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间、套作类型有多种分类方法,或按作物生长年限,或按熟制,或按参与组合的作物类别,或从几个方面综合分类。要点是能够说明问题和便于应用。
生产中,间、套作种植方式的田间配置(或模式)需要定量化。但如拘泥于具体数字的表述,就不便于推广应用和相互交流。因为农业生产技术措施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条件性,如不了解模式规格的来由及科学理论,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运用时,易陷于死搬硬套或无章可循。而应用理论模式就可给以归纳和提高。间、套作的理论模式是指由不同作物组合的田间配置中所具有的共性和规律(或称理论上的田间培配置规范),包括关系到模式成败的关键措施及其科学理论。理论模式如何何求得?一是与单作时的田间结构相比较,分析其异同点及相关性;二是运用已有的作物栽培研究成果;三是进行有针性的试验研究。从而看出,各种间、套作理论模式的提出,是由点及面、由浅人深、由低层次至高层次,不断完善的过程。以下,在分析我国主要间套作类型和方式时,尽可能从理论模式角度予以概括。
一、主要间作类型与方式
(一)高秆谷类作物与矮秆作物间作
1.玉米、豆类间作
历史悠久,在全国分布广泛。豆类主要是大豆,其次为花生,少量为绿豆、赤豆、黑豆、豇豆、菜豆、蚕豆等。
主要分布地带是东北以及自辽宁南部→华北各省→湖北西部→四川东部→贵州→云南的玉米带地区。其他玉米种植区域也有零星分布。
2.玉米、大豆间作
这种方式是间作方式中作物种类组配的典型。玉米属禾本科,须根系,株高,叶窄长,为需肥多的C4植物。而大豆属豆科,直根系,株矮,叶小而平展,为需磷邻多的C4植物,较耐荫。两种作物共处,除密植效应外,兼有营养异质效应、边行优势、补偿效应、正对应效应,能全面体现间作复合群体的各种互补关系,增产增收效益好。
其田间配置,过去多采用窄行比,如1:1、2:1。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玉米单产的提高。为减少玉米对大豆的不良影响,以提高全田总产量,已向宽行比发展。
以玉米为主时,理论模式是王米密度不减,增种大豆。这样玉米行数不超过玉米可以发挥边行优势的范围。玉米的行距应比单作缩小。如何确定?根据玉米大部分根系向四周伸展的宽度一般为17-23cm,而且已有试验结果表明,距玉米植株水平距离0-23cm内的根系可吸收的磷量可占王米总吸收量的90%以上;在10-20cm处为最主要的吸收养分区域,所以行距适宜在40cm左右。行数少,宜偏小;行数多,可偏大。玉米的株距可缩小,但以不防碍地上部植株生长为度,据生产上当前推广的紧凑型与松散型两类玉米种,可缩小到13-20cm。大豆如为两行,行距比单作略小,以利加大两种作物的间距,减少玉米对其不良影响;如为3行,行距与单作相同。间距一般为33-50cm。
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以玉米为主的间作,可在玉米产量比单作不减或基本不减的基础上,多收几十公斤大豆,增产10-30%。增效更多。而且增产效果与地力水平有关,薄地增产幅度大,肥地小。低肥力地上,玉米间、混作绿豆的效果比大豆好。山东农业大学两年定位试验表明,在单作玉米亩产350-400kg、45Okg、50Okg水平下,玉米间作大豆采用多种行比,在玉米密度和亩施肥量与单作玉米相同,大豆不施肥的情况下,全田玉米总产量超过单作玉米,而且间作的总产量、蛋白质含量、土地当量比、经济效益超过单作玉米的幅度,皆有随玉米单产水平降低而增大的趋势;在中等地力上(单产水平350一400kg),玉米、大豆行比为4:3、6:3时,玉米比单产不减产或增产,额外增收大豆,地力也有所提高。
为使玉米、大豆间作农田能全面实现养分的良性循环,玉米和大豆都应按株定施肥。
以大豆为主时,要求在保证大豆丰产的基础上增种玉米。技术关键是:(1)因地制宜,掌握间作玉米的密度。至少要在大于玉米株高的大豆地面宽度处种植玉米。或种植两行,窄行(30-40cm)密株;或种植一行密株玉米。玉米株距依肥水条件而定,水肥条件有保证时,株距可缩小到13-2Ocm,水肥条件较差时,株距可加大到30cm左右。另外,种植玉米也可采用一穴多株的方式。(2)必须保证玉米所需要的水肥,做到以株定施肥量。
玉米与花生间作,主要分布在川、鲁、豫、冀等花生产区。理论模式与玉米、大豆间作基本相同。以玉米为主时,玉米、花生的行比为2:4;以花生为主时,行比以2:14为好。如在玉米行挖丰产沟,集中施肥,增产效果提高。
责编:刘卓
上一篇: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一年三熟
下一篇: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玉米、薯类间作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