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土耕作是用农机具改善o~10 cm土层状况的措施。多数表土耕作在翻耕后进行,因此也称为辅助耕作。目的是配合翻耕等基本耕作,为作物创造良好的播种出苗和生长条件。
(1)耙地 耙地有疏松表土、耙碎土块、破除板结、透气保墒、平整地面、混合肥料、耙碎根茬、清除杂草以及覆盖种子等作用。耙地使用的工具有钉齿耙和圆盘耙等,耙地的深度一般为3~10 cm。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耙地的作用不同,使用工具也不同。耕地后耙地,可平整地表,破碎土块,消灭坷垃。秋耕后立即播种冬小麦的土地,通过耙地踏实土壤,使播种深浅一致,同时还有保墒作用。早春耙地可疏松表土,破除板结,切断地表毛细管,有利于保墒。春播作物播前耙地主要是疏松耕层,为播种准备苗床。雨后、灌溉后耙地,可清除地表结皮,促进土壤的气体交换,切断毛管保持下层水分。钉齿耙一般用于耕后、播前、雨后、灌水后、早春土壤化冻前后、播种前后以及出苗遇到不利条件及时运用;而圆盘耙一般用于作物收后的浅耕灭茬,清除和翻埋杂草、绿肥,有时也用圆盘耙耙地代替翻耕。
(2)耱地 耱地也叫做盖地、擦地、耢地,是旱地和水地牛产中常用的一项表土耕作。耱地主要有平土、碎土和轻微压土的作用,在干旱地区还能减少地面蒸发,起到保墒的作用。耱地使用的工具多用耐磨擦的荆条、柳条等树枝编织而成或用木板,现用的农机具大部分都带有耐磨的铁皮耱地机具。耱地作用的土壤深度为3 cm左右。一般耱地与耙地联合作业,即耙后紧跟耱地,因耙地后留有耙沟,耱地可填平耙沟,平整地面,使表土形成一层疏松的覆盖层,减少水分蒸发,有利于保墒。播种后耱地能促进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有利于吸水发芽H{苗。
(3)镇压 镇压即以重力作用于土壤,其作用为破碎土块,压紧耕层,平整地面和提墒。镇压使用的工具有V型的镇压器、网型镇压器、圆筒型镇压器。传统的镇压丁具有石磙子、石砘子等。镇压作用的土壤深度一般为3~4 cm,如用重型镇压器可达9~10 cm。
镇压是一项良好的技术措施,正确运用可收到良好效果。如土壤过松时,镇压可使上层土壤紧实,以减少水汽的扩散和水分的损失。冬麦越冬前镇压,可防冻和防旱,保证冬麦安全越冬。作物播种前镇压,可增加毛管孔隙,使底层水分上升到表层,供种子发芽利用。作物播种后镇压,可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以便吸水发芽和扎根,特别是小粒种子更为重要。但镇压如运用不当,会引起一些不良后果,如土壤过湿时镇压,会使土壤结成硬块,表层形成结皮。因此应在土壤的含水量最适宜时进行镇压。镇压不宜在盐碱地或含水较多的黏质土上进行,也不宜存砂质土七进行。
(4)中耕 中耕也叫做耪地、锄地,是在作物生育期间进行的一项表土耕作。中耕有松土、保墒、除草和调节土温的作用。中耕的二r=具有中耕机、耘锄以及人工操作的手锄和手铲。中耕的次数应依作物种类和生长状况、田间杂草的多少、土质、灌溉条件的有无而定。一般作物生育期长、封行迟、田间杂草多、土质黏重、盐碱较重或灌溉地,中耕需进行3~4次。中耕的深度应按浅、深、浅的原则,即在作物苗期根系浅、苗小的时候,中耕应浅,以免伤苗、压苗;作物生育中期,随着根系下扎,幼苗长大,中耕加深有利于根系的发育和松土通气、保墒、除草;到作物接近封行时,根系已向纵深发展,中耕又要浅,以免伤根。如为宽行距,中耕与培土应结合进行。中耕次数不宜太多,否则会造成行间过分疏松,好气性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的矿质化过程旺盛,造成养分的非生产性消耗和土壤结构的破坏。在风多地区或坡地上易造成风蚀和水蚀。
(5)起垄培土 起垄是某些作物或某些地区特需的一种表土耕作。如为块根块茎作物地下部分生长创造深厚的土层;在高纬度地区(即寒冷地区)有利于提高地温;在某些多雨或低洼地区,可以排水和提高地温;在水浇地上起垄有利于灌水,使灌水均匀,节约用水。
培土的主要作用是固定植株,抗风防倒,特别是对植株高大的作物及多风地区更为重要。另外,培土可扩大作物根系活动范围,增加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培土还有利于排水防涝,消灭杂草。
目前国内外的耕作机械主要有铧式耕作犁、深松机、旋耕机、镇压机等。为了能减少机械在田间的通行次数,简化作业过程,提高作业效率,有利于争取农时,及时进行播种或栽插,研制了联合耕作机,能一次完成耕地、整地等多种作业项目,可一次完成土壤的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