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秦统一六国时机的成熟
首先,从经济方面来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有所加强,交流广泛。
其次,从民族关系来看,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华夏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一个基本上有共同的经济和文化生活,具有共同风俗和习俗,具有共同的语言和文字为主体的民族,在中国境内出现。
其三,各国各阶层各阶级的人都希望统一,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其四,经过兼并战争,秦国势力扩大,成为统一的中心力量。
秦国的条件:变法彻底,中央军权的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快,军队战斗力强。从秦孝公,经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直到秦王政继位时六代123年,秦据有天下三分之一的土地,十分之六的财富,秦国具备了统一的条件。
2、统一的经过
秦王政公元前238年亲政后,从吕不韦、嫪毐手中夺回权力,听取李斯等人的意见,选择弱点正面突击,首先灭韩,再灭两翼,最后灭齐,完成统一。
灭韩:公元前230年,俘虏韩王安,置颖川郡。
灭赵:公元前229年,王翦攻赵,间谍降李牧,前228年,入邯郸,赵王迁降。
破燕:公元前226年,王翦破燕,燕王喜杀太子丹头献之。
灭魏:前225年,王贲用水攻破大梁,魏王投降。
灭楚:前224年,王翦灭楚。
灭燕代:前222年,王贲攻下辽东,俘燕王喜,破代城,俘虏代王嘉。
灭齐:前221年,王贲灭燕后灭齐
统一的意义
第四节 战国时期的文化
一、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A、阶级基础:战国时代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各个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对许多重大社会问题,如社会如何变革?在列国兼并战争中如何富强国存?都有自己的态度和主张,愿望和要求,这样就形成了产生百家争鸣的社会条件。
B、人员准备:随着社会大变革,作为贵族下的士开始分化,有些士无田可食,失去原来职守,他们凭借六艺知识,或者成为传授知识的老师,或者成为举行典礼时的赞礼者,或者参加政治活动,谋求一官半职,总之,转化成不同阶级的知识分子。但他们不是一个阶级,但都依附于某一个阶级,代表某一个阶级的利益。他们到各国游说,或者著书立说,宣传自己及其学派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这样,他们就成了各阶级、阶层在思想上的代表人,就为百家争鸣准备了人员条件。
C、文化政策:战国时期是各国割据争雄的时代,作为统治者虽然有的曾推行文化专制政策,但各国发展不同,并没有全部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各国君主和统治者都以礼贤下士、招徕人才相标榜,以巩固其统治,因而形成了布衣卿相之局和礼贤下士之风。所以,当时的士可以各持一说,在诸侯之间奔走游说,“合则留,不合则去”,有相对的自由。在这种文化政策下,才有可能进行百家争鸣。
D、聚徒讲学:随着学在官府的改变,聚徒讲学成为当时的风尚,著名学者几乎没有不聚徒讲学的,而多数知识分子也把从师作为进入仕途的重要门径,这应使各个学派有了发展的机会。
战国时代的各个学派之间既互相批判问难,又互相影响吸收,名学派内部也在不断的分化,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各派都著书立说,这样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荀子称:“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荀子·解蔽》)西汉初年,司马谈把诸子百家归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作《六家要指》。西汉末年,刘歆又总括为十家,即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及小说家。《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收录189家4324篇,举成数为诸子百家。后来在四部分类中,成为一大类,经、史、子、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2、墨子和墨家
墨子(约前468—约前376年),名翟,鲁国人,一说为宋国人,他曾接受儒家教育,当过木匠,创立墨家学派。
墨家特点:有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领袖称为巨子,所有墨者都听从其号令。他们热衷工艺技术,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军事知识,是从手工业者、农民中上升起来的,占有一定财富但还没有脱离生产劳动的私有者。他们代表手工业者。富裕农民和中、小地主的利益。
墨子的十大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核心是兼爱,认为社会上一切人只有“兼相爱”,才能“交相和”,因此反对战争,主张“非攻”。“非攻”和“兼爱”联在一起。“尚同”、“尚贤”是实现“兼爱”、“非攻”的具体办法。也就是要求打破阶级限制选拔贤才,实现统一。“节用”、“节莽”、“非乐”、“非命”,既是对当时掌握国家政权的“王公大人”奢侈腐化生活和垄断政权的批判,也是墨子对自己“兼爱”贤人政治的具体设想。“节用”,反对王公大人奢侈腐化的生活。“节葬”,是反对儒家鼓吹的厚葬,认为贵族们厚葬成风是浪费社会财富。“非乐”,他生活俭朴,认为音乐、舞蹈都是无用的,主张“非乐”。他认为“农与工肆之人”都可以当官,反对“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命定论,主张“非命”。“天志”、“明鬼”,则是墨子宣传自己政治主张所利用的宗教迷信工具。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鬼是存在的,把天和鬼作为制裁、恐吓当时掌权的“王公大人”们的一种工具。这当然是一种宗教迷信,但墨子是把它作为推行自己整个学说的一种舆论工具而提出来的,实际上天和鬼的意志代表的是墨子自己的意志,既有进步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十大学说有机地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墨子的完整思想体系。
三表法:在认识论上,墨子提出了判断是非真假标准的三表法,第一要“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其次要根据“百姓耳目之实”,第三要“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这属于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认识论。有积极性,也有其局限所在。
现存《墨子》五十三篇,大部分是墨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集录,是研究墨家思想的可靠材料,比较好的本子是清朝孙治让《墨子闲诂》,中华书局本上、下两册。其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六篇,与《墨子》其他篇有所不同,人们称为《墨经》或《墨辩》。谭戒甫有《墨辩发微》,王雍庭有《墨辩会诠》
责编:刘卓
上一篇: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秦统一六国时期
下一篇: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道家和庄子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