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三
政
治
复
习
讲
义
第一单元 生活和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一 商品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1商品
(1)含义: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条件: 前提条件:必须是劳动产品;
关键条件:必须是用于交换(交换前和交换中);
(3)产生 :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直接原因——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
时间----原始社会的末期,和商品交换同时产生;
(4)分类 : 有形商品:商店摆放的东西,经营者买一送一的赠品;
无形商品:知识、技术、专利 、信息、品牌、服务;
(5)商品的几种特殊情况:
①饲养并出售的蚂蚁;
②日本人收集并出售的雨水;
③采掘矿产资源并出售;
④购买经过人工加工的有机土壤;
(6)不是商品的几种特殊情况:
①自然状态下的阳光、空气、水(采集加工的雨水,出售雨水);
物品 劳动产品 商品
②赠送别人的东西和生日礼物,捐献给灾区的物品;
③农民交纳的地租,农民自给自足的粮食;
④国家抗震救济灾区的物资;
⑤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青年志援者的提供的服务;
⑥妈妈给你织的毛衣;
⑦过期的食品、霉烂变质的产品、假冒伪劣的产品、三无的产品、被召回的产品都不是商品,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它们不具有商品应该具有的使用价值,因此不应作为商品出售;
⑧土地、有价证券(股票、债券)不是商品,但它们有价格;
2 商品基本属性
(1)使用价值(质量)
①含义: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②特点: 自然属性,反映的人与物的关系;
共有属性(物品、劳动产品、商品都有使用价值);
多样性(一个商品有多种使用价值);
具体性;
(2)价值
①含义: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①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基础,但付出劳动不一定就会形成价值;②劳动只有用于交换才会形成价值;
②特点: 社会属性、本质属性,反映的人与人的关系;
特有属性(物品、劳动产品没有价值);
抽象性(价值不能自我表现,需要与另外一种商品相交换,由另外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③表现形式: 交换价值;(普通的商品、一般等价物、货币都充当过交换价值)
基础
价值 交换价值;
表现形式
举例分析: 1把斧子=15千克大米
(价值) (交换价值)
经济学意义:
第一,1把斧子的价值是通过15千克大米表现出来的;
第二,1把斧子的价值总量和15千克大米的价值总量是相等的;
思考:
第一,斧子和大米为什么需要交换?(二者使用价值不同)
第二,斧子和大米为什么能够交换?(二者价值总量相同)
④商品交换在现象上是物与物的交换,在本质上是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3)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统一
第一,任何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第二,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的使用价值越大越有利于实现商品的价值;
②对立:商品生产者和商品消费者都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商品生产者要想获得商品价值,就必须转让使用价值,消费者要想获得商品使用价值,就必须付出价值。
(4)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辩证统一的的关系对我们的启示?
①对消费者的启示:购买商品 ,要从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方面来考察,要追求“物美价廉”“性价比”。
②对生产者的启示:要想顺利地将商品销售出去实现其价值,就必须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多生产符合市场(消费者)需要产品,真正树立以质取胜的战略;
二 货币本质和职能
1货币产生经历四个阶段: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1) 偶然的物物交换;
(2) 扩大的物物交换;
(3)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物物交换;
(4) 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
2货币本质和含义
(1)含义:金银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是货币;金银能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由金银的自然属性决定的,金银体积小、价值大、易分割、易保存、不易磨损。
(2)本质:一般等价物;
①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是可以与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它是财富的象征。
②货币产生后,就出现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③金银纪念币是货币,除具有货币的职能外,还具有纪念、收藏和投资功能;
④商品>一般等价物>货币>金银纪念币;
3货币职能
(1)价值尺度(价格)
①含义:指用货币来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②原因:因为货币也是商品,本身有价值。
③特点:并不需要足值的现实的货币,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但货币在执行其他职能时,都必须是足值的现实的货币)。
(2)流通手段(购买手段)
①含义:货币充当的商品流通媒介的职能,叫流通手段。
②特点:必须是现实的足值的货币,货币和商品是同时转让;
③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④物物交换与商品流通的区别和联系如下图
物物交换 商品流通
区
别 公式表示不同 商品==商品 商品==货币==商品
出现的时间不同 货币产生前 货币产生后
买卖时空不同 卖、买同时进行 卖、买在时空上分离
联
系 买卖行为都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从本质上看都是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3) 贮藏手段;
①只有黄金、白银的条块、金银纪念币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②纸币和黄金首饰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4) 支付手段:货币的支付手段是指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
①表现:赊账买卖、预付款(定金)和支付宝;
②特点:货币和商品不是同时转让;
(5)世界货币
一般来说,只有黄金或白银才能充当世界货币 ,铸币和纸币都不行。但随着货币的发展,一些经济实力比较强大的国家的纸币也具有某种世界货币的职能,如美元、欧元、日元等。
4货币的流通量公式:
商品价格总额
(1)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
货币流通次数
(2)商品价格总额 =====待售商品的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
5怎样正确的对待货币?
(1)从起源上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本质上看,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它能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能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它是财富的象征;
(3)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4)正确态度: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三 纸币含义、职能
1产生: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在铸币的基础上产生的;
2优点: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容易保存、携带、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3 含义: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1)发行的主体:国家,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票面金额的大小,但无权规定纸币的购买力;(纸币的购买力是在竞争中形成的)
(2)纸币不是商品,本身没有价值,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3)纪念钞是纸币,除具有纸币的职能外,还具有纪念、收藏、和投资功能;
(4)国家发行纸币的时候,必须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既不能多发行,也不能少发行;多发行容易引起通货膨胀,少发行容易引起通货紧缩。
(5)Q币(虚拟货币)不是纸币,也不是货币,但可以它在特定的条件下充当交换的媒介;
4职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四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区别和联系
通货膨胀(经济过热) 通货紧缩(经济衰退)
区
别 表现 物价全面持续上涨,纸币贬值; 物价全面持续低迷,纸币升值;
原因 纸币发行量太多,
供给不足,需求旺盛; 纸币发行量太少,
供给过剩,需求不足;
本质 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
供不应求;(卖方市场) 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
供过于求;(买方市场)
危害 ①纸币的购买力下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②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利润;③造成社会经济秩序混乱; ①社会需求不足和物价下降,影响生产经营者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②造成企业破产倒闭,失业人数增加;
措施 ①根本措施发展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有效供给;②国家要实行紧缩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减少社会总需求;③国家要治理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和必要价格干预;④国家要适当的增加进口,增加国内市场的有效供给; ①国家要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经济发展的三个发动机)拉动经济增长,要坚持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方针;②国家要实行扩张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增加社会总需求;③国家要提高出口退税率,鼓励出口,优化出口商品的结构;
联系 (1)二者都是由于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不平衡造成的,(2)二者都不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不利于国民经济又好有快的发展;(3)二者解决的方法都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说明:CPI是消费品价格指数,是物价变动的指标,是衡量通胀、通紧的重要指标;3%是国际公认的安全警戒线,CPI超过3%就意味着通胀的风险在加大;CPI低于2%意味着有通紧的压力;PPI是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也是衡量通胀、通紧的重要指标;
2
物价上涨,三率随之上涨,提高消费税,减少社会总需求,防止通胀;
物价下降,三率随之下降,降低消费税,扩大社会总需求,防止通紧;
(三率是指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本币汇率)
3
实际所发行的货币量 现在的价格水平
=====
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 原有的价格水平
实际所发行的货币量----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
4通胀率===== *100%
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
现在的价格水平----原有的价格水平
或:通胀率===== *100%
原有的价格水平
现在的价格水平=====-原有的价格水平×(1+通货膨胀率)
原有的价格水平
纸币贬值率=====1﹣
现在的价格水平
实际所需要要的货币量
或:纸币贬值率=====1﹣
实际所发行的货币量
5 实际所需的货币量﹣实际发行的货币量
通紧率==== *100%
实际所需的货币量
原有的价格水平-现在的价格水平
或:通紧率==== *100%
原有的价格水平
现在的价格水平=====-原有的价格水平×(1-通紧率)
原有的价格水平
纸币升值率===== - -1
现在的价格水平
实际所需的货币量
或:纸币升值率===== - -1
实际发行的货币量
五 信用工具
1 信用货币
(1)产生:纸币出现之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一些借贷行为,这些借贷行为需要多种信用凭证,就产生信用货币;
(2)含义: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证劵;
(3)职能: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4)信用货币是一种信用凭证,本身没有价值,不能执行价值尺度、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2结算及其结算方式
(1)结算就是把一定时期的经济来往账目核算清楚;
(2)结算方式:现金结算;(买卖双方直接结算)
转帐结算;(通过商业银行进行转帐结算)
3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和汇票;
(1)信用卡:商业银行发给信用资质好的客户,用于他们消费或支付的信用凭证;
优点:集存款、取款、转帐、查询、消费、透支为一体,方便快捷安全;
(2)支票分为:现金支票和转帐支票,转帐支票适用同城的转帐结算;
(3)汇票适用异地的转帐结算;
六 外汇和汇率
1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1)外汇作用:平衡国际收支、偿还国际债务、稳定汇率;
(2)我国外汇储备:拥有外国政府的货币、债券、外国公司的股票、债券;
2汇率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
(1) 含义:两种货币的兑换比率:
(2)表示方法:
①外币汇率的表示方法:100单位的外币兑换一定数量的人民币
X人民币 // 100单位的外币;
②本币汇率的表示方法:100单位的人民币兑换一定数量的外币
X 外币 // 100单位的人民币;
3影响本币汇率的因素:
(1)根本因素: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速度(正比)
(2)直接因素:国际收支状况,国家的外汇储备丰富,本币的汇率
升高;反之,则降低(正比)
(3)币值,本币币值升高,本币汇率升高;反之,则降低。(正比)
(4)物价上涨,本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降低(正比)
4 本币汇率和本币币值成正比例的关系
外币 本币 外币币值 本币币值 外汇汇率 本币汇率
一定 更多 升值 贬值 升高 降低
一定 更少 贬值 升值 降低 升高
更多 一定 贬值 升值 降低 升高
更少 一定 升值 贬值 升高 降低
5人民币升值的过程图表;人民币升值是指人民币相对美元来说,它在实际购买力增长了,同样的人民币兑换的美元更多了,同样的美元
兑换的人民币更少了;
(1)人民币升值是人们手中的钱更值钱了;
(2)人民币升值并不意味人民币的价值量增大,因为人民币是纸币,不是商品,本身没有价值。
6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的影响是有利有弊的(一分为二,全面分析)
(1)有利表现:
①有利于转变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方式,使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优化我国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减少初级产品的出口,增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
②有利于我国企业实施 “走出去”的战略,到国外去投资办厂,进行收购和兼并;我国企业到国外去投资办厂收购和兼并的成本降低。
③有利于进口,可以平衡我国贸易的顺差,减少贸易摩擦;进口商品的价格降低,使我国居民能够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外国商品,稳定物价。
④有利于我国居民出国旅游、出国留学;我国居民出国旅游、留学的成本降低。
⑤有利于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树立人民币的良好的国际信誉和形象。
(2)不利表现:
①不利于我国商品的出口,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升高,会削弱我国出口商品的的国际竞争力,减少外汇储备。
②不利于我国“引进来”,外商在我国投资的成本升高。
③不利于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会导致我国出口导向型的企业破产倒闭,工人失业,劳动者的就业压力增大。
④会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减少,外汇储备缩水;
7 汇率的计算题
(1)通货膨胀与汇率的变化:
假定M国与N国的汇率比为m÷n;
①若M国的通货膨胀率为x%,N国的币值不变,则现在M国与N国的汇率比为(m×(1﹢x%))÷n;
②若M国的币值不变, N国的通货膨胀率为y%,,则现在M国与N国的汇率比为m÷(n×(1﹢y%));
③若M国的通货膨胀率为x%,N国的通货膨胀率为y%,则现在M国与N国的汇率比为m×(1﹢x%)÷(n×(1﹢y%));
(1)货币升值、贬值与汇率的变化:
假定M国与N国的汇率比为m÷n;
①若M国的币值不变,N国的货币升值的x%,则现在M国与N国的汇率比为m÷(n÷(1﹢x%));
②若M国的币值不变,,N国的货币贬值的x%,则现在M国与N国的汇率比为m÷(n÷(1﹣x%));
③若N国的币值不变,M国的货币升值的x%,则现在M国与N国的汇率比为(m÷(1﹢x%))÷n;
④若N国的币值不变,M国的货币贬值的x%,则现在M国与N国的汇率比为(m÷(1﹣x%))÷n;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一 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具有多样性
1 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
(1)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卖方市场,物以稀为贵)
(2)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买方市场,货多不值钱)
(3)供求平衡,价格稳定;(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
2 价值决定商品价格(生产成本决定商品价格)
(1)价格含义:当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的时候,就叫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商品价值量
(2) 商品价格 ===
货币价值
3纸币的发行量,纸币发行过多会引起价格上涨;纸币发行过少会引起价格下跌;
4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会引起价格上涨;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会引起价格下跌;
5行业之间过度的竞争会引起价格下跌;行业垄断会引起价格上涨;
6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买涨不买落);
7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国际市场上商品价格的波动会影响国内市场商品商品价格的波动;
二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名称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 社会劳动生产率 个别劳动生产率
单位价值量 正比(×) 无关 反比(÷) 无关
商品价值总量 无关 反比 无关 正比
说明:凡是国家的、部门的、行业的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都属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凡是某一个生产者,某一个企业、某一个单位的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都属于个别劳动时间化和个别劳动生产率;
3社会劳动生产率→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价值量 → 价格
(低,高 ) (长,短) (大,小) (高,低)
4商品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数量
(商品数量与劳动者的数量、劳动时间、劳动效率成正比);
5 等价交换的公式:
A商品价值量×A商品数量=B商品价值量×B商品数量
三 价格变动产生的影响
1 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和质量,在收入水平不变的前提下,价格上涨,人们的消费水平降低,价格下降,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
2影响人们的需求
(1)需求法则:商品价格上涨,人们就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商品价格下跌,人们就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 不同商品对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须品需求量的影响不大,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大;
(3)替代商品和互补商品
①替代商品:两种商品的使用价值相似,都能满足人们的同一种需要;
(替代商品的价格同涨同跌)
举例分析:汽车、火车、飞机和轮船;猪肉、鸡肉、鱼肉、羊肉和牛肉;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水电、火电和核电;
商品 价格上涨(下降) 需求量下降(上升)
替代商品 价格上涨(下降) 需求量增加(减少)
②互补商品:两种商品只有放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一种需要;
(互补商品的需求同升同降)
举例分析:乒乓球和乒乓球拍;胶卷和相机;螺丝钉和螺丝帽;汽车和汽油;
商品 价格上涨(下降) 需求量下降(上升)
互补商品 价格下降(上升) 需求量下降(上升)
3 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1)调节生产规模(企业生产的角度)
价格上涨,利润增加,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供给;
价格下跌,利润减少,缩小生产规模,减少供给;
(2)提高劳动效率(企业竞争的角度)
①如果个别企业提高个别劳动生产效率,个别劳动生产效率﹥社会劳动生产效率,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劳动时间,它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②如果个别企业不能提高个别劳动生产效率,个别劳动生产效率﹤社会劳动生产效率,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劳动时间了,它就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商品.(商品价值的实现的角度)
四 价值规律
1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1)商品经济中有许多经济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价值规律是其基本规律;
(2)商品经济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因此,价值规律存在于商品生产领域和商品交换领域;
(3)在商品生产领域,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4)在商品交换领域,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5)等价交换表现形式
①货币出现之前,物物交换要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
②货币出现之后,商品流通要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在这里,等价交换要求商品价格与价值相符合。
③等价交换是在动态交换实现的,它体现在多次商品交换的平均之中;
④等价交换要求商品价格既反映价值,又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
2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举例:物极贵则反贱,物极贱则反贵;(体现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为什么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决定价格;
(2)为什么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供求关系和价格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3积极的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中的分配;(棒子调节作用)
①价格上涨,利润增加,扩大生产规模,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
②价格下跌,利润减少,缩小生产规模,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出;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鞭子激励作用)
①如果个别企业提高个别劳动生产效率,使个别劳动生产效率>社会劳动生产效率,它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②如果个别企业不能提高个别劳动生产效率,使个别劳动生产效率<社会劳动生产效率,它就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③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方法措施?
第一,根本方法是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
第二.采用现代的科学的管理方法;
第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第四,实现分配公平;
(3)价值规律促进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筛子作用)市场经济存在激烈的竞争,那些资金雄厚、生产技术先进、经营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壮大,那些资金薄弱、生产技术落后、经营管理水平低的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破产倒闭,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一 影响家庭消费水平的因素具有多样性
1根本因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决定消费);
2收入水平;(直接因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它们成正比)
(1)当前收入水平高,消费水平就高,当前收入水平低,消费水平就低;
(2)未来收入预期高,消费水平就高,未来收入预期低,消费水平就低;
(3)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小,分配公平,社会整体消费水平就高;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大,分配不公平,社会整体消费水平就低;
3物价水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它们成反比)
4人口数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它们成反比)
5社会保障水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它们成正比)
6消费观念,正确的消费观念可以提高消费水平;
7产品的质量、性能和售后服务水平;
8恩格尔系数是衡量家庭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是否优化的重要指标;恩格尔系数与家庭消费水平成反比,恩格尔系数越低,说明家庭消费水平越高,消费结构越优化;
二 提高家庭消费水平的方法和措施
1国家
(1)根本方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2)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的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3)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分配公平,缩小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
(4)要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5)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6)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2 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正确的消费观可以提高消费水平;
3企业要生产符合消费者需要的高质量的商品,提高售后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的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实施以质取胜的战略;
十二消费类型
钱货两清的消费
1按交易的方式分: 贷款消费(信用消费)
租赁消费
有形商品的消费
2按消费的对象分: 劳务消费
生存资料消费
3按消费的目分: 发展资料消费
享受资料消费
三 树立正确消费观念
1消费心理面面观
(1)从众心理引发消费;
(2)求异心理引发消费;
(3)攀比心理引发消费;
(4)求实心理引发消费;
2树立正确消费观念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既反对超前消费、铺张浪费,又反对滞后消费。
适度消费、信用消费、预期消费都是正确的消费;
奢侈消费、攀比消费、炫耀性消费、滞后消费都是不正确的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 生产和经济制度
一 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原理
1 生产决定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先有生产后有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一个社会消费者能消费什么,关键是看这个社会能生产什么;
(2)生产决定消费方式;古代人们的出行方式是坐轿、骑马、步行,而现代人的出行方式是乘坐飞机、轮船、火车、汽车;互联网的出现,人们可以网上购物;
(3)生产决定消费质量和水平;
(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企业在生产的时候要消费大量的原料和原材料,企业生产的过程就是消费的过程。
观点: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只有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行为才算完成;
(2)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3)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增长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发展。
举例分析:
我国居民对旅游产品的消费,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我国居民对信息产品的消费,拉动信息制造业的发展;
我国居民对绿色食品的消费,促进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
(4)消费再创造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观点:科学、合理、健康的消费观能促进生产的发展;不科学、不合理、不健康的消费观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1)生产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2)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3)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二 现阶段,我国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 原因:
(1)必要性: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③这是由现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重要性(意义):
①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②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③ 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 方法措施
(1)根本的方法: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要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3)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
(4)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完善各项基本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三 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的经济制度(我国所有制结构)
(一)原因:(为什么)
1必要性:
(1)这是由现阶段我国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的,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较低,,呈现出多层次性、不平衡性的状况;
(2)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2重要作用:
(1)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2)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
(3)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
1地位:是社会主义根本的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2内容: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国有经济
①含义:亦称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以国家所有制的形式存在)的一种公有制;它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
②作用: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一,控制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控制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奇缺资源的能力;
第二,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如金融、通信、铁路、航空、电力、石油、天然气、冶金、化工等,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③意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的作用。
④ 方针政策: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2)集体经济
①含义: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公有制形式。它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
②作用:可以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的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的税收。
③方针政策:推进集体企业的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3)混合所有制经济
①含义:不同的所有制经济(公有制和私有制的混合)按照一定的原则实行联合生产和经营的经济形式。
②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注意:股份制就是混合所有制经济,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组成的股份制属于混合所有制经济。
3主体地位的表现:
(1)从全国、整体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占优势,这种优势既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这并不意味国有资产在在社会总资产占优势,也不意味公有资产在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所有领域都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内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1)外资经济的内容 : 外商独资、中外合资经济和中外合作经济中的外资部分
(2)外资经济作用:
①有利于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
②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2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原因:
(1)从根本上说,它是有现阶段我国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的;
(2)它符合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
4方针政策 :鼓励、支持、监管、引导,促进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地位上的异同
1从市场经济主体的角度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平等的,它们都是平等的市场主体,公平平等的参与竞争;
2从在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中作用的角度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不平等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主体,决定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方展方向;非公有制经济不决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方展方向。
(五)现阶段,我国对基本的经济制度的态度:(怎么办)
1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的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毫不动摇地鼓励、引导、支持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局面。
第五课 企业和劳动者
一 公司的类型
1企业:
(1)含义: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基础。
(2)特点:
①企业必须是盈利性的经济组织,企业的直接目的是盈利;但企业并不能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要做到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的统一,要承担社会责任。
②企业必须是一个独立的经济组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的承担民事责任。
③形式: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
2公司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的组织形式
(1)公司含义: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基本特征:由法定数额的股东组成。
(2)股东及其权利:
①股东:公司的出资人(所有权人);
②股东享有的权利:资产收益权、参与重大决策权利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
(3)责任: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4)法定形式: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5)组织机构和管理方式
①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及其选举的董事会;(所有权)
②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经营管理权)
③监督机构:监事会;(监事权)
(6)优点:独立的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
3 个人独资企业:有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4 合伙制企业:由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制企业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经营实体。
二 公司的经营与发展的方法措施
1 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发展战略;(前提因素)
2 公司要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采用现代的、科学的管理手段,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价格、质量、服务和品牌;)(关键因素)
3 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重要因素)
(1)重要性: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
(2)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企业要生产优质产品提供优质服务,企业要创立名牌,实行优质服务;开展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4公司的兼并和破产,强强联合;
(1)兼并和破产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②意义:有利于强化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提高经济效益;
(2)强强联合:为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率,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提高经济效益,两个经济效益都比较好的企业联合起来;
5 公司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
6 公司要增强筹集发展资金的能力(信贷、发行股票、债券);
7公司要聘用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提高经营管理的决策水平,要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
8公司要走新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要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9公司要充分利用国家的财政、税收、信贷的优惠政策;
10公司要自觉的遵守市场交易的规则,自觉的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1公司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立足国内的同时,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到海外投资、收购和兼并,提高国际竞争力;
12 公司要自觉的遵循和运用价值规律,要面向市场组织生产,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三 就业
1 现阶段,我国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的原因?
(1)扩大就业是国家宏观调空的重要目标之一,有利于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2)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在生产;
(3)扩大就业,有利于实现劳动者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扩大就业,是维护劳动者权利的体现,有利于社会稳定。
(5)扩大就业,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发展,缩小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2现阶段,我国劳动者就业困难的原因?
(1)我国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
(2)劳动者就业观念陈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
(3)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通畅;
(4)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4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如何解决我国劳动者的就业困难的问题?
(1)国家角度:
①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坚持基本的经济制度或加强宏观调控,搞好国企改革)
②主要途径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③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让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④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
⑤国家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财政、税收、信贷等手段为劳动者的自主创业、就业提供一个良好外部环境;
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劳动合同制度,对劳动者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劳动素质和技能;
⑦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实行劳务输出。
(2)企业:要走新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承担社会责任,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3)劳动者角度:
①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②要提高自身素质和劳动技能,走自主创业道路。
四 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1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是什么)
(1)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
(2)劳动报酬;
(3)休息休假;
(4)安全卫生保护;
(5)职业技能培训;
(6)社会保障和福利;
(7)提起劳动争议处理;
(8)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2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原因:
(1)这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要求.
(2)这有利于体现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
3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方法措施
(1)国家:国家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的扩大就业,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
(2)用人单位:严格的遵守劳动法的规定,要承担社会责任;
(3)劳动者个人:
①明确自己所享有的的权利,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②遵循劳动合同制度,依法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③但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通过投诉、协商、调解、仲裁、起诉等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劳动者享有的权利的前提和基础:自觉履行义务;
5劳动者享有的权利的保障和依据: 劳动合同制度;
第六课 投资理财的选择
一 公民投资理财的方式
1存款储蓄(便捷的方式)
2购买股票(高风险和高收益同在的方式)
3购买债券(稳健的方式)
4购买商业保险(规避风险的方式)
5购买实物(购买黄金、白银、房子、艺术品、古玩)
风险状况:股票﹥债券﹥存款储蓄;
收益状况:股票﹥债券﹥存款储蓄;
二 存款储蓄
1含义:
2利息的含义及其计算公式:
(1)利息:是资金的所有者让渡资金的使用权获得的补偿;
(2)利息==本金×利率×时间(期限)×(1-利息税率)
(3)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都是货币政策的组成部分;
(4)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下调产生的的影响
①存款利率上调:储户的利息收入增多,有利于吸收存款,减少流通中货币量,抑制消费,减少社会的总需求,防通胀;
存款利率下调:储户的利息收入减少,有利于投资方式的多元化,刺激消费,扩大社会的总需求,防通紧;
②贷款利率上调: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利润减少,有利于减少固定资产的投资,减少社会的总需求,防通胀;
贷款利率下调: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利润增加,有利于扩大固定资产的投资,扩大社会的总需求,防通紧;
③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减少信贷规模,有利于减少固定资产的投资,减少社会的总需求,防通胀;
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增加信贷规模,有利于扩大固定资产的投资,扩大社会的总需求,防通紧;
错误观点:银行的存款利率越高,储户的实际收益就越多,(储户的实际收益换收到物价涨幅的影响)
(3)影响利率的因素:
①物价水平;(正比)
②资金的使用期限;(正比)
③资金的风险状况;(正比)
④资金供应状况;(正比)
3种类: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
4存款储蓄的风险
(1)商业银行是金融企业,也存在破产、倒闭的可能;
(2)在通胀的情况下,物价的涨幅超过利率的涨幅,会造成蓄户的实际收益贬值;
三 我国的银行
1我国的银行按性质和职能不同的分类:
(1)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
(2)商业银行;
(3)政策性银行;
2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1)性质:在国务院的领导下,是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国家机关,是政府的组成部分;
(2)职能;
①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货币政策 适用条件 表现
积极的(宽松的)货币政策 通货紧缩 ①增加货币的发现量;②降低两率;③增加信贷规模,优化信贷结构;
从紧的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 ①减少货币的发现量;②提高两率;③减少信贷规模,优化信贷结构;
稳健的货币政策 国民经济良性运行 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②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的流通;
③经理国库;
④持有、管理黄金外汇;
3中国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关系
(1)政企关系;
(2)存贷关系;
(3)指导关系;
四 商业银行
1性质:商业银行是以吸收公众经存款、发放贷款和办理结算为主要业务,并以银行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企业法人。
银行利润=贷款利息-存款利息-手续费;
2 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
(1)吸收存款 (基础业务)
银行吸收存款的来源: 企事业单位的存款,即法人存款;
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即自然人的存款;
(2) 发放贷款 (主体业务)
①意义:第一,发放贷款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
第二,发放贷款,可支持工农业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支持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工商业贷款
②分类按贷款对象: 消费贷款
③银行在发放贷款前要进行信用资质评估;根据信用等级来发放贷款;
(3)办理结算 (中间业务)
(4)债券买卖及对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险箱
3 商业银行的作用
(1) 银行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聚宝盆、蓄水池)
(2) 银行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晴雨表、风向标)
(3)银行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调节器)
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采取贷与不贷、贷多贷少、利率升降等手段,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结构。
举例分析
①我国银行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采用贷款优惠政策,多贷低息,为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②我国银行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采用限贷或禁贷的措施,少贷高息,迫使这些企业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
③我国银行对农业实行优惠贷款,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五 股票、债券和保险
1股票(高风险、高收益同在的投资理财方式)
(1)含义: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股东(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是股东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券。
(2) 股票是所有权证书,代表股东对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权(参加股东大会权利、投票表决权利、参与公司重大决策权利、收取股息或分红的权利)
(3) 股票收益:①股息或红利收入;②股票价格上涨带来的差价;
(4)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具有多样性(不确定性、风险性):
①经济因素:
第一,预期股息或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成(正比);
第二,存款利率(反比);
第三,交易印花税(反比);
第四,投资者的心理;
②政治因素:
③战争因素:
④自然灾害;
观点:虽然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具有多样性、不确定性,但股票价格的涨和跌也是有章可循的,也是有规律的。
(5)影响股票价格的决定性因素:预期股息和利率
用公式表示为:
①股票价格=预期股息÷利率;
②预期股息=股票票面金额×预期股息率;
③股票价格=股票票面金额×预期股息率÷利率;
(6)建立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意义:有利于搞活资金融通,通过资金的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
2 稳健的投资理财方式(债券)
(1)含义: 债务证书,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并且到期偿还本金。债券一般由期限、面值、 利率和偿还方式等要素组成。
(2) 债券的种类
发行主体 收益状况 风险状况 流通状况
政府债券 国家 ★ ★ ★★★
金融债券 商业银行 ★★ ★★ ★★
公司债券 公司 ★★★ ★★★ ★
(3)债券和股票的异同点
债券 股票
不同点 性质不同 债务证书;
限期偿还; 所有权证书;
入股凭证;
受益权不同 定期收取利息,公司
经营状况不影响债券
的收益; 取得股息和红利,公司经
营状况影响着股票的收益,
风险比债券大;
偿还方法不同 有明确的付息期限,到期后必须偿还本金; 股金不能退,只能出卖股票
相 同 点 ①都是有价证券,是能获得一定受益的金融资产(按资本要素的收入、财产性收入);②都是集资的手段; ③都可以在市场上自由的流通。
3 规避风险的投资方式(商业保险)
(1)购买商业保险的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2)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区别和联系
社会保险 商业保险
性质 解决社会成员最迫切的保险项目,(养老、医疗、失业) 建立在商业原则的基础上,是参与保险者个人意志的体现
给付标准 给付标准低,只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 给付标准较高,给付标准与缴纳的保费成正比
费 用 大多数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或由政府承担 完全由个人负担
保险依据 国家和有关部门统一规定,具有强制性 被保险人的需要,具有自愿性
保障范围 保障范围小,只保障社会成员最迫切的保险项目 保障项目广泛,保障范围大小与缴纳的保险费成正比
(3)我国商业保险分类 :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
(4 )商业保险的作用:把分散资金集中起来,用以补偿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为企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作用。
4商业保险与储蓄的区别和联系、
(1)相同点:
①都是一种投资行为,都由公民个人意志决定;
②二者的合法权益都受法律保护;
③二者都对国家和个人有重要作用。
(2)不同点:
①商业保险是把分散的社会资金集中起来,用以补偿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的一项必要措施;储蓄是把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②商业保险中的投保人在遇到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时,可以得到补偿;储蓄者在支取存款时,可以按规定得到利息。商业保险要到保险公司办理;储蓄到银行、信用社、邮政储蓄所办理。
5科学的投资理财
(1)含义:就是将手中的闲散资金,加以合理的利用,通过购买某种资产,使自己的资金得到增值的行为;
(2)投资的对象:存款、债券、股票、基金、商保、外汇、贵金属、邮票、钱币、艺术品、古董;
(3)公民投资理财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①要统筹考虑投资的风险和收益,风险和收益是投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风险和收益是对等的关系;
②要选择多种投资理财的方式,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要打组合拳,选择最佳的投资组合;
③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经济实力薄弱可选择存款储蓄或是购买国债,经济实力强,可选择高风险和高收益的投资;
④要做到既考虑自己的利益,又考虑国家的利益,做到利国利民,同时不违反国家的法律政策;
第三单元 收入和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 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原因
(1)必要性
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②根本原因: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和状况决定;
③直接原因: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的经济制度决定的;
④客观原因: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重要性(意义):
①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投身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②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③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
2 按劳分配
(1)含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范围内,把劳动作为取得报酬的尺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它同按资分配和平均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包括: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工人的工资、奖金 、津贴;农民的承包土地、林地所得)
(2)地位: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
(3)原因:
①决定因素(必要性)
第一,前提条件: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第二,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发展水平;(根本原因)
第三,直接原因: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②重要性(作用)
第一,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它从根本上否定了几千年以来的剥削制度,体现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第三,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4)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有直接的关系;
3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前提条件:个体经济
按劳动要素分配:
按资本要素分配;
(2) 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土地要素分配;
按技术、信息要素分配;
按管理要素分配;
①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的原因:
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各自发挥了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能够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积极作用);
②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的消极作用(存在问题):资本的回报率偏高,劳动力的回报率偏低,造成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拉大,不利于分配的公平。
观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中,都存在按生产要素分配。
(3)公有制经济的福利性分配,社会保障收入;
4 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1)合法的劳动收入包括:
①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
②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③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中的劳动者工资收入;
(2)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①按资本、技术、管理、土地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
6 现阶段,我国居民的收入包括
(1)工资性收入;
(2)财政转移性收入;
(3)财产性收入;动产(股息、红利、利息收入)和不动产(房租、古玩)的收入;
(4)经营性收入;
二 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反对过份的收入差距和收入悬殊,要求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的生活。
2 实现个人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
(1)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2)实现分配公平是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目标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3)实现分配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保证;实现分配公平,可以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可以提高经济效率;
(4)实现分配公平,可以缩小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的经济发展;
3实现分配公平方法措施
(1)从生产角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本的方法)
(2)从分配的角度: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提供制度保证;
②初次分配要注重公平
第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第二,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限制最高工资标准(限薪令);
第三,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的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③再次分配要注重公平
第一,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第二,要充分发挥财政、税收作用,强化个人收入所得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两级分化,实现分配的公平。
(3)要正确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三 效率和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 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产出和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提高效率就是节约资源和增加社会财富;
2 效率和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一致性:
①提高效率是实现分配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分配公平;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②分配公平是提高效率的重要保证。只有分配公平,才能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率。
(2)不一致性:效率强调是生产环节,片面的强调效率,就会损害公平;公平强调是分配环节,片面的强调公平,就会损害效率。
3 怎样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2)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自主创业的同时,提倡先富帮后富共奔富裕路。
4 在提高效率同时兼顾公平应采取的措施?
(1)提高效率:
①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的发展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生产角度)
②采用现代的、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管理角度)
③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依法保护一切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人和地区通过诚实的劳动和合法的经营先富起来,。(分配角度)
(2) 兼顾公平:
①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和完善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②要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比重,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在再分配中,国家要利用税收财政手段加强对收入的分配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③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防止贫富悬殊;
④要鼓励人们在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讲奉献精神。
5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党对效率和公平的认识是不同的:
(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2)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再次分配要注重公平;
(3)在初次分配、再次分配中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次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
体现的哲理
(1)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实,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辩证法:对立统一律;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3)认识论:认识是变化发展的,要深化认识、扩展认识、前移认识;
(4)历史唯物主义:
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树立群众的观点、走群众路线;
④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必须符合两个标准;
第八课 财政和税收
一 财政及其作用
1.财政的含义:国家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1)财政的内容:财政收入与支出;
(2)财政的特点:以国家为主体、凭借政治权力而参与对社会产品的分配;
(3)财政的本质:一种分配关系;
2.预算和决算
(1)预算含义:由政府提出并经法律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称为预算。(财政的主要环节)
第一:预算体现政府的政策;
第二:预算必须通过国家的权力机关批准,体现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全体人民对政府的监督和制约;
第三:国家的预算体系由中央预算和地方各级预算构成;
第四:预算具有年度性、法制性、固定性;
(2)预算草案:财政收支计划在批准前称为预算草案。
(3)决算:财政收支计划执行的结果称为决算。
3. 财政的巨大作用(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保障。
(1)社会公平包括收入分配公平和教育公平;
(2)国家通过财政支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的医疗卫生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国家通过财政支出和补贴,加大对科、教、文、卫事业的投入,可以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的公平。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1)原因:在市场经济中,如果完全由市场来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和发展。
(2)表现:
①国家财政加大对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的投入(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
②国家财政加对大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行业的投入,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③国家财政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引导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1)前提条件: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在数量和结构保持基本平衡。
(2)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社会总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采取扩张型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社会总需求,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的发展;
(3)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社会总供给不足制约时,政府采取扩紧缩型的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社会总需求,拉动经济的发展;
适用条件 财政政策 表现 侧重点
通货紧缩 扩张型的财政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 收<支,
财政赤字 扩大社会总
需求;
通货膨胀 紧缩型财政政策
(从紧的财政政策) 收>支,
财政盈余 减少社会总
需求;
国民经济
平稳运行 中性财政政策
(稳健的财政政策) 收=支,
财政收支平衡 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4)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和联系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区
别 制定者不同 国务院制订并报全国人大及常委会批准 中国人民银行
内容不同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货币发行量、两率、信贷规模
调控力度不同 调控力度大 微调、灵活
联
系 二者都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二者是相互配合着使用形成组合拳;二者都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 财政收入与支出
1 财政收入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
(2)途径(形式):税、利、债、费;
① 税收收入:最主要、最稳定、最普遍的形式,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取得的;
② 利润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是国家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取得的;
③ 债务收入:国家发行国债形成财政收入;
④ 其他收入:国家机关收取的服务费。
(3)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①根本因素(基础性因素):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②分配因素:国家的分配政策;
(4)增加财政收入的途径:
①根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②调整国家的分配政策,增加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5)财政收入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财政收入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①国家的财政收入过多,会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对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产生不利影响,最终将阻碍经济发展,
②国家的财政收入过少,会减少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降低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③社会主义的国民收入要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在保证财政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 财政支出
(1)含义: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的具体过程;
(2)作用:财政支出是国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保证,财政支出体现政府的政策,规定政府的活动的方向和范围。
(3)用途:
第一 经济建设支出;
第二 科、教、文、卫事业支出;
第三 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第四 债务和社会保障支出;
3 财政收入与支出的三种情况
(1)财政收支平衡:收=支; (理想的状态)
(2)财政盈余:收>支; ( 一般出现在从紧的财政政策)。
(3)财政赤字:收<支; ( 一般出现在积极的财政政策)。
三 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1.税收的基本含义: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税收主体 国家
税收目的 实现国家的职能
税收依据、保障 税法
税收手段 凭借政治权力
税收内容(标的物) 货币和实物
税收地位 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征税机关 税务机关和海关
税收来源 取之于民
2.税收的基本特征
(1)强制性
①含义: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征税,纳税人必须纳税,否则将受法律制裁。
②强制性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前提,也是国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保证。
(2)无偿性
①含义:国将取得的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回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②无偿性是税收的核心特征;所谓赋税,就是国家不付任何报酬而向居民取得东西
(3)固定性
①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在征税之前就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收对象和征收数额之间的数量比例,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便改变,税收的固定性既是对国家的约束,也是对纳税人的约束。
②税收的固定性并不意味税收是一成不变的;
(4)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相连的。首先,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如果像商品交换那样实行等价交换,或者像购买公债那样还本付息,就不需要强制征收了。其次,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因为强制征税是对所有者的财产的无偿占有,如果国家可以随意征税,没有标准,就会造成经济持续的混乱,最终将危及国家的利益,所以税收必须具有固定性。总之,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者缺一不可,统一于税法。
3我国的主要税种
(1)流转税: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
(2)所得税: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3)财产税:房屋买卖的契税;
(4)资源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5)行为税:交易印花税、屠宰税;
4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计税方法和意义
(1)增值税计税方法和意义
①计税方法:增值税=增值额×税率
②意义:
第一,它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也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的企业的偷税漏税行为;
第二,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2)个人所得税的计税方法和意义
①计税方法:分段计算、然后相加;
②特点:高收入者多缴税,低收入者少缴税;
③意义:
第一,它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第二,它可以调节个人收入的分配,是实现分配公平的有效手段;
5我国税收的作用
(1)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国家通过税种的设置以及在税目、税率、加成征收和减税免税的规定,可以调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举例分析:
A国家废除了农业税,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B国家为了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新技术产业实行减税或免税的措施。
C国家为了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征收重税,迫使它们节能减排,对节能环保的企业给予减税或免税的优惠政策。
D国家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到西部投资办厂的企业给予减税或免税的政策。
E国家为了促进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到老少边穷投资办厂的企业给予减税或免税的政策。
F国家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对个人收入分配进行调节,实现分配公平。
G国家通过征收消费税,来增加和减少社会总需求,通胀时,提高消费税;通紧时,降低消费税。
(3)税收是国家进行经济监督的手段。
6增加我国税收的方法和措施?
(1)根本方法:国家要大力发展生产,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2)国家应该制定和完善税收征管方面的法律法规,提高税收征管人员的素质,要依法征税,,防止偷税、漏税(不能说杜绝、消除偷税、漏税)。
(3)企业应该增强纳税人的意识,要承担社会责任,自觉的依法纳税。
(4)公民要认识到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基本义务,要同违法税法的行为作斗争,自觉的依法纳税。
四 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基本义务
1 纳税人: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 法人
自然人
(1)是否成为纳税人是由谁决定的?
一个经济单位和个人是否成为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或者自己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的。
(2)负税人:税款的承担者。只有个人所得税,它的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
2 原因
(1)这是由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性质决定的;
(2)这是我国实现国家职能的客观需要;国家要实现各项职能,就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3)在我国,权利和义务的相统一的,公民享有国家提供的各项服务,就必须履行义务,依法自觉地纳税。
3 公民应该依法同违反税法的行为作斗争
(1)原因
①违反税法的行为影响国家财政收支平衡;
②违反税法的行为损害了社会主义市场市场经济秩序,造成不公平的竞争;
③违反税法的行为违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性;
(2)表现
①偷(漏)税;
②欠税;
③骗税(骗取税收的优惠政策、骗取出口退税);
④抗税;
说明:凡是违反税法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行为,但是并不是违反税法的行为都是犯罪行为。
4 公民要行使纳税人的权利:公民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关注税收的征管和税款的使用。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 市场调节
1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1)实质: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实际就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
(2)方式: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信号配置资源;
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两种配置资源的方式(手段)计划和市场
市场调节
(无形之手) 国家宏观调控
(有形之手)
含义不同 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实际就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 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实现方式不同 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信号来调节人、 财、物在各个地区行业的配置 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等调节资源配置
地位不同 基础性作用 辅助性作用,国家宏观调控是在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前提进行
3市场调节的优点和缺点
(1)优点:
①市场能够通过价格的涨落比较及时、准确、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②能够促进企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2)局限性: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的波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拉大。
①市场调节的自发性,是指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单纯是为了经济利益,忽视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就会造成制假售假、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现象;
例如:食品安全问题、工程质量问题;
②市场调节的盲目性,是指生产经营者在决策过程中具有盲目性;
例如:农民跟风种地;
③市场调节的滞后性,是指由供求不平衡到供求平衡需要时间差;
4 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
(1)必要性: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的配置资源。
(2)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的方法措施:
①国家要制订公平、公正市场规则
第一,市场规则表现形式: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
市场准入规则;
第二,市场规则的内容:市场竞争规则;
市场交易规则; (自愿、平等、
公平、诚信原则 )
②国家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根本措施)
重要性: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比不可少的条件,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特点: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
要求: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强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③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企业、公民)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 国家的宏观调控
1 必要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能让市场调节,要发挥财政的作用), 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点,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的波动,以及贫富差距拉大,不利于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2)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克服和弥补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有利于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目标客观要求,;
(4)观点: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不仅需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而且需要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
注意几种错误说法:
①正确: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克服和弥补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有利于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错误: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消除(避免、杜绝)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
②正确: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缩小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错误: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消除(避免、杜绝)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
③正确: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缩小各个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上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错误: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消除民族之间的差别;
④正确: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人类可以认识、解决矛盾;
错误: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人类可以消除(制造)矛盾;
2 国家宏观调控含义和主要目标
(1) 含义:国家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2) 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1)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①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经济规划:十二五规划、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
第二,经济政策(分配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政策、土地政策、外贸政策)
第三,经济杠杆(价格、财政、税收、信贷、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汇率、工资);
②包括四大措施:价格、财政、税收和金融;
③特点:长期性、战略性、间接性;
举例:
A国家适当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控制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B国家适当提高资源性产品(煤、电、油、运、气、水)的价格,可以节约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塑料袋的有偿使用制度);
C国家利用税收、信贷、利率来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来节能减排;
D国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限制最高工资标准,可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分配公平。
(2)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①表现:
第一,国家的立法机关依法制订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律,来调节经济活动。《价格法》《物权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反垄断法》
第二,国家的司法机关通过调查和审理经济案件来调节经济活动。
②特点:固定性、强制性、权威性;
(3)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物价部门、环保部门、发改委),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① 特点:直接、迅速;
② 表现:
A 国家实行绿色环保产品的认证制度;国家实行资格的认证制度;
B国家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国家实行行政审批制度;
C 物价部门的价格审核制度;
D国家颁发营业执照;
E国家治理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
F国家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实行强制性的淘汰制度;
G国家实行临时性的价格干预、价格管制;
(4)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国家宏观调控的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必要的行政手段,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
1表现
(1)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举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就是能够发挥集体主义的精神,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力量办大事;兴建三峡工程,修建青藏铁路;进行抗震救灾;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
观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优点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异同
比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不
同
点 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追求目标 共同富裕 剩余价值
宏观调空
效果 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空 受私有制的束缚,宏观调空的效果受到影响
相同点 ①都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的基本特征;
②市场都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
③都需要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空;
四 关注重视产品的质量和食品药品的安全
1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出现食品药品的安全的原因?
(1)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和缺陷,出现食品药品的安全问题是市场调节自发性的具体体现。
(2)国家相关职能部门没有依法行政,监管不严,甚至官商勾结,导致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频发。
(3)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低下,没有依法生产经营,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没有遵守市场交易的原则,不讲诚信。
(4)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当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不敢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助长制假售假者的气焰。
(5)社会的信用体系不健全;
2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怎样才能确保食品安全?
(1)国家要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对食品生产、流通、销售各个环节的监管;国家要建立健全以道德为支持、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
(2)企业应该提高经营管理者的素质,依法生产和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自觉的遵循市场交易的原则;
(3)国家相关职能部门要依法行政,加强监管,治理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依法打击制假售假的违法犯罪行为。
(4)消费者要增强维权意识和法制观念,对于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经营者大胆的揭发,通过各种形式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利。
(5)社会舆论、新闻媒体应该对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经营者进行曝光,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利。
3国家重视产品的质量和食品药品的安全经济学依据?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生产者生产高质量的商品,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要,有利于顺利的实现商品的价值,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2)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商品生产经营者关注食品药品的安全是市场经济法制性的具体要求。
(3)市场经济固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的食品药品是市场经济固有自发性的表现,因此需要国家加强宏观
(4)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保证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提高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才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5)生产经营者应该具备良好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关注食品药品的安全是生产经营者良好素质的具体表现。
(6)市场交易要遵循公平.诚信的原则,重视食品药品的质量是遵循公平诚信的原则的具体表现。
(7)重视食品药品的质量是维护消费者的安全权.公平交易权等合法的客观要求。
4 国家关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意义?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国家关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有利于顺利的实现商品的价值,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2)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生产高质量的商品和提供优质的服务,实施品牌战略和以质取胜的战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有利于维护国家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
(4)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5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企业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
参考答案:
(1)市场经济固有自发性等弱点和缺陷,企业安全事故频发是市场经济自发性的具体体现。
(2)国家相关职能部门行政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甚至官商勾结,导致企业安全事故频发
(3)有些企业经营者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不遵循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单纯地追安全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
(4)有些劳动者的安全生产意识不高,不遵守劳动安全规程,违规操作。
6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防范企业安全事故频发的措施?
(1)国家应该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的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执法大检查,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管,对不遵守安全生产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严厉的惩罚。
(2)企业应该提高经营者的素质,增强安全生产意识,遵循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做到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劳动者要增强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提高自身素质,遵守劳动安全规程。
(4)社会舆论、新闻媒体应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的舆论监督,促进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第十课 科学的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经济建设的具体要求
1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1)要转方式,调结构,降能耗;提效益;
(2)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基本形成,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1)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2)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提醒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3)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这占多数,基本消除贫困现象;
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
二 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主题:怎样发展、靠谁发展、为谁发展;
2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与人民共享,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主旨和第一要义:是又好又快的发展;
4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 全面发展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2) 协调发展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5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1)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建设双型社会,做好节能环保工作)
(2)要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科、教、文、卫事业、社会保障、就业,构建和谐社会)
(3)要统筹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打破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
(4)要统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5)要统筹国内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协调发展;
(6)要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
(7)要统筹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
三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方法措施
1要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的发展;
2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也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1)原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的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我国目前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2)措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经济的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物质资源的消耗转变为主要依靠科技的创新、管理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①原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②措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变为主要依靠消费、投资、出口三者协调拉动,要重视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①原因: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和目的,目前在我国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偏低,要重视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提高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②措施;要贯彻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
(3)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转变为主要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拉动,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①原因: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的基础地位比较薄弱,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②措施: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要统筹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重视三农问题,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战略;
①原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基础地位薄弱;
②措施: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
5要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6要统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要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7 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坚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四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方法措施:
1国家要遵循和运用价值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而且还要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2要提高科技、文化自主创新能力,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文化产业格局;
4 要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水平,发挥消费对文化生产的拉动作用;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一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1 经济全球化含义:商品、劳务、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1)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分工;推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2)表现:
①生产的全球化;
②贸易的全球化;出口自己的优势产品,进口自己的劣势产品;
③资本的全球化;
(3)物质载体:跨国公司,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
2影响(一分为二)
(1)积极影响:
①促进世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
②实现了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③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2)消极影响
①加剧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两极分化严重;这是因为当今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的优势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盘剥;
②加剧世界经济发展的风险性和不稳定性;经济全球化使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影响到全世界,加剧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造成威胁;
3正确态度: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接受挑战。
二 世界贸易组织
1 世界三大贸易和金融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
2性质和作用
(1)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
(2)组织多边贸易谈判,为世界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国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3基本原则:
(1)非歧视性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
(2)市场准入原则;
(3)互惠互利原则
(4)公平竞争和公平贸易原则;
(5)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
三 提高对外开放的经济水平
1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及其作用
(1)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2)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方法措施
(1)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性经济体型,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
(2)要创新利用外资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的结构,发挥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3)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投资 收购、兼并,带动商品和劳务的出口,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的方式,支持企业在科研、产生、销售方面开展国际合作,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
(4)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优化进出口结构,要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培育我国的知名品牌,拓展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空间。
(5)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原则,防范经济风险,维护经济安全。
四 我国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原因
1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经济的全球化和生产的社会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个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广泛,客观上要求贸易自由化和相互开放市场。
2贸易保护主义违背世贸组织基本原则,不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不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贸易保护主义违背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开放性和平等性),不利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4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我国的商品的出口,会造成出口导向型的企业破产倒闭,大量工人失业,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
五 我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方法措施?
1国家要积极的参与经济全球化,要坚持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原则,坚决维护我国企业的经济利益,坚持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方针。
2企业要学会利用世贸组织的规则来维护应对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3 企业要实施以质取胜的战略和实施品牌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的结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品牌;企业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提高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水平;
4企业要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外贸竞争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专题一 建设双型社会 做好节能节能环保
1 运用经济常识知识,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做好“节能环保”的工作?
(1)有利于解决资源的有限性和人们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市场竞争力。
(2)有利于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使经济的发展由粗放性向集约性转变,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
(3)有利于企业走新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4)有利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5)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增强综合经济实力。
2 运用经济常识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做好“节能环保”的工作?
(1)国家: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综合的利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等手段加强宏观调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好节能环保。
①经济手段
A国家要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制定有利于节能环保的产业政策,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B国家适当的提高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可以节约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好节能环保。(阶梯状的水价电价)
C国家要通过财政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和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对
环保技术的扶持力度;加大对节能环保产品的补贴力度;
D国家要对节能环保产业和企业实行减税或免税的政策,支持它们的发展,相反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征收重税,迫使它们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做好节能环保工作;
E国家要对节能环保产业和企业实行多贷 低息的办法,为节能环保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相反,国家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实行禁贷或限贷的措施,迫使它们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做好节能节能环保工作。
F国家利用财政.税收.金融等的手段,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实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好节能环保。
G国家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在节能环保领域加强同其他国家的交流和合作。
J国家要加大节能环保的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树立节能环保的生产模式 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
② 法律手段:国家(立法机关)要制订和完善节能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国家(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依法打击节能环保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
③行政手段:政府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淘汰制度,对一些行业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和绿色环保认证制度,做好节能环保。
(2)企业
第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的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第二:要走新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第四:企业经营者要增强社会责任,增强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
(3)消费者:树立科学的绿色的消费观,增强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
倡导节能环保的消费模式 。
3 运用政治常识知识,谈谈为什么党和国家要做好“节能环保”的工作?
(1)这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要做好“节能环保”的工作,有利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3)这是我国履行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具体要求。
(4)这是我国国家机关的性质.宗旨.组织和活动原则的具体体现。(我国国家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应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依法治国)
(5)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三个先锋队和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决定的,做好“节能环保”的工作,有利于维护好人民利益。
(6)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她的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执政方式(科学执政)的具体要求。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做好“节能环保”的工作体现中共的的政治领导和科学执政,有利于中共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环境保护的规律执政。
(7)这是中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表现,做好“节能环保”的工作有利于中共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8)这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9)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做好“节能环保”的工作,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4 运用政治常识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做好“节能环保”的工作?
参考答案:
(1)从国家和政府的角度讲:
第一:国家和政府要正确地履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职能和交流合作职能
A国家要正确地履行政治职能,国家要进一步加强有关节能环保等方面的立法工作。
B政府要正确地履行经济职能,通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做好“节能环保”的工作。
C政府要正确地履行文化职能,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节能环境意识,做好“节能环保”的工作。
D政府要正确地履行社会职能,加强对“节能环保”工作的监管,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E政府要正确地履行交流合作职能,在“节能环保”方面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借鉴国外“节能环保”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
第二:政府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依法治国原则。
A国家和政府在节能减排的问题上要征求人民的意见,才能做出节能减排的正确决策(这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B国家和政府在节能环保工作中,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这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C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国家要进一步加强有关节节能环保等方面的立法工作,政府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加强环保执做好节能环保工作。(这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
(2)从公民个人角度讲:
第一:必须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在“节能环保”上,要自觉树立义务意识、节能环保意识,增强公民的责任感,积极参加节能环保活动,使节能环保成为我们每个公民的应尽义务。
第二:坚持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原则,积极参与节能环保,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改善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3)从中共的角度讲:
第一:中共要加强先进性建设,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好“节能环保”的工作;
第二:中共坚持政治领导,科学地制定出节能环保方面的大政方针政策;
第三:中共要坚持思想领导,加强对节能环保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
第四:中共要坚持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党员和基层堂组织在节能环保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第五:中共要坚持科学执政,遵循经济社会的规律和节能环保的规律,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制度来实现节能环保;
第六:中共要坚持依法执政,要领导和支持节能环保法律法规的建设。
第七:中共要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做好“节能环保”的工作。
5 运用辨证唯物论的知识,说明为什么党和国家要做好“节能环保”的工作?
(1)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时候,就要保护自然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学会和自然界和谐相处。
(2)物质决定意识,想问题办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目前我国存在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党和国家要做好“节能环保”的工作是从我国资源和环境国情出发,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规律具有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该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党和国家要做好“节能减排”的工作是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专题二 三农问题
(一)原因意义型
1 为什么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必要性:(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表现(作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农业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紧迫性:(2)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还比较薄弱,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已经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表现: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比较低,抗灾能力差; 农产品供给特别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且偏紧的状态; 农业生产面临着的可耕地少,但人口众多,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比较低。
重要性:(3)有利于从根本上(彻底地)改变农业的基础地位还比较薄弱的现状,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4)有利于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使农业的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5)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6)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7)有利于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维护我国独立自主的国际地位。
(8)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
2 为什么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必要性:(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表现(作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农业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紧迫性:(2)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还比较薄弱,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已经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表现: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比较低,抗灾能力差; 农产品供给特别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且偏紧的状态; 农业生产面临着的可耕地少,但人口众多,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比较低。
重要性:(3)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彻底地改变农业的基础地位还比较薄弱的现状,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4)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5)有利于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维护我国独立自主的地位
(6)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
(6)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二)办法措施型
1 怎样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1)靠政策 坚持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表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实行工业反晡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的基本方针;实行支农惠农的政策(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财政补贴,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2)靠科技 关键是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效率。
(3)靠增加投入 增加物质投入和资金投入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
(4)靠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生产要走产工销一条龙的道路。
(5)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6)靠调整农村和农业的经济结构,积极发展农村的生态旅游业,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发展林牧副渔业。
(7)靠培养新型农民,大力发展农村的科教文卫事业,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
2 怎样才能确保我国粮食安全,防止粮价大幅度的上涨?
(1)发展现代农业(双高一优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增加粮食的产量。主要措施:A坚持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坚持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减免农业税,适当地上调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对种粮农民实行财政补贴,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B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C加大对农业的投入D促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E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好耕地。
E要处理好调整农业结构和稳定粮食生产的关系,抓好粮食生产,是保证农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
(2)稳定粮食的需求,主要措施:A在全社会要形成粮食节约的良好风尚,减少粮食的浪费B加强和完善国家的宏观调控,建立健全国家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C限制粮食的转化和粮食的出口,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里
一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国家和国体
(1)含义: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①国家的产生: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体现;
②国家的基本属性:
第一,阶级属性(本质、根本属性);
第二,社会属性;
第三,主权属性(生命、灵魂);
(2)国体(国家性质):
①是指社会各个阶级在国家的地位,具体的说就是哪一个是统治阶级,哪一个是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性质。
②国家的类型(按国家性质分类)
第一,奴隶制国家
第二,封建制国家 私有制为基础,剥削阶级类型的国家
第三,资本主义国家
第四,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新型国家
2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领导阶级 :工人阶级,但工人阶级对国家的领导是通过中共来实现的;
(2)阶级基础:工农联盟;
(3)社会基础:人民群众;
3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具有真实性和广泛性;
民主主体的广泛性(人民);
①广泛性 民主权利的广泛性(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
婚姻家庭的、教育的、宗教信仰的权利)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法律保障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真实性 制度保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物质保障 基层群众的自治制度;
(2)它对大多数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4民主和专政的辩证统一关系
(1)区别
①含义不同
第一,民主: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的管理国家的政治制度;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
资本主义民主是资产阶级享有的民主,对资产阶级实行民主,对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实行专政;
第二,专政:就是用暴力进行统治;
②适用范围不同:民主适用于统治阶级;专政适用于被统治阶级;
(2)联系:民主和专政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说明:任何国家都有专政职能;但任何国家不一定都有民主职能;作为国家管理制度,民主和专制是对立的。
5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必要性
①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立国之本,被写入宪法;
②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第一,只有对人民实行民主,让人民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二,只有对敌人实行专政,才能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治安;
(2)具体要求:
①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②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依法治国;
③强化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政府职能;
④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⑤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 我国公民依法享有的政治权利和履行的政治义务
1在我国,公民和国家是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
(1)原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
(2)表现
①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国家的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政治权利和政治自由;
②从公民的角度来看,公民应该自觉的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③从国家、公民的角度来看,都应该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第二,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第三,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2在我国,公民依法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①含义:(选举人大代表)
②条件:第一,年满18周岁的中国公民;
第二,依法未被剥夺政治权利;
③意义: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2)政治自由
①含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②自由和法律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第一,自由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自由并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第二,法律是自由的体现和保障,要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自由和权利,否则就不自由;
(3)监督权
①含义:是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
②表现:批评建议权、申诉控告权、检举揭发权;
(4)知情权、参与权
说明:公民的权利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即不能扩大,也不能缩小,更不能改变。
3在我国,公民依法履行的政治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重要性:
第一,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第二,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是公民实现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2)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利益的义务;
(4)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
三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1 坚持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1)表现:
①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权利,任何公民都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受到法律保护;
③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受到法律制裁;
举例:“同命同权”、“同票同权”;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守法平等、司法平等、适用法律平等,而不是立法平等;
(3)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并不是公民享有的权利都是相同的。
2 坚持在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1)表现:
①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权利和义务不分先后,不分轻重)
②公民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③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享有权利是履行义务的基础,履行义务是享有权利的保障)
(2)要求:
①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权利,我们既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
②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的履行义务,只有履行义务,才能享受权利;
(3) 权利和义务并不是完全对等的,权利可以放弃,但义务必须履行;
3 坚持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1)原因: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2)要求
①国家尊重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公民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时,要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起来;
②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四 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1 正确的行使政治权利,自觉的履行政治义务;( 基本内容)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依法实行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
3 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原因:
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障;
②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2)方法措施:
①最根本的是把党的领导(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法律保障)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②要坚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不能照抄照搬西方政治模式;
③要在中共的领导下,有秩序、按步骤的进行,要坚持中共的科学、民主、依法执政,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④要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的自治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制度保障;
⑤要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法律保障;
⑥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群众的文化素养,民主的素养;
4 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一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表现和原因
1表现:我国公民依法享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公民的四大民主权利);
2原因: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二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
1我国的选举制度和选举方式:
(1)直接选举
①含义: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的选举方式;
②优点:每个选民都有机会选举自己的信赖当家人;
③缺点:不适应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状况;
④举例:县、乡人大代表;村委会和居委会选举;
(2)间接选举
①含义:由选民选举代表进行选举的选举方式;
②优点:适合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状况;
③缺点:不是每个选民都有机会选举自己的当家人:
④举例:全国、省级、市级人大代表的选举;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3) 等额选举
①含义: 候选名额等于应选名额的选举;
②优点: 可以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③缺点: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选民的选举自由;
④举例:党政一把手选举;
(4) 差额选举
①含义:候选名额大于应选名额的选举;
②优点: 为选民自由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余地;
③缺点: 虚假宣传,贿赂选民;
④举例:人大代表的选举;一般情况下副职的选举;
说明:并不是说直接选举比间接选举好,差额选举比等额选举好;它们都有优点和缺点;
2 确立选举制度和选举方式的依据
(1)确立什么样的选举方式,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来确立;
(2)选举方式的确立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状况相适应;
(3)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采用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选举方式;
3 正确的行使选举权利的要求
(1)公民要不断提高民主选举的素养,行使好民主选举的权利,才能管理好国家政治 经济 文化 社会事务;
(2)公民要积极参与民主选举,是公民主人翁意识的体现;
(3)公民行使选举权应该处于公心,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能力,在理性思考判断的基础上,理性投票;
三 民主决策:作出最佳的选择
1 民主决策分为: 间接决策和直接决策;
2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和途径:
(1)社情民意的反映制度:
①含义:
②方式:电话、信函、传真、电子邮件、新闻媒体、网络;
③意义:有利于决策的民主性,使决策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专家咨询制度;
①方式:决策机关举行论证会、座谈会;
②意义:集中学者的智慧,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
(3)社会公示制度
①含义:公民享有知情权,这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②方式:决策机关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公示;
③意义:有利于确保公民享有知情权,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民的参与度;
(4)社会听证制度
①方式:举行听证会(价格听证会);
②听证会参与人员:
第一;利益攸关方:人民群众的代表和相关企事业;
第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
第三;新闻媒体(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
第四;主持方:(政府)物价局、环保局;
③意义;有利于发现决策机关已制定的方案的不足,实现决策利民;
3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1)从决策机关的角度:
①有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②有利于决策充分汇集民智,体现决策的科学性;
(2)从公民的角度:
①有利于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对决策的贯彻实施;
②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增强公民的责任感;
四 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1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1)地位:是基层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2)原因:
①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
②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保障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2村民自治
(1)村民委员会性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不是基层政权;
(2)内容:
3城市居民自治
(1)城市居委会性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不是基层政权;
(2)内容:
五 民主监督:守望共同的家园
1民主监督权表现:批评建议权、申诉控告权、检举揭发权;
2 公民行使监督权的途径:
(1)信访举报制度:(信访条例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重要保障;)
(2)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3)舆论监督制度;(舆论监督特点:透明度大高、威力大、影响面广、时效快;在公民监督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4)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新形式、新途径)
3意义
(1)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提高工作效率;
错误说法:公民行使监督权,可以消除(杜绝)腐败和官僚主义;
(2)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体现公民的主人翁精神;
4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具体要求:
(1)要勇于使用监督权,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
(2)要采用合法的手段,坚持实事求实,不能干扰公务。
六 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和无序政治参与的区别
1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3是否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关系;
4是否坚持中共的领导;
六 网络政治,国家(政府)通过网络发布信息,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科学、民主的决策,以改进工作,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公民通过网络向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监督政府、帮助政府改进工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从政府角度说明原因和意义:
(1)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的一切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2)这是由政府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这是政府履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职能的客观要求、
(4)这是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做到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的具体体现;
(5)这是政府实施阳关工程、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具体体现;
(6)这是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客观要求。
2 从公民角度说明原因和意义: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
(2)公民通过网络、博客、微博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是公民享有言论自由和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3)公民通过网络、博客、微博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是公民行使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权利的具体体现;
(4)网络、博客、微博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提供新渠道(途径),拓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途径);但它不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要渠道(途径);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课 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一 政府的职能:管理和服务
1 政府性质、宗旨、出发点和落脚点:
(1)性质:它是国家的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宗旨: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政府的职能:是指政府在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负有的职责和功能,它反映政府活动的基本方向、根本任务和主要作用;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我国政府的职能(目的);
3政府的职能的表现: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政治职能)
①对人民实行民主;(民主职能)
②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专政职能)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中心、主要职能)
①原因:
第一,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第二,这是由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第三,这是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客观要求;
②表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第一,经济调节:侧重运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和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第二,市场监管:侧重对市场秩序的监督管理;
第三,社会管理:侧重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如生产安全、运输安全;
第四,公共服务:侧重对经济活动提供服务;如发布经济信息;
③意义: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人民生活的水平;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①原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能保证经济建设正确的发展方向,而且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②表现:
第一,政府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导人民抵制各种错误的思想,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第二,政府组织和发展科、教、文、卫、体等各项事业,努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①含义:国家为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②内容:
☆ 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建设;
☆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基本的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
☆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优生优育;
☆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
③意义:有利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 我国政府履行职能的根本目的: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说明:
(1)政府积极地履行职能,并不意味政府可以包办一切,要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管好该管的,做好该做的的事情;
(2)履行政府职能的主体:政府;(人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中共、民主党派、人民政协、社会团体)都不能履行政府职能。
(3)中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制订者;政府是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
(4)政府要积极地履行、转变、加强职能,但不能削弱、缩小、扩大其职能;
二 政府的作用
1 表现
(1)人们的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
(2)人民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2 公民要正确处理与政府的关系: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政府为人民服务,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
三 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1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原因
(1)从根本上说,这是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2)这是由政府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它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宗旨是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
(3)这是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客观要求;
2 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的具体要求
(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体现哲学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树立群众观点,要走群众路线)
3 公民求助政府或投诉政府的途径和意义
(1)途径:
①法律途径: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制度、行政诉讼制度;
②信访制度;
③开通市长热线电话;
④推行电子政务;
(2)意义:
第一,有利于解决自己的困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二,有利于改进政府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一 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
1 原因:
(1) 必要性:
第一,从根本上说,这是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第二,这是由政府的性质、宗旨、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客观要求,也是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客观要求;
第三,这是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高行政效率的基本要求,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第四,这是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法治型政府的客观要求。
(2) 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第二,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威信;
第三,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第四,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3具体要求
(1)合法行政;
(2)合理行政;
(3)程序正当;
(4)高效便民;
(5)诚实守信;
(6)权责统一;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4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的具体要求
(1)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2)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不断的提高执法的能力和水平;
(3)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二 政府要做到民主、科学决策的措施:
1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2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是决策能够更好的反映民意 集中民智、爱惜民力;
三 政府要接受监督和制约
1 原因:
(1) 必要性
①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政府运用的好,可以造福人民;政府滥用权力,就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力被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②从根本上说,这是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③这是由政府的性质、宗旨和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客观要求;
④这是政府是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2)重要性:(四个只有。。。才能。。。)
第一,政府只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制约,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失误;(高效政府)
第二,政府只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制约,才能防止滥用权力,搞权钱交易、以权谋私滋生腐败;(廉洁政府)
第三,政府只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制约,才能更好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科学、民主决策)
第四,政府只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制约,才能真正的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民,建立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有权威政府);
2对政府进行监督和制约的方法措施:
(1)关键是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
①一靠民主,就是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就是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的运行;
②二靠法制,加强法制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就是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健全质询问责制度,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引咎辞职制度、罢免制度;
(2)要建立健全完整的行政监督体系;
①外部监督;
第一,人民群众的监督;
第二,人大的监督(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人大派出执法检查小组);
第三,人民政协的监督(民主监督);
第四,中共的监督(中纪委);
第五,司法机关的监督(反贪局和审判监督);
第六,社会舆论监督(舆论监督);
②内部监督;
第一,上级政府的监督(民主集中原则);
第二,法制部门的监督;
第三,监察部门的监督;
第四,审计部门的监督;
4 政府实施的阳关工程,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1)含义:我国政府为了方便人民群众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建立了信息公开制度和公开办事制度,增强政府的透明度,被称为阳关工程;
(2)意义
第一,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
第二,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三,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3)政府制定红头文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另一方面是为了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 树立政府的权威
1政府的权威:是指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认可的威望和公信力;
(1)政府的权威的决定性因素:国家的性质;
(2)政府的有无权威的根本标志: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能认可和接受;
2有权威政府的具体表现:
(1)有权威的政府是依法行政的政府;
(2)有权威的政府是廉洁、高效、团结、合作的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3)有权威的政府是讲信誉的政府;
(4)有权威的政府是对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有促进作用的政府;
3有权威的政府和无权威的政府行使权力的结果是不同的
(1)有权威的政府能得到人民的信任,能够做到令行禁止,造福人民群众;
(2)无权威的政府,与群众有隔阂,不能够做到令行禁止,造福人民群众;
4 政府树立权威的具体要求
(1)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谨慎用权,优化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要自觉的接受人民的监督,和人民保持和谐关系;
(2)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
(3)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作表率,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五 政府要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原因:(政府为什么这样做?政府这样做的依据?政府这样做的必要性?)
(1)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2)这是政府性质、宗旨、出发点和落脚地的客观要求;
(3)这是政府履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职能具体体现;
(4)这是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坚持依法行政和科学、民主决策的客观要求;
(5)这是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服务型(廉洁、高效、有权威)政府的必然要求;
2方法措施:
(1)政府要履行经济职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结合材料祥细论述)
(2)政府要履行社会职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结合材料祥细论述)
(3)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依法行政原则,要做到科学、民主的决策;
(4)政府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服务型(廉洁、高效、有权威)政府;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的权力机关
1性质:国家的权力机关;
2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职权:
(1)立法权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省级人大可以在授权的情况下制定地方性法规;(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只有一个立法权机关就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2)决定权:全国人大具有决定全国范围内重大事项的权力:县及县级以上人大具有决定本行政区内重大事项的权力;
(3)任免权 :全国人大可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和中央国家机关;县及县级以上人大可选举产生同级的一府两院;
(4)监督权;全国人大监督宪法和法律的贯彻实施,监督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监督一府两院,听取和审议的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
4人大和一府两院的关系:(县及县级以上)人大可以选举产生同级的一府两院,人大和一府两院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和职权
(1)性质:最高国家的国家权力机关;
(2)地位:它在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3)职权:
①最高立法权(涉及宪法和法律立、改、废)
②最高决定权(决定全国重大经济、社会事务的权力)
③最高任免权(选举、任免国家领导人的权力)
④最高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贯彻实施;监督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监督一府两院,听取和审议的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派出人大执法检查组)
(4)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行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县级以上人大设常委会,乡级人大不设常委会)
6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性质和职权
(1)性质: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2)职权:
①立法权(省级人大可以根据宪法制定地方性法规);
②决定权;(决定本行政区内重大事项的权力)
③任免权;(县及县级以上人大可选举产生同级的一府两院)
④监督权:(监督同级的一府两院)
7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的关系;它们不是领导和被领导关系,而是监督与被监督关系、工作上的联系和指导关系;
二 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和义务
1 法律地位: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1)人民:国家权力的所有者,间接行使国家权力;
(2)人大代表: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2人大代表选举和任期
(1)选举:
①全国人大、省级人大、市级人大代表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②县级、乡级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2)任期:五年;
3 人大代表的权利
(1)审议权;
(2)发言、表决免责权;
(3)提案权;
(4)质询权;
4人大代表的义务
(1)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
(2)保守国家秘密;
(3)密切联系群众,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的监督;
说明:人大代表的权利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即不能扩大,也不能缩小,更不能改变。
5 人大代表和人民的关系:人大代表要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的监督;人民有权依照法定程序罢免人大代表。
三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成
1国家机构:国家机关的总和;
①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在实质上和形式上的对内和对外的最高代表;
②立法机关:制订、修改、废除法律的机关;
③行政机关:国家的管理机关,通常指政府;
④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机关(法院和检察院);
⑤暴力机关:军队 警察;
2分类
①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
②国家行政机关:人民政府;
③国家审判机关: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受中共和同级人大领导);
④国家检察(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受中共和同级人大领导);
⑤国家军事机关;人民军队、武装警察;
3 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性质,国家职能决定国家机构的设置;
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含义: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由人民选举人大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2地位: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政体;
(1)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和维护国体,二者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2)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有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1)含义: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2)表现
①在人民和人大的关系上,由人民选举产生人大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在制定法律和决定重大问题,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民主决定。
②在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一府两院,一府两院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
③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在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4基本内容;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有人民选举人大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3)由国家权力机关选举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4)实行民主集中原则。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区别和联系?
(1)区别: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
(2)联系: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石。
6 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含义: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由人民选举人大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2)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它是建立其他国家管理制度基础;
(3)必要性(决定性):从根本上讲,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有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它适合我国的国情。
(4)优越性:
①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②有利于动员全体人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③有利于保障国家机关协调、高效的运转;
④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6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资本主义议会民主制度的区别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资本主义议会民主制度
经济基础不同 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阶级本质(权利主体)不同 人民当家作主 资产阶级
组织和活动原则不同 民主集中制 三权分立制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一 中共的地位、性质、宗旨、指导思想 、出发点和落脚点
1 地位:我国的执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 性质:
①三个先锋队:中共是中国工人阶级(阶级基础)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社会基础)的先锋队;
②三个代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集中体现党的先进性)中共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共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共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形成基础;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的基础上,中共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邓小平理论
①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②核心内容:党的基本路线,
③精髓:解放思想、事实求是;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体现党的先进性)
①主题:怎样建设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②中共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共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共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③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4)科学的发展观
①主题:怎样发展,靠谁发展,为谁发展;
②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
③主旨和第一要义: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④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⑤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5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6说明:
①中共不是国家机关,不能履行政府职能;
②中共领导和执政地位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最高地位并不矛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必须在中共领导下开展工作,中共必须在全国人大制定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二 为什么说中共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 中共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国人民经过实践的检验做出的历史选择;它符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规律,它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 根本原因:中共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中共的性质和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共同决定的;
3 坚持中共领导的重要意义:
(1)只有坚持中共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只有坚持中共领导,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3)只有坚持中共领导,才能最充分、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 不断完善中共的领导和执政方式
1 中共的领导方式:
(1)政治领导:(根本) 领导立法提出立法建议,制定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
(2)组织领导:(保障)向各级国家机关推荐干部, 发挥各级党组织、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3)思想领导:(灵魂)用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自觉的贯彻执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
2中共的执政方式
(1)科学执政:(前提和基础)要遵循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2)民主执政(本质和核心)要靠民执政,为民执政,确保人民当家作主;要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3)依法执政:(基本的执政方式)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意义:依法执政是党基本的执政方式,它有利于保障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面利益的领导核心作用。
(4)关系:
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要求依法执政;依法执政保证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互为条件和前提。
四 全面加强党建设
1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全面提高党的五种执政能力;
(1)经济上:提高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2)政治上: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3)文化上: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4)社会上:提高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5)国际上:提高党处理复杂国际事务的能力。
2要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1)党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用先进的理论来指导党的建设;
(2)用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自觉的贯彻执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
3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1)党要培养、造就、锻炼一批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充分发挥发挥各级党组织、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4要加强党的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
(1)党的作风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反腐倡廉建设的方针:综合治理、标本兼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5要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党的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有示范作用;
五 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民主党派的性质:是各自所联系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参政党;
2 地位: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
3 基本内容:
(1)中共和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①中共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二者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二者不是共同执政、联合执政,不是兄弟政党的关系,不是执政党和在野党的关系)
②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
第一,参与国家政权;
第二,参与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
第三.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第四,参与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2)政治基础(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共领导;
在政治上,中共要领导八大民主党派,这种领导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大政、方针、政策的领导;
(3)基本方针: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于共;
(4)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二者都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二者在法律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二者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二者都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六 人民政协性质和职能
1性质: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共领导的最广泛的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不是政治联盟,不是国家机关;政协不等于民主党派。
2主题:民主和团结;
3职能:
(1)政治协商 : 有利于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2)民主监督 : 监督宪法和法律的贯彻实施;监督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3)参政议政:调查报告、建议案、提案;
3人大和政协区别和联系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协
区
别 性质不同 国家的权力机关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职能不同 立法权;决定权;
任免权;监督权;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监督不同 一府两院;有强制性; 国家机关;没有强制性
组成人员的
产生方式不同 人民代表由选举产生; 政协委员由推荐产生;
联
系 (1)都接受中共的领导;
(2)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形式,都是为了确保人民当家作主;
(3)都可以监督宪法、法律贯彻实施,都可以监督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
(4)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七 中共和民主党派的关系和地位
1 它们是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关系,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不是兄弟党的关系,不是执政党和在野党的关系。
2 在政治上,它们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这种领导是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大政方针政策的领导;
3 在法律地位上,它们是都平等的,都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都平等的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4在组织上,它们是各自独立的;
5 在工作上,它们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八 坚持和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必要性:它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1) 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2) 这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3)在我国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实行西方多党制的实质是取消中共的领导和执政地位,这样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就会改变;
2优越性
(1)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
(3)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有利于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九 中共要稳定物价、保障和改善民生
1原因(中共为什么这样做?中共这样做的依据?中共这样做的必要性?)
(1)这是中共地位、性质、宗旨决定的;中共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这是中共科学、民主执政的客观要求;
(3)这是中共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中共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必然结果;
(4)指导思想:这是中共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体现中共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方法措施:(合理化的建议)
(1)中共要坚持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结合材料祥细论述)
(2)中共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中共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
(3)中共要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十 中共怎样才能领导好经济工作
1中共要坚持科学、民主、依法执政;
2中共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中共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处理复杂国际事务的能力;
3中共要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一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形逐渐成了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
1原因:
(1)建国之后,我国逐步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基本上铲除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
(2)现阶段,我国各个民族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2表现:由解放前民族剥削、民族压迫的民族关系,转变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但各个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仍然存在差距;)
(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民族平等(侧重于政治上、法律上、语言文字使用上的平等)
(1)含义:各民族都是国家的主人,都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都平等的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2)地位: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民族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大小、强弱、发展程度上的差异;
2民族团结
(1)重要性:
①这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②这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障,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2)方法措施:
①国家:
第一,国家坚持和完善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第二,国家要制定和完善维护民族团结的法律、法规,为巩固各民族团结提供法律保障;
第三,国家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维护和巩固民族团结提供制度保障;
第四,政府要正确履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职能,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让少数民族共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得成果;
第五,国家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和民族分裂行为;
②中共:要坚持和完善中共的领导,做到科学、民主、依法执政,提高中共的执政能力;
③公民:自觉的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3各民族共同繁荣
(1)原因:这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这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2)方法措施:
①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西部支持,帮助西部地区发展经济;
②东部发达地区要在人、财、物方面给予西部地区支援,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③西部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和发达地区的帮助,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快经济的发展。
4 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1)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2)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事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3)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
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1)前提和基础: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民族区域自治既不是高度自治,更不是完全自治;
(2)设立的地方: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3)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大和政府;它们既是地方国家机关,又是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4)我国的自治地方分三级: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5)核心内容:自治权;
①含义: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②内容:立法自治权、经济自治权、文化自治权、变通执行自治权、其他自治权;
(6)目的:确保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7)它体现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2地位: 它是我国基本的民族政策,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3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区别和联系
民族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区
别 设立地方不同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港、澳、台地区
自治程度不同 自治程度低 自治程度高
社会制度不同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解决问题不同 民族问题 祖国完全统一问题
联
系 (1)都有一定的自治权;
(2)都是接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的地方行政区;
(3)都不是独立的政治实体;
4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原因
(1)地位: 它是我国基本的民族政策,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2)必然性;它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①它符合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②它符合我国“大杂居 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社会基础 )
③我国各个民族在长期的斗争中形成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政治基础)
(3)优越性: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
三 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方法措施
1国家:
(1) 国家坚持和完善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2)国家要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为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法律保障;
(3) 国家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制度保障;
(4) 国家要正确履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职能,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让少数民族共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得成果;
2中共:要坚持和完善中共的领导,做到科学、民主、依法执政,提高中共的执政能力;
3公民:自觉的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四 我国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原因
1国家:
(1)坚持和完善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2)国家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调动少数民族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
(3)国家正确履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职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财政、税收、信贷方面给予西部优惠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
2东部发达地区在人、财、物方面支援西部地区,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
3坚持和完善中共的领导,做到科学、民主、依法执政,提高中共的执政能力;
4西部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快本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五 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基本内容
(1)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一方面,公民有信教的自由,另一方面,公民也有不信教的自由;国家即不提倡公民信教,也不限制公民信教,信教和不信教都是公民的自由;国家尊重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是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2)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合法的宗教活动就是正常的宗教活动)
(3)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使宗教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4)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宗教的原则;
①我国的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国外宗教团体和宗教势力的干涉;
②我国的宗教团体可以同国外宗教团体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合作;
(5)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①原因: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对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宗教发展自身的要求。
②具体要求:
第一,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要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共的领导,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方针方针政策;
第二,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从事的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
第三,支持它们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的解释;
第四,支持它们反对利用宗教进行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活动;
2正确理解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一方面,公民有信教的自由,另一方面,公民也有不信教的自由;
(2)在我国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活动,①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反对中共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民族团结 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②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干预行政、司法职能的实施;③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妨碍国家的教育制度。
3 建国后我国的宗教状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宗教的本质没有变化)
(1)原因:
①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基本上消除了宗教存在和发展的阶级根源;
②我国实行宗教制度进行民主改革,废除宗教等级制度。
(2)表现
①宗教不再是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剥削和压迫人民的工具,是信教群众自办的事业;
②宗教团体称为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
③宗教界成为中共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信教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力量;
(3)观点:社会主义社会为发挥宗教的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创造了有利条件;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4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原因
(1)这符合宗教自身的发展规律;宗教属于意识观念,人们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行政的力量去发展宗教;
(2)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3)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在信仰上差异,不影响在政治、经济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4)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六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点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的结合;
3民主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真实性的内容和多样性形式的统一;权力和义务的统一。
七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原因: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障;
(2)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2方法措施:
(1)最根本的是把党的领导(根本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法律保障)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2)要坚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不能照抄照搬西方政治模式;
(3)要坚持在中共的领导下,有秩序、按步骤的进行的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共要做到科学、民主、依法执政,发扬党内民主,以带动人民民主;
(4)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的自治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制度保障;
(5)要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法律保障;
(6)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提高人民群众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第八课 走进国际社会
一 国际社会的构成
1主权国家(最基本的成员,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1)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生命和灵魂);
国家主权的两个特性:①对内表现: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②对外表现: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性。
(2)按分类
①按国家性质划分: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
②按经济发展程度划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2国际组织;
二 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
1 基本权利
(1)独立权:主权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
(2)平等权:主权国家在国际上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任何国家都不能以任何方式强迫他国接受自己的意志,在外交文件上有使用本国文字的权利;
(3)自卫权:主权国家拥有保卫自己生存和独立的权利;①防御的权利;②自卫的权利。
(4)管辖权: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都具有管辖的权利。
2 基本义务
(1)不侵犯别的国家;
(2)不干涉他国的内政、外交;
(3)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三 国际组织分类作用
1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一些国家、地区和民间团体,处于各种特定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了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就是国际组织。
(1)国际组织不能凌驾于主权国家至上;
(2)国际组织不能干涉主权国家的内政、外交;
2 分类
(1)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2)世界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
(3)政治性国际组织和专业性国际组织;
3作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分为二的观点)
(1)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2)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3)调节国际争端,缓和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
四 联合国宗旨、原则和作用
1 宗旨: 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的合作与发展;
2 原则:
①各成员国主权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履行宪章规定义务的原则;
③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
④不能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的原则;
⑤集体协作的原则;
⑥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外交的原则;
3作用(一分为二的观点)
(1)积极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救援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联合国作用具有局限性。
4 中国遵守联合国宗旨和原则,积极支持联合国的工作,积极参与联合国维护和促发活动。(但中国并不是支持联合国一切工作)
五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1国际关系及其决定性因素
(1)含义: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关系,最重要的国际关系是国家之间的关系。
(2)内容: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
(3)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和冲突;
2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
(1)国家之间出现亲疏冷热、分离聚合的复杂关系,归根到底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
(2)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外交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国家利益首先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
例如:在外交场上,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本杰明、狄斯累利;
(3)国家之间存在复杂的利益关系,既存在共同的利益,也存在利益差别,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国家间的利益相悖是国家产生冲突和摩擦的根源。
(4)任何国家都不应该以维护本国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和外交。
3在国际社会,要坚定的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我国的国家利益主要包括:①安全利益;②政治利益: ③经济利益
(3)原因: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一致的,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②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外交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尊重其他国家的正当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一 和平和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主要矛盾)
1和平问题
(1)含义: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重要性:和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维护世界和平将给各国经济的发展和其他全球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条件;
(3)二战后,世界整体维持和平局面的主要原因
①饱尝战争之苦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②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核大国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而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③经济的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国际各种力量相互牵制,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4)威胁和平问题的因素
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主要障碍;
②民族、宗教冲突和领土边界纠纷;
③国际恐怖主义活动。
2发展问题
(1)含义: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问题;
(2)二战后,世界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超越历史;
(3)存在的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①原因: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②方法措施:
第一,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第二,加强南南合作,推进南北对话;
3和平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1)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才能发展经济;
战乱是经济发展最大的障碍;
(2) 世界经济的发展是特别是爱好和平国家经济的发展是维护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
4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5解决和平和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2)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惠普、共赢的方向发展;
(3)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4)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
(5)环保上相互帮助,协调推进,共同呵护人类的地球家园;
二 世界多级化的发展趋势
1苏东剧变标志着两极世界格局的结束;
2世界出现了多个政治经济中心: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中国 和广大发展中国家;
3 世界多级化的发展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
4 意义:
(1)它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2)有利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民主化,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三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及其启示(方法措施)
1 当今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
2 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也越来越多的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世界上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3综合国力: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各方面力量的总和;包括:硬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软实力(文化实力、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
4启示(方法措施):
(1)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2)我们必须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 我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 决定性因素: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共同决定的;
2 宗旨:维护世界的和平、促进世界的发展;
3 主要内容:
(1)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①国内目标(首要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②国际目标: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基本立场: 独立自主;
(3)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①内容:
第一,核心和基础: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第二,保障: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第三,目标: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②适用范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黄金法则;它不适用于解决台湾问题;
(4) 基本立足点: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5) 基本国策: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
4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外交政策作出重要的调整
(1)我国实行不结盟政策,不于任何国家建立战略同盟;我国和其他国家建立的关系都是伙伴关系,不是盟友关系;
(2)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5 我国的外交活动取得巨大成果的原因
(1)根本原因: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
(2)我国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五 我国始终不渝的走和平崛起、和平发展道路
1原因
(1)我国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决定我国走和平崛起和和平发展道路;我国的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的和平、促进世界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的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
(2)和平和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我国坚定的走和平崛起和和平发展道路,符合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当今世界的主题的两大主题;符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3)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国坚定的走和平崛起和平发展道路,有利于增加我国的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4)我国坚定的走和平崛起和平发展道路,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稳定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方法措施:
(1)我国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的发展。
(2)我国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我们必须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
(3)我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加强国际交往,推动经济的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特别要加强与爱好和平的国家的交往,壮大和平的力量;
(4)我国必须坚持“和平和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的基本观点,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六 运用国际社会和外交政策的有关知识,谈谈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1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上既享有权利,又履行义务,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世界各国应尽的义务;
2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国家间的利益相悖是国家产生冲突和摩擦的根源。世界各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个问题上存在共同的利益,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承担节能减排义务的问题存在利益的冲突。
3和平和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解决和平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原因、宗旨、基本立场;
5国家具有交流合作职能,世界各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个问题上进行交流合作;
七 运用国际社会和外交政策的有关知识,谈谈我国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
1 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原因、宗旨、基本准则;贸易保护主义违背宗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和平和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解决和平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我国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是一个主权国家外交活动的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国家间的利益相悖是国家产生冲突和摩擦的根源;
4我国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减少冲突和摩擦;
八 运用政治常识知识,谈谈为什么党和国家要做好“节能减排”的工作?
1国家
(1) 这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要做好“节能减排”的工作,有利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2)这是我国政府履行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具体要求。
(3)这是我国国家机关的性质.宗旨.组织和活动原则的必然要求。(我国国家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应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依法治国原则)
(4)这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5)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做好“节能减排”的工作,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中共
(1)这是由中共的地位、性质、宗旨、出发点和落脚点(三个先锋队和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决定的,做好“节能减排”的工作,有利于维护好人民利益。
(2)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具体要求。做好“节能减排”的工作,有利于中共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办事。
(3)这是中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表现,做好“节能减排”的工作有利于中共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4)这是中共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九 运用政治常识知识,谈谈我们怎样才能做好“节能减排”的工作?
1从政府的角度讲:
(1)政府要正确地履行经济、文化、社会职能和交流合作职能
①政府要正确地履行经济职能,通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做好“节能减排”的工作。
②政府要正确地履行文化职能,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企业和公民的节能环境意识,做好“节能减排”的工作。
③政府要正确地履行社会职能,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管,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④ 政府要正确地履行交流合作职能,在“节能减排”方面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借鉴国外“节能减排”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
(2)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要做到依法行政和科学、民主的决策,加强环保执法检查,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3)政府要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从公民个人角度讲:
(1)坚持在法律前一律平等的原则;任何公民破坏环境的行为都要承担责任。
(2)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在“节能减排”上,要自觉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增强公民的责任感,积极参加节能环保活动,使节能环保成为我们每个公民的应尽义务。
(3)坚持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原则,积极参与节能环保活动,建设生态文明。
3从中共的角度讲:
(1)中共要坚持政治领导,要科学地制定出节能减排方面的大政方针政策;
(2)中共要坚持科学、民主执政,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节能环保的规律,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制度来实现节能减排;中共要坚持依法执政,要领导节能减排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建设。
(3)中共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做好“节能减排”的工作。
(4)中共要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国家机关怎样节能减排?
1国家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节能减排方面的法律法规;
2国家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加强环保执法检查,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3国家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 公平司法,依法打击节能减排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
4 国家机关要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单元 文化和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一 文化的科学含义
1科学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1)文化现象的实质是精神现象;
(2)文化范围(组成):
①意识形态性质: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宗教、哲学;(阶级性)
②非意识形态性质: 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
(3)分类:
①广义: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②狭义: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
(4)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实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 特点
(1)从文化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创造的,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实践的产物,
(2)从文化和个人的关系来看: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加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从物质载体和精神文化产品的关系来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 文化的形式
(1)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
(2)动态形式(文化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和积累的过程;
二 文化和文明区别和联系
1区别
(1)文化是相对于自然而言的;文明是相对于野蛮、无知、愚昧而言的;
(2)文化侧重于人类活动的整个过程,活动的方式及其活动的手段;文明侧重于人类活动的成果;
(3)文化既包括积极成果,也包括消极成果;文明仅指的人类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
2 联系
(1)文化发展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一个社会的文化越进步,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就越高。
(2)人类社会文化的进步是通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而表现出来的。
三 文化的(四大)作用
1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先进的、健康的、优秀的文化对一个社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2)落后的、反动的、腐朽的文化对一个社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巨大的阻碍作用
2文化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1)先进的、健康的、优秀的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2)落后的、反动的、腐朽的文化会把人引向歧途,引向违反犯罪的深渊;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原理
(1)相互影响
①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社会的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第一,经济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文化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同时、同步进行的;
第二,文化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② 一定社会的文化又反作用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重大影响。
第一,先进的、健康的、优秀的文化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落后的、反动的、腐朽的文化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有巨大的阻碍作用;
(2)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的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注意:文化不可能起决定性、根本性、基础性的作用;文化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4 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1)地位和作用:
①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谁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2)方法措施:把文化建设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的战略位置上,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提高整个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激发整个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增强文化软实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六 文化对人影响途径、表现和特点
1 途径:文化对人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氛围),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
(1)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第一,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深度和广度;
第二,影响人们实践目标的确立和行为的选择;
第三,影响人们思维方式的形成;
(3)文化影响人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三观是文化素养的根本标志和核心;
3特点
(1)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是无形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润物细无声,是静悄悄的),不具有强制的 。
① 所谓无形是指有些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谓非强制性是指有些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一种自发行为。
例如: “随风飘入夜,润物细无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②人们对文化的选择具有主动性自觉性,人们接受健康向上文化的影影响,往往是自觉地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2)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① 所谓深主要是指文化对人们影响的程度而言;所谓远主要是指文化对人们影响的范围而言;所谓持久主要是指文化对人们影响的时间而言;
例如: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中国古代的孔孟思想到现在还一向着人们的生活和价值选择;
② 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持久深远,并不是说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三观是一成不变的。
③ 三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它们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的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
七 优秀的文化塑造优秀的人生
1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精神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空前繁荣,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的更新,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效率和民主法制大大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2 优秀的文化作品能够提供精神动力;
优秀的文化作品,总能以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的生活。
3 优秀的文化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创造的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改善;社会的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个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 优秀的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精神食粮,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八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原因?(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原因?)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先进的文化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经济的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在当今世界的国际竞争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人们的丰富精神世界; 为人们提供精神动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利于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提高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利于不断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构建和谐的文化环境,抵制腐朽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第二单元 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 世界文化多样性
1含义:世界文化是有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组成,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在内容和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就形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地位: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例如:
(1)就世界范围而言,有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之分;
(2)就我国而言,有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滇黔文化等各局特色的地方文化;
(3)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3表现
(1)民族节日
①含义: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②意义: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例如:中国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火把节、泼水节;西方的圣诞节,阿拉伯国家的开斋节;
(2) 民族文化遗产
例如:中国的故宫、长城、敦煌莫高窟、秦始皇兵马俑;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雅典神庙;印度的泰姬陵;
①意义: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②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去确立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不同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第三 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自然遗产;
4 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1)共性:世界各个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共性,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性。
(2)个性:各个民族间在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地理的等多种因素上是各具特点,又决定各个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
(3)文化是民族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个性的文化;文化又是世界的,各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
5 对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态度、原则、意义
(1)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例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2)原则 :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必须尊重各个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3)意义
①这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
②这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二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 文化传播: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的社会交往活动。
2 文化交流传播的途径:
(1)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2)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3)教育是文化交流直接的重要途径;
(4)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政治经济文化,都可以成为文文化交流的途径。
3文化交流传播的手段:传媒(文化传播的媒介)
(1)传媒发展的阶段: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
①印刷术出现之后,文化才被大量的传播和交流;
②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旧的传媒的消失,它们是并行存在的;
(2)大众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主要手段)
3文化交流传播的意义
(1)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2)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3)有利于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
(4)有利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4要求:我们既要欢迎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优秀的文化走向世界,做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使者,增强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三 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交流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和基础,各个民族在文化上的多样性为各个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借鉴学习提供了可能。
2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文化交流;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坚持各个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有利于促进各个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3 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交流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因此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四 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我们应该怎样做?
1 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要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渗透,反对用一种文化来同化另一种文化,共同促进各个民族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中外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我们既要欢迎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优秀的文化走向世界,做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使者,增强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对待中外文化交流的正确态度)
3要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为的优秀成果;
4要正确的对待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以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的分析外来文化,学习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5要坚持文化交流的正确方向,反对文化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和文化发展
五 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特点、影响、正确态度
1 传统文化含义: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 表现:
(1)传统习俗:春节放鞭炮、吃饺子、贴春联;元宵节放烟火、看花灯、吃元宵;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
(2)传统建筑:北京的四合院、寺庙建筑;
(3)传统文艺:中国的古典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针灸;
(4)传统思想: 中国的古代的大同思想、和谐思想;
3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和稳定性;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4影响(一分为二、全面观点):
(1)传统文化如果能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经济的变化,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就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2)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因循守旧,就会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例如:
①传统的生育观念:多子多富、重男轻女、传宗接代;
②传统祭祀方法:烧纸钱污染环境、容易引发火灾;
5我们对待传统文化正确态度
(1)要用一分为二、辩证的否定的观点来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批判的继承,辩证的否定,做到古为今用;对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承和发扬,对传统文化中符合不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的内容应该改造和剔除;
(2)要用发展的观点、创新的精神来对待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做到古为今用;
(3)要反对(全盘继承传统文化)的文化封闭主义和(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的民族虚无主义;
六 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是同一个过程
1文化继承并不是原封不动的继承传统文化,而是有所淘汰、有所发扬;
2文化发展是在文化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
3关系;
(1)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革除陈旧的、腐朽的文化,推陈出新,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2)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不断的推陈出新,我们就能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享用者;
七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会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
例如
(1)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我国近代的新文化运动;
(2)西欧中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18世纪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运动;
4教育在文化传承发展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5社会实践、文化创新也会影响文化的发展;
第五课 文化创新
八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1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文化创新;
举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现在流行翻拍经典,如翻拍三国、红楼梦、水浒传,这就是缺少文化创新精神的表现;
2 文化创新的基础、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实践是人类有意识 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自己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人们就不能做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举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①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出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的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②
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丰富的资源,准备充分的条件;
举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的深入发展,逐步形成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的主要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
3 文化创新的作用: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根本作用)
举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文化创新的成果,它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文化创新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文化水平;
4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目的、标准;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九 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文化创新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要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
2文化创新要正确的对待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待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批判的继承,辩证否定,要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古为今用);
3文化创新要正确的对待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 借鉴和融合,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我们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以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的分析外来文化,学习、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促进文化的创新,(洋为中用);
4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要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克服错误的倾向;要反对文化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1)文化封闭主义(文化守旧主义):一味的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接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的文化;
(2)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一味的推崇外来文化,从根本上否定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十 发展区域文化的方法措施
1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发展区域文化的根本途径;
2要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并要不断进行文化的创新,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3要正确的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我们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以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的分析外来文化,学习、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促进文化的创新(洋为中用);
4新要坚持先进的文化发展方向,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指导文化建设;要克服错误的倾向,要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要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辉煌成就
1基本特征:
(1)源远流长:
①动态上、时间上、轨迹上讲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②表现:汉字和史书典籍;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一脉相称;
(2)博大精深;
①静态上、内涵上上讲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②表现:独特性、民族性、区域性;
第一,独特性: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
第二,民族文化异彩纷呈;56个民族的文化在各具特点;
第三,区域文化各具特色;
例如: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
观点:中华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区域文化)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2中华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主要原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二 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
1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勤奋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
(1)核心是爱国主义,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的一面伟大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团结统一,主要是指各个民族团结统一;
(3)爱好和平,主要是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以和为贵,化干戈为玉帛,现在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的走和平发展道路;
(4)勤奋勇敢,主要是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
(5)自强不息,主要是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创业追求、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2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一个民族区别与其他民族的重要特征,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在不同时期,民族精神的表现不同)
(1)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主要表现为: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
(2)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主要表现为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4中华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1)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扎根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之中,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它担负着传承、传培和发展民族精神的使命;
(2)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三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
1必要性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这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的发展水平,而且还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质,而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这是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这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需要,这是防止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和分化的客观需要;
2重要作用:
(1)它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的精神纽带,
(2)它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3)它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四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方法措施:
1根本途径: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2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心骨);只有这样,才能在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又要继承和发扬我党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要正确的对待外来的思想文化,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 和“ 分化”“;
5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五 某省(地)运用当地文化资源丰富的现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的意义
1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为人们提供精神动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
3有利于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4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一 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新特点
1表现:
(1)许多文化产品以大多数人的口味为基础,以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为目标;
(2)许多文化产品具有强烈的商业性;
(3)借助现代生产和传播手段,一种文化产品能够在极端的时间内被人们迅速的认同和接受;
(4)许多文化产品的内容和形式变化很快,被称为文化快餐;
(5)许多文化产品的消费者跨越了年龄、性别、职业、地域的界限;
2原因:
(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的文化载体,快捷的传播工具,使文化产品的大批量、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和流通成为可能,也给大众传媒插上腾飞的翅膀;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人们在文化生活面前面临多种选择。
二 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喜:
(1)它能够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
(2)它可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3)它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人们迁移默化的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4)它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2忧:文化出现三俗化(庸俗化、低俗化、媚俗化)的倾向
(1)表现:有些部门,不顾社会效益,生产销售品味低下的文化产品;有些媒体单纯追求轰动效应,大搞新闻炒作,传播绯闻轶事;
(2)原因:由于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所导致的;
(3)方法措施(对策):
①国家要对文化市场加强监管,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
第一,国家要改造落后文化;依法取缔腐朽文化;
第二,国家要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弘扬主旋律;
第三,国家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
②文化企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增强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把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作为文化生产、经营的主要任务;
③个人:
第一,要提高自身的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树立正确的“三观”;
第二,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
三 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现阶段,人们对文化产品需求的的特点: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
2对策: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1)文化产品的类型和风格必须是多样的:必须是经典的和流行的;传统的和时尚的;高雅的和通俗的;严肃的和娱乐的文化产品;
(2)文化产品的性质必须是先进的、健康的、优秀的;
(3)文化产品的服务对象必须是大人民群众,能不断的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3社会主义大众文化: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反映人民群众利益和呼声的,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1)面向广大人民群众,这是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
(2)反映人民群众利益和呼声,这是大众文化的性质
(3)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这是大众文化的形式;
四 在文化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
1原因:现阶段,先进的、健康的、优秀的文化与落后的、腐朽的、反动的文化并存,落后的、腐朽的文化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
(1)落后文化: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和庸俗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落后文化主要通过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落后文化要通过科学教育,才能改造和剔除;
(2)腐朽文化: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必须依法取缔;
(3)在我国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
① 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的退出历史舞台;
②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冲击;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多种社会价值取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导致文化的多元性;
2方法措施
(1)从人民群众的角度看,人民群众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要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
(2)从国家的角度看,国家要弘扬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发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在人们文化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原因: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们文化生活中的发挥主导地位;
(3)国家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五 现阶段,我国既要弘扬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又要提倡文化的多样化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1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认清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文化是主流,它决定现阶段我国文化性质和发展方向;
2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是重要的矛盾分析的方法;我国既要弘扬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又要提倡文化的多样化所体现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第九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
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本要求、根本保证);
特点本质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基础源泉动力 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创造主体 人民群众;
中心环节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根本目标 培养四有新人,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根本方向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工作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满足人们群众的文化权益;
重要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六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的方法措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法措施)
1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文化建设领域的指导地位;要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中共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指导思想、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2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引领风尚;
3 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基础、源泉和动力;正确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文化创新)
4 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只有人民群众的参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七 中共肩负发展先进文化的重任
1 反对两种错误的观点:全盘西化和复古主义观点
2 中共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领导者;
3现阶段,我国先进文化的内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的内容具有时代性)
4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八 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基本内容:
(1)灵魂、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2)主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基础:社会主义的荣辱观;
2原因:
(1)它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
(2)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3)现阶段,面对文化的多样性的客观事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的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的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方法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巩固克思主义为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的用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引领风尚;
九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内容;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中心环节、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的建设(智力支持)
①发展教育事业
第一,原因: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第二,要求:
②发展科学事业
第一,原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进人类文明的革命性力量;
第二,要求:
③发展文化事业
第一,原因:它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
2根本目标: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3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措施:
(1)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地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2)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又有力的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的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要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4)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例如:文明村、文明户、青年志愿者服务;
(5)要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4 现阶段,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把文化建设区分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和经营性的文化产业
(1)公益性的文化事业:确保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要发挥财政的作用,国家要加以扶持;
(2)经营性的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的文化需求,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要遵循价值规律;
(3)体现的哲学道理:
①全面的观点;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树立群众的观点,走群众的路线;
④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第十课 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十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1原因:
(1)地位: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2)作用: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3)意义:有利于培养四有新人;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利于引导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方法措施
(1)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①核心:为人民服务;
②原则:集体主义;
③重点:增强诚信;
④基本要求:五爱;
⑤着力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对人民群众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
①内容:八荣八辱;
②地位:它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①面对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我们怎样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② 思想道德修养(德)和科学文化修养(才)的区别和联系
第一,区别
第二,联系 相互促进的关系,思想道德修养高,有利于促进科学文化修养的提高;科学文化修养高,有利于促进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
举例:德才兼备是人才,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无德无才是废品;科学文化修养高,思想道德修养不一定高,学术造假;思想道德修养高,科学文化修养不一定高;
3 要求(特点):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承接;
十一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先进的文化
1 先进的文化的判断标准:
主要看这种文化是否站在时代的前列,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2 原因:
(1)它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坚持中共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领导,中共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它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和时代精神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
1辩证唯物主义 (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及其运动变化发展规律)
(1)辩证唯物论 (它回答世界的本质问题,它是MX哲的基石)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②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2)唯物辩证法 (它回答世界的状态问题,它是MX哲的核心)
①联系观点、发展观点(总特征);
②矛盾观点(根本的观点);
③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律;
④辩证的否定;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它回答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它是MX哲的灵魂)
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②认识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
③真理的客观性(绝对的)、条件性和具体性(相对的);
④认识的有限性(相对的)和有无限性(绝对的);
2 历史唯物主义 (研究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运动变化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客观规律(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树立群众的观点、走群众路线;
(4)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在于创造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的方法措施;
(5)价值观的实质及其导向作用;
(6)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必须符合两个标准;①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②必须自觉的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上,维护最广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 哲学的含义
1 本质上讲: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1)世界观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世界观所涉及的问题,都是整个世界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如①世界的本质问题;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③世界是有限或是无限的,④有限和是无限的关系任何,⑤世界存在的状态,发展的动力、状态、方向是什么,⑥人类能不能认识世界和怎样认识世界 ⑦人类社会的本质是什么⑧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没有规律?如果有是什么,
(2)特点: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缺乏理论论证的;
(3)分类:根据对世界的本质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世界观分为: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心主义世界观;
2 特点上讲: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方法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根本的原则和方法;
(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3 产生上讲:哲学是对具体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1)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具体科学知识;
①自然科学知识;②社会科学知识;③思维科学知识;
(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哲学 具体科学
区
别
任务
揭示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共同的本质及其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揭示整个世界某一特定领域(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
作用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根本的方法;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的方法;
联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4分类
(1)按对世界本质问题的不同回答:可分为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
(2)按对世界状态问题的不同回答:可分辩证法的哲学和形而上学的哲学;
说明: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辩证法的哲学和形而上学的哲学;
(3)按科学性、革命性:可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非马克思主义哲学都不能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 真正的哲学(进步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概括和总结,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
6实践是哲学产生的基础(来源),也是哲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7 哲学具有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德国的古典哲学是资产阶级哲学;
三 哲学的作用(功能)
1对个人的作用:哲学能给人智慧、使人聪明,使人生活的更加美好;
2对具体科学的作用: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方法论指导;
3对社会的作用: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为社会变革做思想和舆论准备;
4 观点:哲学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根本的原则和方法;
第二课 百魺争流的思想
四 哲学的基本问题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物质和意识谁世界本质;
①唯物主义哲学;
②唯心主义哲学;
(2)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①可知论;
②不可知论;(休谟和康德)
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原因
(1)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遇到的基本问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要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这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决定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
五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
(一)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及其发展的三个阶段
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2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①缺点:
第一,把物质的具体形态(金、木、水、火、土)看作是世界本原;
第二,具有猜测性,缺乏科学论证;
第三,缺少辩证法思想;
②代表学说:
第一,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体现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的统一;
第二,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的“火说”;体现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的统一;
第三,古希腊泰勒斯的“水说”;
第四,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③代表人物:
第一,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战国)
第二,没有有形的物质,就没有精神、智慧; 王充(东汉)
第三,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范缜(南北朝)
第四,气者,理之依也; 王夫之(明)
(2)近代机械的(形而上学、不彻底的、半截子的)的唯物主义
①缺点:
第一,把原子看作是世界的本质;
第二,在社会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泥潭;
第三,缺少辩证法思想;
②代表人物:费尔巴哈、培根;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①代表人物:马克思 、恩格斯;
②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 唯心主义根本观点及其分类
1唯心主义根本观点:世界的本质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2唯心主义的分类
(1)主观唯心主义:
①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看做是世界的本质;认为整个世界和客观事物的存在都依赖人的主观精神;
②代表人物:
第一,“睁开眼睛花开,闭上眼睛花寂”,“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万物皆存呼吾心”“心学”; 王守仁(明)
第二,“存在即被感知” “物是观念的集合” “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悬崖”; 贝克莱(英)
第三,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陆九渊(宋)
第四,我思故我在;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尼采的唯意志论;
第五,“闭上眼睛就是天黑”;“意念移物”;“掩耳盗铃”“画饼充饥”;
(2)客观唯心主义
①观点:把客观的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做是世界的本质;认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是由上帝、神灵的决定的,一切宗教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②代表人物:
第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春秋)
第二,理者,气之依也;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事,先有此理;(程朱理学) 朱熹(宋)
第三,凡是由理性推理所认识的东西,都是永恒不变;
柏拉图(古希腊)
第四,绝对的精神或绝对理念是世界的本质; 黑格尔(德国)
3 一元论和二元论
(1)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质只有一个,要么是物质,要么是意识;
(2)二元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有二个,一个是物质,一个是意识;二元论最终滑向唯心主义泥潭;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六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1)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原因: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它正确的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正确的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作用:社会变革的先导
(1)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例如:文艺复兴运动的作用;
(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例如: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七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1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法国里昂工人运动 、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2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已经由“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进步,为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成为可能;
(1)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和植物学家施莱登创立细胞学说;证明自然界的联系性和统一性;
(2)德国物理学家迈耳和英国物理学家提出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证明物质运动的客观性 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新;
(3)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说明整个生物界处于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中,也说明生物进化的原因在于自然界本身。
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恩批判地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八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和根本任务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社会观的有机统一;
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还从实践出发来认识社会,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把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从而实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社会观的有机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①MX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哲学,是因为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的观点了,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②MX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哲学,是因为它是改造世界的科学,它指导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事业,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本质的特征;
3根本任务:正确的认识世界,成功的改造世界;
九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1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现。
2 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集体智慧的结晶。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物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
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
(1)邓小平理论;
(2)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3)科学的发展观;
4 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5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它们是一脉相称的;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 世界的客观物质性
1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
(1)MX哲学自然观及其方法论:自然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是有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2)方法论意义: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时候,就要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按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办事,学会和自然界和谐相处。
(3) 唯心主义的自然观:神创论,认为自然界是神创造的;西方的上帝造人说,中国古代的盘古开天劈地,女娲造人说;
(4)举例分析:
①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②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③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④师法自然;
(5)注意几种说法
①人的意识活动可以影响自然的存在和发展;(正确)
②人的意识活动可以决定自然的存在和发展;(错误)
(6) 适用范围:
建设双型设会,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人类社会的客观物质性
(1)MX哲学的社会观及其方法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是有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原因: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具有客观性;它们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具有客观性,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生产力的三大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生产工具)是客观的;生产力发展是客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二,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的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任何分配)是客观的;生产关系变更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办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顺乎民心,合乎民意。
(3)唯心主义的社会观
①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少数杰出人物的意志、愿望决定的,认为“英雄创造了历史”,盲目夸大了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盲目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②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上帝、神灵的意志决定的,上帝、神灵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决定着人间的吉凶祸福;
3 物质:MX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叫做物质;
(1)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自然界的的一切具体物质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共同具有唯一的特性----客观实在性,意识没有客观实在性,意识依赖于物质)
(2)物质的属性
①运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可知性:(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可以被认识,不存在不能被认识事物,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任何事物都具有被认识的属性)
③永恒性:(物质是无生无灭的)
④无限性:
(3)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物质 物质的具体形态
区
别
客观实在性 它是物质的具体表现,不仅具有客观实在性,还有自己的个性
物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 物质的具体形态可以被人创造、改变和消灭;
体现世界的统一性 体现世界的多样性
联
系
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而万事万物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4)物质的具体形态
①自然界:
第一,无机界
宏观天体:日月星辰、山川河流;
微观粒子:电子、中子、质子、离子、原子、反物质 、各种场波(电场、磁场、电波、机械波);
第二,有机界:各种生物、微生物;
② 人类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国家、政权、政党、阶级斗争、规律;
二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的)
1原理内容: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例如:
①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
②原子 离子是化学运动的载体;
③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
④人脑是思维运动和精神运动的载体;
2反对两种错误的观点:
(1)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
例如:刻舟求剑;
(2)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物质)
例如:
①慧能和尚仁者心动:
②英国哲学家毕尔生:“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③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三 运动和静止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1)含义不同
第一,运动的含义: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第二,静止有两层含义:一是事物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事物的性质在一定时期或一定阶段内基本保持不变;
(2)性质不同
第一,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第二,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体;
3 反对两种错误的观点:
(1)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2)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的静止,是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不可知论;
4举例分析:
(1)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沧海变桑田;(运动观点)
(2)士别三日得刮目相看;(运动观点)
(2)子在川上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运动观点)
(3)人一生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中;(运动观点)
(4)人一生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中;(否认相对的静止)
(5)地震、火山爆发体现地壳是运动变化的;
四 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
(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特点:
①具有客观性,是客观联系,而不是主观联系;
例如:喜鹊报喜、乌鸦叫丧;66大顺,见8就发;
算命、占卜、看手相、相面;
对着流星许个心愿,就会梦想成真;
宗教的因果报应;
②具有本质性,是本质联系,而不是现象联系;
例如:
规律(本质联系) 规律发挥作用的现象(现象联系)
万有引力规律: ①苹果落地;②水往低处流;
③太阳东升西落;
④一年有四季四季有春、夏、秋、冬的变化;
遗传和变异规律 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就会打洞;
价值规律 ①价格时涨、时落,时高、时低;
②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①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
②先进的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生产关系;
③具有必然性,是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
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守株逮兔;瞎猫碰见死耗子;
(3)规律和规则的区别和联系
①区别
第一,含义不同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则是人们制订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和章程;
第二,性质不同
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被发明、创造、修改、制订、废除、消灭;
规则具有主观性,可以被发明、创造、修改、制订、废除、消灭;
②联系:一个合理的正确的规则是人们根据客观规律制订出来的,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2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是客观性的是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①它既不能被发明、创造,也不能被制订、修改、废除、消灭;②规律是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
(2)规律具有普遍性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领域都存在规律。
①自然界的规律:万有引力规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规律;遗传和变异规律;新陈代谢规律;生态平衡规律;
②人类社会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价值规律;阶级斗争规律;
③人的思维规律: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再实践到再认识…;
遗忘规律;
(3)方法论: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五 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规律具有客观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达到预期的目的;否则,就会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事与愿违;
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3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与时俱进;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革命的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要反对两种错误的观点:
(1)片面强调(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视客观规律的唯心主义的观点;
(2)片面强调(夸大)客观规律,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5适用范围: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遵循环保规律和生态平衡规律;
(2)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要遵循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
(3)中共科学执政,要按三大规律办事;
(4)预测、天气预报①要按规律办事;②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③联系的多样性;
六 下列成语、俗语、名言警句体现的哲学道理
1 基润而雨、月晕而风;
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3花开花落各有时;
这体现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1科学执政、科学发展、科学训练、科学种田;
2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顺水推舟、顺风行船;
3从天而颂之,孰于制天命而用之;
4兴建三峡工程和青藏铁路;国家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国家实施探月工程;
5花开花落随人愿,春来春去不相干;(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这体现发挥人主观能动性,按客观规律办事;
1 拔苗助长、苗死田荒;
2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4竭泽而渔、杀鸡取卵;
这体现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七 意识的本质
1产生(起源):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本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意识现象: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草案、方案、规则、规划、规章、制度、文学、艺术、科学、宗教、神话传说;治国理念方略;
(1)内容来源:物质或客观存在的事物;(①意识不是人脑自生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②主观的东西只能来源于客观,主观的东西不能来源于主观;③主观是客观的产物,主观不是主观的产物,客观不是主观的产物;)
举例分析:
①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
②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③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
④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菜根谭)
⑤艺术创作来源于作者的主观想象(灵感、激情); (错误)
(2)产生的生理器官(基础):人脑(人脑不是仓库,而是一个加工厂,进入人脑的感性材料经过人脑加工之后,就产生意识);
(3)产生社会基础:生产实践;
客观事物 实践 人的感觉器官 传输
人脑的记忆和处理 产生 意识
(4)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5)意识对物质(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主体创造性),而不是像镜子那样直观、机械的反映客观事物;
举例分析:
①移情现象: 人喜则物喜,人悲则物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
②写作时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
③人生就像牙缸,你可以把它看成杯(悲)具,也可以把它看成洗(喜)具;
④一百个人看哈姆雷特,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⑤萧伯纳认为: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你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二是你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周国平认为:人生有两大喜事,一是你得到你心爱的东西;
(6)分类: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但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八 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特点: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①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人们先反映什么,后反映什么,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都是根据改造客观世界需要(实践的需要)有目的进行反映;
②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之前要制定蓝图、规划、和行动方案;
(1)意识活动具有主观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举例分析:
①移情现象: 人喜则物喜,人悲则物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
②写作时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
(3)意识活动的主观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4)意识不具随意性和客观(直接)现实性,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不能把观念上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实践具有客观现实性,实践可以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可以把观念上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2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
(1)人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人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不能直接作用客观事物,需要通过指导实践活动才能作用客观事物)
①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错误的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举例:
☆ 思想观念的作用;观念一变天地宽;
☆ 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指导;
☆ (党和国家制定的)大政、方针、政策的作用(意义);
☆ 文化的作用;
☆ 民族精神的意义;
☆ 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的作用;
☆ 校规、校训的意义;
(3)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荡击水三千里;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失望、丧失斗志。
九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含义: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的出发点;
(2)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是”就是事物内部的规律性,“求”就是去探索研究。做事情要尊重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到事物固有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原因:
(1)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决定意识;
(2)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
(3)这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制订和执行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具体要求:
(1)我们要坚持从一切实际出发,就必须从全面的、发展的、具体的、联系的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使我们的主观认识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同时必须反对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
(2)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坚持用了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革命的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论,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 无所作为形而上学的观点。
(4)我们要反对弄虚作假,数字造假,政绩造假,发布虚假的信息;
5 判断依据:
(1)主体根据…实际条件(情况),制定(采取)…的方法、措施;
(2)(党和国家)依据…形势的变化,制定(采取)…的方针、政策;
(3)(企业)依据市场的需要(变化),做出…的决定(决策);
(4)主体根据…客观实际(现状),制定(采取)…的方法措施;
十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物质;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指导实践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 例如:
(1)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精神,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精神;
(2)在改革开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诞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促进了改革开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不断前进;
(3)望梅可以止渴,但画饼不能充饥;
4适用范围:
用来论述党和国家制定和执行大政、方针、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例如:党中央和国务院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决定今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十一 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1)实践主体:人;
(2)实践对象:客观世界;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的活动,它可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的存在。
(4)实践的后果: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
(5)并不是人的所有活动都是实践活动,人的活动分为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精神活动)。
例如:种花和赏花;
2特点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体现唯物主义观点)
①实践的三大要素是客观的: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的手段;
②实践活动受客观事物及其客观规律的制约;
(2)实践有意识、有目的的主观能动性活动;(体现辩证法的观点)
①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中,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原本没有的新的物质生产和生活资料;
②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们能够创造出新的结构和社会关系;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体现发展的观点)
①实践的主体、内容、规模和水平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③实践的活动是遵循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3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人类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最早的实践活动,是其他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提高生产力);
(2)变革社会的实践;(改造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①革命和改革,国家法律制度、大政方针的制订和实施;
②在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3)科学实验: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试验活动,它包括自然科学实验和社会科学实验,对社会发展起杠杆作用;
十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②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实践;
③人们获取认识的途径有两个;
第一,参加实践获取直接经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第二,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获取间接经验;秀才不出门就知天下事,秀才获取是间接经验;
举例分析:
★要知道西红柿是否能食用,需要亲口尝一尝;
★要学会游泳的本领,就需要中流击水;
★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
★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实践的发展为认识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和要求;
②实践的发展为认识提供新的工具,这些认识工具延伸人类的认识器官,提高认识能力;
③随着实践的发展,不仅改造客观世界,而且改造主观世界,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①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②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举例分析:
★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精通知识的目的完全在于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知为应用,造烛为照明;
③对待知识的两种态度,第一,为了夸夸其谈,哗众取宠;第二,为了指导实践;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①原因: 实践是主观见之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联系主观认识,另一方面联系着客观事物,当我们用主观认识去指导实践,如果能获得成功,那这种认识就是正确,否则,这种主观认识就是错误的;
②观点:主观的东西不能靠主观去检验,只能靠客观去检验;
举例分析:
★历史证明中日两国世代友好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实践证明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正确的;
★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人民、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不看广告,看什么,看疗效;
十三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原理内容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标准;
(2)认识反作用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能够促进实践活动的发展;错误认识的指导实践则会阻碍实践活动的发展。
2方法论意义:①坚持实践的观点;②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3适用范围: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诞生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必将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十四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含义及其属性
(1)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属性
①根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第一,真理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
②具体性和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具体事物特定的运动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因此真理并不是永恒不变的;
举例分析:
在平面内,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在凸面内,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于180°;
在凹面内,三角形的内角和小于180°;
③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
第一:真理绝对性是指真理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这是绝对性;
第二:真理相对性是指真理具有具体性和条件性,这是相对性;
2产生真理和紐误的原因:
(1)客观原因,主要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实践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的制约;
(2)主观原因:
第一,人们的立场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
举例分析: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一年一度秋风紧,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黄都。
☆ 美国攻打伊拉克,英国、日本表示支持;中国、俄罗斯表示反对。
☆ 一百个人看哈利波特,就有一百个哈利波特;
☆ 桌子放半瓶酒,乐观主义者会说:“感谢上帝,还有半瓶”;悲观主义者会说“真倒霉,怎么才剩下半瓶酒”;
第二,三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
☆ 对于义务劳动,有的人表示支持,亲自参与;有的人不屑一顾。
第三,人们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
3真理和谬论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 对立
①含义不同:第一,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第二,谬论是标志主观同客观不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
②真理和谬论是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的,真理总是在战胜谬论的斗争中不断的发展的;
(2) 统一:真理和谬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理适用是有条件的和范围的,超过了真理的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变成谬论;
十五 追求真理是一个反复曲折、永无止境的过程
1认识具有有限性、反复性(认识的过程)(相对的)
(1)表现: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再实践到再认识…,人类不能一次就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穷尽真理,需要不断的反复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原因:
①从认识主体角度;人的认识能力和水平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的认识能力和水平是有限的;
第一,客观因素: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关键是受实践所能达到深度和广度的制约,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第二,主观因素:受观念、方法、价值选择等因素的制约;
②从认识对象(客体)角度;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发展趋势)(绝对的)
(1)表现: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不能停止认识的脚步;
(2)原因:
①从认识对象(客体)的角度:客观世界是无限变化的,在深度和广度上具有无限性;
②从认识主体的角度:人的认识能力和水平是不断提高,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具有延续性;
③从认识基础的角度:人的实践能力和水平是不断提高,具有无限的发展性,实践是没有止境;。
3认识的上升性: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过程,而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举例:
(1)最初:认为健康是身体健康,没有疾病;
(2)后来:认为健康不仅是身体健康,还有心理健康;
(3)现在:认为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包括心理健康,还包括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4方法论: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实践,要勇于创新,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在实践中发展真理;(真理要在发展中不断的超越自身,但那些在实践中发现的、并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是不会被推翻的)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之间各部分、各要素、各个环节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1)联系包括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2)特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可变性;
(3)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联系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2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1)表现:
①事物内部之间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的;
②一事物和他周围四面八方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第一:横的联系(空间上的联系)一事物和他周围四面八方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周围四面八方的事物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第二:纵的联系(时间上的联系)昨天、今天、明天;过去、现在、未来。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是相互联系的。
例如:
☆ 蝴蝶效应;
☆ 近水露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 竹外桃花两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一燕之春、一叶知秋;
☆ 经济的全球化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
☆ 经济、资源、环境、人口是相互联系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
☆ 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是相互联系的,在发展经济的时候,要做到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观点:①联系的普遍性是无条件的、是绝对的;但谁和谁的具体联系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②联系的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因为任何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反对用孤立的观点;
举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断章取义;
(3)判断依据:
①有利于(不利于)…;
②会促进…;
③会带动…;
④会引起…;
⑤会影响到…;
⑥会制约到…;
⑦…离不开…;
3联系的客观性
(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移人的意志为转移,
(2)事物的联系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①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之前就有;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二者都是客观的。
(3)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把握事物的固有联系,反对主观随意性,反对主观主义(唯心主义),反对诡辩论;(抓住事物表面向上之处,主观臆造联系)
举例分析:
☆ 66大顺、见8就发;西方人对13的数字感到不吉利;
☆ 喜鹊报喜、乌鸦叫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 对着流星许个心愿就会梦想成真;
(4)联系具有客观性,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条件,建立一个新的具体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
(1)表现: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现象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2)意义:
①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
②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注重主观条件,既注重内部条件,又要关注外部条件;既注重有利条件,又要注重不利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 用联系观点看问题
1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相互区别
①含义不同:
第一,整体是事物的全局(静)和发展的全过程(动);
第二,部分是事物的局部(静)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动);
举例:
☆ 国家是整体,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是部分;
☆ 人类社会是整体,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部分;
☆ 人的一生是整体,婴幼儿时期、青少年时期、青壮年时期和老年时期是部分;
②地位、作用不同:
第一,整体处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部分;
第二,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要服从整体;
③功能不同:
第一,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第二,当各个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1﹢1﹥2)
第三,当各个部分以不合理、无序的结构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1﹢1﹤2)
举例:
☆ 钟表是由各个零件组成的,但各个各个零件不具有钟表计时的功能;
☆ 田忌赛马;
☆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①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也离不开整体;
②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整体影响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性的部分会对整体功能起决定性的影响;
③整体和部分相互转化;
举例:
☆ 国破则家亡;覆巢之下没有完卵;
☆ 一招不慎,全盘皆输;
☆ 牵一发而动全身;
☆ 细节决定成败;
☆ 100-1 =0 ;(管理学定律)
☆ 木桶原理;
(3)方法论意义;
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使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②重视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来推动整体的发展;
(4)举例分析:我国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哲学依据?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
②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③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1)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2)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性;
2具体要求:
(1)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又要注意系统内部各个要素在结构上的有序性和优化性;因为只有当各个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才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2)要求我们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一 发展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1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自然界的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的发展过程;
2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经历了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
3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人们的事物的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
二 发展的实质是指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举例:
☆ 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使经济的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 由“贴牌生产”到“造牌运动”,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芳林新叶崔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MP3:音频;
MP4:音频、视频;
MP5:音频、视频、电视;
MP6:音频、视频、电视、上网;
(1)发展、创新观点;
(2)辨证否定观点;
1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区别和联系
(1)联系:都说明事物不是静止的僵化的,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2)区别:
①含义不同
第一,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第二,变化是侧重于事物在数量、大小、规模和程度上的变化;它包括上升的、前进的变化和下降的、后退的变化;
第三,发展是指事物上升的、前进的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②属性不同:
第一,运动和变化都没有解释了事物运动变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第二,发展解释了事物运动变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2判断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根本标准:一看它是否符合事物的发展趋势,是否符合客观规律,二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1)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
(2)旧事物是指违背客观规律,与客观规律背到而驰,日趋消亡的事物;
(3)新事物是对旧事物辩证的否定,批判的继承,新事物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地、合理的因素,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腐朽的、过时的因素,并且增添了旧事物根本没有的富有生命力的新东西,新事物比旧事物优越。
三事物的发展原因: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1内因和外因含义
(1)内因:事物的内部联系,内部矛盾;
(2)外因:事物的外部联系,外部矛盾;
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1)事物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内因,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举例:
☆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酒香不怕巷子深;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壮大,有些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破产倒闭;
☆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镞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同样的教室做,同样的老师教,但每一次考试的成绩却有好有坏;
(2)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和延缓的作用;
举例:
☆ 种瓜得瓜,但瓜的大小、形状、品质受到阳光、空气、土壤、水分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酒香也怕巷子深;严师出高徒;
☆ 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
☆ 同样一茬庄稼,风调雨顺,则五谷丰登;遇到自然灾害则颗粒不收;
☆ 同样一个病人,如遇到一个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医术,有可能妙手回春起死回升,如遇到一个庸医,有可能命丧黄泉,一命呜呼;
(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举例:
☆ 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
☆ 鲇鱼效应,引入竞争机制;
☆ 机遇是外因;但能否抓住机遇是关键是内因,机遇总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3方法论意义: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举例:
(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处理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处理好输血和造血的关系;
(3)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处理好输血和造血的关系;
四 事物发展的状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 量变和质变含义:
(1)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程度和规模上的变化,是一种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事物的性质并没有改变;生活中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
(2)质变是指事物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转变成另一种质态;生活中看到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
★★★ 质变有两种情况:
①上升的、进步的质变,就是发展;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来实现,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②下降的、后退的质变,就是倒退;
2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1)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和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情况;
①事物在数量、程度和规模上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
举例:
☆ “一万小时定律”,指人要想在某一方面有所作为,要能坚持一万小时,相当于每天练习3小时,坚持十年;
☆ 青蛙效应;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破窗理论);
☆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毁身;
☆ 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绣花针;
☆ 积羽沉舟,群轻折轴;聚沙成塔、聚腋成裘;
☆ 一嘴吃不出个胖子来,减肥也要慢慢来;
☆ 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
②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能够引起质变;
举例:
☆ 田忌赛马;
☆ 化学中同素异形体 (金刚石和石墨);
☆ 同分异构体(酒精和甲醚);
(2)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的质变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有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的质变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3)反对两种错误的观点:
① 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这是急于求成的激变论,往往是欲速则不达,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
② 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否认发展,这是庸俗的进化论;陈独秀的右倾主义;
3 方法论意义;
(1)要重视量的积累,为事物的质变和发展创造条件,因为只有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举例:
☆ 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分阶段、按步骤的进行;
☆ 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礳刀之石,不见其减日有所损;
☆ 学习要注意积累,循速渐进,贵在坚持,要持之以恒;
☆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雕;
(2)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抓住机会,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发展和飞跃;因为发展是通过质变来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举例:
☆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 行百里者半九十;
☆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 机不可失,时不在来;
(3)当我们要保持事物性质不变时,要坚持适度的原则;因为把量变控制在一定限度和范围之内,事物的性质就不会发生变化;
举例:
☆ 发展经济要把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
☆ 厨师炒菜要把握火候,才能做到色、香、味俱佳;
☆ 美味不可多用;物极必反、过犹不及;
☆ 农民种田施肥要坚持适度、适量的原则;
☆ 医生给病人开药要坚持适度、适量的原则;
☆ 真理再向前迈进一步就变成谬论;
☆ 要防微杜渐,把矛盾和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把小事拖大,大事拖炸,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 “贪如火,不扑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要防微杜渐;
五 事物的发展趋势: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道路是曲折的)
1事物的发展总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前途是光明的)
(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任何事物都不能阻挡其发展;
(2)新事物比旧事物优越,因为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根本没有的富有生命力的新东西,因此,新事物比旧事物优越
(3)新事物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举例:
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2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是曲折的)
(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和接受,支持和拥护也需要一个过程;
(3)旧事物会千方百计的扼杀新事物,阻止新事物的发展壮大;
3 方法论意义:
(1)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的支持新事物的发展壮大,
(2)要认识到道路是曲折的,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的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接受挫折的考验;
举例:
☆ 阳关总在风雨后,风雨之后见彩虹;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名又一村;
☆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改革不是一首田园诗,总是伴随着痛苦和泪水;
☆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
六 辩证法发展的观点
1发展的普遍性,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3发展的原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4发展的状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5发展的趋势: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6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要求我们坚持创新的精神和革命批判的精神;
7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要把事物看作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2)要明确事物在变化发展中的阶段和地位,来决定我们的态度;(3)要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 联系、发展、矛盾三者的关系
1 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内部联系是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因,外部联系是外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因;
2 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 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二 对立统一律(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
1 矛盾的含义;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它是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1)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有条件的,相对的)
例如: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例如:
☆ 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最安全;
☆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反衬法)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安中有危、危中有安,所以要居安思危,有忧患意识;
☆ 没有平川,不显高山;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
☆ 多难兴帮,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然在进步中得到补偿;
☆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投之亡地而后存,置之死地而后生;
☆ 变废为宝,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 失败乃成功之母也;吃一堑,长一智;谦收益、满招损;
☆ 要把人口大国(劣势)变成人才强国(优势);
☆ 要把资源、区位的优势变成经济的优势;
☆ 物极贵则反贱,物极贱则反贵;
☆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 乐极生悲,物极必反;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2)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和趋势;(无条件的、绝对的)
例如:
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吸引和排斥;阴电和阳电;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进攻和防守;阶级对立和斗争;生产和消费;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好和坏;是和非;对和错;先进和落后;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哲学上辩证法上的“斗争和对立“和它们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3)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①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例如:
☆ 和生实物,同则不继;(同一性是和对立为前提的)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一球两制;
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例如:
☆ 事物是相比较而存在(同一性),相斗争而发展(斗争性);
2矛盾存在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即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
3 辩证法的矛盾与逻辑矛盾、日常生活的矛盾是不同的;
二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 原理内容: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1)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领域都存在矛盾;
(2)矛盾具有普遍性,是指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矛盾(内部矛盾),并不意味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2 方法论意义:
(1)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任何时候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例如:
☆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 你好、我好、大家好,遇到矛盾绕着走;
☆ 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
☆ 扁鹊见蔡桓公;
(2)坚持两分法(两点论、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反对一点论和片面的观点;
例如:
☆ 人民币的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有利、有弊;
☆ 经济的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 中国加入WTO有利、有弊;
☆ 市场经济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和弱点;
☆ 发展经济不能单纯的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而忽视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要做到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
☆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优点和缺点;
☆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民主政治建设,一手抓法制建设;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 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路:一手抓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的文化产业;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比翼双飞。
三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举例:万物莫不相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粒完全相同的沙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手掌;
1原理内容:
(1)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例如:
☆ 自然界有自然界的矛盾;同化和异化的矛盾;遗传和变异的矛盾;氧化和还原的矛盾;化合和分解的矛盾;
☆ 人类社会有人类社会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 人的思维领域有思维的矛盾;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矛盾;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矛盾;
(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特点,这些不同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阶段性;
例如:
☆ 人类社会在不同阶段主要矛盾是不同的;
☆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 儿童、青少年、青壮年、老年的性格各不相同;
☆ 歌德说: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
(3)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各有特殊性;
例如:
☆ 卖、买双方各有特点;
☆ 生产和消费各有特点;
观点:世界上的事物出现多样性、阶段性、差异性的内在原因在于事物本身所包含矛盾的特殊性;
2方法论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 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到结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意义:
①这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矛盾的的特殊性是一事物区别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只有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
例如:
☆ 水浒传的108个好汉性格、相貌特征、家庭出身、使用兵器各不相同;
☆ 红楼梦的金陵12钗,虽然都是贵族小姐,但的性格却不同;
☆ 北国草原的风光,江南的春色和秋江晚景,它们的景色特征是不同的;
②这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事物的矛盾特殊性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就不相同,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例如:
☆ 不同性质的物体着火,救火的方法是不同;
☆ 对症下药、治之以殊;量体裁衣;看菜吃饭;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入乡随俗;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心病还须心来医,解铃还须系铃人;
(3)要反对用一刀切、一风吹的方法解决矛盾;
例如:
☆ 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抱薪救火;火上浇油;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千城一面(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违背联系的普遍性;违背发展的观点、创新的观点);张冠李戴、生搬硬套;不问青红皂白、各打五十大板;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3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区别和联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区
别 哲学范
畴不同 辩证法; 唯物论;
原理
不同 ①矛盾的特殊性原理;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②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互关系原理;
侧重点
不同 侧重于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侧重于从客观存在的实事出发,提炼出正确的认识按客观规律办事;
联系 ①①二者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②二者都强调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依据;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表现和要求;
四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事物的共性和个性辨证关系原理)
例如:
☆ 哲学和具体科学、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 小岗村的改革和发展,就是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个缩影;
☆ 深圳的发展折射出中国改革、发展的进程;
☆ 要把中央的大政、方针、政策和地方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1共性和个性的含义
(1)共性是指同类事物在状态、属性、运动变化规律方面的具有的共同东西;它具有概括性的、抽象性的特点;
(2)个性是指同类事物中的不同事物在状态、属性、运动变化规律方面的具有不同的东西;它具有具体的、形象的特点;
2 原理内容:
(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连结,
①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例如:
☆ 人的共性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
☆ 三角形的共性存在于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具体的三角形身上;
☆ 马的共性存在于白马、黑马、黄马等具体的马身上;
☆ 水果的共性存在于苹果、香蕉、梨、桔子等身上;
②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体;
★★★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
☆ 在张三身上,既有人的共性,又有张三的个性;
☆ 在直角三角形身上,既有三角形的共性,又有直角三角形的个性;
☆ 在苹果身上,既有水果的共性,又有苹果的个性;
☆ 在白马身上,既有马的共性,又有白马的个性;
☆ 见微知著;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 窥一斑而知全豹;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
①范围扩大,普遍性转化为特殊性;
②范围缩小,特殊性转化为普遍性;
例如:
☆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对资本主义社会来说,是普遍性的东西,对整个人类社会来说,是特殊性的东西;
☆ 新陈代谢对生物界来说,是普遍性的东西,对整个自然界来说,是特殊性的东西;
3方法论意义:
(1)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要遵循由特殊到普遍性再到特殊的认知顺序;
(2)要掌握抓好典型示范的工作方法,先搞试点,总结经验,再推广的工作方法;(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解刨麻雀的工作方法)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4 说明:
(1)一般情况下它和“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连用;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属性和性质)不是多数和少数的关系(数量的多少),也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空间和时间);
五 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含义:
(1)主要矛盾:在复杂事物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和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2)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说明:
①前提条件:复杂事物中包含多个矛盾;
②主、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
③主、次要矛盾体现矛盾发展的特殊性和不平衡性;
2原理内容:
(1)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2)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①原有主要矛盾解决,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原有的主要矛盾并没有解决,但出现新的历史条件,原有的主要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原有的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3方法论意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办事情,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重点论)
例如:
☆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办事情要分清轻重缓急;
☆ 好钢要用到刀刃上,工作要做到点子上;
☆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
☆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抓住要矛盾)
☆ 抓了芝麻,丢了西瓜;买椟还珠;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抓住主要矛盾)
☆ 马特莱法则:该法则认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不应该面面俱到,而应该注重关键的人、关键的环节、关键的岗位、关键的项目,即以关键的20 %带动80%,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 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多个中心等于没有中心,重要+重要+重要+重要+ …===不重要;(均衡论)
(2)同时要统筹兼顾,恰当的处理好次要矛盾;(两点论)
例如:
☆ 红花好看也需要绿叶来陪衬;
☆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 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4主要矛盾的判断依据:
(1)以…为重点,以…为中心;
(2)重点是…;关键是…;中心环节是…;核心是…;
(3)主题是…;
(4)重中之重是…;
(5)把…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突出的位置、首要位置);
(6)优先发展的是…;重点发展的是…;
六 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1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含义:
(1)在一个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是矛盾主要方面;
(2)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说明:
①前提条件:简单事物,只有一个矛盾;
②主、次方面在事物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
③主、次方面体现矛盾发展的特殊性和不平衡性;
(3)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矛盾的次要方面影响着事物的性质;
例如:
一国两制 社会主义制度(主要方面,决定我国的国家性质);
资本主义制度;
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我国的经济制度性质);
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人生价值 社会价值:贡献(决定人生价值的大小);
自我价值:索取;
判断股份制的性质关键是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如果掌握在国家和集体的手中,明显具有公有制的性质;
2原理内容: 主、次方面相互排斥,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主、次方面发生变化了,事物的性质就变化了;
例如:
在常温状态下,玻璃是绝缘体,不导电,但如果对玻璃加热,玻璃就变成导体,导电;
3 方法论意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认清事物性质和发展方向;
(重点论)
(2)同时不能忽视支流,防止矛盾向不利的一方转化;(两点论)
4 主要方面的判断依据:
(1)事物的性质(本质)是…;
(2)事物的整体(全局、总体、主流)是…;
(3)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方向)是…;
(4)权衡利弊,两利相劝取其重,两害相劝取其轻;
5适用范围:
(1)在评价历史人物:①全面的观点,既有功绩(优点),又有局限性(不足);②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功和过谁是主流;
(2)评价我国经济运行状况:①全面的观点;②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3)评价具体事物要用到:①全面的观点;②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例如:兴建三峡工程有利、有弊;发展核电有利、有弊;互联网的发展有利、有弊;
七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原理:①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②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2含义:
(1)两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时候,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2)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时候,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关系: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重点谈两点(均衡论),离开两点谈重点(一点论),都是错误的,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4适用范围:
(1)在评价历史人物要用到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①全面的观点,既有功绩(优点),又有局限性(不足);②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功和过谁是主流;
(2)在评价我国经济运行状况的要要用到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①全面的观点;②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3)在评价具体事物要用到要用到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①全面的观点;②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例如:兴建三峡工程有利、有弊;发展核电有利、有弊;互联网的发展有利、有弊;
八 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的区别和联系
主要矛盾 主要方面
区
别 前提不同 复杂事物,包含多个矛盾 简单事物,只有一个矛盾
作用
不同 对事物发展起决定的作用 对事物的性质起决定性作用
方法论
不同 办事情,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要统筹兼顾,恰当的处理好次要矛盾; 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认清事物性质和发展方向;同时不能忽视支流,防止矛盾向不利的一方转化;
判断依
据不同 ①以…为重点,以…为中心;②重点是…;关键是…;中心环节是…;
③重中之重是…;
④把…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突出的位置);
⑤优先发展的是…;重点发展的是…; ①性质(本质)是…;
②整体(全局、主流、主体)是…;
③发展趋势(发展方向)是…;
④权衡利弊,两利相劝取其重,两害相劝取其轻;
联
系 ①二者都体现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都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现;②二者都是两点论中把握的重点;③主要矛盾也有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一 辩证法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1含义:事物自身的否定,既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自我的否定;(批判的继承)
举例: 生命本身就包含着死亡的因素;亦此亦彼,既是又不是;
2特点:
(1)辩证的否定观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2)辩证的否定观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收、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纵的联系)
3实质:它不是简单的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的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的内容,辩证的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4方法论意义: 要树立创新精神和革命的批判的精神
(1)创新精神的具体要求:
①要求我们树立创新的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②要尊重书本,要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书本和权威;
③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的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2)革命的批判的精神
①内容
第一;辩证法对现存事物肯定理解的同时又存在对现存事物否定的理解,既现存事物必然灭亡;
第二;辩证法认为每一种即成的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要从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第三;辩证法不会崇拜任何东西,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② 具体要求:
第一;要求我们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批判和发展;
第二;要求我们要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成说,敢于突破落后的思想;
第三;要求我们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5要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1)它认为否定是由外因引起的;
(2)认为肯定和否定绝对的割裂,主张要么肯定一切,主张要么否定一切;
举例:是就是,不是就是不是;非此既彼
二 创新的作用
1创新可以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创新可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更新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 创新可以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和社会制度的发展;
在实践基础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 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是我们坚持的治国治党之路
3创新可以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是人类的认识对象和范围日益广阔,是人类的思维性质和水平不断的更新和提高;
三 创新的哲学依据
1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实,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辩证法: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辨证的否定;
3认识论:认识是变化发展的,要深化认识、扩展认识、前移认识;
五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 举例 形而上学 举例
联系观点
孤立观点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断章取义;
发展观点 吐故纳新;推诚出新;革古鼎新;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
静止观点 因循守旧、抱残守缺
刻舟求剑、一成不变
天不变道亦不变
全面观点 ①现代化建设是全面的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②经济的发展要做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片面观点 ①好的一朵花,差的豆腐渣;②企业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③单纯的进行经济建设,忽视环境的保护、节源节约
承认矛盾
观点 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否认矛盾观点 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一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1)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人口、自然地理环境、最主要、最根本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包括风俗习惯、社会心理、政治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和哲学;
2原理内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举例: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性质;
例如:
第一,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决定个人主义价值观;
第二,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决定集体主义价值观;
②社会存在变化决定社会意识变化;
例如: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人们的主要观念是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封闭意识,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主要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开放意识;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①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②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举例:
☆ 思想观念的作用;观念一变天地宽;
☆ 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指导;
☆ (党和国家制定的)大政、方针、政策的作用(意义);
☆ 文化的作用;
☆ 民族精神的意义;
☆ 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的作用;
☆ 校规、校训的意义;
3方法论意义: 树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二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1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2表现:
(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突出表现);
(2)社会意识的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并不是完全同步的,社会意识可以超前于社会存在,也可以滞后社会存在;
举例:仓廪实不一定知礼节,衣食足不一定知荣辱;
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和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问题
区
别 地
位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心主义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作
用 对二者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对二者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联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领域的具体表现;
四 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客观规律、根本动力)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含义
①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劳动者是生产力中人的因素,是主导因素;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统称为生产资料,是生产力中物的因素;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②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的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任何,产品如何分配;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主要的,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其他两个方面;
(2)原理内容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一,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第二,生产力发展了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使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先进的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生产关系;
①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
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
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生产关系滞后和超前于生产力)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4)方法论:
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方面和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经济基础的规律)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含义
①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
②上层建筑: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原理内容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性质;
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②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
第一,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要求时,就会对经济基础巩固和发展起促进作用,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要求时,就会对经济基础巩固和发展起阻碍作用;
第二,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方法论:
要进行政治、文化体制改革,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使上层建筑更好为经济基础服务;
3 支配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经济基础发展的客观规律;
4 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①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们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
②主要矛盾:在社会发展的某一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起着领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它规定社会的性质,支配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人们应该首先加以解决的矛盾;
(2)联系: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社会的基本矛盾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规定人类发展的全过程,规定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则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表现;
举例: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它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表现;
五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 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发展的;但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2人类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人类社会是在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实践中实现发展的;
(1)革命(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里,解决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方式是:革命即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对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2)改革;
①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使先进的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生产关系,使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社会制度;商鞅变法;
②保持原有的生产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王安石变法、社会主义的改革;
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特点、解决的方式
(1)内容和特点:
①内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②特点:非对抗性质的矛盾;
(2)解决的方式:社会主义的改革;
①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②前提条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不变;
③内容: 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改变上层建筑中
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
例如:
☆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和分配制度改革),都是为了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都是为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
④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生经济基础的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⑤观点:改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
3 观点: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
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①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解决的方法是社会主义的改革;
②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决定我国社会的性质,支配社会的发展;解决的方法是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联系: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主要矛盾是基本矛盾的体现;
六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含义: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主体和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
2表现(原理)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的承担者,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创造人们吃、穿、住、行、用等必备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3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1)中共群众观点:
①地位:中共一切工作的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对人民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中共群众路线:
①地位:中共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②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和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4)中共群众路线所体现的哲学依据
①人民群众是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价值
七 价值和价值观
1哲学上的价值是指事物的属性对人的积极意义,事物的属性能满足人的某种(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1)谁对谁有价值?物对人有价值(客体对主体有价值);
(2)物为什么对人有价值?事物的属性能满足人的某种物质和精神需要;
(3)价值具有二重性;客体性和主体性,是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例如:
☆西红柿长熟了(没有价值判断);西红柿真好吃(做了价值判断);
☆苹果熟了,又大又红(没有价值判断);苹果真好吃(做了价值判断);
☆油菜花开了(没有价值判断);油菜花真好看(做了价值判断);
(4)哲学上的价值和具体科学的价值(如文学价值、史学价值、医学价值 )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2人生价值及其衡量的标准
(1)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
①社会价值:人生价值在于创造价值,既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贡献;标志;基础和源泉;主要方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贡献,在于创造价值;
②自我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索取;次要方面)
(2)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主要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做的贡献;对社会、对人民做的贡献越大,人生价值就越大;对社会、人民没有贡献,人生就没有价值,就没有意义;
3 实现人生价值的方法措施?
(1)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的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地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要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反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2)根本途径:要勇于实践,要在劳动和奉献创造价值;
①人只有在劳动和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能创造价值;
②人只有在劳动和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
③劳动和奉献社会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3)要正确的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在个人和社会统一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①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②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统一的;
第一,社会发展为每一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第二,社会发展需要每一个人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4)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否则英雄没有用武之地,不能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5)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一定的主观条件,在磨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百折不挠、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增强自己的才能;
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反对错误的价值观;
例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 价值观含义、实质及其作用
(1)含义: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来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的观点,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2)实质: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3)特点:多样性(差异性)、时代性、阶级性、相对的稳定性;
(4)作用:
①价值观对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第一,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评价,价值观不同对事物的认识、评价就不同;
例如:
☆ 对青年志愿者的义务劳动,有些人支持并积极参与,有些人反对,并且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第二,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选择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误的价值观,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②价值观对我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5)意义;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错误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5集体主义价值观是现阶段,我国人民正确的价值选择
(1)要把国家的、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和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的、集体的利益;
(2)要维护和尊重个人的正当利益,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
6正确价值观的判断标准及其导向作用
(1)判断标准
①客体标准:必须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主体标准:必须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导向作用:
①正确价值观对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积极地导向作用;
②正确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的正确导向作用;
(3)方法论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八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
1含义:人们既要对客观事物的客观状况及其本质、属性、发展规律作出判断,又要对客观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成为价值选择;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2实质:属于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3特点:
(1)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时代对同一事物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阶级性,不同阶级对同一事物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不同的;
(3)具有差异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
4影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因素
(1)根本因素:生产实践;
(2)人们的阶级立场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不同;
(3)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不同;
(4)人们的立场、价值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不同;
5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两个标准
(1)要自觉地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要自觉地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目标,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献身人民的事业,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就是最大多数人的利益;)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