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這個問題不作課堂講授,大家自己看教材。〖較新的研究成果有李伯重《唐代江南農業的發展》(北京:農業出版社,1990年)和鄭學檬《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嶽麓書社,1996年)。建議同學們注意手工業和商業方面的情況,與前一階段相比有那些發展。對生産力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屬於科技史的內容,主要是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文獻史的研究,文獻記載的工具、産品如何發展;一是工藝學的研究,如絲織品中斜紋技術與緯線顯花由國外傳來,考古工作者需具備這些知識。夏鼎先生有《考古學與科技史》。最有名的是英國學者的李約瑟主編的《中國科技史》,七卷宏制巨作,還沒有最後完成,對中國學者也有很大啓發。中國科學院有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他們和位於康橋大學的李約瑟研究所保持著密切的聯繫。據說最近出版的袁運開、周瀚光主編《中國科學思想史》(三冊一套,安徽科技出版社)對解答“李約瑟難題”取得了重大進展(《中華讀書報》2001/3/14第24版)。“爲什麽中國古代取得了如此輝煌的科技成就?爲什麽近代科學是由歐洲而不是中國文化的傳統中孕育出來的?”〗
三、中晚唐政治
主要有四種政治現象: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南衙北司之爭以及牛李黨爭。
1、藩鎮割據:
安史之亂以後,唐朝中央政權削弱了,藩鎮和中央對抗,中央只得承認他們的擅權(父死子繼世襲官職,繕邑治兵發動戰爭等等)。如河北三鎮(亦稱河朔三鎮):幽州李懷仙、成德李寶臣、魏博田承嗣,都是安史降將,他們趁朝廷對付吐蕃之際、自我完善,鞏固了割據地位。即使是那些在平息安史之亂中功起行陣的武夫戰將,也在內地以功見封節度,藩鎮制度因此進一步推廣,甚至兩京附近也有了藩鎮。雖然節度使中也有服從君命、臣事中央的人,但多數藩鎮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割據性。
唐代藩鎮發展的大致情況是:安史之亂結束時大約建立起了34個地方藩鎮。以後幾十年新藩鎮陸續增加,數目達到了45-50個,其廢立及轄境都很不穩定。但最初設立的那三十幾個藩鎮大致都保存了下來,到德宗貞元六年(785),所有重要的藩鎮都已經形成。各藩鎮地盤範圍差別很大,有的僅有兩個州,有的則有幾十個州。
節度使個人掌握的武裝是其割據自固的基礎。節度使的兵力分爲三種:1)團練(地方雇傭軍),2)官健(牙外軍、牙中軍/內軍),3)家兵/親軍。家兵即安祿山以“曳落河”八千人爲養子的遺制。陳寅恪先生認爲這是胡人蕃將恢復部落制軍隊的行爲,“上陣還須父子兵”,所以戰鬥力特別強。
【 “故唐代藩鎮如薛嵩、田承嗣之徒,雖是漢人,實同蕃將。其軍隊不論是何種族,實亦同胡人部落也。延及(唐末)五代,‘衙兵’尚是此‘外宅男’(或義兒制)之遺留。” 】
在這種私家武裝的支援下,割據的節度使父死子繼,“官爵自爲、將吏自擇、甲兵自擅、刑賞自專”,他們目無朝廷,“喜則連衡而叛上,怒則以力而相並”,釀成了戰火連年,國無寧日的局面。有的藩鎮乾脆不供王賦,有的則大量佔有送使、留州部分,上供中央的賦稅非常有限。
這種半獨立狀態的武裝割據程度不同地延續了近二百年,直到宋太祖建隆二年(961)“杯酒釋兵權”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爲什麽安史之亂後形成藩鎮割據唐朝仍能延續一百多年呢?主要有這樣四條原因:
(1)藩鎮是割據勢力,它本身也不是統一的。有人把唐朝中後期的藩鎮分成四種類型:
a、割據型,主要集中在河朔地區;
b、防遇型,主要集中在中原一帶;
c、禦邊型,主要集中在西北、西南邊疆;
d、財源型,主要集中在東南地區。
在唐代後期五十個左右的藩鎮中,真正割據的主要是河北三鎮。東南藩鎮從財力上支撐朝廷;邊疆藩鎮以武力捍衛朝廷;中原藩鎮雖然有時不聽指揮調遣,但在總體上具有鎮遇河朔、屏障關中、溝通江淮的作用,割據方鎮皆憚之。這些方鎮互相聯繫又互助制約,又維持了唐王朝一百多年的統治。
(2)牙兵益驕,成爲藩將肘掖之患,這種兵士全家老小隨身,兵餉衣糧只供本人消費,家屬妻小多賴賞賜爲生。節度使對他們賞賜豐厚他們就擁護愛戴;節度使若刻薄其衣糧,驕兵就起而逐帥殺將。唐後期河北三鎮牙兵擁立主帥成爲慣例,史稱“河朔舊事”。諸藩鎮驕兵逐帥、殺帥二百餘起,風雲流變,沒有形成替代唐朝的力量。
(3)唐畢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強盛王朝,它既沒因安史之亂一觸即潰,也不會因藩鎮割據而暫態淪亡。唐王朝擁有一大批效忠皇室、有經驗的文臣、武將和善於理財的計臣,比如,榷鹽和兩稅法顯然有利用唐王朝的鞏固和發展。〖例如,元和四年(809)裴垍提出停止各節度、觀察使治所所在州的“上供”,全部改爲“留使”,倘若不足(以前規定的“送使”部分數額),可在下轄的其他州(支州支郡)提取以補足;此外其他各州歲入的“送使”部分全部轉歸中央。這一改動的目的就是要削弱藩鎮與其所屬州之間的關係,並在財政上把藩鎮降低到一個特殊州的地位。無論如何,這樣又使中央從藩鎮手中收回了一部分財權,加強了中央同地方的財政聯繫。〗大曆十四年(779)還在西川打敗了吐蕃和南詔的聯合進攻,因而得以回手科理分裂割據的政治局面,使統治得以延續。〖參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第五章《新樂府·蠻子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203頁。〗
(4)不能忽視中華民族傳統的大一統意識所産生的凝聚力,它確認中央政府爲政治中心並極力維護正統體制,藩鎮雖然得到地方社會的支援,但他們仍然孜孜以求中央的合法任命,不然則亂。正如會昌四年(844)李德裕所說:“河北兵力雖強,不能自立,須借朝廷宮爵威名以安軍情。”朝廷實際上也不願意放棄這種名義上的聯繫,以維持暫時的和平共處。正因爲如此,唐朝中央政府才在面臨藩鎮割據致命挑戰時有可能幸存下來。九世紀中葉以後,中央政府由於黨爭臣禍而日益就衰,而農民起義又徹底破壞了王朝的經濟命脈——鹽政與東南財路,才使社會普遍對正統的認識發生了動搖,地方分立就很容易發生了。
此外,唐朝中央還進行過三次大規模的削藩活動:第一次唐德宗力圖平藩,引起了“二帝四王”之亂;第二次,唐憲宗大舉用兵,平定了不少藩鎮,稱“元和中興”;第三次,武宗平澤潞,稱“會昌伐叛”。前兩次見教材444-5頁。
【(1)德宗(780——805)建中元年(780)行兩稅法,次年正月,成德節度使李寶臣死,子惟嶽自爲留後,請求繼襲,魏博田悅也幫他說話,被德宗拒絕,李、田便連接淄青、山南東道叛亂。朝廷詔淮西李希烈平叛,李希烈平山南東道後擁兵反唐,與河北三鎮共五鎮連兵。
建中四年(783),朝廷詔涇原兵討李希烈。因求取賞賜沒有得到滿足,涇原兵攻入長安擁朱泚爲秦帝,史書稱爲“涇原之變”,德宗出奔奉天(今陝西乾縣)。這時候戰爭進一步升級,五鎮中李希烈稱楚帝,其餘四鎮都稱王。興元元年(784),朝廷詔朔方李懷光討伐涇原兵,懷光反而與朱泚聯合,德宗只好再逃奔梁州(今陝西漢中)。這場戰爭持續了五年,直到貞元二年(786)李希烈死,藩鎮兵內部分裂,朝廷才得以與之達成妥協,藩帥取消王號,朝廷同意他們世襲。
德宗爲積累平藩財力,兩稅之外又行“間架、除陌”之稅,甚至開宮市,收藩鎮“進奉”、納使職“羨餘”,激起民怨,造成財政混亂,但國庫漸漸豐裕。
(2)憲宗(805—820)時平藩鎮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功,其原因是:前一段時期經濟有較大的恢復;用杜黃裳、李吉甫、裴垍、李絳等忠臣能人;大力擴充中央禁軍神策軍達十五萬,加強了對京都地區的控制;對吐蕃的反擊取得了一定成功(韋臯在劍南西川的反擊;吐蕃佛教確立,武力削弱),同回紇、南詔改善了關係(與回紇和親;吐蕃徵兵激反南詔)。有關資料反映在元和宰相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中(並參考《通鑒》卷237)。
a、從元和元年(806)到七年,朝廷先後平定了劍南西川節度使劉辟和浙西鎮海節度使李錡的叛亂,兩地均爲唐朝政府經濟依靠;隨之而來的是魏博節度使田弘正歸命,成德王承宗也輸貢賦、請官吏。〖元和四年裴垍解決了“支郡”歲入中的“送使”問題,使中央從藩鎮手中收回了一部分財權,見前76頁〗
b、元和十年(815),朝廷下令討伐叛亂的淮西節度使吳元濟。起因是:淮西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自領軍務。因其地逼近汴河(通濟渠)運輸通道,爲朝廷經濟命脈,不能容許割據阻斷。當時主持朝政的是裴度,他主張削藩最力,又用了名將李愬(su),“李愬雪夜下蔡州”(見《通鑒記事本末》),活捉吳元濟,平定了淮西〖有關的評價見韓愈的名篇《平淮西碑》,後朝廷命段文昌磨改。陳寅恪曾將所撰《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比作韓愈《平淮西碑》〗。這次勝利影響很大,很多藩鎮相繼歸命,成德王承宗上表獻德、棣二州,盧龍(幽州)劉總也獻地效誠。元和十四年(819)唐朝又平定了屢與河北三鎮連兵的淄青鎮。
在這樣的鬥爭中,唐政府也“幣帑虛竭”。憲宗本由宦官擁立,因此不抑宦官。然而內廷閹寺黨派競爭也日益加劇,結果終於牽涉到了皇位繼承問題,憲宗也因此被弑。
即位的穆宗下令“銷兵”,即規定每年各藩鎮軍隊要自然減員(死亡、老病、不合格等)達8%,這一做法引起藩鎮兵將不滿,導致河朔再叛,銷籍的士兵都參加了叛亂。唐朝無力平叛,只好承認現實。】
责编:刘卓
上一篇: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商人行旅
下一篇: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武宗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