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1.科举制度的演变
(1)宋代在科举制度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如确定殿试制度:设孟“别头试’;建立糊名誊录制;扩大及第名额等。相比唐代而言,宋代的科举制度更加规范和完备。
(2)元代科举考试内容的发展
元代科举仿行宋制。元代开创以朱熹注释的《四书》及《五经》作为科举考试的模本,科举考题大量出自《四书》,并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答题的依据。
(3)明代“八股取士制”的确立
明代自洪武三年(1370年)开科取士后,科举制度经过多次改革.更为完善。明代科举考试日益形式化,最典型的就是八股文的出现。
八股文是一种死板的排偶文体,又称“时文”或“制艺”。股是对偶的意思。明代规定考试的答卷必须用八股文体。每篇文章由八部分构成。第一是“破题“。用两句话破题目要义;第二是“承题”,承接破题的意义而阐明之;第三是“起讲,.,为议论的开始;第四是“人手”,为起讲后的人手之处;第五是“起股’,又称“提比”;第六是“中股”,又称“中比”;第七是“‘后股”.又称“后比”;第八是“束股’,又称“束比”。从第五到第八段是全文的正式议论,而中股是议论的重心。这四段中,都各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所以称“八股文”,也称“八比文”。
八股文的诞生和流行,顶示粉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开始走向僵化和没落,也标志着封建杜会教育开始走向衰落。
(4)清代的科举制度
清代的科举制度大体因袭明制,然而其考试办法比前代更为繁杂而周密。正式科举考试仍为乡试、会试、殿试,但在正式科举之前尚有“童试,.,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前提。清代科举内容仍采用八股程式。
2.学校沦为科举的附庸
自明朝以来,科举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科举必由学校。”只有接受学校教育取得出身的学子,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学校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这样,科举以学校为墓础,学校以科举
考试为目的,两者紧密结合。在科举制下,求学者的目的就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做官资格,这就迫使学校教育的目标也转向为科举考试服务,科举考试的内容就是学校教育的内容,科举考试的方法决定了学校考试的方法,学校便逐渐沦为科举的附庸。
3。宋代“兴文教’政策
北宋建立后,吸取唐代落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重用文士,依靠科举选拔人才。相比唐代而育,科举制度进一步规范了、科举录取的人数也有所扩大,录取后的待遇有了一定的提商。
宋代在文化政策上遵循尊孔祟儒,提倡佛、道的政策。这对以孺家思想为主体、裸合佛、道的理学思想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4.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
宋初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但却相对忽视了学校的建设,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官学制度。到宋仁宗时。有些有识之士呼吁应重视学校教育。认为只重科举不重学校,是只顾收获而不问耕耘。自此以后,北宋先后发起三次兴学运动。
(1)“庆历兴学”。始于仁宗庆历四年(l以4年),由当时担任参知政事的范仲淹主持发起。这次兴学的内容主要是;①普通设立地方官学,士必须达到一定的在学天数,方可参加科举。②改革科举考试,罢帖经与墨义。③建立太学,推行教育家胡班的“分斋教学”制度。
(2)“熙宁兴学”。宋神宗熙宁间发起,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措施有:①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夕啥x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太学生相应分三部分,初人学者获得第一、二等者再参酌平时行艺,升人内舍,肆业为内舍生。内舍生成绩优秀者升人上舍。上舍生成绩优秀者直接授官。②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③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等专科学校。④改革教育内容,新编《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三经为(礼、‘诗》、(书》)。
(3)“崇宁兴学’,。发生在崇宁年间,由蔡京主持发动。其内容为:①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官学。②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③新建辟雍,作为太学的外舍,扩充太学。④恢复和创立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等专门学校。⑤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以上三次兴学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宋代学校教育的发展。
责编:刘卓
下一篇: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书院的发展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