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解放军文职 > 解放军文职专业 > 戏剧与影视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第一章早期话剧的前奏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5-23 16:01:59
 第一章早期话剧的前奏
第一节中国话剧起源前的社会背景
一、实用文学观的流行
中国现代话剧产生于两个世纪交替之际,东西方两大文明的对抗与交融之中。
迫于局势,一批先知先觉的中国人意识到必须开眼看世界,了解西学,研究洋务,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通俗文化艺术唤起民众成了救亡图存振兴祖国的基本路线。
二、国际化、世界化意识的觉醒
表现:
1、翻译西方作品:
严复→翻译的标准:信(准确) 达(流畅) 雅(有文采)
林纾,本人并不懂外文,与魏易(懂外语)合作
2、引进西方的“奇淫技巧”电影: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巴黎电影诞生(米埃尔兄弟)
1896年8月11日 电影传入中国
3、出国留学热潮:
容闳 中国第一位留学生 被称为留学之父 在美国哈佛大学取得学位
第二节 中国话剧的前奏——戏剧改良
一、传统戏剧的状况
以歌舞来表演故事为基本手段
特点:以表演为中心,淡化文学性,注重观赏性和消遣性,远离社会现实。
西方戏剧也曾有过诗乐舞一体的湿气
诗→话剧(drama)
歌→歌剧(opear)
舞→舞剧(dance opear)
二、戏剧形态的新参照——西方话剧在中国的演出
最早的话剧演出应该是教堂的圣剧表演和西方侨民的业余演出。
1866年 浪子、好汉两个剧社合并为A.D.C剧团,修建了正规剧场——兰心大剧院
教会学校的演剧是西方戏剧影响中国人民的有一个比较有利因素
最早教会学校演剧:1899年圣诞节,上海圣约翰书院的学生演剧。
第二章早期话剧的兴衰
第一节中国话剧的发端——春柳社
1906年底,一批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成立春柳社。
春柳社是综合性文艺社团,包括戏剧、音乐、诗歌、美术等部门,其中演艺部成立最早。
春柳社的主要成员: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欧阳予倩
1907年2月,春柳社在东京演出了《茶花女》的第三幕。这是春柳社演出的第一个,也是影响最大的剧目。
这是“中国人用中国话演出的第一个话剧”——张庚。
选择《茶花女》的原因:
小仲马的艺术宗旨和春柳社的艺术宗旨是一致的:戏剧不是目的,它仅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任何文学,如果不把完善到得、理想和有益作为目的,就都是病态的,不健康的。
1907年6月,春柳社正式公演了大型剧目《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是中国完整话剧的第一次演出,也是第一个创作剧本。
政府禁令后,日本时期的春柳演剧活动告一段落,这一时期的春柳社被称为“前期春柳”。
1912年,陆镜若、马绛士在上海成立了“新剧同志会”。后来欧阳予倩等人陆续加入。新剧同志会在国内从事职业演剧,这是东京的前期春柳在国内的延续,被称为“后期春柳”。
新剧同志会演出了多个剧本,但其中的大多数都是幕表剧。
幕表剧:只有故事大纲,依据故事大纲排定一个演员表和分幕分场表,有的则附上重要对话,而其他部分靠演员的临场发挥。
第二节 进化团河天知派新剧
一、进化团
中国话剧史上第一个职业剧团。1910年冬天成立于上海,1912年解散,主要领导人是新剧活动家任天知。
王钟声:我过最早创导话剧活动的戏剧家之一,主持春阳社。
二、天知派——任天知的新剧演出活动
任天知和王钟声一起排演了《迦茵小传》,根据英国小说改编。
这是中国本土第一次演出真正的话剧。
1908年春阳社解散
1910年 任天知与汪优游、陈大志等人组建了进化团,出演了《血蓑衣》等剧。
天知派新剧的特点:
1、在戏剧审美观赏,进化团的演剧不以制造舞台上逼真的生活幻想取胜;
2、在编剧方法上,剧情的编排十分注意连贯性和完整性;
3、在表达形式上,采取幕表制,即兴表演;
第三节 南开新剧社
南开新剧社,正式建立于1914年11月17日,创始人是两兄弟,哥哥张寿春(字伯苓),弟弟张彭春(字仲述),该剧社友学术色彩。
比较:后期春柳 上海 日本戏剧体系
南开新剧社 天津 欧美戏剧体系
南开新剧团的贡献:
1、对戏剧功用的认识:认为戏剧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手段;
2、创作原则:遵循写实主义原则
南开新剧社主要演出剧目:
《一元钱》:1915年10月校庆日
《一念差》:1916年校庆:反映封建官僚腐朽,官场腐败
《新村正》(纯粹新剧):1918年10月校庆日 是中国话剧最早的完善创作剧本 这部剧本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阶级帝国主义深入中国弄崔,与封建阶级相互勾结,并认为这是造成中国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宋春舫:“把吾国数干年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两句迷信话打破。
第四节 文明戏的商业化的繁荣与衰落
一、郑正秋“新民社”
郑正秋 1888—1935 广东潮州人 原名郑芳泽 新剧家 中国电影的先驱,被称为“中国电影之父”。
组织成立新民社,多以通俗的家庭故事为素材,如《恶家庭》。
1916年,郑正秋与舞台诀别,宣告文明戏时代结束。
二、经营三的民鸣社
民鸣社出版了中国早期话剧第一种专业刊物《新剧杂文》。
民鸣社成为了文明戏靠演出赚钱的第一个社团。
贴近普通人,取悦观众,走市场路线,成为新剧家门的共识,所有的剧团都不同程度地转向商业化的演出。
第五节 早期话剧的成败得失
早期话剧在民国前后被称为新剧,也成为文明戏。
文明戏发展可分为三阶段:
1907-1910年 创始期
1911-1917年 兴盛期
1918-1924年 衰败期
与成熟期的中国话剧相比较,文明戏有着明显的不同:
1.编剧方法承袭传统戏剧的幕表制。
2、戏剧结构注意连贯性与完整性,原原本本从头道来,注重讲故事。多用明场,少用暗场。使用开放式的结构,受章回体小说影响,分场极多。
3、演出风格上注意台上台下的交流,有大量的插科打诨。
4、表演方法上保留了传统戏剧角色分派的做法。
5、舞台美术贫困化,有时连桌子椅子也是画在幕布上的。
文明戏的缺点:
1、不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形象的创造;
2、没有剧本,只凭演员现场发挥,如果演员素质跟不上,就很难保证质量;
3、基本不排练,演员不熟悉剧情,表演过分夸张;
4、社会对演员的道德期望与演员实际上所能达到的道德水准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5、商业性的侵害;
第三章戏剧思想和观念的觉醒
第一节悲剧观念的萌动
俄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哲学家别林斯基说:“戏剧诗是诗的最高发展阶段,是艺术的冠冕,而悲剧是戏剧诗的最高阶段和冠冕。”
王国维(1877-1927)的戏剧思想,清末民初文史学家。
推崇悲剧精神,近代史上最早提出“悲剧”概念的人。
第二节现实主义思潮
中国戏剧大特点—写意
作为对传统戏剧的写意特张的反驳,戏剧推崇写实求真。
第四章现代戏剧的建立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比辛亥革命规模更大、波及更广、更为彻底的政治思想文化运动,对传播手段的依赖也更为迫切。在当时的社会,戏剧仍然是最有效的传播手段。
《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提出,戏剧是改革社会的不二法门.
1918年6月的《新青年》出“易卜生专号”,发表了易卜生的剧本《娜拉》(即《玩偶之家》)、《国民之敌》(《全民公敌》)、《小爱友夫》。
1918年10月再出“戏剧专号”,宋春舫在“戏剧专号”中推荐了13个国家的58位作家的戏剧作品.
第一节 剧社的建立和翻译的热潮
一、风起云涌的戏剧社团
1、民众戏剧社
1921年5月成立于上海,同时创办《戏剧》杂志。民众戏剧社由汪优游发起,主要成员有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熊佛西、陈大悲等13人。这是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戏剧团体。 
《民众戏剧社宣言》:“当看戏是消闲的时代现在已经过去了。戏院在现代社会中确是占着重要的地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个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
2、戏剧协社
1921年12月成立于上海。由马振基发起,主要成员有谷剑尘、欧阳予倩、洪深等。 成绩最大,这个团体公演了16次,活动了12年,是成绩最大,时间最长的剧社。
3、人艺戏剧专门学校
1922年11月成立于北京,由陈大悲和蒲伯英主持。我国第一所以西方艺术教育方式培养话剧人才的专门学校。
4、南国社
    1924年田汉和他的妻子易潄瑜创办《南国半月刊》。1927年秋天成立南国社,并开办南国艺术学院。在上海、南京、杭州、广州等地演出,演出的戏基本上都是田汉自己创作的。
5、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
1925年5月成立,其中设有戏剧系。主要成员有余上沅、赵太侔、闻一多、徐志摩和熊佛西。 推行“国剧运动”。
二、戏剧翻译的热潮
纵观当时外国戏剧的翻译,莎士比亚的剧作翻译得最多,易卜生给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最大。俄国的剧本也是重点介绍的对象。
主要有: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威尼斯商人》;王尔德的《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契诃夫《海鸥》、《伊凡诺夫》、《樱桃园》、《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果戈理的《巡按》(现译《钦差大臣》);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萧伯纳的《华伦夫人的职业》;高尔斯华绥的《银盒》。辛格的《骑马下海人》;梅特林克的《青鸟》、《马莱娜公主》。
第二节   胡适与社会问题剧
一、胡适的《终身大事》
胡适(1891-1962),字适之,早年赴美留学,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回国后曾经任北大校长、民国政府驻美大使等职。他推崇西洋文学,提倡白话文。
《终身大事》发表在1919年3月出版的《新青年》上。
剧情:田亚梅 陈先生 剧本触及到了觉醒的年轻一代普遍关心的婚姻恋爱自由、妇女解放等重大社会问题。胡适的社会问题剧《终生大事》明显受到了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的影响。《终身大事》一经发表就产生了轰动效应,并且在此后一直被认为是现代话剧的开山之作。
二、社会问题剧的流行
叶绍钧的《恳亲会》侯曜的《复活的玫瑰》余上沅的《兵变》 陈大悲的《幽兰女士》  
第三节  欧阳予倩的戏剧创作
夏衍曾说:“中国话剧有三位杰出的开山祖,这就是欧阳予倩、洪深和田汉。”
欧阳予倩(1889~1962)中国戏剧、戏曲、电影艺术家。
1907年初加入春柳社,后参与创办新剧同志会、民众戏剧社等。
1926年进入电影界。1949年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
欧阳予倩在戏剧创作上的成就主要有《回家以后》、《泼妇》、《屏风后》等。
《回家以后》:写有关家庭婚姻的伦理道德问题:陆治平——留学生 刘玛丽——美国女人吴自芳——陆治平的妻子
剧本中的新青年陆治平与中国妻子和西洋老婆之间的关系,既是现实的恋爱婚姻家庭问题,也是文化问题的象征,陆治平在两个女人之间的尴尬处境,实际上透露出了当时人在西洋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的游移与彷徨。
《泼妇》 陈慎之 于素心 作者通过于素心这个被传统社会指责为泼妇的新女性,来揭露和抨击旧道德。 剧本所批判的,不是千夫所指的旧家庭、封建家长,而是时代的骄子——新青年。
《屏风后》 康无垢——道德维持会职员 忆青——风尘女子 明玉——忆青的女儿 康扶持——道德维持会的会长,康无垢的父亲剧本特色:使用了人物塑造的侧面烘托法。道具屏风的运用。全部的喜剧性效果全从这个屏风出来。
第四节   社会问题剧的得失
大量社会问题剧风行一时,是20年代重要的戏剧现象。
余上沅对社会问题剧有一个著名的评判:问题不存在了,剧也就不存在了。
第五章  戏剧形态的理论探讨与舞台实践
第一节  三种戏剧形态的理论探讨
一、西洋派
西洋派以胡适为首的《新青年》为代表。
西洋派对西洋戏剧的推崇建立在对传统戏剧的全盘否定上。
陈独秀认为:“演剧与歌唱,本是二事”。
周作人认为,中国戏剧在形式上尚处于野蛮阶段,内容中的陈旧、腐败成分是一种“妨碍人的生长,破坏人类平和的东西”。
傅斯年说:“就技术而论,中国戏剧实在是毫无美学价值”。
欧阳予倩甚至说:“中国无戏剧”。
西洋派不是以艺术的眼光来看中国传统戏曲,而是以革命家的、思想家的眼光来看。
二、本土派
本土派是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上,从艺术文化的角度而不是从社会政治的角度看待中国的现代戏剧。
张厚载认为,中国戏剧的根本好处是,它是“假象的”,“它把一切事情和物件都用抽象的方法表现出来”
三、国剧派
国剧派是伴随着国剧运动出现的,代表人物是余上沅、赵太侔、闻一多、徐志摩、熊佛西等。
他们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1、民族性、个性与世界性、通性;2、传统的继承性与变异性;
国剧派的理想是要建立基于民族根基之上的现代中国戏剧。 
第二节   现代戏剧走进剧场
一、《华伦夫人之职业》的演出
英国戏剧家萧伯纳的作品;剧情:华伦夫人薇薇——华伦夫人的女儿乔治·克罗夫爵士 弗兰克
萧伯纳曾明确地表示,他写这个剧的目的是要 “引起人们注意一个事实,就是:卖淫之所以出现,不是由于女人的堕落和男人的放荡,而只是由于给妇女的工作报酬太低,轻视妇女和虐待妇女到了无耻的程度,使比较贫苦的妇女不得不为活命而卖淫。……首恶者不是个人而是社会。”
汪优游将萧伯纳的《华伦夫人的职业》搬上了中国舞台, 1920年10月,该剧在上海新舞台剧场演出。这是“纯粹写实派的西洋剧本第一次和中国社会接触”
二、《少奶奶的扇子》与导演制度的确立
《少奶奶的扇子》是英国作家王尔德的四幕剧《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的中国版。首演于1924年4月,洪深编导。《少奶奶的扇子》剧情:徐子明 徐少奶奶——徐的妻子 刘伯英——徐少奶奶的追求者 金女士
演出成功的原因:
1、主创人员的素质较前一次有了提高
2、建立了正规的排演章程和制度
3、市场运作非常到位
4、把剧中的环境、人物语言、性格、习俗全都中国化了
第三节爱美剧和小剧场戏剧
一、爱美剧
陈大悲的纲领性长文《爱美的戏剧》发表于北京《晨报》上,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推动了遍及大江南北的“爱美剧”运动的开展。
爱美剧,也被成为“爱美的戏剧”,“爱美的”一词,是英文amateur的音译,即业余的、非专业的。所谓爱美剧,就是非职业的,非商业的演剧。
二、小剧场运动的兴起
小剧场运动起源于法国,以安托万的“自由剧院”为标志。
陈大悲(1887-1944),出生于浙江杭县一个封建大家庭。
陈大悲第一个在话剧舞台上进行男女同台演出的尝试。
第五章二十年代的喜剧成就
20年代的喜剧创作的代表是丁西林、袁昌英等人的幽默喜剧。这种幽默喜剧着重描写上流社会的风尚,或者中产阶级男女的风俗言谈举止,题材基本不出恋爱、婚姻、家庭的范畴,场景大多是客厅或卧室。
第一节丁西林的戏剧创作
一、生平
丁西林,中国剧作家,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丁燮林,被誉为“独幕剧圣手”。
二、创作
《一只马蜂》
1、剧情:吉老太太 吉先生 余小姐
2、剧本分析:《一只马蜂》是描写“五四”后觉醒的青年在当时“不自然地社会”环境里争取婚姻自主的一出爱情剧。
该剧的艺术魅力来自于坐着高潮的戏剧技巧:巧妙的结构,机智的语言,温婉幽默的戏剧风格;
吉老太太不是顽固守旧的封建家长,但仍是一个旧式的贤妻良母,只是略带一些维新色彩,显得有些半新半旧;
吉先生的身上折射出五四时期的精神状态:浪漫、唯美、纯粹;
余小姐是一名经济独立、思想独立的新女性;
《压迫》
1、剧情:男房客 房东太太 女房客
2、剧本分析:丁西林的戏剧有着明显的个人风格,他喜欢于平淡自然中见新奇,写的全是身边琐事,情节单纯,但意味深远,耐人寻味;
《三块钱国币》
三 丁西林的独幕喜剧结构
二元三人结构:这种结构将剧中人物压缩到最少。二人对峙,第三人仅起架构作用。在《一只马蜂》中,对峙的两人是吉先生和余小姐,他们两人互相爱慕,可是谁也不愿意先捅破那层窗户纸,吉老太太的到来将两人的关系推到了一个更加微妙的层面上,使得两人对峙的情况有所转变。丁西林的独幕剧简而言之,是3人一台戏,其中2人因某种原因产生矛盾冲突,导致“戏”的生成与发展,第3人则起着结构性作用,或引发矛盾,或提供解决矛盾的某种契机,从而形成丁西林早期独幕剧所特有的“二元三人”模式。
第二节袁昌英的喜剧创作
一、袁昌英(1894-1973),女剧作家,代表作品《孔雀东南飞》;戏剧作品主要有:《活诗人》《文坛幻影》《结婚前的一吻》
二、《活诗人》:李雪梅—女大学生 王宇君—三位诗人之一
三、《文坛幻影》:艾萼英—热爱文学的少女
从这两部作品可以看出,作者所关注的是读书人的人格和品行问题。前一部是从正面肯定,后一部则是从反面否定,对文坛的现状进行讽刺抨击。
四、《结婚前的一吻》:黎爱珍——孤女 李雅贞——千金小姐鲍君信 王炼之——鲍君信好友
这部剧本着力探讨情感和婚姻的道德。
第七章:现代主义对中国话剧的影响
第一节唯美主义戏剧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唯美主义是西方文艺思潮的一个流派
一、西方唯美主义发展的三阶段:
萌芽阶段(18世纪80年代-19世纪40年代):主要代表人是诗人、画家威廉·布莱克。
形成阶段(19世纪中期):“拉斐尔前派”(1848年在英国兴起的美术改革运动。)的出现标志着唯美主义正式登场。
高峰阶段:以奥斯卡·王尔德为代表;
二、唯美主义代表作家王尔德的创作
1、王尔德的生平
王尔德是英国著名戏剧家、诗人、小说家和童话作家。代表作:童话《快乐王子》、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戏剧《莎乐美》、《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
2、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理论与创作
《道林·格雷的肖像》
王尔德在小说《道林·格雷画像》的序言中,发表了一些箴言式的艺术观点,这些观点充分表达了他的唯美主义理论:
1、作为方法来说,现实主义是一个完全的失败;每一个艺术家所应避免的两件事,是形式的现代性和主题的现代性。……只有现代的东西,才会变成陈旧过时的东西。……生活比现实跑得快,但浪漫主义却永远在生活前头。
2、生活对艺术的摹仿远远多于艺术对生活的摹仿。
而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曾说: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活动的模仿。
3、一切坏的艺术的根源,都在于要回到生活和自然,并提高他们为理想。 
三、唯美主义对中国话剧的影响
向培良的《暗嫩》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王尔德唯美主义的影响。
郭沫若的作品也受到了唯美主义的影响,比如《王昭君》。
欧阳予倩的《潘金莲》也受到了唯美主义的影响。
体现了强烈的感官刺激,灵与肉的尖锐冲突,对爱与美的义无反顾的追求,对死亡的赞美。 
第二节  象征主义戏剧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法国作家波德莱尔的代表作《恶之花》问世,标志着象征主义的形成。
一、象征主义的基本特点
1、题材内容的病态性。
2、暗示性。
3、注重通感。
4、神秘感和梦幻色彩。
二、象征主义代表作家梅特林克的创作
1、生平
梅特林克是比利时法语作家、诗人,欧洲象征派戏剧的代表作家。19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自1918年起,《东方杂志》介绍了梅特林克,后来有又人介绍了霍普特曼,这样,象征主义戏剧开始进入了国人的视野
第三节   表现主义戏剧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表现主义起源于法国和德国的绘画界,逐步延伸到文学、音乐和戏剧。
一、表现主义的特征
1、不注重人和事物的外在形态,强调表现抽象的本质。
2、强调艺术家的主观性、内心体验、幻想等
3、强调潜意识的外化,表现深藏不露的世界。
4、人物形象与事件、场面充满破碎感。
二、表现主义代表作家奥尼尔的创作
1、生平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剧作家,他是美国戏剧作家中惟一一位获三次普利策奖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剧作家。 
三、表现主义对中国话剧的影响
1921年《东方杂志》刊登了《戏剧上的表现主义运动》。
奥尼尔对于中国戏剧界产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洪深的《赵阎王》就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奥尼尔的《琼斯皇》。
第八章 中国话剧的现代主义探索
中国受到现代主义影响的主要作品主要有:洪深的《赵阎王》、郭沫若的《卓文君》、田汉的《获虎之夜》、《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等。向培良的《暗嫩》、欧阳予倩的《潘金莲》、白薇的《琳丽》、徐志摩、陆小曼的《卞昆冈》,曹禺的《原野》等。
第一节  田汉早期的创作
一、田汉的生平
诗人、剧作家、中国现代“革命戏剧运动的奠基人”  。
1922年,田汉从日本留学归国,1924年与易漱瑜合力创办了《南国》半月刊
二、田汉的戏剧创作
二十年代田汉的剧作传播了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理念,表现了青年一代面对黑暗现实的苦闷,以及他们对自由、光明的强烈追求。
田汉的第一部话剧是1920年发表的四幕剧《梵峨嶙与蔷薇》,这部剧本出色地使用了象征主义手法。梵峨嶙象征艺术,蔷薇象征爱情。
1、《获虎之夜》
魏福生——猎户
莲姑——魏福生的女儿
黄大傻——深爱莲姑的人
黄大傻 爱是他生活的一切,他的整个生命都攀附在爱上。
莲姑 善良、坚强、勇敢,敢于大胆地追求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
2、《颤栗》
剧本的情节结构受到《华伦夫人的职业》的影响,但是从剧本的精神气质上看,却是在强调人的孤独、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个人意志和生命力的张扬。
3、《湖上的悲剧》
杨梦梅——诗人
白薇——杨梦梅以前的女友
田汉曾经说过:“我主张结婚和恋爱不能分离。……恋爱成功,便是结婚,恋爱不成功,便是死。”
田汉这一时期作品的特点是:具有自传性,强烈的个人色彩;强调意境的营造,追求诗意的表达。
第二节  洪深与《赵阎王》
一、洪深的生平
洪深(1894-1955)
1919年,他入哈佛大学攻读戏剧和文学,主修贝克教授的编剧法中国到国外专攻戏剧,并拿到硕士学位的第一人。
二、洪深的《赵阎王》
受到奥尼尔的《琼斯皇》的影响。
1、剧情:
赵大——营长的勤务兵
老李——士兵
2、与《琼斯皇》的比较
主题比较:两剧表现的都是贪财潜逃,人性异化,并通过逃犯的恐惧心理,探索人的精神世界。
结构比较:两剧的第一幕(场)都是起因,第二幕(场)开始是逃亡,主人公在逃亡过程中回忆以往的经历。
细节比较:
    以森林为背景
主人公点燃火柴时暴露行踪
主人公身上都带有五颗子弹
主人公精神迷乱中出现幻觉,并用开枪来击破幻境
鼓声从开幕一直敲到终场
主人公经过一夜狂奔仍然返回原地
第三节  向培良与《暗嫩》
向培良(1905-1961)笔名乡下人。
《暗嫩》故事来源于《旧约·撒母耳》。
剧情:
暗嫩——众王之王大卫的儿子
他玛——暗嫩同父异母的妹妹
暗嫩对他玛的追求,是对美的追求,但是美在得到之时也即消失之时。
《暗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莎乐美》的影响。
1、对于美的狂热追求
2、灵与肉的尖锐冲突
3、华丽的台词
第四节  白薇的戏剧创作
一、白薇的创作
白薇(1894-1987),原名黄彰,白薇的主要作品有诗剧《琳丽》,三幕剧《打出幽灵塔》等。 
二、《琳丽》
第一幕,冬天的花园,琳丽热切地盼望她的爱人琴澜来会面。琴澜来了,但是态度冷淡,因为他觉得琳丽一天天平凡下来了,反倒爱上了琳丽的妹妹璃丽。
第二幕,古寺之前,是琳丽的梦境,梦见琴澜来道歉,二人起舞,花神紫蔷薇给他们披上纱巾,使他们能看见宇宙人生的真面目。他们见到了时间之神和死神,死神爱上了琳丽,却死了琳丽面前。
第三幕,天空下的旷野。琴澜和璃丽一人伴奏一人歌唱,此时二人的感情已经破裂了,璃丽怀了琴澜的孩子,可是琴澜却回头想再找琳丽。犹豫不决的琳丽失掉了灵魂。花神紫蔷薇帮她看见了琴澜的幻象,不久琳丽心力交瘁而死。琴澜赶到现场,痛不欲生,被三个猩猩撕碎而死。璃丽本来也悲痛欲绝,可有个美男子出现,她立刻投入他的怀抱接吻。在这时,琳丽从梦中醒来。
琳丽是爱情的化身。
“我这会只是为了爱生的,不但我本身是爱,恐怕我死后,我冷冰冰的那一块青石墓碑,也只是一团晶莹的爱。” 
璃丽是青春热切的化身。
“有知识的女子是不会有人爱的……过了二十岁的有知识的女子,已经失了叫人爱的魔力了。”
琴澜是欲望和情感的奴隶。
“望你可怜我这个可怜的性格,我是无论怎样一个女子,总不能占据我的心全部。”  
三、《打出幽灵塔》 胡荣生——地主 郑少梅——胡荣生的七姨太 胡巧鸣——胡荣生的儿子 萧月林——胡家的丫头 萧森——萧月林的母亲
与《雷雨》的比较:
儿子与继母的暧昧关系
同父异母(同母异父)兄妹的恋情
被伤害的女人多年后又回到作恶者的家中
一对相爱的兄妹双双死去
家庭矛盾与社会风潮交织
以现实主义为基本创作方法,同时具有浓厚的象征色彩。
第九章 三十年代中国话剧的成熟期
第一节 夏衍的戏剧创作
一、夏衍的生平
夏衍(1900-1995),本名沈乃熙,字端先。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杰出的革命文艺家、社会活动家和电影艺术家。
夏衍的主要作品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及报告文学《包身工》。
二、《赛金花》
7场历史讽喻话剧《赛金花》于1936年4月发表在《文学》6卷4期上。被认为是“国防戏剧之力作”。
1936年11月,《赛金花》由四十年代剧社首演于上海。
历史人物赛金花:
原名赵彩云,幼年被卖到苏州的“花船”上为妓。
1887年,被前科状元洪钧纳为妾。
赵彩云曾陪同洪钧出国访问。
访问回国后,洪病死。
1894年,彩云潜逃至上海为妓,改名“曹梦兰”。后至天津,改名“赛金花”。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居北京石头胡同为妓,曾与部分德国军官有过接触。
1936年病死于北京。
夏衍的《赛金花》以1900-1905年义和团运动为背景,以妓女赛金花的遭遇来揭露八国联军对中国的侵略以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丧权辱国。
剧情:
赛金花 瓦德西——德军统帅
夏衍以《赛金花》作为正面歌颂对象,也引来了不少非议:
鲁迅:“连义和拳时代和德国统帅瓦德西睡了一些时候的赛金花,也早已封为九天娘娘了。”
诗人刘半农也说:“中国有两个‘宝贝’,慈禧与赛金花。一个在朝,一个在野;一个卖国,一个丢脸。”
夏衍是这样评价的赛金花的:“就是以肉体博取敌人欢心而苟延性命于乱世的女主人公。”“我不想将女主人公写成一个‘民族英雄’,而只想将她写成一个当时乃至现在中国习见的包藏着一切女性所通有的弱点的平常的女性。我尽可能的真实地描写她的性格,希望写成她只是偶然的机缘而在这悲剧的时代里面串演了一个角色。不过,我不想掩饰对于这女主人公的同情,我同情她,因为在当时形形色色的奴隶里面,将她和那些能在庙堂上讲话的人们比较起来,她多少还保留着一些人性!”
三、《上海屋檐下》
夏衍把上海弄堂里的一个石库门房子的横断面搬上了舞台。
1、剧情梗概
匡复——革命者
林志成——匡复的好友
杨彩玉——匡复的妻子,后与林志成结婚
葆珍——匡复的女儿
赵振宇——小学教员
赵妻——赵振宇的妻子
阿香、阿牛——赵家的儿女
施小宝——卖身的女子
黄家楣——失业的大学生
桂芬——黄家楣的妻子
李陵碑——住在阁楼上的疯子
2、人物分析
林志成 富有同情心,正义感。 可是既没有拥有友情,也没有得到完全的爱情。
杨彩玉 曾经是一个爱情至上者,可是现在却将婚姻看作职业。
匡复 这个人物形象是个败笔,作者想要拔高他,但却没有拔起来。
葆珍 作者思想的传声筒
赵振宇 性格开朗,乐天知命,善于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来麻醉自己,欺骗自己对生活的不满。
赵妻 典型的小市民。爱占小便宜,爱搬弄是非。气人有,笑人无。
施小宝
黄家楣 作者对他是深表同情的。
桂芬
李陵碑 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但作者用喜剧的手法去写他。
3、《上海屋檐下》的剧作特色:
(1)重大语境的平凡展现
夏衍创作《上海屋檐下》正值“西安事变”后,他要表现的也正是这样一个动荡的社会环境,可是除了交代匡复无端坐了8年的牢之外,从其他人的身上似乎看不出任何革命的影子。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残酷的白色恐怖完全被夏衍当作为背景来写,而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却只是上海一座石库门老房子里五户人家自然的生活状态。鸡毛蒜皮,家长里短全部被搬上了舞台,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五户人家都有自己的苦痛。这其中,有因为生活所迫而和丈夫的朋友结合的杨彩玉、林志成一家;有不得志的大学生黄家楣一家;有一家老小挤在灶披间里的赵振宇一家;有丈夫常年在外,生活窘迫的烟花女子施小宝;有儿子战死,悲伤过度以致发狂的李陵碑。作者描写的是这五户人家的凄婉生活,但是他静静地,不动声色地将那个罪恶的时代展现开来。造成他们如此艰难生活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个黑暗的社会。可是,作者从来没有在剧中正面批判社会,甚至剧中人物也没有太多过激的言语。
(2)淡化戏剧冲突,强化诗化效果
多少年来,人们在戏剧理论著作和评论文章中不断提及:“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可是,夏衍却有意地在《上海屋檐下》中将戏剧冲突淡化。
例如在第一幕结尾处,匡复出狱后,却发现自己的妻子杨彩玉和自己朋友林志成同居在一起,原因是为了生存。杨彩玉和林志成都以为匡复牺牲了,所以才会生活在一起。第一幕结束的时候,匡复已经见到了林志成。到这里,作者苦心经营的戏剧情境终于出现了一个高潮点,全剧最大的一个矛盾冲突点也酝酿而成了,那就是杨彩玉和匡复见面的情景,可是,夏衍有意隐去了这一点。第二幕一开头,依旧恢复到了展现五户人家平凡生活的场面上了,跳过了杨彩玉和匡复相见、相认的场面,隐去了那一段可能会是惊心动魄、歇斯底里的重逢,而直接描写一切大风大浪都恢复平静之后的状态。在这里,夏衍有意无意地选择了避开、淡化矛盾冲突。
(3)轻松喜剧氛围中的悲剧气质
他剧作中的大量人物是以喜剧的角色出现的,但是他们的身上背负了沉重的悲剧使命,这就使得观众笑着流泪。夏衍自己也说过:“《上海屋檐下》最初也想写成喜剧,但是却写成悲喜剧了。”剧作已经成为夏衍口中的“悲喜剧”,那么剧中人物就更是“带有喜剧色彩的悲剧人物了”。的确,在《上海屋檐下》,这种特殊的人物形象出现得格外多。
例如赵妻,她是一个“气人有,笑人无”的典型小市民形象,她的行为举止、思维方式让人忍俊不禁,但是她的身上也充斥着悲剧的成分。
孩子不会做数学题,请教母亲,这本是很自然的事情,可是赵妻却忿忿将它联系到自己的生活中,不由地产生一种无名之火。“爆发一般地”、“气乎乎地”、作者用了一系列的状态描写来说明赵妻当时的愤怒,可以看得出,她真的是出离愤怒了。因为一道小学生的数学题,赵妻就可以如此气愤,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可是,与其说她是愤怒,倒不如说她是受伤了,受到了这个社会的伤害。之所以她会有这么大的反应,那都是因为生活给她的压迫太沉重了,整天为了生存算计着,儿子阿牛说的数学题让她很自然地就与自身联系起来,她想到的不是如何计算数学题,而是自己那在贫困线上挣扎地喘不过气来的生活。赵妻的话会让人嘴角牵动,但与此同时也会让人心里抽动。作者要带来的正是这种啼笑皆非的效果。赵妻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喜剧色彩的悲剧人物。
四、《芳草天涯》
尚志恢——大学教授
石咏芬——尚志恢的妻子
孟小云——女大学生
第三节  李健吾的戏剧创作
一、李健吾(1906-1982)作家、戏剧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法国文学研究专家。
主要戏剧作品有《这不过是春天》、《梁允达》
二、《这不过是春天》
1、剧情梗概
冯允平——革命者
厅长夫人——冯允平昔日的恋人
2、人物分析
厅长夫人
她的精神有些扭曲,原因之一是情感与婚姻的分离。
3、剧本分析
该剧充分体现了李健吾戏剧一贯的美学追求:用抒情的诗人之笔剖析人性
全剧的中心是抒写夫人的情感世界。
情节:截取夫人与旧情人见面又分别的短短几天,集中表现夫人的情感波澜。
场景:推动情节发展的场景不到三分之一,大量的空间留给直接写情的场景。
第四节  熊佛西的农村戏剧实验
一、熊佛西的生平
熊佛西(1990-1965) 。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接触了大量的戏剧实践,30年代在农村进行戏剧大众化实验。50-60年代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二、熊佛西的戏剧创作
熊佛西在30年代的剧作趋向于写意而不是写实。
《裸体》(1930)
《偶像》
《苍蝇世界》(1930)
《醉了》 ——熊佛西在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有力地揭示了人在不正常的生活环境中所遭受的心灵扭曲和精神压抑。 
三、定县农民戏剧实践
熊佛西在河北定县的农民戏剧实践持续了五年。熊佛西从实验演出中得到启发,认为戏剧的演出方式至少有四种可能性。
四、剧场艺术的探索
对观演关系的探索是熊佛西戏剧实践的重要成绩之一。
在河北农村演剧的重要特点是打破幕线,观演混合。
熊佛西的戏剧实验通过四次演出而得到完善:
《王四》:把整个剧场设置成一个法庭
《喇叭》:演员的上下场不限定在舞台的固定出入口,而是分散在观众中间。
《鸟国》:选择了露天演出的方式。
《过渡》:剧中60多位演员全部由农民担任。把表演区设置在整个剧场中,剧场中不存在固定的观众席。
熊佛西认为戏剧演出至少可以有以下四种方式:
  1、台上台下沟通式。利用通道使观众可以上台,演员可以走进观众席,也可与观众直接对话。
  2、观众包围演员式。演员在中间表演,观众在四周围观,表演区可以是突出的高台,也可以是低地。
  3、演员包围观众式。表演区分散在剧场四周,观众身处戏剧环境之中,他的视线无法固定在某一表演区,并且处于不同位置的观众可能会看到不同的景象,遇到不同的戏剧情境。
  4、流动式。戏在观众中流动着表演,观众随着戏走,在流动中看戏,如同民间的庙会。
第十章 成熟期的中国话剧的代表——曹禺
第一节 曹禺的生平和创作
曹禺,卓越的中国现代戏剧家,原名万家宝,曾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1933年 创作《雷雨》
1936年 《日出》
1937年《原野》
抗战时期 《北京人》
新中国成立后《王昭君》 《胆剑篇》(合作)
第二节《雷雨》
一、剧情梗概——佳构局的典范之作
周朴园
鲁侍萍——周朴园三十年前的爱人,周对鲁始乱终弃。
蘩漪——周朴园现在的妻子
周萍——周朴园与鲁侍萍生的儿子
四凤——周公馆的女仆,鲁侍萍与鲁贵生的女儿
周冲——周朴园与蘩漪生的儿子
鲁大海——周朴园与鲁侍萍生的小儿子
鲁贵——鲁侍萍后来嫁的男人
《雷雨》故事的主要线索有三条:
一是周朴园三十年前对侍萍的始乱终弃;
二是周萍和蘩漪在几年前曾经有过的恋情;
三是周萍与四凤之间的那种他们以为是爱情的关系,实际上是乱伦的关系。
《雷雨》采用了准三一律的结构方式:
时间:一个夏天的上午到半夜
地点:周公馆小客厅和杏花巷十号。
事件:两个家庭两代人三十年的悲欢离合
二、人物分析
周朴园——从社会的反叛者到归顺者
周蘩漪——困兽犹斗
她几乎和剧中每一个人都有联系——是周朴园的第二个妻子,第三个女人——是继子周萍的情人——是周冲的母亲——是四凤的女主人和情敌——是侍萍前情人的妻子——是鲁贵的女主人
一个受过点新思想教育的旧式女人。
为什么她会死死地抓住周萍不放?
第一幕:她两个星期没下楼,现在下楼来是为了挽留周萍。
第二幕:周萍向蘩漪表示他真心喜欢四凤,蘩漪发出了最后的威胁。
第三幕:蘩漪跟踪周萍来到四凤家,关上了周萍逃跑的窗户。
第四幕:做最后的努力留住周萍,失败后对周萍彻底绝望,引爆了悲剧
《雷雨》中蘩漪的形象:
这是一个罕见的艺术典型,她几乎和剧中每一个人都有联系——是周朴园的第二个妻子,第三个女人——是继子周萍的情人——是周冲的母亲——是四凤的女主人和情敌——是侍萍前情人的妻子——是鲁贵的女主人。她在剧中的行动有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个人物的成功是由于剧作家始终把她放在了她前后一致的中心行动线上:不放弃与周萍的感情,留住周萍是她贯穿全剧的最高目标,她后来的所有行动都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
蘩漪受过一点新思想的教育,然而又只是一个旧式女人,她身上这种新旧交替决定了她既有一种未被文明雕琢过的野性,有性的压抑和困惑,同时又不可能彻底打破自身的局限,于是她的爱情追求就只能变成正常的感情在不正常时代和环境中的一出悲剧。在嫁给周朴园后的十八年间,她只遇到了周萍这一个可以相爱的人,现在她人生的夏天即将过去,生命的晚霞就要暗淡下来了,和周萍分手,意味着她后半生再不会有爱情了。她将重新回归到死一般的生活中,她是绝对不能接受这个结局的,于是她像笼中的困兽那样,开始了她为争取爱情的决死的挣扎,这种挣扎和奋斗,烧毁了她自己的理智,也在无意间揭开了周萍和四凤兄妹乱伦这一更大的悲剧。
    周蘩漪这个人物形象是非常丰满的。特别是曹禺在结尾处的一个点睛之笔,将整个人物更加丰满起来。全剧中,蘩漪几乎都是以反面角色的形象出现的,可是,在结尾处,当蘩漪得知周萍和四凤乱伦的关系之后,看着四凤痛苦地跑了出去,此时她忘记了自己的悲痛,而对儿子周冲说:“你快去看看她。”蘩漪认为自己的悲痛和四凤比起来已经是微不足道了,所以当看到别人比自己更加痛苦的时候,蘩漪的同情心就油然而生了,她不再记挂自己的痛苦,而去关心别人了。这最后一笔使得蘩漪这个人物形象大大提升,也更加立体了。
第三节  《日出》
《日出》与《雷雨》的比较:
第一,作者的视野扩大了。
《雷雨》的焦点只是由血缘关系联结起来的几个人物,这几个人物也只是围绕着情欲和金钱旋转,最后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一场乱伦的悲剧中。
《日出》却把上海这个典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都市中各阶层的人物都摄入了镜头,全面地揭开了那个鬼魅世界的阴森恐怖的内幕。
第二,作者的视点从天上转向了人间。
《雷雨》中,人物的命运被冥冥中一个超自然的力量操纵着。
《日出》中的人物却只是根据自己的意志进行活动。
一、剧情梗概
陈白露
潘月亭——富商
方达生——陈白露旧时的恋人
小东西——陈白露所救的女孩
翠喜——妓女
金八——黑社会头目
二、剧本分析
“《日出》里没有绝对的主要动作,也没有绝对的主要人物。这些人物并没有什么主宾关系,只是萍水相逢,凑在一处。他们互为宾主,交相陪衬,而共同烘托出一个主要的角色,这‘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
《日出》中,曹禺认为陈白露的悲剧主要是由社会的原因造成的,作者批判的锋芒也直指吞噬了这个纯洁善良的生灵的“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
三、人物分析
仇虎
复仇使得他变得残忍和疯狂,可是复仇成功反而让他痛苦。
焦大星
善良、懦弱、无辜。
花金子
曹禺笔下的理想人物。这是一个在“野地里生、野地里长”的女人,具有丰沛的生命活力。敢爱敢恨。
第五节  《北京人》
《北京人》表现的是旧北平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的没落,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戕害。
一、剧情梗概
曾皓——曾家的老太爷
曾文清——曾家的大少爷
曾思懿——曾文清的妻子
愫方——曾文清的表妹和爱人
曾霆——曾文清的儿子
瑞贞——曾霆的妻子
曾文彩——曾皓的女儿
江泰——曾文彩的丈夫
二、创作背景和主题
创作背景:《北京人》创作的时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代,而曹禺在本剧中,却恰恰没有完全提到与日本人有关的任何内容。
主题:曾家的最终没落,展示出的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
作者不再追求描写日本人怎么对中国的侵略,而是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教育方式怎么使中国人成为了一个羸弱的民族? 
三、剧作风格:恬淡悠远
曹禺有意地把“戏剧性”场面挪到了幕后:
第一幕落幕:那些要帐的人走向正在吃中秋节团圆饭的一家人。
第二幕落幕:曾皓中风以后众人忙着把他抬到医院去,曾文清在寂静无人的舞台上拿着一件旧外衣和旧帽子以及一幅画,寂寞地离开家。
第三幕中全剧的高潮:愫方无言地独自站着。
四、人物分析
曾皓——自私到了不知道自己自私
他是曾家的第一个不肖子,但他却希望子女们去完成他不曾做到的事情。自己则为一些很可笑和很可恶的事情忙碌着:
1、油漆棺材。
2、抱重孙子。
3、永远拴住愫方
曾文清——失去了飞翔能力的生命空壳
懒于做任何事情,缺乏行动力,仅仅沉湎于所谓高雅的爱好,没有生活能力。
他不是刻意要把自己变成现在这样的生命空壳,是他的家庭、他所接受的封建文化教育将他毁灭掉的,他没有意义的一生,也是作者在本剧中对中国封建文化的深刻批判的形象体现。
曾思懿——存天理灭人欲的怪胎
曾思懿是《北京人》里的中心人物。
是曾家第一代人曾皓的儿媳妇;
是曾家第二代长子曾文清的妻子,是愫方的情敌;
是曾家第三代人曾霆的母亲和瑞贞的婆婆 
她身上几乎已经没有一个正常人的善良,有的只是阴毒和虚伪。
愫方
愫方是一个具有中国女性传统美德却用错了对象的人。
愫方是《北京人》里唯一一个利他主义者。
愫方的悲剧在于,她所作出的牺牲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她的人生悲剧是由三种因素造成的: 不识人 不敢说“不” 自弃者,天弃之
第六节  曹禺戏剧风格的总结及其转变
从《雷雨》的紧张热烈、扣人心弦到《北京人》的平淡而深沉、忧郁而明朗,曹禺完成了一个相当大的转变。
他擅长于描写人生、爱情、家庭生活,善于感受与体会悲剧性的生活内涵。
他笔下最成功的人物,是些心灵受到压抑的悲剧女性,如周蘩漪、陈白露、花金子、愫方等;
是内心忧郁矛盾的悲剧性男子,如周萍、曾文清等。
《雷雨》呈现出紧张热烈激荡郁愤的风格。
《日出》总的气氛是紧张、嘈杂、惶惶不安,给人一种炙热、躁动的感觉。
《北京人》追求平淡深沉的美。
他描写的是作为一个人对于人生、自由、爱情、幸福的追求,是人的精神追求被周围污浊环境和黑暗势力所虐杀、吞噬、以此构成悲剧冲突
《北京人》一改早期剧作如《雷雨》那样浓烈紧张,正是一个剧作家走向成熟的状态。在《北京人》中,曹禺摈弃了他曾经心爱的佳构剧的写作方法,把那些他曾经很钟爱的所谓“戏剧性”的场面挪到了幕后。每一幕落幕的时间,都是在一般作者舍不得放弃的动感十足的地方果断地观赏帷幕:第一幕落幕是在那些要帐的人走向正在吃中秋节团圆饭的一家人;第二幕落在曾皓中风以后众人忙着把他抬到医院去,曾文清在寂静无人的舞台上拿着一件旧外衣和旧帽子以及一幅画,寂寞地离开家;第三幕中的第一场的结束是全剧的最高潮,但是呈现在舞台上的也只是愫方无言地独自站着。
这种手法,表明作者不再刻意追求动感十足的所谓戏剧性效果,而是细致入微地展示走向这种结果的过程。
第十一章 抗战时期的话剧
第一节  抗战初期的戏剧演出
戏剧家谷剑尘就曾说过:“激发抗战情绪,唤起民众意识……最最能产生效力者,莫若戏剧。”
战争期间,重庆、上海、桂林等地都有非常活跃的戏剧演出。
中国旅行剧团,成立于1933年冬天,是一个民间职业剧团。坚持“民间、职业、流动”的特点。
在话剧职业化的探索上很有贡献。
抗战时期的演剧特色:移动演剧。
战时演剧数目很大,仅重庆一地就演出了240部。
涌现出了话剧四大名旦:舒绣文、张瑞芳、白杨、秦怡。
三幕剧《保卫卢沟桥》是中国演艺界的抗战宣言。
第二节   重庆的雾季公演
抗战后期,重庆常常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大型的戏剧演出只能安排在轰炸无法进行的时候。重庆的其后恰恰有这样的特点:每年10月至次年5月,大半年时间大雾笼罩,成为雾季。在雾季,由于重庆地处群山之间,地形复杂,在能见度很低的情况下日军飞机无法出动,轰炸的危险性很小,相对而言是个安全期。所以全年的戏剧演出活动就集中在雾季这几个月里。为了雾季的演出,各个演出单位会进行周密的安排和充分的准备。从1941年10月至1945年,重庆一共进行了四次戏剧演出,史称“雾季公演”。
第一次公演以中华剧艺社为主。
中华剧艺社是一个民营的职业剧团,但它实际上是由共产党办的。
第一次雾季公演中,中国剧艺社演出了郭沫若的《屈原》、夏衍的《愁城记》、果戈理的《钦差大臣》等剧。
其他剧社还演出了曹禺的《北京人》等。一共29台戏。
第二次雾季公演从1942年起。中华剧艺社演出了夏衍的《法西斯细菌》、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等6台戏。
这次一共演出了22台戏。
重庆雾季公演一共演出话剧128部。
第十二章 历史剧的创作
第一节   中国历史剧第一人——郭沫若
一、郭沫若的生平与创作
郭沫若(1892~1978),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思想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
1921年8月,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女神》。
在历史剧的创作方面有很大的成就,一共创作了《虎符》、《屈原》、《高渐离》、《孔雀胆》、《棠棣之花》、《王昭君》等多部历史剧。
年轻时的郭沫若,曾在日本九州大学医学部学习。
郭沫若的史剧观:
郭沫若指出“历史研究是‘实事求是’,史剧创作是‘失事求似’”。这就是说,历史剧作家在剧本中塑造历史人物形象时,不一定完全再现历史的事实,可以在不违背重大史实和人物性格的原则下进行一定的艺术虚构,否则,历史剧的文学艺术特性就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因为在戏剧中,事实就是情节。而这种情节是剧作家基于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创作要求加以重新组织和创造的,它包含着作家的美学思想和哲学思考。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历史事实都能反映生活的真实,构成历史剧的情节的。
郭沫若这样说,同时也是这样做的。比如郭沫若的《卓文君》是他的第一篇“翻案文章”,他把历来被封建卫道士诋毁为荡妇的卓文君塑造成为反对封建礼教、反对专制制度的叛逆女性,并给予她高度的评价。而《王昭君》也一改历史上那个怀抱琵琶哭哭啼啼出塞去的王昭君形象,让她出于反叛王权和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而自愿下嫁匈奴。
除此之外,郭沫若后来创作的《蔡文姬》就更是如此,将曹操的翻案文章做到了极致。《蔡文姬》中的主角毫无疑问是才华盖世的蔡文姬,可是,郭沫若自己却说过这样的话:“我写《蔡文姬》的主要目的是要替曹操翻案。”曹操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的影响,但是千百年以来,对于他的评价褒贬不一,难以盖棺定论。曹操一直作为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为历代历史学家乃至文学家所争论不休。根据史料记载,曹操是一位足智多谋,有勇有识的英雄人物,但是他为人谲诈,多疑、嗜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极端利己主义是他的做人信条,这些常常为后人所非议。大多数评论家都肯定曹操的才能而却非难其为人,将曹操称为“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不论是戏剧还是小说,曹操的形象大多是反面的。在戏曲舞台上,曹操往往被塑造成大白脸,作为阴险奸诈的化身。
而在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中,曹操则被描绘为一名心胸宽大、爱民如子、知错就改、以文治国、正直果敢的完美无缺的人物。固然史学家可以对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像郭沫若这般如此彻底地“替曹操翻案”则实属少见。

二、《屈原》
这个剧本取材于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的故事,以楚怀王对秦外交上两条路线的斗争作为全剧情节线索。
1、剧情:
第一幕  屈原家的橘园。
屈原将《橘颂》赠给学生宋玉,并给宋玉讲解做人的道理。
第二幕  王宫
南后陷害屈原,屈原被剥夺官职。
第三幕  橘园
屈原悲愤回家,人们以为他精神失常,为他招魂。
第四幕  城外
屈原偶遇南后等人,屈原大骂了南后。被楚怀王囚禁在东皇太一庙。
第五幕  东皇太一庙
屈原作出《雷电颂》,婵娟为救屈原而死。
2、人物塑造
“失事求似”
作者不拘泥人物的历史真实,舍弃了人物琐细的生活细节,把人物理想化。
屈原
大胆地强调了他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勇于和黑暗势力斗争的历史精神。
婵娟
“婵娟的存在似乎可以认为是屈原辞赋的象征,她是道义美的形象化
南后
陷害忠良、祸国殃民、冷酷残忍
对屈原的典型塑造起到了反衬的作用。
郭沫若这时期的历史剧,已形成独特的革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三、《虎符》
五幕话剧《虎符》取材于《史记·魏公子列传》。
1、剧情
该剧描写的是战国“四君子”之一魏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
信陵君
如姬
2、人物:
如姬
这是作者着力歌颂的女性形象。既深明大义,又胸怀博大。
信陵君
这个形象过于概念化,是作者思想的传声筒。
四、郭沫若的历史剧主张
郭沫若指出“:历史研究是‘实事求是’,史剧创作是‘失事求似’”。这就是说,历史剧作家在剧本中塑造历史人物形象时,不一定完全再现历史的事实,可以在不违背重大史实和人物性格的原则下进行一定的艺术虚构。
《卓文君》把历来被封建卫道士诋毁为荡妇的卓文君塑造成为反对封建礼教、反对专制制度的叛逆女性,并给予她高度的评价。
《王昭君》一改历史上那个怀抱琵琶哭哭啼啼出塞去的王昭君形象,让她出于反叛王权和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而自愿下嫁匈奴。  
《蔡文姬》
郭沫若:“我写《蔡文姬》的主要目的是要替曹操翻案。”
历来对于曹操的评价:“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
而在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中,曹操则被描绘为一名心胸宽大、爱民如子、知错就改、以文治国、正直果敢的完美无缺的人物。
第三节  田汉的历史剧创作
一、田汉生平
田汉的戏剧创作道路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1920年代为早期,抒写“五四”以后青年的压抑、悲凉的情绪。
1930-40年代为中期,大都表现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和时代精神。《丽人行》
1949年以后为晚期。历史剧创作。《文成公主》、《关汉卿》
二、《关汉卿》
 1、剧情: 关汉卿 朱小兰 朱帘秀——杂剧名角 赛帘秀——朱帘秀的徒弟
2、剧本分析
(1)创作资料
关汉卿生平的记载只有元代钟嗣成《录鬼簿》中所记的十四个字:“关汉卿,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己斋叟。”
(2)人物塑造
剧作生动描写了关汉卿性格的各个侧面:从与刘大娘一家的相处中表现他与人民的亲密关系,从与朱帘秀等艺人的相处中表现他与梨园界融洽自如的关系,甚至与艺人探讨曲子运用时也表现了他的艺术创新精神。
(3)语言
作品紧紧依托关汉卿的语言风格,创造出了具有元代人风貌甚至是关汉卿风格的对话和诗篇。 
将碧血,写忠烈,
作厉鬼,除逆贼,
这血儿啊,化作黄河扬子浪千叠,
长与英雄共魂魄!
……
提什么黄泉无店宿忠魂,
争说道青山有幸埋芳洁。
俺与你发不同青心同热,
生不同床死同穴;
待来年遍地杜鹃花,
看风前汉卿四姐双飞蝶。
相永好,不言别!
(4)情节结构
戏中戏
《关汉卿》剧作中穿插了《窦娥冤》一剧的写作、演出和遭遇。
第十三章 抗战时期其他作家的戏剧成就
第一节  吴祖光的戏剧创作
一、生平与创作
吴祖光(1917-2003) 现代著名剧作家、导演。
吴祖光在抗战期间的作品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抗战前期(1937-1941),三个抗战剧,《凤凰城》(1937),《孩子军》(1939),《正气歌》(1941)。
2、抗战后期(1942-1945)有《风雪夜归人》(1943)、《少年游》(1944)、《牛郎织女》(1942)等。
3、抗战结束后。 《嫦娥奔月》
文革后,吴祖光还创作了取材于妻子新凤霞生活经历的话剧《闯江湖》。 
二、《风雪夜归人》
本剧为吴祖光代表作,完成于1942年,1948年由吴祖光亲自导演拍成电影,由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出品。
1、剧情
魏莲生——京剧名演员 苏弘基——法院院长 玉春——苏弘基的四姨太
2、剧本分析
《风雪夜归人》写的是戏子魏莲生与官僚的小妾玉春的爱情悲剧,落笔的重点是揭示普通人对自身价值的审视,以及通过这种痛苦的审视所获得的思想觉醒。
第十四章 解放以后的中国话剧
第一节 十七年的话剧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开始(1949-1966),这十七年清晰地构成新中国的一段历史,也是大陆当代戏剧史的第一个时期。简称“十七年”戏剧。
“十七年”的戏剧特征:
1、规模庞大
戏剧创作不是处于按照艺术规律自然生长的状态,而是处在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生产状态。
2、政治理念与非人化
这一时期的创作被分为工业题材、农业题材、军事题材等等。
没有专门描写“人”的作品,甚至根本没有爱情题材的创作。
3、历史题材成功,现实题材失败
“十七年”最优秀的作品是老舍的《茶馆》、田汉的《关汉卿》,它们写的都是历史题材。
4、艺术风格的单一化、英雄化
第二节 “第四种剧本”
刘川在题为《第四种剧本》的文章中,尖锐地批评了当时剧坛流行的公式化、概念化弊病,指出:我们的话剧舞台上只有工、农、兵三种剧本。同时热情赞扬《布谷鸟又叫了》等剧对这三条框子的突破,称这些剧本为“第四种剧本”。
工人剧本:先进思想和保守思想的斗争。
农民剧本:入社和不入社的斗争。
部队剧本:我军和敌人的军事斗争。 
第四种剧本成就和影响最大的,是杨履方于1956年创作的《布谷鸟又叫了》。
 剧情:童亚男 王必好 申小甲
“第四种剧本”得名于剧作家刘川署名“黎弘”发表于1957年6月11日《南京日报》的一篇评论。刘川在这篇题为《第四种剧本》的文章中,尖锐地批评了当时剧坛流行的公式化、概念化弊病,指出:我们的话剧舞台上只有工、农、兵三种剧本。工人剧本:先进思想和保守思想的斗争。农民剧本:入社和不入社的斗争。部队剧本:我军和敌人的军事斗争。除此而外,再找不出第四种剧本了。”他热情称赞《布谷鸟又叫了》等剧以清新的风格在艺术创造上对这“三个框子”有所突破,并认为就其“提出问题的独特性和表现方法的独创性而言”,它们是当时话剧舞台上的重要收获,是“当之无愧的‘第四种剧本’”
第三节  老舍的戏剧创作
一、生平与创作
老舍(1899-1966),剧作家,小说家。原名舒庆春。
小说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戏剧代表作有:《茶馆》、《龙须沟》。
二、《茶馆》
1、剧情
《茶馆》共分为三幕,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五十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
第一幕: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
第二幕: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第三幕:三十年后,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2、《茶馆》的人物塑造
王利发 本剧的贯穿人物。一个精明的生意人,却无法在社会上生存。
常四爷 八旗子弟。为人正直而豪爽。
松二爷 八旗子弟。游手好闲。心眼不坏,但没有任何谋生的本领。 
秦仲义 希望“实业救国”的先驱。
3、《茶馆》的语言
人物形象鲜明,人物对话机智幽默。
第二幕中出现一个新的人物崔久峰:
王利发  那么,您就不想想主意,卖卖力气,别叫大家做亡国奴?
崔久峰  我年轻的时候,以天下为己任,的确那么想过!现在,我可看透了,中国非亡不可!
王利发  那也得死马当活马治呀!
崔久峰  死马当活马治,那是妄想!死马不能再活,活马可早晚得死!好啦,我到弘济寺去,秦二爷再派人来找我,你就说,我只会念经,不会干别的。
第二幕中:
吴祥子  王掌柜不愿意咱们看,王掌柜必会给我们想办法!咱们得给王掌柜留给面子,对吧?王掌柜!
王利发  我……
宋恩子  我出个不很高明的主意:干脆来个包月,每月一号,按阳历算,你把那点……
吴祥子  那点意思!
宋恩子  对,那点意思送到,你省事,我们也省事!
王利发  那点意思得多少呢?
吴祥子  多年的交情,你看着办!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
4、艺术成就
《茶馆》的艺术构思十分独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创造性地运用了截取历史横断面的题材处理方式,将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浓缩在几个富有代表性的生活场景中。
第二,《茶馆》忽略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革命历史”的相关进程,而采用了“侧面透露”的艺术表现。
第三,人像展览式的结构方法。
每一幕中老舍都要穿插描写一件非常怪异的事件。
第一幕:庞太监买老婆
第二幕:两个逃兵娶一个老婆
第三幕:三个老人为自己撒纸钱
《茶馆》的艺术成就:
《茶馆》的艺术构思十分独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创造性地运用了截取历史横断面的题材处理方式,将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浓缩在几个富有代表性的生活场景中。《茶馆》这种截取横断面的艺术构思,有别于传统话剧常见的“整一性”的叙事规则,全剧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情节链,也没有起承转合的矛盾冲突发展过程,但是,《茶馆》的艺术构思的独特性恰恰在于它对传统戏剧叙事常规的打破,创造性地运用了类似小说的叙事手法。这种不拘泥于搬演历史的实际过程,而截取历史横断面的做法,既能使题材内容免于机械与琐碎,又能包含尽可能丰富、广泛的历史信息,符合话剧的审美要求。
第二,《茶馆》忽略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革命历史”的相关进程,而采用了“侧面透露”的艺术表现。作者避开了对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正面描写,而是选择他所熟悉的三教九流及其经常出入的茶馆来从侧面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用这些小人物的生活变迁来反映社会的变迁。以小茶馆写大社会,这正是《茶馆》艺术表现的独特性。
第三,人像展览式的结构方法。这种以人物带动故事的结构,充分发挥了老舍擅长写人的优势。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活动,扩大了戏剧的思想艺术容量,使得这幅晚清以来中国半个世纪各阶层社会生活的“世态画卷”更加丰富多彩。这种人像展览式的结构还能通过对主次人物的不同设置,如将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等主要人物贯穿全剧,将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将戏剧截取的横断面连接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避免给人以“图卷戏”式的平面感觉。
 

责编:刘卓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