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中国教育史复习指导 "XcR@ux8V
@, q{ y&
第一章复习辅导 %NhtD=.Y
sh2$/&*`
[教师: (APmH-s^
第一章讲先秦时期的教育。先秦就是秦代以前,一直上溯到远古的历史起源之时,也是中国教育的开端时期,大家一定要打好学习的基础,因为第一章的内容是学好以后各章的前提,尤其是先秦的教育思想,可以说奠定了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从学习方法而言,通过第一章的学习也是一个入门,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等。第一章的基础打好了,以后的学习就摸着门道了。希望同学们开一个好头。你们在学习教材时有什么问题,可以先提一提。 `t*8.! A-
;
de`C4+m
学生乙: 4vN8A2$
老师,从第二节的标题看,“学在官府”是与私学相对立的,那么是不是可以把“学在官府”理解为官学呢? U'0|=lfJaU
X%@JY>XIc=
教师:
“学在官府”作为西周时期教育的主要特征,确实有着学校由政府主办这一层含义。但是,其范围要比后世所说的官学要广泛得多。“学在官府”的“学”,从其本义来说,并不指学校,而是指学术、典籍等。由于学术、典籍等都为朝廷及各级政府所把持,因此普通百姓根本无权享受教育,民间无学术,更无学校教育。此外,“学在官府”还体现在官师不分上,即官吏既是行政官员,又是学校的教师,而后世的官学,只是属于官方主办的学校,教师虽然也可能有一定的官品,但多数是专职教官,不见得兼任其他行政职务。下面谁能回答,六艺是什么? 3xR|"0.
=HbA_9)f5
学生甲: h Ij+2<
“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 qqt1R)1
.;/4Qm^:!g
教师: u&ND~?6&
这样回答只能说答对了一半。如果问的是西周的“六艺”,确实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到汉代以后,人们也把经孔子整理过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称为“六艺”,有人把西周时的“六艺”称为“旧六艺”,而把孔子的“六艺”称为“新六艺”。 “六艺”教育传统对后世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再有,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稷下学宫”? l50`~5iw
v@~ ,X[H
学生乙: Jv[~u TCo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如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BG/;@>_C
, <u$h[
教师: b!&boE{<y
概括得很好。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私学兴起的原因。谁先来说说? 5p{FA* .
H(={
hD&
学生甲: /J,J-7j'}2
我觉得私学之所以兴起,主要是因为春秋时期官学开始衰弱了。由于官学的衰弱,而社会上又需要教育,统治阶层也需要各种治国人才,这就必须有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来取代官学,于是私学就应运而生了。 #. A5a#M
4P8//ie$
教师: W1Q.m*dH!
你说的这一点很有道理。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办学体制上,官学与私学往往呈现一种此起彼伏的趋势。但是在春秋之前,中国并没有私学,为什么偏偏在这一时期产生了私学呢?可见还存在更深一层的原因,至少我们可以与当时的时代特点联系起来看,哪位同学来作一下补充? iZJoY3N
[S?o hM&
学生乙: 我觉得是否可以从春秋时期的经济、政治制度的变革来理解私学的兴起。在经济上,奴隶制国有经济逐渐为地主阶级私有制所代替,封建生产关系正在形成;在政治上,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新势力取代了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旧势力,并逐步夺取了政权,确立了封建的社会制度。而这些变革,必然导致教育上的变革,为了适应新经济、新政治的需要,私学就开始兴起了。 KVOdrY
教师: NS[*k<T<
私学的兴起,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密切。其实任何一种新教育形式的产生,都离不开政治、经济制度的土壤。西周官学是建立在土地王有的经济基础和奴隶主贵族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基础之上的,而私学是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和新兴地主阶级统治基础之上的。 MTqB=QK1Y
62,
学生甲: Er49NX[c
老师,我注意到教材上还提到私学的产生有赖于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是学术下移。这两条是不是也很重要? y B,B)0g[
#;AYJ[ky
教师: g4O: j{~1
是的,这是两个客观条件,或者说是私学兴起的物质基础。因为只有社会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使大批的士人有条件脱离体力劳动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而新兴的士阶层人士大量涌现,正好为私学提供了求学者和必要的师资。而官府的学术开始逐渐下移至民间,也为私学提供了必要的教学内容。 `nUS+RD
好,下面谁能概括一下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YCM
&i T c7pz
学生乙: %tI`UjUc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世界公认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许多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教育思想和经验,大多可以追溯到孔子。他对教育所做的贡献主要有:第一、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第二、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第三、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第四、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第五、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uq&h@["c7
4#m__1y
教师: ^|a``.eV
回答比较全面。这五点其实正是教材中关于孔子教育思想的五个方面:关于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方法。这是我们掌握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线索。 s:~i2=
VK].r{o(
学生甲: A)lqQ0Esq
老师,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话,能作一下解释吗? Ds`/~bdG
~wa!
a:M
教师: &`.cUkM1V
从字面上说,“道”字念“导”,是引导的意思。“政”指行政手段。“齐”原意是指整齐,可引申为约束的意思。“免”即避免(触犯刑律)。“格”是服从之意。意思是说,以行政手段引导百姓,以刑法来约束百姓,虽然可以使百姓由于害怕触犯刑律而不为非作歹,但并不能使百姓有羞耻之心;而以礼仪道德教育的手段来引导、约束百姓,不仅可以使人耻于为非,而且人心也会归服,可收到法律难以取得的效果。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解释一下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 IIs:
@9
^>[uIf]x
学生乙: 2Pnu0If
“有教无类”是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意思是说,实施教育,不分等级、种类。因为在孔子看来,既然人性相近,则人人皆有向善的可能性,因此对所有的人都应该一视同仁,施以教育。 9VSpXuBD&'
(w9#/
教师: ttvdJ=q
那么,这一思想有什么意义和影响呢? y&H[Wk+&^
eP ]e veQ
学生甲: dm!u3$i"ld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
学生乙:
yifi j^I
老师,关于教育目的,孔子提出了“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其中“优”就是优秀的意思吗?我觉得用优秀来解释“学而优则仕”还可理解,但用来解释“仕而优则学”,似乎有些不合情理吧? O/8ZhQ:"
T>3nXkS/~^
教师: Ho.ev66
对于这个“优”字,的确值得推敲。通常都解释为优秀、优异,但另外也有人解释为有余力的意思,类似于悠闲、优游。我觉得后一种解释更合理些。所谓“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就是说: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当然,如果不优秀的话,就会很吃力,也就悠闲不了了,两者并不绝对矛盾。不过后来说起学而优则仕,最通常的意思还是学习优秀就可以做官。 LnO_?Au"R
y& IhpS
学生甲: x]S "A~J B
老师,自测题中有一道题是问,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孟子、荀子各有什么特点?该如何回答? xQ"R{G#
?M9 -olY
教师: K!i|<%7
对这一问题要参考第三、四、五节的有关内容。孔子主张学思并重,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者不宜偏废。已初步揭示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孟子把认识看作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因此在学与思的关系上,他强调“思”的作用, “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荀子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道德的过程,因此更侧重于“学”,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 .a/jHW&fm
孔、孟、荀关于学、思问题的论述,与其人性论思想有一定的关系。下面谁能概括一下他们的人性论思想。 =z=s PI
}" S3VU
学生乙: EX2~Li!Ws
孔子的人性论思想,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但孔子并未谈到先天的性究竟是怎样的。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这是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的地方,但是,要做一个完善的人,仅有仁义礼智的四个善端是不够的。人之贤愚,还取决于能否对这种先天的善端加以保存和扩充。如果自暴自弃,或者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就可能失掉这种善端。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本来并不存在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如任其发展而不加节制,必然使社会产生混乱。人之所以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是指人为,泛指一切通过人为的努力,这就把“性”与“伪”分开了。 OedSR?#5q.
'v,a>bb
教师: @~"_THx
其实,从他们的人性论,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孟子与荀子关于教育作用的不同观点。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求放心”,而荀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谁来解释一下这两个名词? !cnD6b3~f
XKzxmN%m
学生甲: H|57'$S
从“性善论”出发,孟子阐述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即找回丢失的善的本性,因此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在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肯于学习,就可以成为圣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qu|B$CfO
荀子从“性恶论”出发,提出人性本恶,教育的作用在于通过后天人为的努力来转恶的本性,这就叫“化性起伪”。任何人只要肯作出不懈的努力,就可以彻底改变本性,成为圣人,故“涂之人可以为禹”。 $1P#KD<3
2H y68^qc
教师: 4uXaI^Fe
完全正确。孟荀的人性论出发点不同,孟子强调教育对善性的存养,而荀子强调对恶性的改造。一个是强调教育的可能性,一个是强调教育的必要性,但都突出了教育的作用,而且肯定人人通过努力,都有达到圣人标准的可能,对教育的效果充满信心。 |= ?h?]D
#0 b'yp"O
学生乙: h: b0T{_h
老师,如何准确的解释荀子的“虚壹而静”? RQ %R7
Ru=u
..Iy
教师:
这是荀子关于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的观点。所谓“虚”,就是“虚心”,即不要因已有的知识或见解阻碍对新知识的认识和接受。所谓“壹”,就是专心,即不一心二用。所谓“静”,就是静心,不能用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或者感情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总之,只有做到虚怀若谷、精神专注、头脑清醒,学习才能取得成效。 jS$ ';HIP
下面谁来解释一下“三纲领八条目”? GF?e
学生甲: lC1-eNN
这是南宋朱熹归纳出来的《大学》中所提出的关于大学教育的纲领和目标。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修己治人的理想目标。所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实际上前五条都是修身的原则措施,后三条是修身的扩展和递进,先到家,再到国,再到整个世界 ]v5Bxk<cg
r{0`%>Yv
教师:Z1x
回答得很好。“明明德”的第一个明是动词,是发扬光大的意思,第二个明字是形容词。亲民,朱熹解释为新民,三纲领串起来就是,将美好的道德发扬光大,使民众的面貌也就是社会风尚焕然一新,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QsPHx3 /C
'pGUzo
学生乙: T[%$W-
老师,我发现《学记》讲教师的内容似乎更多一些,那为什么要叫“学记”呢? %/8 69
=:e*^[Q
教师: aW -=4 o
《学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主要讲对教师的要求。而且认为“教”与“学”密不可分,用“学”这个词既可以概括学习过程,也可以代表教师教的过程。 A8Rs!/B|@
.+ 7(=v t
学生甲: ;ahX
bBg[
那么,其中的“教学相长”这条原则,是不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呢? YoV ^7
DJN!#k
教师: +DBUs-S
从《学记》的原文来看,这个“教学相长”应该是指教师本身既要教,也要学,它们相互推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从而使教师不断进步。但是它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样适用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相促进。这也就是现在一般理解的“教学相长”的意思。 MQ-N 1=ig@
OCnmG J%;*
学生乙: D'TQW1
老师,关于“尊师重道”这一条原则,教材中引文太多,不容易记住,您能不能作一下通俗的解释呢? wa<Q1I<:O
4*(I]Se
教师: VXSR(+_jr
概括的讲,有两点内容。一是关于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学记》认为教师是培养国君的重要职业,作用显而易见,《学记》又认为只有尊重教师,老百姓才能真正重视教育,因此,必须把教师放在崇高的地位。二是讲教师的条件。教师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技巧,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当教师。 kpucB--
"R._'[4
学生甲: N182?<
老师,对于“藏息相辅”这一原则,大致意思我能理解,但对“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这一句话,我还是不太理解。您能解释一下吗? kDydR%
1Zo*
o
Nw
教师: 'e(:C$AV
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在掌握了已经学过的知识之后,进而进修未学的知识,在休息的时候,就要尽情游乐。 oN;fbUD
:Xu$RR @)B
学生乙: 9PdiwZ6n
老师,您能逐字逐句的解释一下“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这段话吗? *%>f)!s#P
]"8~#9zs
教师: 64DBSV0
所谓“道而弗牵”,就是说,教学要注重启发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鼻子走;所谓“强而弗抑”,就是说,教学要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所谓“开而弗达”,就是说,教学要打开学生思路,但又不提供现成答案。所谓“和”是指师生关系融洽;所谓“易”,是指学习安易,不觉得太难;所谓“思”,即独立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2# hlO?i
好,下面我再提一个关于《中庸》的问题,即:《中庸》关于学习的五个步骤是什么? 0AQ%=7|aF&
|%z3AvxZ
学生甲: 1O>ms3*)
《中庸》概括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五个阶段。“博学”就是广泛的学习;“审问”即对博学中的内容谨慎的问其真伪;“慎思”即对审问的内容进行分析、思考;“明辨”即明确分辨存在的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笃行”即切实的实行,使观念和行为得到统一。这是一套完整的内省方法,包括学—思—行等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7o *7B
PUMR P#l
教师: ^BWU0zK
完全正确。下面谁来回答一下墨家对于教育内容的主张? 3y_< A
u% ( `0g(q
学生乙: Y@z*)4MG_|
墨家的教育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二是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军事知识等技能的训练,涉及到数学、光学、声学、力学等许多方面;三是 “辩乎言谈”方面的训练,即思维方法的教育,目的在于锻炼论辩能力。 K*1d4D3w
z+.C'+<B
教师: MO%q@1m
正确。墨子的教育内容论很有特色,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突破了儒家六艺教育的范畴,有进步意义。与墨家相比,道、法两家的思想更加偏激一些,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解释一下老子的“绝学”观点。 OYdt8}|*
学生甲: gLI&.H(u8
我觉得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老子的“绝学”观点:一是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是不依赖人们的主观意识而客观存在的,是自然的,而他所理解的“学”是非自然的,是违背“道”的本质的,所以必须“绝学”,才能回归自然。二是老子认为“道” 的本质特征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而“学”则是人为的,尤其是儒家的仁义孝慈忠的教育,不仅不符合人类的本性,而且是破坏自然、违背人性的活动。所以必须“绝学”。 UW'x
教师: 3!f{2~
回答得很清楚。但还不够全面,有谁能加以补充? km8fa 0RIv
t9Kf'|Lk
学生乙: Vv S]$$LF
我觉得还有第三个方面,那就是“为道”与“为学”存在本质上的差异,老子认为:为学是使人的知识增多,而为道是使人的知识与欲望减少,两者是根本不同的,这就应该让人们把一切知识忘记,真正做到“绝学无忧”。 +R.yV7<m
3#!%$D;5
教师: *dq!5ad
补充得很好,这就是教材上讲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从本质上说,道家是主张消极避世的,而法家则走向另一极端,谁来说说法家关于教育实施的主张? #vRe
ah Cu/
学生甲: c7aVTU
法家提出了以“耕战”为基本内容的法治教育,以反对儒家的礼治教育,要求“更礼以教百姓”、“燔诗书而明法令”。商鞅提出:以官吏“为天下师”,“使学读法令”,主张以法家思想作为“壹教”,以适应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统一的政治需要。韩非更是明确提出“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思想。除了法律教育外,不要其他教育,除官吏以外,不要有其他教师。但教育并不等于法律,教师也不同于官吏,其结果必然是导致“以法代教”、“以吏代师”,否定了一般教育的作用。 HPd^Jo;x
il
z&K#
教师; @>Gb K#sI
道、法两家虽然对教育发表了一些否定性言论,但是他们主要是反对儒家的传统教育,而不是根本不要教育,只是道家强调的是“道”的教育,主张以不言为教,由人自然地发生变化,一切要顺应自然。而法家讲的是“法”教,“学读法令”而已。好,这节复习课就上到这里。 ]=37J<,OqT
p/113PR
r7/@[<;#[)
-------------------------------------------------------------------------------- {RJz1k`'
bi
第一章 练习题 c xz$
{cK "s}Cw#
一、填空: 482FtyJZ
0
Y )%>E
1. 西周官学在设置上可分______(国学)和______(乡学)两类,层次上可分为____ DB>}r,k[
(大学)和____(小学)两级。 23q~z/t
,x 8;}+>Hw
2.孔子招收学生的原则是________(“有教无类”)。 N]LoIZ-s:
/)V#4TNX
二、名词解释: :lJPEO?cB
&]){#AbT
稷下学宫: % fk3N
Ya z%,(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如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hyCKoZ
AQ>Pjwbf
三、简答题: ^9
w*] pK
Kx,;Y:Bm-
简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UF9>Y?.<Y7
T|U(/u2
第一、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第二、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第三、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第四、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第五、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f/45G}l
*yJbyeCJ4
四、论述题 t
试述私学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教育发展的贡献 ![Z(h9&
春秋时期在经济上,奴隶制国有经济逐渐为地主阶级私有制所代替,封建生产关系正在形成;在政治上,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新势力取代了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旧势力,并逐步夺取了政权,确立了封建的社会制度。而这些变革,必然导致教育上的变革,因为只有社会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使大批的士人有条件脱离体力劳动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而新兴的士阶层人士大量涌现,正好为私学提供了求学者和必要的师资。而官府的学术开始逐渐下移至民间,也为私学提供了必要的教学内容。为了适应新经济、新政治的需要,私学就开始兴起了。 P' })IZY
KI{CK8L
贡献:首先:它冲破了西周以来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其次,科学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政治结构中分离出来,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第三: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第四:私学的发展,使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 :eli#E 3
t5lL*~+
gCJxHH(以上答案均为参考,不作为考试的标准答案。) ~tLt.s(-
F#Vx ?ZH
中国教育简史第二章复习 z8LF4#m
~JpE-cEy=
教师: `?/ #1J$
第二章,自秦汉到隋唐的教育,这是中国封建教育由确立到发展、完备的时期,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很重要是地位。对本章学习总的要求就是掌握中国封建教育确立、发展、完备的基本线索,也就是说,要清理中国封建制国家从建立到鼎盛时期这千余年间,封建教育是如何确立、发展、完备起来的。 Evhe
学生A: /GKu8m6J
老师,这一章涉及到的朝代比较多,时间跨度也比较大,内容也多,要全面掌握好象有点难度,不知道该怎么入手。 ZEMvH&sg[
教师: )@Dz8I",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几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一般来说,秦汉是一个阶段,是中国封建教育初创、确立和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阶段,是封建教育继续发展的时期;隋唐是一个阶段,是封建教育达到完备的时期。我们教科书的节次,就是根据这个思路安排的。 7+(G3ijke*
学生B: _3w |r5
您这么一说,我清楚了。教材上第一节到第三节讲的是秦汉时期的教育;第四节讲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五节到第七节讲的是隋唐时期的教育。 +l- 2J
教师: aGyPz)
你说得对。这几个阶段在头脑中清晰起来以后,我们再来看内容。尽管每一个阶段在节次的安排上不完全一一照应,但在内容的安排上,不外乎文教政策、选士制度、学校教育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这样四个方面。注意这四个方面内容的发展、演变,就形成了文教政策、选士制度、学校教育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这样四条线索。文教政策是国家发展文化教育的总方针或策略。要了解某一时期的教育体制,文教政策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从秦到汉,封建统治者经过近百年的探索,最终确立了“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从而奠定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而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实施,又是促进中国封建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汉以后的文教政策,则都是在这一前提下的具体化,或采取某些调整措施,如隋唐是在政治上重振儒术,同时兼容佛、道。选士制度就是选拔人才补充官员队伍的制度,它属于政治制度,但对教育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历代的选士制度,也是我们学习古代教育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内容。中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制度,经历了由汉代的察举制,到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的科举制这样一个演变过程,正好都包含在本章之中。学校教育制度,包括官学和私学。从秦汉到隋唐,有关教育制度的内容非常丰富,在简史中我们只能讲述一些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影响较大的或有特色的内容。如汉代官学和私学并举的格局以及采取的教育教学制度。对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制度则侧重有特色的内容,也就是“学校设置上的新举措”。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教育发展到比较完备的阶段,而以官学教育表现最为突出,所以侧重讲官学的教育行政、官学的设置以及各项制度。此外,中外教育交流是隋唐教育中的一个特色,我们也作了简要的介绍。以上三条线索,可以说是从宏观到微观,讲的都属于教育制度范畴的内容。关于这个时期的教育思想,我们对汉代的董仲舒、王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嵇康、颜之推,唐代韩愈、柳宗元的主要教育思想进行了讲解。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每位教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去理解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把握其有特色的或有深刻影响的观点。 'R]2zJtp0e
学生A: VboNveR
老师,您能说得具体一些吗? marY$D
教师: )mhgL Gk
比如董仲舒,他的教育思想中最有影响的、也是最有特色的,就是关于文教政策的建议。关于“强勉”、“圣化”等思想,都是为其文教政策的施行服务的。王充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朴素的唯物论、无神论基础之上的,是在与以董仲舒为代表的神学化的儒学教育的斗争中形成的,这是他教育思想的特色。颜之推能在教育史占有一席之地,是因为他的家庭教育著作和思想。嵇康则完全反对儒家的教育,提出“越名教任自然”的主张,这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社会激烈变革时期,旧的秩序被破坏,人们在思想上要寻求解放,打破秦汉以来几百年封建专制的束缚,自然要反对灌输统治思想的教育。由于这种思想的蔓延,加上九品中正制的影响,社会上就形成了不屑为学、耻于为师的风气。韩愈高扬“卫道”的旗帜,倡导师道,就是对这种风气的批评和反正。柳宗元和韩愈都在“师道”观上有所建树,但是他们的观点又有所不同。以上只是例举,要比较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思想,还是要认真读书。 Jv@*"Y
总之,在这一章的学习过程中,要首先把握住教科书的总体框架和脉络,抓住三个阶段、四个方面内容的四条线索,同时要注意纵横的联系和比较,这样,掌握起来就容易多了。在具体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上还有什么问题吗? -a0R'
学生A: 2r[Nm,
老师,秦代设三老以掌教化,“教化”是什么意思? |_O"8$-~ L
教师: m? -rPn=#
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在中国古代,教化就等于“大教育”,包括一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还包括一切有教育作用和影响的政治制度措施及社会文化习俗,等等,它的实施范围也是全社会性的。教化有明确的目的性,“化”就是感化民众,树立起适合统治阶级利益的社会良好风尚、习俗,就是董仲舒提出的“教化行而习俗美”。所以推广教化,被儒家认为是立国之本。狭义的教化,是指在地方上进行的社会宣传教育活动,如提倡、表彰、奖励德行善举,也包括惩戒恶行,改良陋习等。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既有培养人才的任务,更有推行教化的责任。 Pqn1~
学生B: f|[Ap{
c3
老师, 自测题“三大文教政策”,是要求回答董仲舒的关于文教政策的建议呢,还是汉代的文教政策? HJ$;7x
学生A: F:bt7`$_%
我理解是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建议。而且三大文教政策建议与汉代的文教政策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教科书上“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中讲到的“设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等内容,是汉武帝为了施行独尊儒术政策所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 l&5X2:lq[
教师: v ${-uB .
你的理解基本正确。 f &9jf
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就是董仲舒提出的,他的建议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和采纳,被确定为封建国家的文教政策。为了确保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实施,汉武帝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这些措施则不能都记到董仲舒名下,例如设五经博士,太学的实际建立,是按照丞相公孙弘等人提出的方案。察举选士,更是汉武帝直接下诏书举行的。 v~ak~~X+v
学生A: mLD"_g`0
老师,有一道论述题是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作用及影响,书上好象没讲这部分内容。 j_98t [py
教师: r ^U_sM:7
这部分内容书上的确没有集中概括,但是,在相关节和目中有所点拨或有所体现,只要认真阅读教材,注意各部分内容间纵横的联系和比较,是可以概括出来的,同时也应该有一些自己的领会,不能每一句话都要从教科书里找。独尊儒术的作用和影响可以从社会政治和教育方面分别概括。在政治上,独尊儒术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主体文化成为联系各地各民族的重要纽带,有利于巩固统一,但也强化了封建专制制度,和毒害人们思想的封建礼教。在教育上,独尊儒术也确立了教育作为治国之本的崇高地位,奠定了古代各类学校教育发达的局面,但也使主体教育单一化,不利于学术的多元发展和多种形式和规格的人才培养。 下面谁能说一说鸿都门学的情况? |8WAY]|
学生B: 8>~MmPt
鸿都门学创立于东汉, 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鸿都门学。与以儒学为主的官学不同,它讲求辞赋、小说、绘画、书法等,是中国,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文艺专科学校。 ,2)N9D"{$
教师: Zs/?2
ed3
很好。下面谁来概括一下文翁兴学?
+E0ro![y
学生B: *%j+.`#1
文翁兴学是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兴学的事迹。他为了移风易俗,推行教化,选派10余名聪颖的郡吏到长安就学于博士。几年以后,他们学成归来,他便在成都立学,以他们为师,招收下县子弟入学,学有所成者,即予以重用,或推荐到朝廷作官。从此蜀郡学风大盛。汉武帝推广文翁兴学的经验,下令天下郡国都设立学校。 lU%qY,02
学生A:
bC
文翁兴学不仅开始了蜀郡教育事业,而且促进了全国地方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他创造了委托培养教师的经验,为发展地方教育创造了条件。 BAXs+*
教师: h/ ;!Vu
你补充得很好,你们俩概括的再综合一下,就很完整了。
学生B: mWN#L|Z
老师,还有一道题是要求解释“次相授受”,不知道说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整? ja}R'Xfz
教师: Z|FI
j)I
你的问题涉及到名词解释该如何回答的问题。就拿“次相授受”来说吧,首先要明确它的产生时期和性质,即它是汉代私学的教学方法或制度。接着就是阐述它的基本内容或含义,即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最后再点评一下,这种“滚雪球”方式的教学,可以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扩大教育的范围,缺点是弟子的转授毕竟不如教师直接传授。这样的回答就比较完整了。谁知道现存的汉代蒙学识字课本是什么吗? S>|x gMr
学生A: -|Fm%v_{
是《苍颉篇》。 8vU%OHPvr
学生B: 27&Q9*SQ
你记混了。应该是《急就篇》。 !.}<b
老师: &@>^S}}}3
是《急就篇》。这类题目属于教育史基本知识问答,是需要同学们记忆准确的。 Xar3 xDQB
学生B: } lI :3@
老师,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罢黜”怎么理解呢? qVWM0^+PP
学生A: ^Cy@R3r
我理解是“废除”的意思,就是要废除其它各家学说,只尊崇儒家思想。 y65dSyFc
教师: ?uBp2uX
那么,“罢黜”百家与禁止私学、焚书坑儒这种对待异端学说的作法有什么不同呢? p+T>i}Y
学生A: z *OFK)~
哦,是不同,可究竟怎么不同呢?
|教师:
'ZFJx
教材中关于董仲舒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这段论述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认真体会一下这段话,看看哪句是具体讲“罢黜”的呢? ahO`
学生B: X0A @~>E
是“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吧? 9UG0/_%!
教师: <iql5 nXN#
对了,那么这句话又该怎么理解呢? [1pRcY P
学生B: uZt<+6*
绝是断绝,道是道路,断绝它们的道路。断绝各家学说的道路……噢,应该是阻截其他各家学说的传播途径。 @oaV+ gGK.
教师: ]0e_$x4:C
那么,怎么个断绝法呢? m~G} K{iM
学生A: L9 ^v ZG0
就是不允许传播吧? ;8!A! 4y
教师: yOsO8H_P
不对,那还是秦代“禁”的作法。汉代的作法是“尊”,即通过尊崇儒术,只承认儒学为官方学问,只给学习儒学的人以提拔做官的机会,其他学术虽然没有被明令禁止,但学习它没有社会地位和个人前途,自然也就无法与儒学“并进”了,可见,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都是为了统一思想,但汉代的作法显然比秦代高明。下面谁来讲讲“九品中正”制? !5"(mY
学生B: P+5023J)y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九品官人法。这种制度施行之初,对士人的品第还比较全面、慎重,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品第也由家世、德才等因素共同决定演变成家世的代名词。也就是说,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丧失了选举贤能的功能。这就使寒门子弟失去了读书的热情,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77;+ (g
教师:
cx5 你概括得比较准确,也谈了它对学校教育的消极影响。选士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确实很密切,谈选士制度不讲它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全面的。九品中正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确实无积极意义可言。不过,这里要提醒同学们注意,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校教育的萧条,不能仅仅归咎于选士制度的影响。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世人不思进取,也是重要的原因,甚至可以说是根本原因。另外,从选士制度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九品中正制的实施,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该制度创设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公正地考察人才,克服东汉以来的浮华朋党之风,立意是好的。但是,实践证明,此路不通。这就促使人们重新去思考怎样才能客观、公正地选拔人才?于是,汉代察举制曾实行的考试的方法重被提起,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这才有后来科举制的创立。因此,可以说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选士制度的完善是有意义的。 ?!S@1L}
下面谁说一下西晋时在太学之外又设立了什么学校?它是什么性质的? LB*lu_: 9
学生B: .f)U|"+as
是国子学,是贵胄性质的学校,专门招收贵族子弟。 J|X 7nHX
教师: H"H%?vlx%
对。
学生A: 2|/s}v5>S
老师,名词解释中有一个“四学”,指的是什么呢? Yu0Oe6#Z
教师: ,G41]*8[E
这在教材上讲得比较简明,你没有印象吗? =btdzfHHx
学生A: c5-Cbz
教材上有关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内容很少,好象一带而过,我以为不是重点,就没认看。 Bph)Y;W
学生B: {`! ;^py
四学是南北朝时的南朝宋创办,包括玄学、儒学、文学、史学。 - a?V1=
教师: iP}Q"R(Nn
注意把握重点,这很好,不过应该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突出重点。而且,是否重点,主要不是看篇幅,而是看它是否有特色,在教育史上是否有地位和影响。像四学,可以说是最早的多科综合学校。下面谁能说说嵇康教育思想中最有特色的观点是什么? RB## > 6
学生A: hyi#yc"b
嵇康最有特色的教育思想是“越名教而任自然”,简单地说,也就是超越儒家的纲常名教,提倡自然主义教育。 ~ )yQDw
教师: W!/90U
他提出这样的思想有什么意义,你能简单地分析一下吗? d学生A: 2JJ&<V6T
嵇康对“名教”钳制思想、压抑人性的批判是正中封建传统教育要害的。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和思考教育的问题,这对于促进教育领域中的百家争鸣,全面认识教育的属性,是有积极意义的。 k rsf"D9'
教师:
EEUl]f
是啊,从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文教政策以来,儒家的纲常名教教育一直唱着独角戏。嵇康 “越名教而任自然”教育思想的提出,使儒家教育第一次遭到否定,这就促使人们对教育进行反思。特别是自然主义教育的主张,让人耳目一新,这在教育思想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
wp.5Gh
学生A: lCT#Vs
科举中的常科和制科是怎么区别的? P +iks Qo
教师: ]s?a VLJ
常科就是定期举行的科目,唐代的进士、明经都是每年举行,到宋代以后,定为三年举行一次。制科是皇帝临时决定开科考选的科目,有的是特有科目,如沿袭察举的贤良方正,博学宏词,等等;有专门的选拔目的、标准和方式。也有常科的增补,即不是在常科规定时间,由皇帝临时决定增开的,属于皇帝开恩给予的额外机会,所以又称恩科。它的考试选拔与该常科相同。 GQ iF@#
学生B: ci,3:##W
老师,教材中归纳了科举对教育的作用和影响,但两个方面谈得比较简略,您能具体再作点解释吗? 3&vJ|M`N
教师: 1'=S
F.!
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第一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因为科举是学而优则仕在制度上的体现,从原则上说,任何人,只要学有所成,就可以通过科举考试的竞争,而获得作官机会,这样就大大调动起广大士人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了极大的受教育的需求,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也都自觉地调动起来,不需要政府再去号召,投入财力物力亲自办学。 UdP(+)KT
学生B: "l8[W/
老师,“六学二馆”作为名词解释,该怎样定性呢? >!K7Iule!
教师: !Rp( v h=
“六学二馆”都是唐代的中央官学,只不过“二馆”有些特殊,是集教学、藏书和校勘书籍三位一体的场所。六学之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属于大学性质,书学、算学、律学属于专科性质。唐代的专科学校还有哪些? C-8h@5+
学生B: !5K^62V.
还有医学。老师,为什么医学不隶属于国子监呢? !{0F"m}
教师: J"90R 7&:
除了医学,还有兽医学、天文学等,也都是隶属于相应的政府行政部门。这类专科学校都是培养政府技术职能部门的专门官吏的,如太医署、太仆寺、司天台的专职官员,这些部门自成系统,所以相应的专门学校也隶属于它,可以说是部门办学的最早形式。下面我们来复习韩愈的教育思想,韩愈关于教师任务的概括是什么? 44)Ik
学生A: po.$kAokO
传道,授业,解惑。 P3~@DKB
教师: $[t,h,,L~
对。构成师生关系的条件是什么? r;GAUWk
学生B: ,G'v`0W2
不知您指的是什么? fL*_-5]dc
教师: ~<.1{U}
就是说,韩愈认为师生关系是怎样形成的,或者说,当教师凭的是什么? h<81ux0
学生A: hhS&yJP
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吧?
0a
教师: *Uhv|X [
正确。韩愈认为求师就是为了师“道”,因此对教师在年龄、地位上的要求都是不必要的,而且从总体上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要在某一方面有专长,先学者就可以教后学者。你们是否想过,这样一来,为师的标准是不是降低了呢? i?1/J
学生A:
,WPilUx
我觉得对教师的年龄、地位的要求,看起来都是硬条件,但是都不是教学必须的条件,而且年龄可以自然增大,地位也可以随年龄的增大而提高,实际上也算不了什么。而掌握“道”和“业”,就非得下一番工夫不可,不是人人都能自然达到的。所以韩愈提出的为师标准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它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努力进修,保持专攻,并为先,才能胜任教师职责。 us 教师: Ko a$p[Uey
你的见解很好。教师不可能在所有的方面都强于学生。韩愈的论述,可以说是抓住了为师标准的关键,既鼓励学生免去求师的种种不必要的顾虑,又激励教师要努力传道授业,说服力很强。 CT学生 B: ArT< $1PG
老师,柳宗元的教师观与韩愈有什么不同呢? 5Jx&:&,<
教师: hM>8_Qmk9
柳宗元也认为师以明道,和韩愈一样肯定教师在传道中的作用。但是他不赞成韩愈毅然以师自居,还号召人们要勇于求师、拜师的作法。他主张去拜师之名,存为师之实。有人前来请教,就提供自己的见解心得供他参考,与他切磋。没有必要一定要确定个师生名分。这就叫“交以为师”。他主张的是师为友,师为辅,而韩愈则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可以说是反映了师生关系中的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好,本章就复习到这里。 <ric`l][
'1QLhzE
第二章练习题 RsP
v`Gdo
一、 填空 2KB'66orf
1. 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艺专门学校是(鸿都门学)。 v>Efoi
2. 现存的汉代最著名的蒙学识字课本是(急就篇)。 R:I,W!
二、 名词解释 /Uw>D"wsn
次相授亲:是汉代私学的教学方法或制度。即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这种“滚雪球”方式的教学,可以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扩大教育的范围,缺点是弟子的转授毕竟不如教师直接传授。 1j%uJ三、 简答题 I, :6s[F
什么是“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它对教育有什么影响? .&7Bo +|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九品官人法。这种制度施行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公正地考察人才,克服东汉以来的浮华朋党之风,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品第也由家世、德才等因素共同决定演变成家世的代名词。也就是说,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丧失了选举贤能的功能。这就使寒门子弟失去了读书的热情,影响了教育的发展。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选士制度的完善是有意义的。 !.@7_DnN]X
四、 论述题 ]Ci&Lt=
试论韩愈和柳宗元关于师道观的异同: -.Ph'4sK&
韩愈的师道观是:传道、授业、解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认为求师就是为了师“道”,因此对教师在年龄、地位上的要求都是不必要的,而且从总体上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要在某一方面有专长,先学者就可以教后学者。韩愈的论述,可以说是抓住了为师标准的关键,既鼓励学生免去求师的种种不必要的顾虑,又激励教师要努力传道授业,说服力很强。 O'@w*n
柳宗元也认为师以明道,和韩愈一样肯定教师在传道中的作用。但是他不赞成韩愈毅然以师自居,还号召人们要勇于求师、拜师的作法。他主张去拜师之名,存为师之实。有人前来请教,就提供自己的见解心得供他参考,与他切磋。没有必要一定要确定个师生名分。这就叫“交以为师”。他主张的是师为友,师为辅,而韩愈则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可以说是反映了师生关系中的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lI8+.nT&s
:fFjjxz/a6
(以上答案均为参考,不作为考试的标准答案。) Fq.Uj$J
4#EoK?UY
中国教育简史第三章复习
教师: ^${KOd8
第三章内容是关于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历史。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 JuKy`p*
Rr3..0,
学生a: - a
*H
老师,我们还不太清楚这个时期教育的历史背景, 教材上对这部分内容讲得也比较简单,能不能再单独讲解一下? PCMR6-C1
,` |1DZ
教师: % =''}r>25
好吧。宋辽金元时期是指公元960年到1368年这段历史,即从北宋王朝的建立到元王朝的灭亡为止。总体上讲,这个时期处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中后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持续发展而又中道衰落的时期。北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五代长期割据战乱的局面,国家又初步恢复了统一。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军阀割据、皇权削弱的情况,北宋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政治上不断强化中央集权,尚文贱武,削弱武臣的军权,重用文臣,加强完善政权机构的改革,提高皇帝的权威。同时,恢复儒家学说在文化领域里的主导地位,尊孔崇儒,以文治国,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因此,宋代的文化教育事业十分发达,学校教育普及的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宋代的科学技术也较为发达,经济繁荣,是继盛唐以后又一次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但另一方面,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也大大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得北宋长期遭受辽、金、西夏军队的入侵,屡战屡败,最终被金朝灭亡。南宋政权继承了北宋的政治遗产,偏安一隅,最终被元朝军队灭亡。在这个时期先后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辽、金、西夏,都在不同程度上推行了汉化的政策,主要的特点是;仿照唐宋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尊孔崇儒,促进封建化的的进程。元朝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国家政权。元王朝跨越欧亚大陆,疆域辽阔,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各个方面都兼容了中西方文化的因素,同时也保留了蒙古民族文化的传统,这些都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vuLB|.G<
u.krVD>
学生b: hsH^8}14
老师,您在课本中谈到宋代理学的问题,理学是不是特指宋代的儒学,或者是儒学之外的一个学派? <7D老师: E=[7O)G[l
不是这样的。首先,我们讲的理学是儒学内部的一学派,而不是独立于儒学之外的另一个学派。其次,理学虽然产生于宋代,但也不是特指宋代的儒学。在理学之外,还有其他的儒学流派,不过理学确实是宋代儒学中影响最大的学派。理学吸收了佛道哲学中的一些合理的因素,对传统的儒家经学进行新的注解,注重道德修养和性理之学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的天人哲学的界限,注重宇宙本体和人性本质的探讨,将传统儒学上升到了新的哲学高度。早期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周敦颐和二程(程颢、程颐)、张载等人,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代表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元、明、清科举考试的出题依据和评分标准,也是官方规定的学校经学教育的主要教材。可以说,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官方哲学和学校教育的主导思想。 r#jjx7[Of
"o$gqI oI
学生a: :J2c>DC
老师,我在阅读课本的时候,看到庆历兴学时在太学推广胡瑗的“苏湖教法”,“苏湖教法”是不是就是指一种教学方法? Xk54TO}
el6 g ]V<
学生b(抢着说): >E?Un3]5w
我看不一定,“苏湖教法”应该是一种教育观点,它反映了胡瑗对当时教育现实的看法。 ub8Q!W>
'KwVR1T~S
教师; d`0kYVpm
唔,你们讲的都有一定道理,但各自讲对了一半。把你们的观点结合起来就比较全面了。胡瑗的“苏湖教法”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强调“明体达用”之学,你们谁能解释一下“明体达用”是什么意思? Wn a1 $I
pH|]V0e
学生a: 9 nKS2v
“明体达用”的“明体”,“明”是指明确,“体”大概是指实体或基本概念吧,“明体”就是明确基本概念的意思。 k=
XuP
Fr;s学生b: aO4N@6
“达用”的“达”,就是达到的意思,“用”就是应用的意思,“达用”就是达到应用概念的目的。 HV z6
hmB^v((1
老师: Q3S .;B7/B
不完全是这样。这里关键是要理解“体”和“用”的含义。“明体”的“体”,强调的是事物的根本和主体,在这里特指儒家的经典著作及其思想原理。“达用”的“用”,是强调它的实用价值和功能。这一点,请再结合课文的第二节内容思考一下。关于王安石兴学中在太学推行的三舍法,你们谁来解释一下? #H')GFV!
?e I.,
学生a: 8ylj@ GZ
三舍法就是将太学生员按学业的程度和入学的先后,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等级,学生可以通过考试升级,三舍法和我们现在的年级制差不多。 7N%'IbsmE
/|ttUt!nQ
学生b: G h&h">[
三舍法中,外舍是最低级别的学舍,学生通过考试,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三舍内部实行分科教学,学生分别学习一部专经,如有的学《周易》,有的学习《诗经》,类似与我们今天的分科教学制度。 .ob{G*+O
3Jfh$j
教师: : 1 j-
有这方面的因素,三舍法中确实已经包含了年级升学制和分科教学制的因素,但还不能完全等同现代的年级升学制和班级授课制。对于三舍法的理解,一要注意教材中有关定义的解释,二要注意三舍法的推行,是旨在提高学校教育地位的一项举措,它有助于改变科举创立以来学校沦为科举附庸的现象,体现了王安石通过振兴教育实现人才教养取用进而促进社会变革的思路。以后,崇宁兴学中将三舍法向全国各地州县推广,使三舍法一度成为中央和地方官学的统一模式,在教育领域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现在提一个问题,什么叫学田,学田制产生于哪个时期? !L}(i2w-
学生a: #]qUYUL8?
学田就是属于学校的田产,学校把学田租佃给附近的农民,收取一定量的租粮或钱物,用作办学的经费,是古代学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 BfJ #To_
yeS
6H
学生b: 3OS~G]h]
这项制度开始出现在北宋,王安石兴学期间,于公元1071年颁布诏令,向全国所有的府州学校赐给学田10顷,从此确立了中国古代学田制的基础。 ny`*P=
-La90:tTc
教师: e&o_nE+
你说的学田制开始出现在北宋时期是对的,但不是在王安石兴学期间,而是在宋仁宗即位初年,即公元1022年。在这一年,朝廷正式向兖州州学赐给学田,以后又陆续向府州学校赐给学田,从此成为一项制度,以后,学田的来源更加广泛,主要有四种:朝廷直接赐给,地方政府拨款购置,学校自筹经费购置,民间捐助。当然公元1071年赐给府州学田的诏令也很重要,这项诏令使得学田制在全国范围内更广泛地推广开来。 W5jgHJww
ELw(lQ/(
学生b: nq &iiJ
老师,崇宁兴学中推行的学校升贡制和科举考试有什么区别呢? (" l )HnoZ
X:[w6m(_J
教师: l( ":6b
关于学校升贡制与科举考试制度的联系,需要说明三点:第一,学校升贡制是在北宋崇宁兴学期间逐步推广实施的。它的目的是要以学校内部的考试升级制度取代由礼部掌管的学校外部的科举考试制度,进而达到扩大学校的职能、改变学校长期依附于科举考试制度的弊病。第二,学校升贡制度在考试的方法、内容以及赐第入官的形式等方面,仍然借鉴了科举考试的模式。因此,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校教育的现状。第三,学校升贡制度虽然在宋代试行的时间不长,但对元明清学校教育制度的影响很大。如:元代的升斋积分制、明清学校的升贡制,都可被视为北宋学校升贡制的继续和深化。 |B;Ki>NKt
xk6g)muiO
学生a: *m|g$7 .
老师,“北宋的三次兴学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其意义如何?”这道思考题在课本中没有现成的答案,我们应该从那些角度去思考呢? }t%)i80L
DS7<k:Gq
教师: r{S) 8
是的,这个题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注意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三次兴学都是通过发展教育事业来带动和促进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其次,三次兴学都是重视人才的价值,通过人才的培养和录用,来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可以说,教育立国是北宋三次兴学的共同指导思想。第三,三次兴学都旨在改变学校依附科举的弊病,强化学校的职能和地位。当然,上述三点只是一般性而言,它们的共同之处也不只限于以上三个方面,希望同学们自己动脑,对这一问题有更进一步的发挥。 4K/V
dDi6qR>"
学生b: q 2VK,Qt=
那么。老师,三次兴学的意义应该如何理解呢? ~5t1J_[R
Pj &reW
教师: +O[m [YY
对于这一点,也应该像刚才那样,注意从宏观上把握。比如:宋代的学校教育制度是在三次兴学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健全起来的,遍及中央和全国各地的学校网也是在三次兴学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三次兴学还改善了办学的条件,普遍提高了人民的文化水平,提高了教育的地位和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三次兴学将改革变法的观念深入到人心,这在因循守旧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是极为宝贵的。当然,三次兴学也并不是完美的,它的弊端和缺陷也是很多的,请同学们结合教材认真思考。 zIw~jTRqex
u$f2{+:d
学生a: MC
h%iLK
关于科举制度,我有些不太理解,在宋代对于科举制度的改革方面,有一个权知和同知贡举,什么叫“权知”?什么叫“同知”呢? gMa|jSP=2
{q7ZSz@Y
教师: 1_lIg1$l
这是宋代对于科举考试制度的一项重要的改革。在宋代之前,主持科举考试是礼部的专职,具体是由礼部侍郎负责。宋代开始规定礼部省试的主考官不再是一种专职,考官临时差遣。“权”就是临时兼职的意思。“知”就是主持或负责某项工作的意思。实行这项规定,可以减少考官徇私作弊的机会。 2}$~&V'
} 1IPZ
学生b: YUi%vr=BW
明白了。那么,“别头试”是什么意思呢? >lz|5_d{
o0j%0qP
教师: +S@9I'TY
“别头试”就是把同考官由某种亲属或其它亲密关系的考生分出去,另差考官,另出题目,另行考试。这项制度也是为了防止作弊徇私,尤其有利于一般平民出身的考生。 s V G;zP8
K[GSj5y$
学生a: Dry kb~lb
老师,在教材中提到宋代科举制度中考试录取人数的大幅度提高,促进了当时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个我们也不太理解,科举制度既然是腐败的,那么理应加以取消或不断压缩其规模,才应该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怎么反而促进了教育事业呢? F$r|l$>8
"oUw~J
教师: ]Ic Dbs+
这个问题要历史地看待,不能一概而论。科举制度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它也不是一开始就是腐朽的。从进步发展到腐朽也有一个历史的过程。同两汉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是进步的。就北宋当时的情况来说,科举制度还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阶段。而且在当时,科举录取人数的不断扩大,确实激发了人们读书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请同学们结合本章教材第三节的内容,认真思考一下。
:a}w学生a: 7pL]H'd
朱熹“性即理”的观点不好理解,它究竟是个教育问题呢?还是个哲学命题? AY$z83Cb
j&II9z
教师: &yMpD*~
谈谈你们的看法。 _l{|9
^KkJO~J
学生b: q ,E0)=
我觉得这应该是个哲学问题,性是指人性而言,理是指天理,“性即理”是讲天理与人性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这是个哲学问题。 b !=F.
|Q
)ce4k-M
学生a: OKXtwv
我认为是个教育理论问题。“性即理”是讲人性像天理一样完美,只是受到外界的污染,教育的作用就是去除污染,恢复天理,也就是去恶留善,这体现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F-$S&5uq
=pT&% |a
教师: Hsa8fv =H
你们讲的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全面。这个问题可以说既是个教育理论问题,也是个哲学问题,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教育哲学问题。首先,“性即理”是个哲学的范畴,但同时它又是朱熹有关教育的作用和目的论述的哲学依据。朱熹认为: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两方面,所谓“天命之性”与天命相通,是纯然至善的,人出生之前就存在的,是一种先验抽象的人性,这就是所谓的“性即理”。人一出生,理与气(物质)结合,就体现为一种“气质之性”。“气质之性”善恶并存,有清有浊,善为天理,浊为人欲。教育的作用就是存天理,灭人欲,“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Pa{6?@k(
现在向你们提一个问题,在朱熹讨论教育的对象时,把人们分为三种类型,即所谓的圣人君子、中人和小人。你们说说朱熹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与“性即理”的命题有关系吗? _(`(--je
JjWF' ag
学生b: "oh8AgCR*
我认为没有什么关系。朱熹区分三种人主要依据他们道德品质的高下或学习的态度,这不是个哲学问题。 IE:-145S
|w5IUW(yw
学生a: *;NW_-Nc
我觉得也没有什么关系。这主要是根据教育目标确定的,教育的结果不同,人的品位就有上下之分,成功的教育把人培养成君子,其次为中人,最低的是小人。 F03Lm6)_>
&$6eh+ pq
教师: 1Q^xALu Q
你们都讲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但还不够全面。这个问题同“性即理”有关系。朱熹继承和发展了董仲舒和韩愈有关“性三品”的观点,根据人性中善恶成分的比例不同,把人分为三种:一种是所谓的圣人之性,纯然至善,他们不必接受教育,是最完美的;第二种是中人,就是普通人,其性善恶兼有,他们是教育的对象:教化之行则进于君子,教化之废则堕为小人。第三种人就是所谓的小人,他们人性皆恶,不可救药。这种划分显然是不科学的,同学们结合教材的内容,认真分析批判。但朱熹与传统的“性三品”观点不同的是:他同时还强调,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中人”的状况,成功的教育可以使普通人最终转变为君子。这就是刚才所说的教化行则进为君子,也是你们所说的教育结果问题。可见,在这个问题上,朱熹既有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因素,也包含了主观能动性的合理因素。对此,要一分为二地进行辩证的分析。 @Bp _NQ%
对了,在朱熹“读书法”里,有一条“虚心涵泳”,你们谁来解释一下它的意思? t$#C GR1m
f|,M%M5/
学生b: aJNOH C&(W
“虚心”就是谦虚的意思吧。“虚心涵泳”是讲学习的态度应该是谦虚谨慎,能够容纳各种不同观点,这同我们现在常说的“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差不多。 u#+Dy_2e
<H-!{^;zWH
教师: W&)gi'I
你谈到了学习的态度,这是对的。但这不仅仅是个态度问题,它还涉及到了学习的方法和正确的心态。而且,朱熹这里所讲的“虚心”也不只是个谦虚的意思,虽然也有一点这方面的因素。“虚心”主要是强调面对新事物、新知识和不同的观点,首先要一个宽大的胸怀,不能抱着先入为主的偏见而拒绝新知识和新事物,要虚怀若谷,不能固执己见。此外,还强调要抱有客观公允的态度对待新知识和新事物,反对主观臆断,反对用权威圣贤的语录来牵强附会地拼凑自己的意思。所谓“涵泳”也不是容纳不同观点的意思。而是强调读书时要反复思考体会,领悟书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含义。
b~P1"t"a{
f9&D&=*X%
学生a: ^Fkw=
老师,教材中谈到朱熹论教学方法时,有一个“居敬穷理”,谈到朱熹读书法时有一个“居敬持志”,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Heh3*
"QC(n 3Q
教师: `G=U[rKw
这两个“居敬”,可以说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所区别。“居”是居住的居,在这里是指确定和持守一种状态,也是修心养性的一种功夫。“居敬穷理”的“居敬”,就是正心、诚意、存养收敛的功夫;“穷理”是指穷尽物理,是对事物原理的深刻彻底认知。前者是基础和功夫,后者是过程和目的。应该说这种认识方法主要还是一种主观自我反思的方法,不能包罗对于客观外部事物的认识过程。“居敬持志”的“居敬”,既包括上述的含义,也指读书要收敛此心,专静纯一;做事要敬于做事,不可内存杂念,扰乱心念。“持志”则是指保持远大的志向,并要有恒心。 =~/OgGR
学生b: ]F Ht=?()
老师,关于书院的性质,教材中介绍的书院,有的像是私学性质的,有的又像是官学,书院究竟是官学,还是私学呢? 98Kk6TFT
_7"5Qb*)?
教师: )@7^|DZ
你提的问题很重要。从总体上讲,中国古代的书院既不完全等同于官学,也与一般的私学有所区别。这一点,请注意阅读教材的第四节内容。就一些具体书院的创办和发展的过程而言,有的书院从一开始就得到官府的资助,政府还参与其中的管理,这样的书院官学化的程度较大,如:岳麓书院和南宋的明道书院。有的书院主要依靠民间力量办学,私学的性质较为浓厚,如:早期的茅山书院和华林书院等。但它们毕竟是书院,与一般的官学或私塾是有区别的。即使在元代全面实行书院官学化的政策以后,元代的书院仍不同于普通的州县官学。关于这一点,请注意阅读教材中有关“元代书院官学化”的内容。 {O}J<q2v
现在我们谈谈元代的教育。从教材内容来看,元代主管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是集贤院,而不是礼部,集贤院下面设有国子监和国子学。国子监和国子学是一回事吗?如果不是,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学生A: 2|/s}v5>S
老师,名词解释中有一个“四学”,指的是什么呢? Yu0Oe6#Z
教师: ,G41]*8[E
这在教材上讲得比较简明,你没有印象吗? =btdzfHHx
学生A: c5-Cbz
教材上有关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内容很少,好象一带而过,我以为不是重点,就没认看。 Bph)Y;W
学生B: {`! ;^py
四学是南北朝时的南朝宋创办,包括玄学、儒学、文学、史学。 - a?V1=
教师: iP}Q"R(Nn
注意把握重点,这很好,不过应该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突出重点。而且,是否重点,主要不是看篇幅,而是看它是否有特色,在教育史上是否有地位和影响。像四学,可以说是最早的多科综合学校。下面谁能说说嵇康教育思想中最有特色的观点是什么? RB## > 6
学生A: hyi#yc"b
嵇康最有特色的教育思想是“越名教而任自然”,简单地说,也就是超越儒家的纲常名教,提倡自然主义教育。 ~ )yQDw
教师: W!/90U
他提出这样的思想有什么意义,你能简单地分析一下吗?
d学生A: 2JJ&<V6T
嵇康对“名教”钳制思想、压抑人性的批判是正中封建传统教育要害的。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和思考教育的问题,这对于促进教育领域中的百家争鸣,全面认识教育的属性,是有积极意义的。 k rsf"D9'
教师:
EEUl]f
是啊,从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文教政策以来,儒家的纲常名教教育一直唱着独角戏。嵇康 “越名教而任自然”教育思想的提出,使儒家教育第一次遭到否定,这就促使人们对教育进行反思。特别是自然主义教育的主张,让人耳目一新,这在教育思想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 wp.5Gh
学生A: lCT#Vs
科举中的常科和制科是怎么区别的? P +iks Qo
教师: ]s?a VLJ
常科就是定期举行的科目,唐代的进士、明经都是每年举行,到宋代以后,定为三年举行一次。制科是皇帝临时决定开科考选的科目,有的是特有科目,如沿袭察举的贤良方正,博学宏词,等等;有专门的选拔目的、标准和方式。也有常科的增补,即不是在常科规定时间,由皇帝临时决定增开的,属于皇帝开恩给予的额外机会,所以又称恩科。它的考试选拔与该常科相同。 GQ iF@#
学生B: ci,3:##W
老师,教材中归纳了科举对教育的作用和影响,但两个方面谈得比较简略,您能具体再作点解释吗? 3&vJ|M`N
教师: 1'=S
F.!
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第一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因为科举是学而优则仕在制度上的体现,从原则上说,任何人,只要学有所成,就可以通过科举考试的竞争,而获得作官机会,这样就大大调动起广大士人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了极大的受教育的需求,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也都自觉地调动起来,不需要政府再去号召,投入财力物力亲自办学。 UdP(+}KT
学生B: "l8[W/
老师,“六学二馆”作为名词解释,该怎样定性呢? >!K7Iule!
教师: !Rp( v h=
“六学二馆”都是唐代的中央官学,只不过“二馆”有些特殊,是集教学、藏书和校勘书籍三位一体的场所。六学之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属于大学性质,书学、算学、律学属于专科性质。唐代的专科学校还有哪些? C-8h@5+
学生B: !5K^62V.
还有医学。老师,为什么医学不隶属于国子监呢? !{0F"m]
教师: J"90R 7&:
除了医学,还有兽医学、天文学等,也都是隶属于相应的政府行政部门。这类专科学校都是培养政府技术职能部门的专门官吏的,如太医署、太仆寺、司天台的专职官员,这些部门自成系统,所以相应的专门学校也隶属于它,可以说是部门办学的最早形式。下面我们来复习韩愈的教育思想,韩愈关于教师任务的概括是什么? 44)Ik
学生A: po.$kAokO
传道,授业,解惑。 P3~@DKB
教师: $[t,h,,L~
对。构成师生关系的条件是什么? r;GAUWk
学生B: ,G'v`0W2
不知您指的是什么? fL*_-5}dc
教师: ~<.1{U)
就是说,韩愈认为师生关系是怎样形成的,或者说,当教师凭的是什么? h<81ux0
学生A: hhS&yJP
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吧? 0a*su
教师: *Uhv|X [
正确。韩愈认为求师就是为了师“道”,因此对教师在年龄、地位上的要求都是不必要的,而且从总体上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要在某一方面有专长,先学者就可以教后学者。你们是否想过,这样一来,为师的标准是不是降低了呢? i?1/J
学生A:
,WPilUx
我觉得对教师的年龄、地位的要求,看起来都是硬条件,但是都不是教学必须的条件,而且年龄可以自然增大,地位也可以随年龄的增大而提高,实际上也算不了什么。而掌握“道”和“业”,就非得下一番工夫不可,不是人人都能自然达到的。所以韩愈提出的为师标准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它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努力进修,保持专攻,并为先,才能胜任教师职责。 us @^%
教师: Ko a$p[Uey
你的见解很好。教师不可能在所有的方面都强于学生。韩愈的论述,可以说是抓住了为师标准的关键,既鼓励学生免去求师的种种不必要的顾虑,又激励教师要努力传道授业,说服力很强。 CT3sINg
学生 B: ArT< $1PG
老师,柳宗元的教师观与韩愈有什么不同呢? 5Jx&:&,<
教师: hM>8_Qmk9
柳宗元也认为师以明道,和韩愈一样肯定教师在传道中的作用。但是他不赞成韩愈毅然以师自居,还号召人们要勇于求师、拜师的作法。他主张去拜师之名,存为师之实。有人前来请教,就提供自己的见解心得供他参考,与他切磋。没有必要一定要确定个师生名分。这就叫“交以为师”。他主张的是师为友,师为辅,而韩愈则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可以说是反映了师生关系中的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好,本章就复习到这里。 <ric`l)[
'1QLhzE
第二章练习题 RsP
v`Gdo
一、 填空 2KB'66orf
1. 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艺专门学校是(鸿都门学)。 v>Efoi
2. 现存的汉代最著名的蒙学识字课本是(急就篇)。 R:I,W!
二、 名词解释 /Uw>D"wsn
次相授亲:是汉代私学的教学方法或制度。即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这种“滚雪球”方式的教学,可以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扩大教育的范围,缺点是弟子的转授毕竟不如教师直接传授。 1j%uJ|-
三、 简答题 I, :6s[F
什么是“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它对教育有什么影响? .&7Bo +|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九品官人法。这种制度施行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公正地考察人才,克服东汉以来的浮华朋党之风,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品第也由家世、德才等因素共同决定演变成家世的代名词。也就是说,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丧失了选举贤能的功能。这就使寒门子弟失去了读书的热情,影响了教育的发展。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选士制度的完善是有意义的。 !.@7_DnN}X
四、 论述题 )Ci&Lt=
试论韩愈和柳宗元关于师道观的异同: -.Ph'4sK&
韩愈的师道观是:传道、授业、解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认为求师就是为了师“道”,因此对教师在年龄、地位上的要求都是不必要的,而且从总体上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要在某一方面有专长,先学者就可以教后学者。韩愈的论述,可以说是抓住了为师标准的关键,既鼓励学生免去求师的种种不必要的顾虑,又激励教师要努力传道授业,说服力很强。 O'@w*n
柳宗元也认为师以明道,和韩愈一样肯定教师在传道中的作用。但是他不赞成韩愈毅然以师自居,还号召人们要勇于求师、拜师的作法。他主张去拜师之名,存为师之实。有人前来请教,就提供自己的见解心得供他参考,与他切磋。没有必要一定要确定个师生名分。这就叫“交以为师”。他主张的是师为友,师为辅,而韩愈则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可以说是反映了师生关系中的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lI8+.nT&s
:fFjjxz/a6
(以上答案均为参考,不作为考试的标准答案。) Fq.Uj$J
4#EoK?UY
中国教育简史第三章复习 oMM8k4
T.oc^fF
教师: ^${KOd8
第三章内容是关于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历史。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 JuKy`p*
Rr3..0,
学生a: - a
*H
老师,我们还不太清楚这个时期教育的历史背景, 教材上对这部分内容讲得也比较简单,能不能再单独讲解一下? PCMR6-C1
,` |1DZ
教师: % =''}r>25
好吧。宋辽金元时期是指公元960年到1368年这段历史,即从北宋王朝的建立到元王朝的灭亡为止。总体上讲,这个时期处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中后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持续发展而又中道衰落的时期。北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五代长期割据战乱的局面,国家又初步恢复了统一。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军阀割据、皇权削弱的情况,北宋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政治上不断强化中央集权,尚文贱武,削弱武臣的军权,重用文臣,加强完善政权机构的改革,提高皇帝的权威。同时,恢复儒家学说在文化领域里的主导地位,尊孔崇儒,以文治国,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因此,宋代的文化教育事业十分发达,学校教育普及的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宋代的科学技术也较为发达,经济繁荣,是继盛唐以后又一次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但另一方面,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也大大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得北宋长期遭受辽、金、西夏军队的入侵,屡战屡败,最终被金朝灭亡。南宋政权继承了北宋的政治遗产,偏安一隅,最终被元朝军队灭亡。在这个时期先后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辽、金、西夏,都在不同程度上推行了汉化的政策,主要的特点是;仿照唐宋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尊孔崇儒,促进封建化的的进程。元朝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国家政权。元王朝跨越欧亚大陆,疆域辽阔,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各个方面都兼容了中西方文化的因素,同时也保留了蒙古民族文化的传统,这些都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vuLB|.G<
u.krVD>
学生b: hsH^8}14
老师,您在课本中谈到宋代理学的问题,理学是不是特指宋代的儒学,或者是儒学之外的一个学派? <7Dd(
PqJ|)8#
老师: E=[7O)G[l
不是这样的。首先,我们讲的理学是儒学内部的一学派,而不是独立于儒学之外的另一个学派。其次,理学虽然产生于宋代,但也不是特指宋代的儒学。在理学之外,还有其他的儒学流派,不过理学确实是宋代儒学中影响最大的学派。理学吸收了佛道哲学中的一些合理的因素,对传统的儒家经学进行新的注解,注重道德修养和性理之学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的天人哲学的界限,注重宇宙本体和人性本质的探讨,将传统儒学上升到了新的哲学高度。早期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周敦颐和二程(程颢、程颐)、张载等人,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代表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元、明、清科举考试的出题依据和评分标准,也是官方规定的学校经学教育的主要教材。可以说,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官方哲学和学校教育的主导思想。 r#jjx7[Of
"o$gqI oI
学生a: :J2c>DC
老师,我在阅读课本的时候,看到庆历兴学时在太学推广胡瑗的“苏湖教法”,“苏湖教法”是不是就是指一种教学方法? Xk54TO}
el6 g ]V<
学生b(抢着说): >E?Un3]5w
我看不一定,“苏湖教法”应该是一种教育观点,它反映了胡瑗对当时教育现实的看法。 ub8Q!W>
'KwVR1T~S
教师; d`0kYVpm
唔,你们讲的都有一定道理,但各自讲对了一半。把你们的观点结合起来就比较全面了。胡瑗的“苏湖教法”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强调“明体达用”之学,你们谁能解释一下“明体达用”是什么意思? Wn a1 $I
pH|}V0e
学生a: 9 nKS2v
“明体达用”的“明体”,“明”是指明确,“体”大概是指实体或基本概念吧,“明体”就是明确基本概念的意思。 k=
XuP
Fr;s
学生b: aO4N@6
“达用”的“达”,就是达到的意思,“用”就是应用的意思,“达用”就是达到应用概念的目的。 HV z6
hmB^v((1
老师: Q3S .;B7/B
不完全是这样。这里关键是要理解“体”和“用”的含义。“明体”的“体”,强调的是事物的根本和主体,在这里特指儒家的经典著作及其思想原理。“达用”的“用”,是强调它的实用价值和功能。这一点,请再结合课文的第二节内容思考一下。关于王安石兴学中在太学推行的三舍法,你们谁来解释一下? #H')GFV!
?e I.,
学生a: 8ylj@ GZ
三舍法就是将太学生员按学业的程度和入学的先后,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等级,学生可以通过考试升级,三舍法和我们现在的年级制差不多。 7N%'IbsmE
/|ttUt!nQ
学生b: G h&h">[
三舍法中,外舍是最低级别的学舍,学生通过考试,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三舍内部实行分科教学,学生分别学习一部专经,如有的学《周易》,有的学习《诗经》,类似与我们今天的分科教学制度。 .ob{G*+O
3Jfh$j
教师: : 1 j-
有这方面的因素,三舍法中确实已经包含了年级升学制和分科教学制的因素,但还不能完全等同现代的年级升学制和班级授课制。对于三舍法的理解,一要注意教材中有关定义的解释,二要注意三舍法的推行,是旨在提高学校教育地位的一项举措,它有助于改变科举创立以来学校沦为科举附庸的现象,体现了王安石通过振兴教育实现人才教养取用进而促进社会变革的思路。以后,崇宁兴学中将三舍法向全国各地州县推广,使三舍法一度成为中央和地方官学的统一模式,在教育领域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现在提一个问题,什么叫学田,学田制产生于哪个时期? !L}(i2w-
9>0"''%
学生a: #]qUYUL8?
学田就是属于学校的田产,学校把学田租佃给附近的农民,收取一定量的租粮或钱物,用作办学的经费,是古代学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 BfJ #To_
yeS
6H
学生b: 3OS~G]h]
这项制度开始出现在北宋,王安石兴学期间,于公元1071年颁布诏令,向全国所有的府州学校赐给学田10顷,从此确立了中国古代学田制的基础。 ny`*P=
-La90:tTc
教师: e&o_nE+
你说的学田制开始出现在北宋时期是对的,但不是在王安石兴学期间,而是在宋仁宗即位初年,即公元1022年。在这一年,朝廷正式向兖州州学赐给学田,以后又陆续向府州学校赐给学田,从此成为一项制度,以后,学田的来源更加广泛,主要有四种:朝廷直接赐给,地方政府拨款购置,学校自筹经费购置,民间捐助。当然公元1071年赐给府州学田的诏令也很重要,这项诏令使得学田制在全国范围内更广泛地推广开来。 W5jgHJww
ELw(lQ/(
学生b: nq &iiJ
老师,崇宁兴学中推行的学校升贡制和科举考试有什么区别呢? (" l )HnoZ
X:[w6m(_J
教师: l( ":6b
关于学校升贡制与科举考试制度的联系,需要说明三点:第一,学校升贡制是在北宋崇宁兴学期间逐步推广实施的。它的目的是要以学校内部的考试升级制度取代由礼部掌管的学校外部的科举考试制度,进而达到扩大学校的职能、改变学校长期依附于科举考试制度的弊病。第二,学校升贡制度在考试的方法、内容以及赐第入官的形式等方面,仍然借鉴了科举考试的模式。因此,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校教育的现状。第三,学校升贡制度虽然在宋代试行的时间不长,但对元明清学校教育制度的影响很大。如:元代的升斋积分制、明清学校的升贡制,都可被视为北宋学校升贡制的继续和深化。 |B;Ki>NKt
xk6g)muiO
学生a: *m|g$7 .
老师,“北宋的三次兴学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其意义如何?”这道思考题在课本中没有现成的答案,我们应该从那些角度去思考呢? }t%)i80L
DS7<k:Gq
教师: r{S) 8
是的,这个题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注意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三次兴学都是通过发展教育事业来带动和促进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其次,三次兴学都是重视人才的价值,通过人才的培养和录用,来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可以说,教育立国是北宋三次兴学的共同指导思想。第三,三次兴学都旨在改变学校依附科举的弊病,强化学校的职能和地位。当然,上述三点只是一般性而言,它们的共同之处也不只限于以上三个方面,希望同学们自己动脑,对这一问题有更进一步的发挥。 4K/V
dDi6qR>"
学生b: q 2VK,Qt=
那么。老师,三次兴学的意义应该如何理解呢? ~5t1J_[R
Pj &reW
教师: +O[m [YY
对于这一点,也应该像刚才那样,注意从宏观上把握。比如:宋代的学校教育制度是在三次兴学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健全起来的,遍及中央和全国各地的学校网也是在三次兴学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三次兴学还改善了办学的条件,普遍提高了人民的文化水平,提高了教育的地位和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三次兴学将改革变法的观念深入到人心,这在因循守旧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是极为宝贵的。当然,三次兴学也并不是完美的,它的弊端和缺陷也是很多的,请同学们结合教材认真思考。 zIw~jTRqex
u$f2{+:d
学生a: MC
h%iLK
关于科举制度,我有些不太理解,在宋代对于科举制度的改革方面,有一个权知和同知贡举,什么叫“权知”?什么叫“同知”呢? gMa|jSP=2
{q7ZSz@Y
教师: 1_lIg1$l
这是宋代对于科举考试制度的一项重要的改革。在宋代之前,主持科举考试是礼部的专职,具体是由礼部侍郎负责。宋代开始规定礼部省试的主考官不再是一种专职,考官临时差遣。“权”就是临时兼职的意思。“知”就是主持或负责某项工作的意思。实行这项规定,可以减少考官徇私作弊的机会。 2}$~&V'
} 1IPZ
学生b: YUi%vr=BW
明白了。那么,“别头试”是什么意思呢? >lz|5_d{
o0j%0qP
教师: +S@9I'TY
“别头试”就是把同考官由某种亲属或其它亲密关系的考生分出去,另差考官,另出题目,另行考试。这项制度也是为了防止作弊徇私,尤其有利于一般平民出身的考生。 s V G;zP8
K[GSj5y$
学生a: Dry kb~lb
老师,在教材中提到宋代科举制度中考试录取人数的大幅度提高,促进了当时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个我们也不太理解,科举制度既然是腐败的,那么理应加以取消或不断压缩其规模,才应该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怎么反而促进了教育事业呢? F$r|l$>8
"oUw~J
教师: ]Ic Dbs+
这个问题要历史地看待,不能一概而论。科举制度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它也不是一开始就是腐朽的。从进步发展到腐朽也有一个历史的过程。同两汉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是进步的。就北宋当时的情况来说,科举制度还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阶段。而且在当时,科举录取人数的不断扩大,确实激发了人们读书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请同学们结合本章教材第三节的内容,认真思考一下。 :a}wINi |
yfmfF$%z
学生a: 7pL]H'd
朱熹“性即理”的观点不好理解,它究竟是个教育问题呢?还是个哲学命题? AY$z83Cb
j&II9z
教师: &yMpD*~
谈谈你们的看法。 _l{|9
^KkJO~J
学生b: q ,E0)=
我觉得这应该是个哲学问题,性是指人性而言,理是指天理,“性即理”是讲天理与人性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这是个哲学问题。 b !=F.
|Q
)ce4k-M
学生a: OKXtwv
我认为是个教育理论问题。“性即理”是讲人性像天理一样完美,只是受到外界的污染,教育的作用就是去除污染,恢复天理,也就是去恶留善,这体现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F-$S&5uq
=pT&% |a
教师: Hsa8fv =H
你们讲的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全面。这个问题可以说既是个教育理论问题,也是个哲学问题,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教育哲学问题。首先,“性即理”是个哲学的范畴,但同时它又是朱熹有关教育的作用和目的论述的哲学依据。朱熹认为: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两方面,所谓“天命之性”与天命相通,是纯然至善的,人出生之前就存在的,是一种先验抽象的人性,这就是所谓的“性即理”。人一出生,理与气(物质)结合,就体现为一种“气质之性”。“气质之性”善恶并存,有清有浊,善为天理,浊为人欲。教育的作用就是存天理,灭人欲,“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Pa{6?@k(
现在向你们提一个问题,在朱熹讨论教育的对象时,把人们分为三种类型,即所谓的圣人君子、中人和小人。你们说说朱熹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与“性即理”的命题有关系吗? _(`(--je
JjWF' ag
学生b: "oh8AgCR*
我认为没有什么关系。朱熹区分三种人主要依据他们道德品质的高下或学习的态度,这不是个哲学问题。 IE:-145S
|w5IUW(yw
学生a: *;NW_-Nc
我觉得也没有什么关系。这主要是根据教育目标确定的,教育的结果不同,人的品位就有上下之分,成功的教育把人培养成君子,其次为中人,最低的是小人。 F03Lm6)_>
&$6eh+ pq
教师: 1Q^xALu Q
你们都讲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但还不够全面。这个问题同“性即理”有关系。朱熹继承和发展了董仲舒和韩愈有关“性三品”的观点,根据人性中善恶成分的比例不同,把人分为三种:一种是所谓的圣人之性,纯然至善,他们不必接受教育,是最完美的;第二种是中人,就是普通人,其性善恶兼有,他们是教育的对象:教化之行则进于君子,教化之废则堕为小人。第三种人就是所谓的小人,他们人性皆恶,不可救药。这种划分显然是不科学的,同学们结合教材的内容,认真分析批判。但朱熹与传统的“性三品”观点不同的是:他同时还强调,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中人”的状况,成功的教育可以使普通人最终转变为君子。这就是刚才所说的教化行则进为君子,也是你们所说的教育结果问题。可见,在这个问题上,朱熹既有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因素,也包含了主观能动性的合理因素。对此,要一分为二地进行辩证的分析。 @Bp _NQ%
对了,在朱熹“读书法”里,有一条“虚心涵泳”,你们谁来解释一下它的意思? t$#C GR1m
f|,M%M5/
学生b: aJNOH C&(W
“虚心”就是谦虚的意思吧。“虚心涵泳”是讲学习的态度应该是谦虚谨慎,能够容纳各种不同观点,这同我们现在常说的“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差不多。 u#+Dy_2e
<H-!{^;zWH
教师: W&)gi'I
你谈到了学习的态度,这是对的。但这不仅仅是个态度问题,它还涉及到了学习的方法和正确的心态。而且,朱熹这里所讲的“虚心”也不只是个谦虚的意思,虽然也有一点这方面的因素。“虚心”主要是强调面对新事物、新知识和不同的观点,首先要一个宽大的胸怀,不能抱着先入为主的偏见而拒绝新知识和新事物,要虚怀若谷,不能固执己见。此外,还强调要抱有客观公允的态度对待新知识和新事物,反对主观臆断,反对用权威圣贤的语录来牵强附会地拼凑自己的意思。所谓“涵泳”也不是容纳不同观点的意思。而是强调读书时要反复思考体会,领悟书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含义。
b~P1"t"a{
f9&D&=*X%
学生a: ^Fkw=
老师,教材中谈到朱熹论教学方法时,有一个“居敬穷理”,谈到朱熹读书法时有一个“居敬持志”,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Heh3*
"QC(n 3Q
教师: `G=U[rKw
这两个“居敬”,可以说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所区别。“居”是居住的居,在这里是指确定和持守一种状态,也是修心养性的一种功夫。“居敬穷理”的“居敬”,就是正心、诚意、存养收敛的功夫;“穷理”是指穷尽物理,是对事物原理的深刻彻底认知。前者是基础和功夫,后者是过程和目的。应该说这种认识方法主要还是一种主观自我反思的方法,不能包罗对于客观外部事物的认识过程。“居敬持志”的“居敬”,既包括上述的含义,也指读书要收敛此心,专静纯一;做事要敬于做事,不可内存杂念,扰乱心念。“持志”则是指保持远大的志向,并要有恒心。 =~/OgGR
学生b: ]F Ht=?()
老师,关于书院的性质,教材中介绍的书院,有的像是私学性质的,有的又像是官学,书院究竟是官学,还是私学呢? 98Kk6TFT
_7"5Qb*)?
教师: )@7^|DZ
你提的问题很重要。从总体上讲,中国古代的书院既不完全等同于官学,也与一般的私学有所区别。这一点,请注意阅读教材的第四节内容。就一些具体书院的创办和发展的过程而言,有的书院从一开始就得到官府的资助,政府还参与其中的管理,这样的书院官学化的程度较大,如:岳麓书院和南宋的明道书院。有的书院主要依靠民间力量办学,私学的性质较为浓厚,如:早期的茅山书院和华林书院等。但它们毕竟是书院,与一般的官学或私塾是有区别的。即使在元代全面实行书院官学化的政策以后,元代的书院仍不同于普通的州县官学。关于这一点,请注意阅读教材中有关“元代书院官学化”的内容。 {O}J<q2v
现在我们谈谈元代的教育。从教材内容来看,元代主管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是集贤院,而不是礼部,集贤院下面设有国子监和国子学。国子监和国子学是一回事吗?如果不是,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责编:刘卓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