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解放军文职 > 解放军文职专业 > 历史学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旧唐书》与五代史学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8-25 10:33:31

  五代各政权均沿用唐朝官修史书之制。后梁后唐都曾准备仿前代成例修唐史,因资料限制未成;后晋时石敬瑭下令修撰,历4年撰成《旧唐书》。

   《旧唐书》原称“唐书”,旧题宰相刘朐啭,实际其只是监修,由张昭运等人编写。全书本记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所用资料多来自唐朝“实录”,但书的前半部分多直接用国史和实录的原文,未加整理,常有文字冗长,史实重复的问题。
    附:北宋时已不同意此书,欧阳修等人另撰《唐书》225卷,试图取代之。但二书互有长短,欧书未能取代原书,一直并行,归入二十四史之中,只是加一个新、旧字、以示区别。

三、宗教哲学
    隋唐五代时期哲学思想家的新建树不多,大概是由于唐中叶以前鼎盛,以后骤衰,文人学者情绪一直处在亢奋和波动之中,冷静下来思考的机会少的缘故。
    这个时期宗教一直很兴盛,各种教义和学说得以充分展开了。虽然宗教之中下层多是迷信,而上层的信仰则是精神的,包含了哲学。上层宗教的思辨精细高深,逻辑独特严谨,超过了当时的哲学思想家和经学家,从而使宗教中的哲学成了这一时期哲学思想主流。
   这个时期的宗教种类很多,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 景教(基督教)、摩尼教以及、祆教等。其中势力最盛,在哲学思想上影响最大的是佛教和道教。
   附:胡适写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后停下来,就是由于不懂佛教。二、三十年代的国学大师都研究过佛教问题。
1、佛教宗派及其哲学
    佛教自两汉之际从印度传入中国,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开始分派,隋唐时期发展为一些固定的宗派。各宗派的宗旨相同,思考的问题也名异实同,所不同的各自的理解和解说;所谓佛教宗派是由不同的教义,组织和戒律来界定的,从哲学思想的角度看,佛教宗派也可以说就是哲学学派。这个时期的佛教宗派主要有四个。
   附:佛教起源于前五世纪,尼泊尔的兰毗尼人当时称迦毗罗卫域, 净饭王之子乔达摩·悉达多创,后称释伽牟尼。佛即觉悟,彻悟。初期教义为“四谛”:
苦:多苦观,人生一切皆苦
集:苦的原因欲望产生苦恼
灭:禁欲是消除苦恼的根本办法
道:湟磐是最好的归宿,不生不死状态(一般认为死后灵魂进入极乐世界,实际是追求精神永恒)
   天台宗,也称法华宗,空宗,创始人是陈隋之际的智觊。唐初兴盛,中唐以后逐渐衰落下去。天台宗的突出特点是“圆融”,融合南北佛教的特点,南方佛教注重对佛教理论的内心领悟,北方佛教注重坐禅,修行的外在行为;天台宗提出“止观论”,止又称定,指坐禅;观又称慧,指所悟,主张“止观并重”“定慧双修”,南北风格得以协调。
    这一派的哲学思想体现在“性见实相记”之中。性也称法性,是万事万物的根本;性见全相,指各种事物都是由法性派生。并由此引伸了两个命题:“一心三观”,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空的不固定的,都是心虚构的,只有心才真实的,“一心”可以同时三观,三者在“一心”中又同时存在。“一念三干”,一念即一心,三干即宇宙万物,宇宙万物都是由“一心”派生形成的。法性、一心、一念都是指绝对精神、意识,天台宗认为这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法相宗。也称唯识宗,瑜珈宗、慈恩宗,创立者为玄奘和窥基。主要经典是《成唯识论》。唐初玄奘西游回国后带回并翻译子大量佛经,弟子窥基在协助玄奘译经时丰富发挥了该派学说。尽管当时玄奘知名度更高,又有朝廷的支持,但由于佛法太高深,修行太敏琐, 长,只兴盛了三、四十年便衰落了。
    这一派的哲学思想体现在唯识论中。唯识又称万法唯识、万物唯识,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识”演变而成的,识分两种,一是内识,即最高的精神本体;一是外识,即人的直观感党和思维。直观感觉熏染内识,便产生了对万事万物的印象,这一派还认为,世人常见的“我”是虚幻的,各种烦恼的根源就在于误以为“我”是真实的,这就是执迷不悟。消除这种执迷,必须认识到只有作为精神本体;内识才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假的。万法(物)唯识,也可以说时心外无法,心外无物。
    华严宗。又称是贤首宗、法界宗,创立人是法藏,主要经典《华严经》。武则天想当女皇时,法藏心领神会。译经时替武则天造舆论,因此迅速兴盛起来。武宗灭佛后衰落。
    这一派的哲学思想主要是法“界缘起说”。法界即真法界、心法界,指真如佛性,最高的精神意念;心产生理、理产生万物,世上万事万物都是“法界”生化而成的。并推导说:既然万事成物都是法界生成的,那么他们之间的差别都只是表面上的,本质都是相同的。所以应当圆融之间,高度和谐,但成“无碍法界”。
    这一派还将事物差别归为六种:总相(整体)与别相(部分)、同相(同一)与异相(差别)、成相(先成)与败相(毁灭),都是一为悟二“二而恒一”的关系。又把法界的含义由浅到深地划分为十个层次,称“十玄门”,十个层次之间不仅圆融无碍,而且都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的关系。
禅宗。又称佛心宗,主要经典是《坛经》。传说禅宗始祖为印度僧人达摩,传到弘忍时已是唐朝初年,形成以慧能为首的南宗和以神秀为首的北宗,结果南宗成为正统,并成为唐代佛教中最有影响的宗派,在唐数代达到全盛。
    南禅宗的修行方式简单,只要“无念”,即心如木石,不受外界影响,处于绝对虚物状态,便可“顿悟”,在刹那间领悟佛教真义。所以在中下层民众中流传很广泛。
    这一派声称“不立文字”,其哲学思想相对其他教派而言比较浅显。有两点:一是心本体论,佛性在心中,万事万物也由心中派生。
按:这一派直接启迪后来理学中的“心学”派。
二是空天观,否认一切客观事物的存在。
附:相传弘忍在传衣钵继承人时,让弟子作(五言诗)讲学佛心得。神秀说:“心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核心是“净”字。下僧小僧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核心是“空(无)”字。慧能被选中,在于“空(无)”比“净”更深一层。(悟空、悟净、悟能、代表理解不同三个层次也。)
    唐代佛教各宗的学说有所不同,但其哲学思辨的主要特点则是相同的,都是“心性论”。天台宗“一心之观”、法相宗的“唯识”、华严宗的“法界”禅宗的“心本体”,辩析和表达的都是相同的意思: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虚幻的都是心派生。各宗都讲佛心,所谓“心性论”可以就是“佛性论”的本质内容。
    “心性论”在认识论上有重要地位。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看,先秦秦汉时期讲“天道观”,讨论宇宙的构成, 南北朝讲“本体论”,讨论本与末、体与用的关系;南北朝后期由讨论客观世界“本体论”发展的为讲求心性义理的“心性论”。唐代佛教各派的哲学内涵不仅与此时的哲学思潮吻合,而且成了这个时期哲学思想的交流,因为与当时的哲学思想家相比较,佛教界的思想活跃,思辨层次也最高。
    当然不是所有的佛教宗派的哲学思辨都高。流传越广,影响越长的宗派的哲学思想一般比较低,如南禅宗;层次高的恰恰是流传范围小,时间短的宗派,如华严宗。高层次的思辨、学问是少数人的事情,一多就乱,一热就散,此规律也。

责编:刘卓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