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解放军文职 > 解放军文职专业 > 体育学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 运动生理学 习题集(答案)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5-15 23:21:23
 运动生理学 习题集(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是专门研究人体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
2.新陈代谢:生物体是在不断地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是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二.填空题
1.生命体的生命现象表现五个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
2、  运动生理学中,对人体常用的实验测定方法有__运动现场测_法,实验研究法。
3、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 _物质代谢_和能量代谢___,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4、观察赛跑时血压的变化属_器官、系统水平研究。
5、新陈代谢过程中既有   合成  代谢,又有   分解  代谢。
6. 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和生物节律。
三.选择题
1、下列各选项,其分支学科是运动生理学的是( B )。
A.生物学     B.生理学    C.动物学   D.体育科学
2. 人体在一次练习、一次体育课或训练课所出现的暂时性功能变化称为(B )。
A. 应激            B. 反应           C. 适应             D. 兴奋
3.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C)。
A. 反射            B. 反应           C. 适应              D. 应答
4.运动生理学主要研究( D)。
A. 运动训练引起的形态变化    B. 运动训练引起的结构变化    C. 运动训练引起的生物化学的变化   D. 运动训练引起的机能变化及其调节
5.运动时人体的血压升高是机体对运动的(B)。
A.适应   B。反应    C。反射
6.体育锻炼能导致人体血管硬化的速度减慢是机体对运动的(B)。
   A.适应   B。反应    C。反射
四.判断题
1、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因而只能通过对人体实验测定,获得运动时人体各种功能发展变化的规律。(×)
2、运动生理学对指导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或科学组织运动训练有重要的意义。(√)
3、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4、运动训练导致人体形态、结构和机能诸方面的变化,是人体对运动训练的一种适应性变化。(√)
5、长期的运动训练可引起人体机能的良好变化,这种适应与运动项目无关。(×)
6、生理学实验包括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其中人体实验又可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
五.简答题
1、体育专业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运动生理学?
答: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时,或在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的影响下,人体功能产生反应与适应规律的一门学科。通过学习,首先可以掌握体育锻炼对人体各功能系统发展的影响和规律,使其有目的地通过相应手段来发展与提高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能力。其次,可掌握不同年龄、性别的生理特点与体育锻炼的关系,以便根据其不同的特点,科学地组织锻炼。第三,可学习并掌握评定人体功能能力的基本方法或手段,使之客观地评价锻炼对增强体质的价值与效果。综上所述,运动生理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学习它对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或科学地组织运动训练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章 骨骼肌的功能
一.名词解释:
1.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2.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是组成肌纤维最基本的机构和功能单位。
3.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二.填空题
1.正常状态下细胞内K+浓度_高于细胞外,细胞外Na+浓度_高于__细胞内。
2. 单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特点表现为__全或无  _____和__不减衰传导_____。
3. 衡量组织兴奋性常用的指标是阈值,阈值越高则表示兴奋性__越低_。
4. 骨骼肌进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肌小节_。当骨骼肌细胞收缩时,暗带长度不变,明带长度__缩短__,H带__缩短_____。
5. 横桥与_肌动蛋白___结合是引起肌丝滑行的必要条件。
6.人体内的肌肉组织包括 骨骼肌 、 心肌 和平滑肌,其中  骨骼肌 是人体最多的组织,约占体重的40%。
7.骨骼肌的收缩形式有向心收缩、离心收缩、等长收缩、_等动收缩__。
8.骨骼肌的物理特性有 伸展性、 弹性  和粘滞性,生理特性包括 兴奋性    和   收缩性 。
三、判断题
1.钠泵的作用是逆电化学梯度将Na+运出细胞,并将K+运入细胞。   (√  )
2. 用电刺激可兴奋组织时,一般所用的刺激越强,则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时间越短,因此当刺激强度无限增大,无论刺激时间多么短,这种刺激都是有效(× )
3. 阈下刺激可引起可兴奋细胞生产局部反应,局部反应具有“全或无”的特性。 (× )
4. 局部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可以叠加而增大,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则产生扩布性兴奋。(√  )
5.如果适当改变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就有可能改变可兴奋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幅度。(√)
6. 适当增加神经细胞外钠离子的浓度,兴奋时动作电位的幅度可增高。(√)
7.骨骼肌的收缩过程需要消耗ATP,而舒张过程是一种弹性复原,无需消耗ATP。 (×  )
8.在骨骼肌兴奋收缩过程中,横桥与Ca2+结合,牵动细肌丝向M线滑行。 (×  )
9.肌肉不完全强直收缩的特点是,每次新收缩的收缩期都出现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过程中。 (√ )
10.骨骼肌收缩时,长度可以不缩短,而仅发生肌张力的变化。 (√ )
四.选择题
1. 大多数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 ( A )
A.细胞内高K+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B.细胞内高K+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
C.细胞外高K+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D.细胞内高Na+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
2.细胞膜在静息情况时,对下列哪种离子通透性最大 ( A )
A.K+   B.Na+   C.Ca2+   D.Cl-
3. 骨骼肌的收缩蛋白是指 (B ) 。
A 肌球蛋白;B 原肌球蛋白;C 肌动蛋白;D 肌钙蛋白
4. 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最常用的简便指标是 ( C )
A.阈电位      B.时值 C.阈强度      D.强度-时间变化率
5、在强直收缩中,肌肉的动作电位 ( B  )
A.不发生叠加       B.发生叠加  C.幅值变大       D.幅值变小
6、依据肌丝滑行理论,骨骼肌收缩表现为 (B )  。
  A.明带缩短,H带不变     B.明带缩短,H带变窄或消失 
C.暗带缩短,H带消失     D.暗带长度不变,H带不变 
7、一般认为肌肉作等张收缩时( B ) 。
  A 负荷恒定,速度恒定;  B负荷恒定,速度改变;  C负荷改变,速度改变;
  D负荷改变,速度恒定
8、屈膝纵跳起,股四头肌( C )。
  A 只做等长收缩;  B只做等动收缩;  C 先做拉长收缩再做等张收缩;
  D先做等张收缩再做拉长收缩
9、与慢肌纤维相比,属快肌纤维的形态特征是( C ) 。
  A 肌纤维直径粗,毛细血管丰富;  B肌纤维直径粗,线立体数目多;
  C肌纤维直径粗,肌浆网发达;    D肌纤维直径细,毛细血管少
10、慢肌纤维的生理特征表现为 ( C )。
  A 收缩力量大,耐持久;     B 收缩速度慢,抗疲劳的能力低;
  C收缩速度慢,兴奋阈值低;  D 收缩力量小,不持久
11、训练对肌纤维横断面积的影响表现为 (C ) 。
  A 可使两类肌纤维都肥大;     B 对肌肌纤维横断面积大小无影响;
  C肌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      D举重训练使慢肌纤维肥大
五.简答题
1、刺激引起组织兴奋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任何刺激要引起组织兴奋需具备三个条件,即对于可兴奋的组织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和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它们是互相影响的,在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刺激的作用时间,引起组织兴奋的阈强度也随着发生变化。也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阈强度和刺激时间是作用时间呈反变关系。
2、简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原理?
答:静息电位是指细胞静息时的膜电位,是一种内负外正的直流电位。其成因是细胞膜两侧Na+和K+分布的不均衡和静息时膜对K+有同透性所致。也称为的K+平衡电位,便形成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的成因首先是刺激对膜的去极化作用。当膜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水平时,膜对Na+和K+的通透性会发生一次短促的可逆性变化。即Na+通道突然打开,使膜对Na+的通透性迅速增大。膜两侧形成了Na+的平衡电位,便形成动作电位。
3、试述从肌细胞兴奋到肌肉收缩的全过程。
答:从肌细胞兴奋到肌肉收缩的全过程包括三个过程:即兴奋-收缩耦联;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收缩肌肉的舒张。
兴奋-收缩耦联:当肌细胞兴奋时,动作电位沿横管系统进入三联管,横管膜去极化使终池大量释放Ca2+。
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肌动蛋白上能与横桥结合的位点暴露出来,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形成肌动球蛋白,激活横桥上的ATP酶的活性,分解放出能量,横桥牵引细丝向粗肌丝中央滑行。
收缩肌肉的舒张:当刺激终止后,终池不断地将肌浆中的收回,肌浆浓度下降,与肌钙蛋白结合消除,肌钙蛋白、原肌球蛋白恢复到原来构型,肌动蛋白上与横桥结合的位点重新掩盖起来,肌丝由于自身的弹性回到原来位置,收缩肌肉产生舒张。
第二章 呼吸
一、名词解释
1.呼吸: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
2. 通气/血流比值:每分肺泡通气量和肺血流量(心输出量)的比值,称通气/血流比值。
3.补呼气量:平静呼气之后,再做最大呼气时,增补呼出的气量。其大小反映了呼气的贮备能力。
4.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
5.肺泡通气量 :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实际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 
6、最大通气量: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为最大通气量。            
二、选择
1、内呼吸是指。(B )
A、肺泡与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B、组织细胞与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C、细胞器之间的气体交换
D、线粒体膜内外之间的气体交换
2、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C   )
A、呼吸   B、内呼吸  C、肺通气    D、肺换气
3、肺通气的动力来自于 。( C )
A、肺的舒缩运动        B、肺的弹性回缩
C、呼吸肌的舒缩        D、胸内负压的周期性变化
4、中等强度运动时,肺通气量的增加主要依靠(C  )
A、呼吸深度的增加               B、 呼吸频率的增加
C、两者都是,以A为主           D、两者都是,以B为主
5、下列评价肺通气功能最好的指标是。( D )
A、功能余气量    B、肺活量    C、补吸气量    D、时间肺活量
6、下列对肺活量的错误叙述是。( C )
A、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B、深吸气量与补吸气量之和
C、等于深吸气量                     D、最大吸气后尽力所呼出的气量
7、肺的有效通气量是指。( B )
A、肺通气量    B、肺泡通气量    C、最大肺通气量    D、肺活量
8、正常人无效腔容量约占潮气量的。(  C)
A、70%      B、10%      C、30%      D、5%
9、呼吸频率从12次/分增加到24次/分,潮气量500毫升减少到250毫升,则 ( D ) 。      
A、通气量增加            B、肺泡通气量增加
C、肺泡通气量不变        D、肺泡通气量减少
10、无效腔容量加倍而肺灌血量不变时,通气/血流比值将。(D  )
A、加倍    B、减半    C、增大但不到加倍    D、减少,但不到减半
11、呼吸中枢分布在( D )
A、脑干和脊髓    B、间脑    C、大脑皮    D、以上所有部位
12、血液中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理化因素是(B  )
A、缺氧    B、PCO2的变化    C、H+浓度的变化    D、温度的变化
13、缺氧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刺激 ( D )
A、延髓呼吸中枢       B、中枢化学感受器  
C、长吸中枢           D、外周化学感受器
三、填空;
1、肺通气是指肺与__外界环境___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在进行中小强度运动时,机体一方面通过调节呼吸运动__增大肺通气量,另一面增加心输出量,使_通气/血流比值_保持稳定。但当运动强度过大时,心输出量的加大跟不上肺通气量的增加,此值 升高 。
3、气体交换的动力是_分压差_  ,于是气体就可从分压高处向分压低处_扩散。
4、运动中肺通气量变化的规律为:有训练运动员在从事运动强度较低时,每分通气量的增加主要是潮气量的___增加__ ;当运动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才主要依靠_呼吸频率 的增加。
5、肺容积由四个互不重叠的部分组成: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和余气量。
6、肺活量反映了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 _,是最常用的测定___肺通气____机能指标之一。
7、肺总容量是指肺所容纳的最大气量,也即_肺活量与余气量_之和。正常成人男性约为__5000_ml,女性约为_3500__ml。
8、运动时O2 和CO2 的扩散速度取决于当时血液与交换部位之间的O2 和CO2__分压差__。
9、氧通气当量是指每分_通气量_和每分__吸氧量__ 的比值(VE/VO2 )。氧通气当量是评价呼吸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氧通气当量__小_ 说明氧的摄取效率高。
10、动脉血流经组织时,由于组织的PO2 低于动脉血PO2 ,而PCO2 高于动脉血,因此,O2 由血液向组织扩散,而CO2 则由组织向血液扩散。经组织换气后_动脉 血变成了___静脉 血。
11、___肺_ 循环毛细血管的血液不断从肺泡获得O2 ,放出CO2 ;而___体  循环毛细血管的血液则不断向组织提供O2 ,运走CO2 。
四、判断
1、呼吸全过程包括:外呼吸、血液在气体的运输和内呼吸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 √ )
2、吸过程是呼吸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通过舒缩活动来实现的。( √ )
3、用力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 √ )
4、肺内压,在吸气之末、呼气之末或呼吸暂停、声门开放呼吸道畅通时,均与大气压相等。( √ )
5、胸内负压,对肺泡扩张、肺通气、肺换气和促进血液、淋巴液回流都有重要意义。( √ )
6、运动时,憋气时间过长,可引起胸内负压过大,从而造成静脉血回心障碍,大脑供血不足而出现昏眩。( x)
7、潮气量是指每次吸入或呼出气体的量。( √ )
8、通常,补呼气量大于补吸气量。(x  )
9、肺活量是反映肺通气能力的静态指标;而时间肺活量则是反映肺通气能力的动态指标。(√  )
10、每分钟吸入或由肺呼出的气量为每分通气量。( √ )
11、肺泡无效腔与解剖无效腔一起合称为生理无效腔。( √ )
12、人在从事中小强度运动时,每分通气量的增加,可分为运动开始后的快速增长期、运动后的慢速增长期和稳定期。( √ )
13、一定范围内,每分通气量与运动强度呈线形相关。( √ )
14、呼吸运动的基本特征在于它的自动节律性,所以它不受大脑皮质的控制。(x)
15、呼吸运动也可以建立条件反射。( √ )
16、运动开始时,运动肌肉本体感受性反射是引起肺通气量迅速增加的调节机制之一。( √)
17、剧烈运动时肺总容量可较安静时增加两倍。(x  )
五、简答
1.何谓呼吸?呼吸过程由哪几个环节构成?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Respiration)。呼吸全过程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1)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它包括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和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3)内呼吸,指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有时也将细胞内的氧化过程包括在内。
2.影响换气的因素?
1)气体的分子量和溶解度(气体扩散速度)
2)呼吸膜的通透性和面积
3)通气/血流比值
4)组织局部血流量
3、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果好?
答: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在呼吸过程中,每次吸入的气体中,留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前的呼吸道内的气体是不能进行气体交换的,这一部分空间称为解剖无效腔,70Kg的男性其容积约为150ml。因此从气体交换的角度来考虑,只有进入肺泡的气体量才是有效的通气量,即肺泡通气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呼吸频率(次/分)
    若安静时潮气量为500ml,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次,则肺泡通气量为(500-150)×12=4200ml。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变化,对每分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有不同的影响。当潮气量减半而呼吸频率加倍或呼吸频率减半而潮气量加倍时,每分通气量都是6000ml,而肺泡通气量则因解剖无效腔的存在将发生很大变化,例如,潮气量为250ml,呼吸频率为每分钟24次,而肺泡通气量减为2400ml;而潮气量为1000ml,呼吸频率为每分钟6次,则肺泡通气量增至5100ml。故从提高肺泡气更新率的角度考虑,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有利。
第三章 血液
一、名词解释              
1、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最多的一种,红细胞约占血细胞总数的99%,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
2.碱储备:由于血浆中的NaHCO3是缓冲固定酸的主要物质,习惯上称其为碱储备,或碱储。           
二、选择
1、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C )
A.维持血浆的渗透压       B.使血液有一定的粘滞性
C.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D.参与细胞免疫
2、每个人的血量约为自身体重的。( C )
A.4%     B.6%    C.8%    D.10%
3、贫血主要是指血液中的。(D  )
A.白细胞数减少    B.血小板减少   C.血浆量减少 D.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4、血小板数量减少可导致皮下出血,其主要原因是血小板(D  )
A.不易聚集成块                B.释放的凝血因子激活物量不足
C.使血液的粘滞性降低          D.不能修复和保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三、填空
1、血浆是一种含有多种溶质的水溶液,其中水约占_93%,溶质中绝大部分为_血浆蛋白_  ,其余为__小分子有机物 和___无机盐___ 。
2、红细胞中含有_血红蛋白  ,它是运输O2和CO2的重要载体。
3、蹬山运动员和居住高原者,红细胞数量_增多___,主要因为高原空气中氧分压_低 之故。
4、正常人全血的比重为1. 050-1.060,血浆的比重为1. 025-1. 034,红细胞比重约为1.090。血浆的比重主要取决于_血浆蛋白   的含量,红细胞的比重与其所含的血红蛋白量成 正 比 。
5、血液中的CO2也是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方式运载的,其中物理溶解约占5%,而以化学结合形式的运输占95%。化学结合的CO2主要有_碳酸氢盐_形式(占88%)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占7%)。
6、血液的保护和防御功能除了保护机体免遭异物入侵之外,还表现在当机体因损伤而出血时,出血能_自行制止   ,避免__过度失血__。因此,它是人体的一种重要保护功能,这是由__血小板 实现的。
四、判断题
1、将血浆和血细胞的总量称为血量。( √ )
2、只要红细胞的比容值增大,血液运输O2和CO2的能力就增强,反之则减弱。(×  )
3、血浆蛋白除能维持血浆渗透压外,还具有缓冲血液酸碱度、参与机体免疫、运输和凝血的作用。( √ )
4、血液中的绝大多数无机盐是以分子形式存在的,其功能是维持晶体渗透压,体液的酸碱平衡,组织细胞的兴奋性等。( ×  )
5、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体积的比值越大,其可塑性变形能力越小。(×  )
6、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越高,则血液运输营养物质的能力就越强。( ×)
7、血小板因无细胞核,故不属血细胞。(×  )
8、成人的各种血细胞起源于骨髓,成熟于骨髓。(×  )
9、在进行任何运动的开始阶段或短时间轻微的体力活动后,以及在赛前状态下,都可出现淋巴细胞增多的现象。( √ )
10、训练水平较差的运动员,在进行长时间大强度的运动时,有可能出现白细胞数量的先增加,而后锐减的不良现象。( √ )
五、简答
1、述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答: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合称全血。正常成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血浆占全血量的50—55%,血细胞占全血量的45—50%。
血细胞又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最多的一种,红细胞约占血细胞总数的99%。
功能:1.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2.运输作用
      3.调节作用
      4.防御和保护作用
2.氧离曲线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表示PO2与Hb结合O2量关系或PO2与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氧离曲线反映了Hb与O2的结合量是随PO2的高低而变化,这条曲线呈“S”。
⑴上段:PO2在60-lOOmmHg时,曲线坡度不大,形式平坦,即使PO2从1OOmmHg降至8OmmHg时,血氧饱和度仅从98%降至96%。保证低氧分压时高载氧能力。有利人体的肺换气。
⑵PO2在6OmmHg以下时,曲线逐渐变陡,意味着PO2下降,使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PO2为40-lOmmHg时,曲线更陡,此时PO2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就大幅度下降。释放出大量的O2保证组织换气。对人体的组织换气大为有利。
第四章 血液循环
一、名词解释
1、血压 :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2、射血分数:是指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健康成人安静时射血分数为55-65%。
3、血液循环: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按照一定的方向周而复始的流动称为血液循环。      
4、心动周期 :心房和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5、心率 :单位时间内(通常以分计)心脏搏动的次数称为心率。                    
6、心输出量: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液量,称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二、选择
1、下列有关心动周期的错误叙述是。(B )
A.心动周期是指心脏机械活动的周期。
B.心动周期是指心肌电活动周期。
C.心房和心室每收缩与舒张一次为一个心动周期。
D.当心率为75次/分,每个心动周期历时0.80秒。
2、左心室壁薄右心室壁厚是由于左心室。(D )
A.每搏输出量较大
B.射出的血液所流经的管道狭窄
C.心指数大于右心室
D.比右心室做更多的功 
3、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回流血液的充盈主要是由于。(D )
A.血液依赖地心引力而回流
B.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加速静脉血回流
C.心房收缩
D.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4、在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压力最高的时期是。( D)
A.等容收缩末期       B.心室收缩末期
C.快速充盈期         D.快速射血期
5、心动周期中,心室容积最大的时期是。(D )
A.快速充盈末期     B.快速射血末期
C.心室收缩末期     D.减满充盈期 
6、正常人在心率超过180次/分时,心输出量将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C)
A.快速射血期缩短        B.减慢射血期缩短
C.快速充盈期缩短        D.减慢充盈期缩短
7、平均动脉压是指。(D )
A.(收缩压-舒张压)/2     B.收缩压+1/3舒张压
C.舒张压+1/3收缩压        D.舒张压+1/3脉搏压
8、下列关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错误叙述是。(C )
A.此反射通常发生在动脉血压迅速变化时
B.此反射对缓慢的血压变化不敏感
C.当颈动脉窦内压上升到27000帕斯卡时即可引发减压反射
D.在正常情况下,此反射对维持血压的稳定有重大变化
9、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对刺激最敏感的是。(A )   
A.PCO2上升    B.H+    C.PH下降    D.局部代谢产物
10、下列关于肌肉活动时加速静脉血回心的正确叙述时。(B )
A.静脉管壁平滑肌节律性收缩,起着“静脉泵”作用
B.骨骼肌收缩与舒张,起着“肌肉泵”的作用
C.因直力运动,致使静脉血回心加速
D.运动时组织液生成减少,因而血容量增加,回心血量也增加 
11、运动中,当运动强度达到30%-40%最大吸氧量时,每搏输出量 。(A )
A.已达到本人的峰值      B.开始增加
C.开始减少              D.比安静时增加20%
12、健康人的射血分数为。( A)
A.55%-60%  B.20%-30%  C.70%-80%  D.80%-85%
13、运动时皮肤血流量的变化是。(D )
A.增加  B.减少  C.先增加后减少  D.先减少后增加 
14、心肌不可能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D )
A.肌质不发达,钙离子贮量减少
B.心肌收缩是“全或无”式的
C.心肌具有自动节律性
D.兴奋后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三、填空
1、在心传导系 中,以_窦房结_中自律细胞的自律性最高,是正常心脏活动的起搏点,通常以___窦房结___ 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称为_窦性心率。
2、评价心脏泵功能的指标是_心输出量;射血分数;搏功。
3、形成动脉血压的主要因素是循环血量、心输出量;外周阻力
4、全身血管中,总横接面积最大的是_毛细血管,最小者是_主动脉。
5、在运动实践中,通常认为对提高心力贮备的有效办法是_有氧耐力训练_____。
6、运动时,影响动脉血压的主要因素是_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 。
7、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在进行最大负荷运动时,心血管的机能变化特点是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
8、估计人体最高心率的经验公式是_ 220-年龄_。
9、血管根据其功能和结构特点可以分为 弹性血管 、阻力血管 、 交换血管 和容量血管  四类。
10、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可以分为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_三个时期。
11、动脉血压形成的原因,主要是_心脏泵血;外周阻力_;另外,循环系统的_血液充盈程度也影响动脉血压。
12、在一般情况下,收缩压高低主要反映__每搏输出量_,舒张压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
13、_延髓 是心血管的基本中枢,它们可以分为_心血管交感中枢;心迷走中枢  两部分。
14、副交感神系统的活动比较局限,主要在安静状态下,促进消化,积蓄能量,促进机体恢复,加强排泄和生殖功能等。迷走神经活动加强时,心率_减慢____、消化道功能_增强__,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能量补充。
15、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尤其是经常进行有氧运动,使机体安静时心率___降低___。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提高_心迷走神经的紧张性__ ,另一方面是降低心交感神经的紧张性有关。
四、判断题
1、心房和心室在一次兴奋过程中所出现的电变化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 )
2、人在运动中,心率增加是一种反应,故心率增加的幅度与体能水平无关。( × )
3、心室的充盈主要依靠心室舒张,而不是心房收缩。( √ )
4、在等容收缩期和等容舒张期中房室瓣及半月瓣均关闭,心室容积不变,室内压急剧变化。( √ )
5、静力性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主要依靠搏出量的增加。( ×  )
6、在相同强度的亚极量运动时,经过耐力训练的人,心输出量增加的幅度较无训练的人大。(  × )
7、耐力训练使心肌收缩力增强,搏出量增加,故射血分数增加。( × )
8、心肌兴奋性在一次兴奋后的变化,突出特点是有效不应期长,因而心脏不产生完全性强直收缩。( √ )
9、由于在剧烈运动时心室不能过分扩大,而射血分数可明显增加,故收缩期贮备比舒张期贮备大得多。( √ )
10、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是因为兴奋后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要延续至舒张早期。(√  )
11、心电图不仅反映了心肌的生物电变化,也反映了心肌机械活动的变化。( × )
12、由于心室的射血是间断的,故血管系统中的血流也是间断的。(  × )
13、左心室壁厚是因为左心室必须射出比右心室更多的血流。( × )
14、当血压突然升高或突然下降时,主要通过减压反射而使血压得以维持相对稳定。( √ )
15、肌肉活动时产生的代谢产物,具有舒血管作用,使局部血流量增加。( √ )
五、简答
1、与骨骼肌相比,心肌有何生理特点?其生理意义如何?
(1) 部分心肌细胞特化为自律细胞,能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使整个心脏活动,即使在没有外来刺激的作用下,也能作自动节律性舒缩,表现为自动节律性,同时,心脏又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心脏的功能可随神经冲动的变化而改变,心肌的这些特征,保证了心脏一刻不停地泵血,并使心脏活动适应体内代谢的需要;
(2)传导性:心肌细胞有传导兴奋的能力,心脏的传导系统和心肌纤维均有传导性,房室之间的兴奋要靠心脏特俗传导系统传递。存在于心房和心室内特殊的传导组织传导速度快,这样可使兴奋几乎同时到达所有的心房或心室肌,引起所有心房肌或心室肌产生同步性收缩;
(3)心肌工作细胞动作电位复极化过程比较复杂,有一个历时较长的平台期,使心肌细胞兴奋后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延续到心肌机械收缩的舒张早期,因此,心肌不会象骨骼肌那样产生强直收缩,而总是舒缩交替,确保了心脏有效地泵血。
2、试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答:
(1)心率和每搏输出量
(2)心肌收缩力
(3)静脉回流量
剧烈运动时,为了适应体内组织细胞代谢增强的需要心输出量不但明显增加,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心输出量的增加与运动强度呈线性关系。如正常人安静时心输出量为5升/分,在剧烈运动时,最高可以达到15-20升/分。心输出量的增加取决于心率和搏出量增加的程度。研究表明,在逐级递增负荷运动中,心率的增加于运动负荷增大间存在着线性关系,而搏出量的增加则在30%-40%最大吸氧量负荷时已达到本人的峰值。这说明,在30%-40%最大吸氧量强度以下时,心输出量的增加是由于心率增加和搏出量的增加共同实现的;在此强度以上时,心输出量的进一步增加几乎全靠心率的增加来实现。另外,运动时心输出量的变化特征还与体位和运动的形式有关。安静卧位时,搏出量已接近本人最大搏出量,故水平运动时,心输出量也有所增加,但此时搏出量的变化不大,心率的明显增加是心输出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3、试述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动脉血压的主要因素?
答:
.动脉血压的形成
   ①血管内足够的血液充盈―前提
   ②血液的动力
   ③血流的阻力―阻力血管尤其小动脉口径
a.心脏每搏输出量(收缩压)
 b.心率(舒张压)
  c.外周阻力
 d.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
  e.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 f.体育锻练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太极、气功、慢跑等)
第五章 运动中氧的供应与消耗
一,名词解释
1.摄氧量:单位时间内,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
2.氧亏: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摄氧量满足不了运动需氧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称为氧亏。
3.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成为最大摄氧量。
4.乳酸阈: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乳酸阈。
二填空题
1.影响运动后过量氧耗得因素有  体温  、儿茶酚胺的影响, Ca2+ 浓度    ,磷酸肌酸的再合成   和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
2.最大摄氧量的测定方法有   直接测定法     、  间接测定法     两种。
3.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主要有   持续训练法  、乳酸阈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 和 高原训练法    。
4.  通气阈  是无损伤测定乳酸阈的常用指标。其判断的方法多采用通气量的急剧上升的开始点来确定。
5.衡量机体无氧供能能力的重要标志是 最大氧亏积累  。
6、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__心肺功能   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__极限_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吸氧量。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最大吸氧量反映___机体氧运输系统_  的工作能力,是评价人体有氧 工作   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7、最大吸氧量取决于_心脏的泵血功能__和心脏容积___。此外,最大吸氧量还受__遗传_、年龄、性别及__训练因素__的影响。
8、乳酸阈值可用于预测和评定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以及训练后耐力能力的提高。由于乳酸阈反映肌肉的氧化能力,它与肌纤维中线粒体的数目、_体积__  、____氧化酶的活性__  及__毛细血管的发达_ 密切相关,因此,可用乳酸阈评价运动能力水平和训练效果。
三.选择:
1、运动成绩与最大吸氧量相关性最高的运动项目是 。( D )
A.400米跑               B.800米跑
C.1500米跑              D.10000米跑
2、评价耐力训练效果最理想的指标是。( D )
A.最高心率              B.每分通气量
C.最大吸氧量            D.无氧阈
3、从事耐力训练的运动员,最大吸氧量比一般人高,主要原因是。( D )
A.血液运氧能力提高
B.慢肌纤维的百份含量
C.肌细胞内有氧代谢酶的活性增强
D.心泵功能和肌细胞对氧的摄取与利用能力提高
4、与最大吸氧量相比,无氧阈更能反映人体有氧工作能力,这是因为。( C )
A.它是在有氧情况下测得的
B.它是在无氧情况下测得的
C.运动时,体内代谢都不是在达到最大吸氧量后,才开始转向无氧代谢的
D.在有氧代谢结束时,无氧代谢才开始
5、无氧阈值高的运动员是。( D )
A.短跑运动员           B.投掷运动员
C.体操运动员           D.长跑运动员
6、最大吸氧量自然增长的峰值,男子年龄为。(A  )
A.18-20岁          B.20-23岁         C.25-26岁        D.10-12岁
7、为了提高有氧耐力训练效果,训练必须达到强度阈值,通常此值为最高心率的。(  D)
A.80%          B.40%               C.50%         D.60%
四、判断题
1、肺通气是体内有氧运输系统的一个基本环节。因此,肺通气功能是限制有氧工作能力的因素之一。( √)
2、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力竭性运动中,氧运输系统各环节均可以达到本人的极限水平。( × )
3、运动结束后,由于肌肉活动停止,机体的吸氧量可立即恢复到安静水平。(×  )
4、运动时所欠下的氧债,相当于恢复期为消除运动中糖酵解产生乳酸的过氧耗。( × )
5、最大吸氧量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指标,而无氧阈则是反映人体无氧工作能力的指标。( × )
6、研究证实,耐力跑成绩与最大吸氧量呈高度正相关,因此,最大吸氧量指标是决定耐力跑成绩的唯一重要因素。( × )
7、无氧阈指标是反映机体对最大吸氧量的实际可利用率,而最大吸氧量则是反映机体最大吸氧量能力的可能性。( ×)
8、近来研究表明,用无氧阈强度进行训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的有氧工作的能力。( √ )
9、无氧阈比最大吸氧量更能反映人体的有氧能力,原因之一在于前者是在亚极量运动下测得的,后者是在极量运动时测得的,而有氧运动都属于亚极量运动。( √ )
10、快肌纤维百分比高的运动员,在亚极量运动中,无氧阈可提早出现。(√  )
11、正常人进行有氧训练时,训练初期最大吸氧量增长较快,而后期则增长较慢,这是因为后期氧运输系统的功能已达到或接近峰值之故。( × )
12、激烈运动时,肌肉流血量比安静时增加约20倍,因为充足的血供是肌肉摄氧的源泉,所以反映泵血功能的心输出量是最大吸氧量的决定因素之一。( √ )
简答题
1.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是什么?P262
答:1.氧运输系统对VO2max的影响 (肺通气和肺换气)
2.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VO2max的影响(Hb含量和心输出量)
3.其他因素对VO2max的影响(动-静脉氧差(肌纤维类型) )
2.简述影响无氧工作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答:1.能源物质的储备(ATP 和CP和糖原含量极其酵解酶活性);
    2.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
3.运动后恢复过程的代谢能力
4.最大氧亏积累
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
一、名词解释
1.物质代谢: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2.能量代谢:机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
3.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称为消化。
4.吸收:食物的成份或其消化后的产物通过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5.有氧氧化:糖原或葡萄糖在耗氧条件下彻底氧化,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6.基础代谢率: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的测定应在清晨、空腹、静卧及清醒状态下进行,而且室温要保持在18~25℃之间。
7.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
8.梅脱:即代谢当量比值,是指运动时的耗氧量(能耗量)与安静时的耗氧量(能耗量)的比值。
二、选择题
1、三种物质在胃内排空由快到慢的顺序是(B )
A.蛋白质、糖类、脂肪      B.糖类、蛋白质、脂肪 
C. 糖类、脂肪、蛋白质     D.蛋白质、脂肪、糖类
2、胆汁中于消化有关的最重要的成分是(A )
A.胆盐    B.胆色素    C.胆固醇    D.胆汁酸
3、肝脏最重要的功能是    (D )
A.消化      B.供能      C.排泄      D.代谢
4、对脂肪、蛋白质消化作用最强的消化液是(D )
A.唾液      B.胃液      C.胆汁      D.胰液
5、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是。(B )
A.胃      B.小肠      C.食管      D.大肠
6、下列关于糖类吸收错误的叙述是(C )
A.在小肠吸收     
B.己糖吸收很快
C.K+对单糖的吸收也是必需的
D.单糖吸收是耗能的主动过程
7、低血糖时,首先受到影响的器官是(B )
A.心脏    B.脑组织    C.肾脏    D.骨骼肌
8、饥饿时,维持血糖恒定的主要途径是(B )
A.肌糖原的分解    B.肝糖原的分解
C.糖异生          D.抑制糖的分解
9、在剧烈运动中产生的乳酸可大部分转化为糖原或葡萄糖的器官是(C )
A.心肌      B.骨骼肌      C.肝脏      D.肾脏
10、下列体内能源主要来源是糖类的情况是 ( B)
A.禁食后    B.剧烈运动时    C.长期饥饿     D.糖尿病
11、运动员膳食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最适宜比例是。(B )
A.4:1:1      B.4:0.7~0.8:1    C.2:1:1    D.6:2:1
12、下列关于糖类、脂肪、蛋白质三者互变的描述错误的是(A )
A.脂肪可转化为蛋白质非必须氨基酸的碳链部分
B.蛋白质可转化为葡萄糖
C.葡萄糖可转化为脂肪
D.脂肪可转化为蛋白质
13、在相同时间内完成同样的工作量时,有训练者较无训练者( B )
A.动用脂肪量较多        B.动用糖原和脂肪的量较少
C.利用的ATP和CP 较多  D.利用脂肪供能的比例较小
14、马拉松跑的后期,能源利用情况是( D)
A.主要是糖类         B.完全靠糖类
C.糖类的利用多于脂肪 D.糖类的利用低于脂肪
15、呼吸商是指机体在同一时间里(C  )
A.ATP合成与释放的比值
B. 通气量与二氧化碳生成量的比值
C.二氧化碳生成量的比值
D.ATP合成与ATP生成量的比值
16、氧热价最高的营养物质是(  C   )
A.脂肪   B.蛋白质   C.糖类    D.糖类和脂肪
17、呼吸商接近1时,主要供能物质是(  A   )
A.糖类   B.脂肪   C.蛋白质   D.糖类和脂肪
18、一般情况下,对于食用混合膳食者,呼吸商为 ( D    )
A.0.7   B.0.78   C.0.80   D.0.85
19、人群中基础代谢率最高的是( D  )
A.老年人   B.成年男子   C. 幼儿   D.优秀运动员
20、直接测热法是测定机体在一定时间内所(  A )
A.发散的热量                     B.消耗的氧量 
 C.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            D.消耗能量物质的量
21、从机体能量代谢的整个过程来看,其关键的环节是(  D )
A、糖酵解      B.糖类有氧氧化   C.糖异生   D.ATP的合成与分解 
22、在完成同样负荷时,有训练者肌肉机械效率高,是因为( D  )
A.以糖类供能为主        B.以脂肪供能为主
C.呼吸商较低            D.消耗的总热能较少
23、从工作中利用的总能量来看,有训练者利用脂肪供能比例与无训练者相比较(  B )
A.完全相同   B.要大   C.要小   D.明显要高
24、评定乳酸能系统能力的常用指标是( B  )
A.肌红蛋白的含量       B.血乳酸水平
C.30米冲刺跑           D.无氧阈值
25、磷酸原系统和乳酸能系统供能的共同特点是( A )
A.都不需要氧          B.都产生乳酸
C.都能维持较长时间    D.都可以产生大量ATP
26、在较剧烈运动时,肌肉中高能磷酸化物的变化情况是( B )
A.CP含量变化不大      B.ATP含量变化不大
C.CP生成较多          D.ATP含量大幅度下降
27、脂肪在氧化时比同量的糖类(  B)
A.耗氧量少,能量放出少        B.耗氧量多,能量放出多
C.耗氧量少,能量放出多        D.耗氧量多,能量放出少
28、进行一段时间训练,60米跑速提高了,而跑后血乳酸含量却比训练前减少了,这说明( D )
A.糖类的有氧供能比例增大       B.肌红蛋白含量增多
C.脂肪供能比例增大             D.ATP-CP供能比例增大
三、填空
1、人体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包括糖类、 脂肪 、蛋白质   、 水  、无机盐和 维生素 。
2、人体最重要的一种消化液是_胰液_ ,缺乏时可引起食物中的_脂肪和蛋白质  不能完全消化和吸收。
3、血糖的来源有糖类食物的消化吸收、_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_ 。
4、1 mol葡萄糖经糖酵解过程净产生 _2mol__ATP,若从糖原的葡萄糖单位开始,则产生_3mol_ ATP。
5、剧烈运动后血中乳酸消除的途径主要有_氧化供能_和___糖异生___。
6、三羧酸循环是体内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_中心环节 ,也是上述三大物质相互转化的___主要渠道___。
7、肝脏对机体有多方面的作用,其中以__代谢_ 功能最为重要。
8、体温测量的常用部位包括口腔、直肠和腋窝。人体肌肉活动的最适宜温度是38℃
9、机体生理活动所需要的直接能量来源是_ATP__ 分解,而最终能源是 糖类和脂肪  的氧化分解。
10、.肾脏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单位,它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球两部分。
11、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有___直接测定法___和 间接测定法___两种。
12、用能耗量评定运动强度,常用的指标是_相对代谢率__ 和__梅脱___。
四、判断
1、人体从膳食中摄取的营养素可直接透过消化道粘膜被吸收。(×)
2、蛋白质食物具有强烈的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  )
3、小肠分节运动是以纵行肌为主节律性舒缩活动。(× )
4、三大营养物质在胃内排空的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是脂肪、糖类、蛋白质。(× )
5、葡萄糖在小肠内使通过主动吸收进入血液的。(√ )
6、小肠各段对水的吸收都使渗透性被动吸收,因而它们的吸收量是一样的。(×)
7、肌糖原和肝糖原都可以直接分解为葡萄糖,以维持血糖的恒定。(× )
8、短跑时,ATP的转运率大大提高,但ATP/ADP浓度变化率很小。(√ )
9、剧烈运动后,进行低强度运动可促进乳酸的消除。(√)
10、运动强度小于最大吸氧量的50%时,主要利用血源性物质供能,而肌糖原很少参与供能。(× )
11. ATP属于高能磷酸化合物,是机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能利用的直接能源(√ )
12. 机体能量代谢的整个过程中,ATP的合成与分解是体内能量转化和利用的关键环节。(√)
13.ATP可直接为动作电位的传播提供能量。(√)
14. 细胞膜上各种“泵”,在进行物质转运时所消耗的能量是由ATP分解供给的。( √)
15.  测定单位时间内机体消耗的氧量与排出的二氧化碳的量,可间接地推算机体的能耗量。(√ )
16.  1克事物氧化时所放出的热量是该食物的氧热价。(×)
17. 人体安静时的能量消耗相当于250-300毫升/分钟的吸氧量。(√)
18.计算某项运动的净能耗时,应包括恢复期内用以偿还氧债的氧量和同一时间安静时的能耗量。( ×)
19.运动时的能耗量和运动强度成正比。(√)
20. 有训练者动用脂肪供能能力比无训练者强。(√ )
20. 剧烈运动中,能耗增多,使肌肉中ATP和CP的含量迅速减少。( × )
22. 在能量供应充足时,CP合成所需的能量来自糖类和脂肪的有氧分解。( ×)
23. 人体内的供能物质都能以有氧分解和无氧分解两种方式供能。(× )
五、简答
1.  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肌肉活动的影响  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
2)、精神活动的影响 
3)、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4)、环境温度的影响  人在20~30℃的环境中,在安静状态下,能量代谢最稳定。
2.体内代谢产物和各种异物是通过哪四种途径向外排放的?
答:1)从呼吸器官排出
2)从消化道排出
3)从皮肤排出
4)从肾脏排出
 六、论述:分析比较三种能量系统的特点。
答:把能源物质按无氧供能和有氧供能分成了三个系统。即磷酸原系统、乳酸能系统和有氧氧化系统。(1分)
三种能源系统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磷酸原系统由ATP和CP组成。其供能总量少,能源:CP;持续时间短、输出功率快,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类中间产物。磷酸原系统是一切高功率输出运动项目的物质基础。如短跑、投掷跳跃、举重等运动项目。(3分)
乳酸能系统是指糖原或葡萄糖的无氧酵解产能。其供能总量较磷酸原多,能源:肌糖元;输出功率次之,不需要氧,终产物是乳酸。乳酸能系统是1分钟以内要求高功率输出运动的物质基础。如400米跑、100米游泳等。(3分)
有氧氧化系统是指糖、脂肪和蛋白质的氧化分解产能。其供能总量大,能源:糖、脂肪、蛋白质;输出功率低,持续时间长,需要氧的参与,最终代谢产物是H2O和CO2,无乳酸产生。有氧氧化系统是长时间耐力活动的物质基础。(3分)
    因此,三种能源系统能满足不同强度的运动需要。
第八章 内分泌
一.名词解释
1.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是由内分泌腺和分散存在于某些组织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组成的一个体内信息传递系统,它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共同调节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2.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经体液运输到某器官或组织而发挥其特定调节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
二.填空题
1. 激素的运输途径有 远距分泌  、旁分泌  、自分泌和  神经分泌     。
2.激素的可分为:  类固醇激素  和非类固醇激素     。
3.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有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胰岛、肾上腺和性腺等。
4.与糖代谢有关的激素有:胰岛素、生长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三.简答题
1.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答:1.生物信息传递
• 2.相对特异性
• 3.高效能生物放大
• 4.颉顽与协同作用
2.简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促进生长发育
  (2)促进物质代谢
   ①蛋白质: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并加速DNA和RNA的合成,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②脂肪:促进脂肪分解,增强脂肪酸氧化,减少组织的脂肪量。
   ③糖:GH生理量可刺激胰岛素分泌→加强糖利用;
第九章 感觉与运动的神经控制 
一、名词解释
1、感受器 :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改变的结构或装置。      
2、位觉:身体进行各种变速(包括正负加速)运动和重力不平衡时产生的感觉,称为位觉(或前庭觉)。     
3、视野:单眼不动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称为视野。
4、姿势反射: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肌紧张或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改正身体在空间的姿势,这类反射称姿势反射。
二、单项选择
1、关于视野的错误叙述是  (D )
A、指整个视网膜的感光能力
B、鼻侧与上侧较小
C、颞侧与下侧较大
D、绿色视野比蓝色视野大
2、锥体系控制脊髓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起作用是(A)
  A.发动肌肉运动       B.调整肌梭的敏感性以配合肌肉运动
  C.两者都有           D.两者都无
3、远视为 (C )
A、眼球前后径过长
B、眼的折光能力过强
C、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膜前
D、原点较正常眼更近
4、声音传向内耳最有效途径是  (B )
A、外耳-鼓膜-听骨链-园窗-内耳
B、外耳-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内耳
C、外耳-鼓膜-鼓室空气-卵圆窗-内耳
D、外耳-鼓膜-鼓室空气-圆窗-内耳 
5、关于高噪声危害的错误叙述是(D )
A、时间久了易出现听觉疲劳
B、生理功能紊乱
C、出现听觉适应
D、运动员在比赛时,易出现过分紧张
6、运动员判断运动器材表面是否光滑是依据  (D )
A、皮肤触觉
B、皮肤压觉
C、肌肉本体感觉
D、触压觉同本体感觉和视觉
7、人体站立姿势的维持是(B)
A.屈肌反射   B.紧张性牵张反射   C.γ紧张   D.位相性牵张反射
8、肌梭是感受肌肉   ( C )
A、压力变化的感受装置
B、张力变化的感受装置
C、长度变化的感受装置
D、张力和长度变化的感受装置
9、感受肌肉长度变化的感受装置  ( B )
A、腱器官
B、肌梭
C、视网膜
D、囊斑
10感受肌肉张力变化得感受装置  ( A )
A、腱器官
B、肌梭
C、视网膜
D、囊斑
11、生命活动的基本中枢位于(B)
  A.脊髓       B.延髓       C.脑桥       D.中脑
12、人类小脑损伤时出现(B)
  A.肌张力增强     B.肌张力降低 
C.肌张力不变     D.肌张力先抗进后降低
13、实现躯体运动的最低级中枢位于( C)
A.延髓     B.丘脑     C.脊髓     D.中脑
14、脊髓中大α神经元支配(B )
A.慢肌纤维            B.快肌纤维
  C.慢肌和快肌纤维      D.梭内肌纤维
15、脊髓中小α神经元支配( A)
A.慢肌纤维            B.快肌纤维
  C.慢肌和快肌纤维      D.梭内肌纤维
16、屈肌反射与腱反射(D )
A.感受器相同 
B.引起反射的刺激性质相同
C.前者的效应器是屈肌,后者是伸肌
D.都是短暂的反射活动
17、锥体外系的功能主要是(C)
  A.发动精细的运动   B.发动粗糙的运动
  C.调节肌紧张和加强肌群协调性
  D.维持肌紧张 E 协调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
三、填空
1、视觉是由_眼、视神经_ 以及    视觉中枢    的共同活动完成的。
2、眼的调节是通过_晶状体_调节、_瞳孔 调节和双眼汇聚三个方面进行的。
3、缺乏维生素__A_将导致视干细胞上视紫红质浓度降低,从而导致__夜盲症 的发生。
4、正常人_白__视野最大,其次为蓝色,而__绿_ 的视野最小。
5、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通过__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两途径实现的
6、腱反射的感受器是受牵拉肌肉中的___肌梭_,效应器是受牵拉肌肉中的__肌纤维___,基本中枢在脊髓。
7、小脑在控制肌肉活动中的作用是__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紧张  和管理姿势和动作。
四、判断
1、视觉是由眼所完成的感觉功能。(× )
2、运动时,因情绪激动或紧张有时会出现瞳孔扩大,影响视觉的清晰度。(√)
3、眼内物象的形成与双凸透镜成像的原理相似。(√)
4、当α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增加时,可导致梭外肌和梭内肌同时收缩。(×)
5、肌梭的适宜刺激是梭外肌受到被动拉长。(√)
6、维持身体姿势的最基本反射是腱反射。(×)
7、腱器官是腱反射的感受器。(×)
8、牵张反射不仅存在于抗重力的伸肌,也存在于屈肌,但脊髓的牵张反射以屈肌为主。(×)
9、锥体束中含有调节植物性功能的纤维。(√)
10、举重运动员提铃至胸瞬间,头迅速后仰,可反射性增强肩部伸肌的力量。(√ )
11、α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常低于γ运动神经元。(×)
12、当动物中指受到强烈伤害性刺激时,将出现同侧肢体屈曲,对侧肢体伸直。(√)
13、锥体外系对躯体运动的调节通常是对测控制。(×)
五、简答
1、试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答: 1)适宜刺激
2)换能作用
3)编码作用
4)适应现象
2、试述肌梭和腱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答:肌梭呈梭形,两端细小而中间膨大,外包一层结缔组织膜。肌梭位于肌纤维之间与肌纤维平行排列。它是由一些特殊的肌纤维、神经末梢和胞囊组成。肌梭是一种感受长度变化或感受牵拉刺激的特殊的梭形感受装置。肌肉被拉长时肌梭也随之而拉长,于是肌梭的感受部分受到刺激而发生兴奋,动作电位经感觉神经传入中枢,反射性地引起被牵拉肌肉的收缩。当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缩短,肌梭也随之缩短,于是消除了对肌梭的刺激而停止兴奋传入。
腱器官分布在肌腱胶原纤维之间,与梭外肌纤维呈串联,是一种张力感受器。 当梭外肌纤维发生等长收缩时,腱器官的传入冲动发放频率增加,肌梭的传入冲动不变;当梭外肌纤维发生等张收缩时,腱器官的传入冲动发放的频率不变,肌梭的传入冲动频率减少;当肌肉受到被动牵拉时,腱器官和肌梭的传入冲动发放频率增加。
第十章 运动与免疫
一.名词解释
1.免疫:机体识别与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
2.免疫反应:抗原性物质进入机体后所激发的免疫细胞活化、分化和效应的过程称作免疫应答。
二.填空题
1.免疫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免疫系统有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免疫分子包括抗体、补体和细胞因子等。其中淋巴细胞在免疫反应中起核心作用。
2.运动性免疫模式有开窗理论模型和J型曲线模型两种。
3.运动性免疫抑制的调理措施主要有营养调理措施 、 中医药调理措施 和 自我保护调理措施。
三、判断
1、有氧运动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有氧能力和心肺功能。(√)
2、长期坚持锻炼的人,安静状态下的心率要比常人低。(√)
3、运动员的体脂是愈低愈好。(×)
4、一般来说,长跑、体操等项目运动员体脂比游泳、投掷等项目的运动员要低。(√)
5、人体体脂的含量与年龄有关,随年龄的增长,人体体脂的%会增高. (√)
6、体脂过低可能会导致某些生理功能紊乱,尤其是女运动员. (√)
7、人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体成分是相同的. (×)
8、免疫细胞是泛指所有参与免疫或与之有关的细胞及其前身。(√)
9、成熟的浆细胞可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
10、NK细胞活动时,既不需要抗体参与,也不需要抗体刺激。(√)
11、力竭性的耐力运动会损害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第十一章  运动素质的生理基础
二.名词解释
1.身体素质: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2.最大重复次数(RM):肌肉收缩所能克服某一负荷的最大次数。
3.速度素质: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在最短时间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
三.填空题
1.肌肉力量表现为绝对肌力、  相对肌力    、 肌肉爆发力 和肌肉耐力。
2.功能性肌肉肥大是指由于运动训练所引起的肌肉体积增大。主要表现为肌纤维的增粗。肌纤维的增粗课表现为 肌浆型功能性肥大 和肌原纤维型功能性肥大两种情况。
3.力量训练的要素有 运动强度  、练习次数和频度  、   运动量   。
4.身体素质通常由__力量__ 、___速度___  、__耐力__ 、__灵敏__ 和__柔韧_ 组成。
5、跑步的位移速度主要取决于__步幅_ 和__步频_ 两个因素。
6、影响有氧耐力的因素包括__肺功能__ 、__骨骼肌特点___ 、__神经调节能力_  和__能量供应特点 。
7、体操运动员的灵敏主要表现为对__身体姿势的控制_ 和_转换动作的能力__ 。
四.选择题
1、力量训练可以增加人体肌肉中的。(B)
A.肌糖原物质    B.收缩蛋白    C.三磷酸腺苷    D.肌红蛋白
2、要使在训练中获得的力量不消退,训练的频率至少应。(B)
A.每周训练一次        B.每周训练二次 
C.每周训练三次        D.每周训练四次
3、多级跳和跳深属于  (D)。
A.离心练习    B.等长练习    C.等张练习    D.超等长练习
4、发展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要求运动强度大,而最合适的持续时间是。( A)
A.10s以内     B.10-20s     C.20-30s     D.30s-1min
5、短跑运动员从听到发令枪响到起动的时间属于。( A)
A.反应速度    B.位移速度    C.动作速度    D.加速度
6、投掷运动员器械出手的速度属于。(C )
A.反应速度    B.位移速度    C.动作速度    D.加速度
7、从能量供应的方式耐力可分为。(A )
A.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      B.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
C.力量耐力和速度耐力      D.静力性耐力和动力性耐力
8、依据专项特点,耐力可分为 。(B )
A.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      B.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
C.力量耐力和速度耐力      D.静力性耐力和动力性耐力
9、耐力训练使肌肉增粗属于。(B )
A.肌原纤维型功能肥大      B.肌浆型功能肥大
C.肌纤维数量增多          D.快肌纤维增粗
10、发展肩、胸部肌肉力量的练习采用下列哪种训练方式 ( A)   。
A.提铃、推举       B.肩负杠铃俯卧上体起
C.仰卧起坐         D.负重提踵
11、发展小腿肌力量的练习采用下列哪种训练方式。(D )
A.提铃、推举        B.肩负杠铃俯卧上体起
C.仰卧起坐          D.负重提踵
12、反应速度主要依靠。( A)
A.磷酸原系统供能      B.乳酸能系统供能
C.有氧氧化供能        D.无氧系统供能
13、动作速度主要依靠 。(A)
A.磷酸原系统供能      B.乳酸能系统供能
C.有氧氧化供能        D.无氧系统供能
14、速度耐力主要依靠。(B)
A.磷酸原系统供能       B.乳酸能系统供能
C.有氧氧化供能         D.无氧系统供能
15、适合举重和投掷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最佳负荷是。(D )
A.30RM负荷        B.10-15RM负荷
C.6-10RM负荷      D.5RM负荷
四、判断题
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是决定肌肉力量的重要因素,其生理横断面愈大,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就越小。(× )
2、力量训练后肌力增长同时肌肉的生理横断面也增大。(√)
3、力量训练可以使肌肉的体积增大,横断面增大,这主要是肌纤维增多的结果。(×)
4、力量训练可以使肌纤维增粗,其实质是肌肉中蛋白质含量的增加。(√)
5、力量素质是许多项目取得优秀运动成绩的基础。(√)
6、骨骼肌中快肌纤维百分比高及其横断面面积大的人,其肌肉收缩力量也大,尤以快肌纤维百分比高对力量的影响更大。(×)
7、力量素质是影响和制约其他素质的重要因素。(√)
8、只有采用对抗最大或接近最大阻力的练习,才能有效地发展肌肉力量。(√)
9、小重量而次数多的练习,可以发展慢肌纤维。(√)
10、重复次数少而阻力大的练习,有利于提高肌肉耐力和增大肌肉体积。(× )
11、超负荷原则是指超过本人负荷的能力。(× )
12、力量训练中应考虑肌群的练习顺序,一般是先练小肌群,后练大肌群。(×)
13、重复次数少而阻力大的练习,能很快的提高肌肉力量。(√ )
14、肌肉中快肌纤维百分比越高,且快肌纤维越粗,肌肉收缩速度则愈快。(√)
15、凡能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也必将影响动作速度。(√ )
16、在完成运动过程中,运动技能愈熟练,动作速度也就愈快。(√)
17、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主要取决于步长和步频及其协调关系。(√)
18、强度大、时间短的速度性练习主要依靠糖酵解供能。(× )
19、最大吸氧量的大小与有氧耐力的能力大小无关。(×)
20、持续训练法是提高有氧耐力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 )
21、用有氧阈强度进行训练,主要是提高心肺功能,而用无氧阈强度进行训练,主要是提高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22、在同一强度运动中,运动员的血乳酸浓度愈低,其有氧耐力就愈差。(×)
23、高原训练时机体要承受高原缺氧和运动缺氧两种负荷的刺激,使机体产生复杂的生理效应和训练效应。(√ )
24、长时间缺氧情况下,体内主要依靠糖无氧酵解提供能量。(√ )
25、体操运动员在体操器械上十分敏捷,在球场上也必然十分灵敏。(× )
26、灵敏素质与年龄、性别、体重和疲劳等因素有关。(√)
五.简答题
1.决定肌肉力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肌纤维的横断面积 :肌力与肌肉横断面积 成正比。
2.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 :快肌纤维%越高肌力越大
3.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
4.肌纤维收缩时的初长度
5.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①协调各肌群活动
   ②提高中枢兴奋程度
③增加肌肉同步兴奋收缩的运动单位数量来提高肌肉最大肌力。
6.年龄与性别 :20-30岁时达最大
7.体重
2.简述力量训练应遵循的原则。
答:(一)大负荷原则
(二)渐增负荷原则
(三)专门性原则
(四)负荷顺序原则
(五)有效运动负荷原则
(六)合理训练间隔原则
3.试述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答: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用最短时间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可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周期性的位移速度。
(一)反应速度
1、反应时 反应速度的快慢取决于兴奋通过反射弧所需要的时间即反应时的长短。
2、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与兴奋性 良好的兴奋状态及其灵活性能够加速机体对刺激的反应。
3、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随着运动技能的日益熟练,反应速度也加快。
(二)动作速度
1、肌纤维类型的百分比组成及其面积 快肌纤维百分比愈高,且快肌纤维愈粗,肌肉收缩速度则愈快。
2、肌肉力量  肌力愈大,愈能克服肌肉内部及外部阻力完成更多的工作。
3、组织的兴奋性 肌组织兴奋性高时,表示刺激强度低且作用时间短就能引起肌组织兴奋。
4、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在完成动作过程中,运动技能愈熟练,动作速度就愈快。
此外,动作速度还与神经系统对主动肌、协同肌和对抗肌的调节能力有关,并与肌肉的无氧代谢能力密切相关。
(三)位移速度  位移速度主要取决于步长和步频及其协调关系
此外,速度性练习时间短,主要依靠ATP-CP系统供能。CP含量较多是速度素质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十二章  体育教学与健身的生理基础
一、名词解释
1.运动技能: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2. 条件反射:是指个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一类反射。 
二、选择
1、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是。( B  )
 A.必须要有非条件刺激    B.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多次结合
C.必须要有条件刺激      D.不能有二个以上的无关刺激
2、条件反射接通的机制是( A )。
 A.形成暂时神经联系             B.形成了新的突触联系
C.通过皮层-小脑-皮层环路     D.通过皮层-丘脑环路
3、感觉记忆痕迹的生理学基础是 。(A  )
 A.长期记忆       B.非条件反射
C.感觉性记忆     D.第一级记忆
4、在运动技能形成的泛化阶段,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征是。( D )
 A.兴奋与抑制过程相互干扰         B.抑制在大脑皮层扩散
C.小脑与大脑的协调关系尚未建立   D.兴奋在大脑皮层扩散
5、条件反射的抑制过程可分为( B )。
 A.非条件抑制和消退抑制     B.非条件抑制和条件抑制
C.条件抑制和分化抑制       D.消退抑制与外抑制
6、在运动技能形成的泛化阶段,教师应该强调动作的 。( C  )
   A.次要环节 B.细节结构 C.主要环节 D.主要和次要环节
7、运动技能形成的分化阶段,教师应特别注意。( A )
     A.对错误动作的纠正             B.动作的细节
     C.做好示范动作          D.动作的主要环节
8、技巧运动功能构型主要与  ( D )  皮层的有关。
A.皮层感觉区   B.运动系统   C.感觉系统 D.皮层运动区
9、在技术分化与巩固阶段,为了使动作完成的更准确并与思维沟通,要多采用。(  C )
A.动作示范     B.讲解动作要领     C.语言反馈信息     D.视觉反馈信息
10、在技术教学中,教师借助简短的判断性语言强化正确动作,是注意发挥 。( A )
A.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         B.第一信号系统的作用
C.感觉系统的作用             D.运动系统的作用
11、大脑皮层建立起来的运动动力定型越多,大脑皮质的。(B   )
A.神经冲动水平也越高      B.机能灵活性也越高
C.分化能力也越高          D.感觉细胞兴奋性也越高
12、进行模拟比赛的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对  (  B )   的适应能力。
A.无关刺激    B.新异刺激     C.阈下刺激   D.条件刺激
三、填空
1. 运动技能的学习,实质上是建立_复杂的_、__连锁_和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性条件反射。
2.运动机能可分为 开式和 闭 式两类。
3.对着镜子练动作技术,可以增加___视觉_  信息的传入;  在陆地上进行游泳动作的练习,可以增加__本体感觉_的信息传入。
4.在运动技能形成的泛化阶段,大脑皮层的___内_ 抑制尚未建立,此时兴奋与抑制都趋向于__扩散___ 状态。
5. 纠正错误动作就是建立__分化  抑制的过程。
6. 在运动技能形成的自动化阶段,动作的某些环节可以在下意识_ 状态下完成。
7. 在实现动作的内部反馈过程中,__小脑__ 起着重要作用。
8. 在运动技能形成的分化阶段,如遇到__新异_ 刺激,多余的、错误的动作还会出现。
四、判断
1. 任何无关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结合应用,都形成条件反射。( √ )
2. 动物也可以用语言建立条件反射,所以动物也具有第二信号系统。( × )
4. 条件反射的消退,意味着已建成的条件反射的丧失。(×  )
5. 在动作学习的粗略阶段,应多利用视觉反馈信息,以强化视觉-本体感觉。( √ )
6. 在动作学习的精细阶段,应多利用语言反馈信息,以强化动作-思维的沟通。( √ )
7. 对初学者来讲,纠正错误动作时,应予以强调指出起错误的地方,以利其更快地掌握动作技巧。( × )
8. 动作结构相似的运动技能之间,均存在有良好的影响作用。(×  )
9. 动作完成的越熟练,进行的速度越快,对内、外反馈的依赖性越强。(√  )
10. 按照巴甫洛夫的观点,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可明确地分为泛化、分化、巩固、自动化四个阶段。( × )
11. 运动技能形成的分化阶段,皮层运动区的兴奋抑制过程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化已趋于完善。( √ )
12. 在动作技能达到自动化阶段时,完成该动作时的意识非常清晰。( × )
13.上体育课时,学生的兴奋性越高,则建立和形成新的运动技能就越快。(×)
14.大脑皮层运动区是发动任何随意运动的唯一部位。( × )
15. 在运动技能形成的泛阶段,可采用一些比赛等强度大的练习,以强化对学生的刺激,更快掌握改运动技能。(×  )
16. 想象与回忆练习,也可接通运动技能的暂时神经联系,有助于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巩固。( √ )
17. 小脑在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具有比较信息、整合信息、输送反馈信息的作用。( √ )
 五、简答 
1、 运动技能形成分几个时相?教学训练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答: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
   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现根据条件反射学说,将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分为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四个相互联系的时相进行分析。
1)、泛化相
    在运动技能形成的开始阶段,一些新异刺激通过传入系统传到大脑,引起有关中枢的神经元强烈兴奋。而此时大脑皮质内抑制尚未建立起来,兴奋和抑制过程都依照大脑皮质本身的运动规律而扩散,使条件反射暂时联系很不稳定,出现泛化现象。练习时不该收缩的肌肉也收缩,表现出动作僵、不协调、有多余动作、动作不连贯、能量消耗多等;学习者动作概念模糊。在此阶段,动作技能的学习要注重直观教学,教师应通过正确的示范和形象的讲解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在模仿练习中,通过反馈逐步建立肌肉活动的本体感觉。要注意突出重点,强调掌握动作的主要环节,不宜过多要求动作的技术细节。练习过程中要及时指出主要错误,对正确的部分也要及时予以肯定进行强化,以利于分化抑制的建立。
2)、分化相
在不断练习过程中,随着正确动作概念的建立和本体感觉的不断准确,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在时间、空间上日趋完善和精确,错误动作部分得到了纠正,能比较顺利地、连贯地完成完整动作,初步形成了运动技术。但易受新异或强烈刺激的干扰,动作技能重新出现多余动作。所以运动技能学习在进入分化时相时,要特别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强调动作细节要求和反复实践,加强对动作的分析和思考,促进分化抑制的进一步完善。
3)、巩固相
 通过反复练习,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和精确,形成运动动力定型。此时,不仅动作准确、协调,动作的细节准确无误,在环境条件改变和其他干扰刺激出现时,动作也不易受到破坏。同时,自主神经活动与躯体运动性神经活动的协调配合已成为运动技能的组成部分。运动技能巩固后,还需不断加强,如停止或减少练习,巩固了的运动技能也会消退,技术越复杂、难度越大的运动技能消退速度越快。因此,要强调练习的经常化和精细化,并加强对动作内在规律的认识和学习,促进动作达到自动化程度。
4)、自动化相
 随着运动技能的巩固和发展,动作会更加熟练自如,可在“低意识控制”下完成运动技能,即出现自动化。关于动作自动化的生理机理的一般解释是,人类一切随意运动都必须在大脑皮质参与下实现,但大脑皮质参与下所实现的机体反应活动不一定都是有意识的,或者是在“低意识控制”的情况下完成。但即使达到动作自动化阶段后,当环境变化使自动化过程受到阻碍时,动作又会成为有意识的。例如,篮球运动员运球上篮时遇到防守时所做的分球动作方式的选择。动作自动化后,工作效率提高,出现“能量节省化”。但动作自动化是在“低意识控制”情况下完成的,如果动作发生少许变动和误差,往往不被觉察,如果重复多次,变质的动作会被巩固下来。因此,在动作自动化后仍应坚持练习,不断检查动作质量,保证动作精益求精。
形成运动技能过程的四个时相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各时相之间并无明显界限,每一时相也无固定的长短,在许多情况下,某个时相可能不存在。譬如,动作的复杂程度、身体机能水平、已有运动技能数量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各时相之间的关系。
六、论述
在实践中如何运用动作技能相互间的良好影响促进教学和训练?
答:运动技能之间的影响
   各种运动技能在很多基本环节或附属细节方面有着相近或相同的动作,在实践中彼此会产生相互影响,这些影响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可能有良好的作用,也可能有不良的影响。因此,在学习中要充分利用良好的影响,而尽力消除不良影响,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
1)、 良好影响
    运动技能之间的相互良好影响,表现为原有的运动技能可以促进新的运动技能的形成,或同时学习几种运动技能可以彼此促进,或新的运动技能形成后有助于原有的运动技能巩固和完善。如在武术学习中,掌握了里合腿的动作,就有利于旋风腿的动作学习,这是由于动作之间的基本环节有相同之处。在学习与原有动作结构相似的动作时,大脑皮质内原已形成的运动条件反射中的基本环节,即可作为新的运动动力定型的基础,只需补充某些附属的环节就可形成新的运动动力定型。
2)、不良影响
    运动技能之间的不良影响是指原有的运动技能妨碍新的运动技能的形成,新形成的运动技能破坏原有的运动技能,当同时形成几种运动技能时相互妨碍。例如,新学蛙泳时,原来所掌握的自由泳双腿打水技术就会妨碍新动作蛙泳蹬水技术的掌握,这是由于两种不同运动技能的动力定型所致,如果有些附属环节相同,而主要环节不同,往往是那些比较容易或已经巩固的动力定型,干扰新的、较复杂的、较不巩固的运动技能。运动技能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复杂的。一般来说,为了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可以把基本相同的动作编成一组进行教学,在选用诱导性练习时,诱导练习动作的基本部分要与正式动作接近或相一致,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作用。在教学安排中也应考虑不同运动技能之间的联系,确定合理的教学顺序。如先学前滚翻,后学鱼跃前滚翻等。
第十三章  竞赛与训练的生理基础
一 .名词解释
1.赛前状态: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身体的某些器官和系统会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这种特有的机能变化和生理过程称为赛前状态
2.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如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活动,不久,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得均匀自如,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3.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的机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上的生理过程。
二、选择题
1、赛前状态是指人体在比赛前或训练前产生    反射。(B )
A. 人工条件反射           B. 自然条件反射
C. 非条件反射             D. 运动条件反射
2、赛前状态时运动员的脉率变化为     。(B) 
A. 变化不定    B. 加快    C. 减慢    D. 不变
3.准备活动可使体温升高,肌肉粘滞性( B  ),肌肉收缩速度( C  ),肌力(  C )。
A升高  B 降低  C 增加  D 减少  E 不变
4、赛前状态可引起肺通气量和吸氧量    。(A )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先突增后稳定
5、运动开始后不久,运动者常感到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跳加快,肌肉酸软无力,动作不协调等反应,这是    。(B )
A. 疲劳现象   B. “极点现象”   C. 假稳定状态   D. 进入工作状态
6. 随着比赛的临近,心率( A   ),血压(  C  )越明显。
A.加快    B.减慢    C.升高   D.降低
7、运动后恢复最快的物质是    。(C )
A. CP      B. 肌糖原      C. 氧合血红蛋白      D. 肝糖原
8、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后,食用高脂肪高蛋白膳食    。(B )
A. 肌糖原恢复速度较快      B. 肌糖原恢复速度较慢  
C. 两者都是                D. 两者都不是
9、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后,食用高糖膳食    。(A )
A. 肌糖原恢复速度较快      B. 肌糖原恢复速度较慢  
C. 两者都是                D. 两者都不是
10.人体运动时,躯体性机能惰性比植物性机能惰性( B  )。
  A 大   B小    C差不多  D不能比较
11、短时间高强度的间歇训练后,食用高糖膳食原因    。(D )
A. 肌糖原恢复速度较快      B. 肌糖原恢复速度较慢  
C. 两者都是                D. 两者都不是
12、欲使运动中堆积的乳酸尽快消除,运动刚结束后应采用    有效的恢复措施。( D)
A. 平卧休息                       B. 静坐      
C. 从事其他运动项目的练习         D. 活动性休息
13. 运动强度越大,训练水平越低“极点”出现越( A  ),消失越( B  )。
  A早    B迟  
14.在下列运动项目中,“极点”常出现在( B   )。
    A  短跑    B中长跑   C超长跑
15.中长跑是在(   C )下进行的运动,超长跑是在(  B  )下进行的运动。
    A.稳定状态    B.真稳定状态    C.假稳定状态 
16.假稳定状态下运动时所摄取的氧量受(  B  )水平的限制。
  A  吸氧量   B最大吸氧量
  C 耗氧量   D 最大通气量 
17.运动后不同的物质出现超量恢复的时间不同,( A  )最早,( B  )次之,( C )最晚。
   A.CP    B.肌糖元   C.蛋白质
18.整理活动可使人体更好地由( D )过渡到( A )。
  A、安静状态   B.赛前状态
  C.进入工作状态    D.紧张运动状态
19、体育教学与训练过程的生理本质,就是通过有目的的身体练习使人体(C)
A.机能水平获得提高      B.运动能力获得提高
C.生理功能、生物化学和形态结构产生适应性增强
D.各器官功能的协调
20、贯彻全面身体发展原则应该(D )
A.掌握多种运动技能        B.提高身体各个部位的功能
C.发展各项身体素质    
D.发展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以及各项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
21、年龄越小,全面身体训练所占的比重应该。(A)
A.越大    B.越小     C.不变     D.适中
22、训练水平愈低,全面身体训练所占的比重应该。(A)
A.越大    B.越小     C.不变     D.适中
23、超负荷的量可通过控制两个基本因素来改变,这两个因素是 。(C)
A.训练负荷的大、小     B.刺激性质与适应程度
C.训练强度和训练量     D.训练强度和训练密度
24 、在周期性运动中常以跑速或游速来表示运动的。(A)
A.强度     B.运动密度    C.持续时间    D.练习数量
25、 在运动的强度和密度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要增大生理负荷可增加练习。(C)
A.强度     B.密度     C.持续时间     D.练习数量
三、填空
1、赛前状态根据其生理反应可表现为 __准备状态;起赛热症 和_起赛冷淡。
2、影响准备活动生理效应的主要因素有____准备活动的时间;准备活动的强度;准备活动与正式练习的时间间隔和准备活动的内容
3、准备活动结束到正式练习开始的时间间隔一般不超过___15min;一般教学课中,以___2-3min 为宜。
4、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原因是___人体运动有物理惰性和生理惰性_____。
5、稳定状态可分为___真稳定状态和假稳定状态_ 。
6、疲劳分为_心理疲劳__和_身体疲劳_________ 。
7、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有___中枢疲劳___和__外周疲劳____   。
8、磷酸原在恢复过程中,合成一半的时间是___20-30S___ ,完全恢复的时间是___2-3min___    。
9、影响肌糖原恢复的速度主要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__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_ ,二是___膳食___  。
 
四、判断
1、训练水平越高,当时机能状态越好,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就越短。(√ )
2、儿童少年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比成年人短。(√)
3、“极点”与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原因相似。(√ )
4、在赛前状态中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愈高,对机体工作能力的发挥越有利。(× )
5、为了调整起赛热症,赛前应做些强度较大的接近比赛内容的练习。(× )
6、借助于按摩、红外线照射、超生波和热疗法等被动手段使身体发热同样可达到主动准备活动的目的。(× )
7、运动中运动强度越大,进入工作状态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 )
8、良好的赛前状态和充分的准备活动可延长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
9、“第二次呼吸” 表明进入工作状态尚未结束。(×)
10、在运动竞赛和运动训练中,运动性疲劳就是身心的疲劳。(√ )
11、习惯性的、自动化程度高的、节奏性强的动作不易疲劳,而要求精力高度集中以及运动中动作多变的练习,则较易产生疲劳。(√)
12、肌肉活动量越大,消耗过程愈剧烈,超量恢复就愈明显。(×)
13、在短时间、高强度的间歇训练后,无论食用普通膳食还是高糖膳食,肌糖原的完全恢复都需要24h,而且在前5h恢复最快。(√ )
14、在肌肉工作中消耗的氧合肌红蛋白在运动后几分钟可完全恢复。(× )
15、不同的生理功能和不同的能源物质出现超量恢复的时间不同。(√)
16、生理指标的恢复与工作强度有关,工作强度越大,相应的恢复速度就越快。(√)
17、剧烈运动后,心率的恢复速度和其他生理指标相同。(×)
18、做整理活动时动作应尽量缓和放松,强度不可过大。(√ )
19、运动后的补糖时间愈早愈好,最好不超过运动后的24h。(× ) 
五、简答
1、论述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答:准备活动是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为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和预防运动创伤而有目的的进行的身体练习。
(1)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调整不良的赛前状态,增强内分泌腺的活动,为正式练习时生理功能迅速达到最适宜程度做好准备。
(2)增强氧运输系统的活动,使肺通气量、吸氧量和心输出量增加,心肌和骨骼肌中毛细血管网扩张,工作肌能获得更多的氧供应。
(3)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体温适度升高:体温身高可降低肌肉的粘滞性,提高肌肉收缩和舒张速度,增加肌肉力量;体温升高使肌肉的伸展性、柔韧性和弹性增加,从而预防运动损伤。
(4)增强皮肤的血流,有利于散热,预防正式练习时体温过高。
2、简述极点产生的原因。
答:极点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内脏器官的功能惰性与肌肉活动不相称,致使供氧不足,大量乳酸积累使血液中的pH向酸性方面偏移。这不仅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还反射性的引起呼吸、循环系统活动紊乱,这些功能的失调又使大脑皮质运动动力定型暂时遭到破坏。
3、简述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
答:恢复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运动时能源物质主要是消耗,体内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器官系统功能逐渐下降。
第二阶段,运动停止后消耗过程减少,恢复过程占优势,能源物质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
第三阶段,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第十四章   年龄、性别特征与运动
1. 身体素质敏感期:在身体素质发育的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某项素质发育速度特别快,人们称这段时间为该项身体素质的快速增长期或敏感期。
二、单项选择
1、一般认为骨骺与骨组织合为一体,骨化基本完成的年龄是(D)。
A. 16—18岁       B. 18—20岁     C. 20—22岁    D. 22—25岁
2、少儿肌肉与成人的相比力量和耐力不如成人,易疲劳,肌肉工作疲劳后恢复与成人的相比(A)。
 A. 恢复快    B. 恢复慢    C. 恢复时间相同    D. 因运动项目不同而不同
3、儿童少年的血液总量比按体重百分比的相对数量来看     。(D)
    A. 比成人少    B. 与成人的相同    C. 接近成人水平    D.比成人的多
4、儿童少年的心脏发育及神经调节还不够完善,而新陈代谢又比较旺盛, ( A) 兴奋占优势,因而心率较快。
A. 交感神经    B. 副交感神经    C. 运动神经    D. 大脑皮质
5、儿童少年的血压与成人的相比显得    。(B )
    A. 高    B. 低    C.一样    D.接近
6、儿童少年代谢旺盛,对氧的需要相对较多,呼吸中枢兴奋性高,因而呼吸频率较快,他们的肺活量和肺通气量比成人的    。(C)
    A. 高    B. 一样    C. 低    D.接近
7、根据儿童少年氧运输系统的特点,活动应以 (D) 练习为主。
    A. 长时间耐力性    B. 力量性    C. 静力性    D. 短时间速度性
8、儿童少年蛋白质代谢特点是    。(D)
A. 分解过程大于合成过程     B. 合成过程和分解过程平衡
C. 分解和合成过程交替发展   D. 合成过程大于分解过程
9、儿童少年大脑皮层神经活动过程表现为      。( A)
    A. 兴奋过程占优势              B. 抑制过程占优势  
 C. 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平衡      D. 兴奋与抑制占优势相互交替
10、儿童少年神经工作疲劳和恢复的特点是      。( B)
    A. 容易疲劳不容易恢复        B. 容易疲劳也容易恢复
C. 不容易疲劳也不容易恢复    D. 不容易疲劳且容易恢复
11、儿童少年各项身体素质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现象,称为身体素质的    。(A )
    A. 自然增长    B. 逐年增长    C. 年龄增长    D. 自然发展
12、法尔费利等人通过实验提出速度素质在     岁增长最快。(C )
A. 4~7    B. 7~10    C. 10~13    D.14~16
13、在判断儿童实际发育水平和预测儿童最终发育程度时,人们往往比较重视 ( C)的确定。
  A. 日历年龄    B. 生长年龄    C. 生物年龄    D. 发育年龄
三、填空
1、儿童少年的骨__弹性_和__柔韧性_ 比较好,不容易骨折,但_坚固性__ 性差,承受压力和肌肉拉力的能力较弱,易发生弯曲和变形。
2、儿童少年身体各部分肌肉发育是不均衡的,大肌肉群发育较__早_ ,生长速度较__快__ ,小块肌肉群发育较__迟__ ,生长速度较_慢___ 。
3、儿童少年心脏收缩力较__弱__ ,动脉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口径相对比成人_宽__ ,外周阻力__小_ ,所以儿童少年血压__低__ 。
4、根据儿童少年氧运输系统的特点,活动应以短时间 速 度 性练习为主,不宜采用过多的 耐力 性以及__力量_ 性和 __静力__ 性练习。
5、儿童少年蛋白质代谢特点是合成过程__大于_ 分解过程 。
6、儿童少年神经元的工作持续时间_短___ ,易 ___疲劳__ 。但神经过程的灵活性高,神经元的物质代谢旺盛,合成速度__快_ ,所以疲劳后恢复也较 __快_ 。
7、儿童少年各项身体素质随_年龄__ 的增长而增长的现象,称为身体素质的__自然增长_ 。
8、在身体素质发育的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某项素质发育速度特别快,人们称这段时间为该项身体素质的_敏感期__ ,而把这个年龄阶段以外的其他年龄称为__非敏感期__ 。
四、判断
1、儿童少年与成年人相比,骨质含有机物较多无机物较少,因此骨骼弹性大硬度小,不易发生骨折也不易弯曲变形。(×)
2、儿童少年关节活动范围大于成人,关节的灵活性与柔韧性都比成人的好,但牢固性和稳定性较差,在外力的作用下较易脱位。(√)
3、儿童少年肌力的逐年增长是不均匀的,在生长加速期,肌肉横向发展较快,生长加速期后,肌肉纵向发展较快。(×)
4、儿童少年心脏的绝对重量和容积以及其与体重的比值均小于成人。(×)
5、儿童少年心脏的重量和容积均小于成人,但与体重的比值则与成人相近,甚至在一定年龄阶段还高于成人。(×)
6、儿童少年新陈代谢比较旺盛,副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因而心率较,且年龄越小心率越快。(√)
7、由于儿童少年氧运输系统的功能不如成人,因此他们的最大通气量和最大摄氧量的绝对值和相对值均比成人低。(×)
8、根据儿童少年氧运输系统的特点,活动应以短时间速度性和力量性练习为主,不宜采用过多的耐力性、静力性练习。(×)
9、儿童少年时期,神经过程兴奋与抑制的发展是不均衡的。6~13岁左右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占明显优势。(√)
10、青春期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的稳定性暂时下降,表现为抑制过程占优势,兴奋过程明显降低,出现动作不协调现象。(×)
11、在身体素质的增长过程中,各种素质增长的速度不同,但男女各项素质增长顺序是一样的。(×)
12、为了争取尽快成材,儿童少年在选材后应该尽快定定向。(×)
13、在运动员选材时,一般是先选材再定向,但有些项目可以时选材和定向相结合,不过不是一经决定就不能改变。(√)
14、运动员达到高水平运动成绩所需要的训练年限依运动项目不同而异,但某一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其训练年限是固定的,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
15、理论上运动员选材时要注意选取慢肌纤维比例大、爆发力强,适合各级别身高要求,其他项目的测验达到国家儿童锻炼标准并成绩优异者。(×)
五、论述
1、试分析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1)身体素质呈自然增长    不同素质增长速度不同,呈波浪式非等比增长;同一年龄阶段各项素质发展也速度也不同。
(2)身体素质发展的阶段性    按照身体素质增长速度特点和基本趋势,男子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快速增长阶段,缓慢增长阶段,稳定阶段;女子可划分四个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停滞下降阶段,缓慢增长阶段,稳定阶段。
(3)身体素质增长的顺序性    自然增长,男子速度、速度耐力,腰腹肌力量增长领先;其次是下肢爆发力;臂肌和静力性耐力较晚。女子7—13岁时与男子一致,13—17期间速度、速度耐力、下肢爆发力增长领先,其次是腰腹肌力量;臂静力性力量、耐力最晚,且有停滞和下降趋势。另外,男女力量和耐力素质出现高峰的时间要比速度素质晚。
 

责编:刘卓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