性:

①群体规范因群体存在的正式性和非正式性而分为正式的规范和非正式的规范。

②群体的凝聚力(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体现了群体的整体性特点,由成员间的信任和约定程度所决定,包括正性力量和负性力量。)

③群体中的角色

④群体的领导,群体中的成员谁更能成为领导者,也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品质或情境,主要还是取决于个人的品质与其所处情境的匹配程度。

12、社会助长(名解):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13、当他人在场或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被称作社会干扰。

14、社会惰化(名解):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

15、社会惰化产生的原因

第一,社会评价的作用。在群体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是不记名的,他们所做的努力是不被测量的,个体在这种情况下就成了可以不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因而他的被评价意识就必然减弱,使得为工作所付出的努力也就减弱了。

第二,社会认知的作用。在群体中的个体,也许会认为其他成员不会太努力,可能会偷懒,所以自己也就开始偷懒了,从而使自己的努力下降。

第三,社会作用力的作用。当群体成员增多时,每个成员所接受的外来影响就必然会被分散、被减弱,因而,个体所付出的努力也就降低了。

16、去个体化: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人体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

17、导致去个体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匿名性。另一个原因是个体处于群体中,会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使自己的注意高度集中于他人的反应以及周围所发上的戏剧性事件,或者由于药物、酒精、催眠等的作用,使个体进入极端的自我卷入,从而降低自我意识。

18、群体的决策行为

(一)群体极化。

所谓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这一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造成群体极化的原因:

第一,群体使个人的责任得到分散。

第二,群体内的信息交流使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掌握了足够多的信息。

第三,群体领导者的冒险信息促进了整个群体的冒险性。

第四,社会比较的机制使群体成员之间互为影响。

第五,竞争性的群体气氛鼓励冒险。

实质上群体极化发生的原因一是信息的影响,一是社会规范的影响。

(二)群体思维

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叫做群体思维。

18、从众(名解):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同一种从众行为从心理上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为表面上顺从,另一种为内心真正的接受,即假从众和真从众。)

19、试述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

1)行为参照。当个体处于群体之中时,群体中的他人行为或观点,可以作为自己行为或意见的参照,特别是当个体处于自己对情境缺乏把握的情况下,就更需要参照他人的表现。

2)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如果一个群体是具有较高凝聚力的,那么,这个群体就会保持较高的一致性,使得它的成员更容易从众。

3)个体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当个体的表现与众不同时,他就会面临强大的压力乃至于制裁,他会感到自己缺乏社会支持,处于孤立状态,所以,人们都会尽量避免这种情境,从而发生从众。

20、服从(名解):是指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

21、从众与服从有什么区别?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服从是指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从众与服从有着本质的不同,从众情况下的个体,虽然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但却是自愿的。而在服从情况下的个体,则完全是在不自愿的情况下,应别人的要求去行动的。

22、影响服从的因素:①命令出发者②命令的执行者③情境因素

23、个体有服从行为的原因:一是合法权力,一是责任转移。

责编:刘卓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