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解放军文职 > 文职政策 > 笔试真题

2017年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德育过程规律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6-06-28 11:02:22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它是教育者帮助受教育者解决品德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的过程。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决定德育本质的特殊矛盾。除此之外,德育过程还包括一系列复杂的矛盾,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德育内容的矛盾,教育者与德育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的矛盾,受教育者与德育方法的矛盾等。德育过程的规律就是德育过程基本矛盾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联系。

一般来讲,德育过程有以下几大规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又是由思想道德的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的,所以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知,即思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政治观、法纪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它是人们形成和发展自身品德的认识基础。情,即思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某种思想和行为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品德或某种事物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它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是人们品德发展的动力,它能推动思想道德认识转化为思想道德行为,发展为思想道德信念。意,即思想道德意志,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自觉能动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克服种种困难,实现既定的思想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克服内外困难,排除各种干扰和障碍,使决定采取的行为顽强地坚持下去,直到实现目标。行,即思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思想道德认识或思想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道德行为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

知、情、意、行四要素的相互关系。品德结构中的知、情、意、行等四要素是相互区别的,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作用,是相对独立的,同时,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的,缺一不可。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个体品德的发展。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情意起着调节促进作用。在此意义上,德育过程可以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德育过程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全面重视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素质的培养。在具体德育过程中,既要注意德育过程的全面性,又要注意多开端性、针对性。

2)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思想道德活动过程

儿童的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社会活动,尤其是德育活动,是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源泉和基础。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有家庭的、社会的,也有学校教育的,德育过程具有社会性、复杂性。由于学校教育在学生的品德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决定着他们的发展方向,因而德育过程又具有可控制性。

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无论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多么复杂,影响多么巨大,它们必须通过学生的内部思想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可见,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具有能动性。青少年儿童在接受社会和教育影响的活动中,不仅是被影响、被教育的对象,而且是能动地吸取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主体。因为他们逐渐地具有自己的生活经验、价值观念和思想倾向。外部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活动,才能被他们所理解、选择和吸取,成为他们自己的观点。这样社会影响才能转化为学生个人的品德。可见,在德育活动过程中,学生是能动地吸取教育影响的。德育活动是促进外界的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外部的教育影响要能比较顺利地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德,不可能仅仅通过端坐静听教师的思想道德说教来完成,只能在学生与外界社会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实现。因为符合教育目的和青少年儿童特点的各种教育活动,能激发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与追求,形成相应的品德,发展一定的道德能力。

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既要组织、指导学生外显的实际活动,又要组织指导学生在思想情感上进行的内部心理活动,使两者联系起来,相互促进。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的品德能动地得到发展。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

德育过程具有一系列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斗争、转化与发展推动了德育过程的进展,推动了青少年儿童品德的成长。因此,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各种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矛盾,使它向积极方面转化,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品德。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思想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而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引起学生新的思想道德需要与学生原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解决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必须通过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的解决而实现。因此,教师必须注意采取教育措施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产生与积极转化。

正确认识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并促进其积极转化。解决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落实在学生品德上,必须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正确解决三种性质不同的矛盾。对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才能推动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使学生的品德得到发展。

认识性质的矛盾。这是由于学生缺乏思想道德知识、经验而呈现出认识上的差距或产生的错误思想、行为与思想道德要求的矛盾。在这种矛盾中学生常常是“有错不知错”。解决这种矛盾,需要向他们反复讲解道德规范,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和认识水平。能力性质的矛盾。这是由于青少年儿童思想道德能力不强,未能履行思想道德要求而出差错产生的矛盾。在这种矛盾中,学生常常是“犯错不自觉”。对于这种矛盾,必须引导学生注意总结生活经验和加强思想道德的实际锻炼,通过提高他们自我控制的思想道德修养能力来解决。

思想性质的矛盾。这是由于学生沾染上或已形成某些不良的思想与习气,因而不能遵循或根本不愿意遵循思想道德规范犯了错误而产生的矛盾。在这种矛盾中,学生往往是“知错也犯错”。对于这种矛盾要做深人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认识自己思想与行为上的问题与错误的性质、严重程度与危害性,使他们积极而认真地进行思想斗争、自我反省,找出错误根源,悔悟自新,并督促他们努力改正错误,这样才能解决矛盾。

采取恰当措施,努力调节学生品德的外部矛盾。学校德育过程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因而,为了解决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还需要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外部矛盾,以加强对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影响的力量。

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主要指学校德育的要求同社会、家庭等对学生的影响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此外,还有一种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这就是学校内部的行政领导人、教师、班主任、团队干部以及职工之间对学生的教育要求不一致或不连贯、不衔接而产生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发展必定分散、削弱与内耗了学校内部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力量,并使学生无所适从,甚至可能造成学生因人行事,或被学生利用以之作为未能履行思想道德要求的借口。

以上三种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各不相同,必须采取不同的措施,区别对待,正确解决。对于前两种矛盾,要注意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总之,德育过程中的各种内部和外部矛盾的相互作用是十分复杂的。教师必须全面、深人地研究问题、分析矛盾,弄清矛盾的情况、性质与产生的根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正确的方法,促进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化消极为积极,确保学生的品德按教育者要求的方向发展。

(4)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师培养和塑造学生品德的过程。教师在学生品德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必须认真地积极主动地做好德育工作,努力塑造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但是,德育目标的实现,德育任务的完成,德育过程的进行,仅有教师单方面的活动是不可能的,它需要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支持与配合,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想道德认识和思想道德实践,进行自我品德塑造和培养。在德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思想道德活动,培养他们的知、情、意、行,促进他们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都有赖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

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他决定着学生品德发展的方向。学生将形成什么样的品德,关键在教师,在于教师对学生怎样进行培养和塑造。因为教师闻道在先,知识经验和生活阅历都比学生丰富,认识理解能力、识别辨别能力都比较强,他们掌握了德育的目的、任务、内容和要求,掌握了一定的德育理论和方法,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学生是德育活动的主体,在德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在德育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影响、家庭的教育影响、社会环境的作用等都只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外因,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条件,学生的思想内部矛盾斗争才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内因,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和实践活动,才是学生品德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随着学生年龄和才能的增长,他们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及其在德育上的主要体现― 自我教育能力,在他们个人自身品德的发展与提高上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自我教育能力与自我教育联系紧密。自我教育能力产生发展于自我教育活动过程中,同时,它又是进行自我教育活动的条件。自我教育与教育不同,是学生个人自己教育自己的活动,它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想矛盾斗争和行为控制,使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战胜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所以,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也就是学生个人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所构成。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自我调控能力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觉调节控制自己思想与行为的能力。它是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机制。

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与提高学生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德育才能进行得更顺利、更有效。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又是学生品德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把学生从缺乏思想道德经验与能力,依赖性较强的孩子逐步培养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能独立自主地待人接物的社会成员,成为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既是德育的任务,也是德育的目的。

德育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根据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儿童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过程大致是从自我为中心发展到“他律”,再从“他律”发展到“自律”。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和尊重儿童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发展的规律,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计划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以便在德育过程中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培养自身品德中的主体作用。

(5)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要经过长期的教育、反复的培养,逐步提高的过程。这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的特点。

从学生主观世界来看,中小学生大都是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阶段的青少年儿童,他们生活阅历非常有限,知识经验相对贫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辨别能力较差,很容易受不良思想意识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使他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出现反复和曲折,影响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当然,我国的中小学生,在社会主义社会和教育的影响下,大都追求正义、进步和积极向上,即使一时受到不良思想和意识的侵蚀,出现思想认识和行为上的倒退,仍然可以通过教育和培养,使他们得到转化和提高,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从客观环境影响来看,社会生活是复杂多样的,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修养水平千差万别,参差不齐,各种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并存,良芬混杂,很难辨别。中小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他们也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不能不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任何一方出现不利因素都可能造成学生的思想行为出现反复。尤其是在迈入新世纪的今天,我国正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正在搞改革开放,国外的不正确思想和意识很容易乘虚而人,国内的一些陈旧的错误思想观念和行为(如封建迷信、赌博、贪污腐化、假公济私、行贿受贿、卖淫嫖娼等)也可能沉渣泛起。此外,国际竞争日益加剧,颠覆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内外反动势力依然存在,并待机颠覆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小学生由于识别能力、免疫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反动势力的引诱和教唆,产生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使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出现反复和曲折,甚至倒退,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多样性,认真细致地、耐心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从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本身来看,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由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作用,同时也由于复杂社会因素的影响,知、情、意、行四个因素之间常出现不平衡的情况,容易使学生出现思想和行为的反复。无论构成思想品德的各个要素的发展,还是学生整体品德水平的提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对待学生思想品德上出现的反复和曲折,做好长期的、反复的、耐心细致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要善于抓反复,反复抓,善于引导学生在反复中前进,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良好思想品德。

责编:wenzhi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