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性神学的不可能。
康德认为“理性神学”的对象是上帝,主要目的是证明上帝存在。在所有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中,“本体论的证明”是基础。
康德在分析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的证明”时指出,这个证明是建立在把概念和存在的属性混同起来的基础上的。“存在”作为表示事物样式的范畴,关于某物存在的判断是综合判断,需要经验才能把该事物的概念与“存在”范畴连结在一起,但我们不能把“存在”用来规定不能被感知的东西。这种状况就好比我可以想象我口袋里有一百元钱,但实际上不等于我口袋里实际有一百元钱一样,两者的差别是很明显的。因此说“上帝存在”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
(3)关于理性宇宙论的“二律背反”。
康德认为“理性宇宙学”的对象是宇宙(或“世界”),主要目的是要得到关于作为绝对完整体的宇宙或世界的知识。
康德在分析“理性宇宙学”所有关于世界的知识的推理时,与他指出“理性心理学”和“理性神学”的推理是错误的推理不同,认为它们的根本错误是用那些只能被应用于经验的先验形式,包括直观的形式——时空和知性范畴,如有限和无限、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等等,对世界的整体做出判断,其结果是造成一些正相反对的命题,而且每一对相反的命题都合乎逻辑。
康德把这种“理性”对“世界”作出两种根本对立的规定,而这两种互相冲突的规定在理论上有都同样站得住脚,谁也不能驳倒谁的现象叫做“二律背反”,它是理性运用知性范畴去规定世界所必然产生的结果。
康德具体对“二律背反”的命题进行了分析,这些命题包括有四组:
第一组:正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
反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
第二组:正题——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单一的东西构成的。
反题——没有单一的东西,世界上一切事
物都是由复合的东西构成的。
第三组:正题——世界有出于自由的原因。
反题——没有自由,世界的一切都是被决定的。
第四组:正题——世界的因果系列以一个必然存在者为第一因。
反题——没有绝对的必然存在者,世界的最初原因是偶然的。
康德用“归谬法”(反证法)对各个命题证明它们在逻辑上都是可以成立的。
例如康德对第一组命题的证明(仅以世界在时间上是否无限的证明为例):
正题:世界在时间上有开端(有限)
证明:假定世界在时间上没有开端,那么到任何一个被给予的瞬间,一个永恒就已经过去了,因而在世界里,就有一个无限系列的继续着的事物状态过去了。可是,一个系列的无限性就在于它永远不能通过继续的综合来完成。因此,一个无限的世界系列已经过去了,乃是不可能的,所以世界的开端就是世界存在的必要条件。
反题:世界在时间上没有开端(无限)
证明:假定世界在时间上有开端,那么,由于所谓开端就是在它以前的时间里这东西尚未存在,因此就必定有一过去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世界还不存在,那就是说,是空的时间。但是在空的时间里,没有什么事物能发生,因为空的时间的任何一部分本身都不具有任何“存在”的而非“不存在”的条件,把它和其他部分区别开来,不管我们假定事物是由其自身发生或是由某种其它原因发生,情况都是这样。在世界里,虽然许多个事物系列可能有开端,但是世界本身不能有开端。所以世界在过去的时间方面是无限的。
由于所有的命题在逻辑上都站得住脚,因此康德没有对它们进行否定,而采取调和矛盾的立场去处理它们。
康德认为“正题”代表了传统形而上学和神学的主流,是“柏拉图路线”;“反题”代表的是非主流的看法,是“伊壁鸠鲁路线”。它们的对立大致是近代为理论和经验论的对立。他指出,正题具有实践意义,符合道德和宗教的利益;反题有思辨意义,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利。虽然两者有着共同的错误根源,即把只能应用于经验领域的先验形式运用于“世界”这一理念,但只要作出适当的区分,是正反题各得其所,两者还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细分起来,康德处理四组“二律背反”的命题的态度是不同的。对第一组和第二组命题,认为由于“物自体”世界是根本不可知的,所以正反命题都是错误的。对于第三组和第四组命题,认为正反双方都可能是正确的,不过一个是对“现象世界”而言,一个是对“物自体”世界(本体世界)而言。即自由观适用于本体世界,是人的道德实践必不可少的;决定论适用于现象世界,是科学理论所必需的。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