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佛学的反动---神灭论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8-18 12:02:59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各自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 。佛教声势尤盛。与此同时,反对佛教的思想观念也颇为活跃。
“在东晋以后之二百年中,就门户而言,则儒佛与道佛各成对抗之争。就思想内容而言,则有夷夏之争与在家出家之争”。
当时争论的问题非常广泛。因果报应问题、沙门不敬王者问题、灵魂有无问题。
斗争焦点集中在形神关系问题上。它也构成反佛教思潮的理论着眼点。
“形神”问题主要是关于灵魂与肉体的关系及肉体朽烂之后灵魂是否能持续存在的问题。
1、形神问题的传统思想背景。
《礼记·祭义》:宰我问鬼神之名节,郑玄注:“耳目之聪明为魄”,孔颖达《正义》:“精灵为魂,形体为魄。”梁江淹《杂体诗序》:“故蛾眉讵同貌,而俱动于魄;芳草宁共气,而同悦于魂,不其然欤”?
《管子•内业》篇解释人的生命现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荀子《天论》:“形具而神生”。形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神是形所派生的。他讨论的是形神先后问题,但缺乏进一步的论证。
《太史公自序》: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
《淮南子•原道训》:“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主张“以神制形”;它认为“神贵于形”,精神比形体更重要; 断言“形有灭而神未尝化”,精神可以脱离肉体而长存。
桓谭《新论》:“精神居于形体,犹火之燃烛也……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
烛喻形体,火喻精神;有烛才能燃火,有形体才能有精神,烛烧完了,火就熄灭,同理人体死亡,精神也就随之消失。
结论:精神不能离开人的形体而独立存在,正如烛光不能脱离烛体而存在一样。
慧远认为:灵魂能推动万物的变化,万物可以生灭,而灵魂却是永恒的。
“神也者,圆应无生,妙尽无名,感物而动,假数而行。感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灭;假数而非数,故数尽而不穷。” (《沙门不敬王者论》)
灵魂是圆应无生的、妙尽无名的;但它能感应一切生物,使之发生变化。当人的肉体死亡后,灵魂仍然存在。
问题:灵魂是如何从前生的肉体转移到后生的肉体中去?
“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
形不过是躯壳,神却有暗中转移的作用。好比薪不断烧化,成为灰烬,而火则从此薪传到彼薪。
慧远接过桓谭的命题,利用其理论漏洞,稍加点化,即为处于下风的神不灭论翻过一局。慧远的“薪”、“火”之喻独领风骚,无人能挫其锋。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