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1、人口。
隋初有户410万,口3000万;大业二年户890万,人口数达4600万,仍低于西汉时的5900万。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户890万,口5300万。一说达六、七千万人。
2、耕地。
唐代开元天宝时耕地达800-850万顷,至明初仍未突破此数,说明“开垦殆尽”,尽地力之效了。
按人均计,为13亩强,是人口与土地比率合适的时代。
隋朝粮食屡屡丰稔,大置粮仓即以此为基础。到唐中叶普及二作制,亩产量较前增加一倍,为2至3石。
3、租佃关系的发展,唐初既有,中叶以后更甚。有官府和皇室以田庄、官僚私人田庄、普通地方的田庄,寺院的田庄。出租土地、雇工耕种均立有契约,是受法律保护的经营方式。
先是分成制,后向定额制转化,主家对佃农的控制逐步从生产过程退出,只介入分配过程了:人身依附减缓。
诸种田庄中,以普通地主田庄为主,租佃关系中有宗法、血缘因素,但无法定的政治压迫特权。严格地讲,这种租佃关系,只是经济剥削,不含政治压迫。这一点与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制有本质区别。
从生产技术的角度看,租佃关系是通常调节乡村人口与土地比例的方法,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性,故自商鞅之后至土改前,广泛存在了两千多年。技术需要是根本原因,剥削是派生物。并且,认为土地不增加财富,只有投入的劳动创造价值,是片面的。
责编:刘卓
下一篇: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手工业信息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