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
第二单元 根及根茎类中药
备考要点及易错点:
1.注意点:单、双子叶植物来源药材显微共性构造。
2.易错点:药用部位,如北豆根、山豆根、板蓝根。
根及根茎是植物的两种不同器官,具有不同的外形和内部构造。但很多中药材同时具有根和根茎两部分。
细目一 根类中药的概述
要点一 性状鉴别
(一)药材
根类中药包括以根或以根为主带有部分根茎入药的药材。根无节、节间之分,一般无芽和叶。
主要特征:
①形状:圆柱形、圆锥形、纺锤形等。
双子叶植物根一般主根明显。
②表面:多有纹理,有的可见皮孔。
③顶端:有的有根茎或茎基。根茎俗称“芦头”,上有茎痕,俗称“芦碗”(如人参等)。
④质地:根的质地和断面常因品种而异,有的质重坚实,有的体轻松泡;折断面呈粉性或呈纤维性、角质状等。
⑤断面:横断面特征与饮片横切面类同。
(二)饮片
①横切面:可区分双、单子叶植物根.
根类中药横切面断面特点
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
外有栓皮 外常无栓皮
横断面可见明显形成层环纹 横断面可见内皮层环纹
环内木质部占比例大 皮层占比例大,中柱占的小
自中心向外有放射状纹理(射线) 无
无髓 有髓
②异常构造:少数双子叶植物根具有异常构造(如何首乌的云锦花纹、商陆的罗盘纹、牛膝和川牛膝的数轮同心环),单子叶植物根一般无异型构造。
③注意根的断面组织中有无分泌组织散布,如伞形科植物当归、白芷等有黄棕色油点。
要点二 显微鉴别
(一)组织构造
横切面:根据维管束的类型、排列的方式、有无形成层等特征,区分双子叶或单子叶植物的根。
根类中药显微鉴别特征(主要是横切面特点,从外向里)
根类中药主要显微鉴别特征
项目 双子叶植物根 单子叶植物根
正常构造 构造类型 一般均具有次生构造 一般均具有初生构造
最外层 周皮(木栓层—木栓形成层—栓内层) 通常为一列表皮细胞,无木栓层,细胞外壁一般无角质层
维管束类型 维管束一般为无限外韧型,由初生韧皮部、次生韧皮部、形成层(成环)、次生木质部和初生木质部组成 维管束为辐射型
内皮层环列、明显,凯氏点明显,无形成层
维管束的排列方式 维管束多呈放射状环列 韧皮部与木质部相间排列,呈辐射状
髓部 一般无髓;少数有髓,如川乌、龙胆等 髓部通常明显
异常构造 多环性同心环状排列的维管束 如怀牛膝、川牛膝、商路 无
韧皮部维管柱 如何首乌 无
内涵韧皮部 又称木间韧皮部,如华山参等 无
木间木栓 如黄芩的老根、甘松根 无
双子叶植物根横切面构造简图:
单子叶植物根横切面构造简图:
多环性同心环维管束(川牛膝) 异常维管束(何首乌)
(二)粉末特征
■ 木栓组织:木栓细胞或根被细胞、石细胞、纤维(韧皮纤维、晶纤维和木纤维)、导管;
■ 分泌组织:乳汁管、油管、油室、油细胞、树脂道等;
■ 后含物:结晶(多见草酸钙结晶),淀粉粒或菊糖。
细目二 根茎类中药的概述
要点一 性状鉴别
(一)药材
包括根状茎、块茎、球茎及鳞茎等,是一种地下茎的变态。
特点:
1.形状:圆柱形、纺锤形、扁球形、不规则块状。
2.表面:有节和节间(单子叶植物尤为明显),节上常由退化的鳞片状或膜质状小叶或叶痕,有芽或芽痕。
3.质地;
4.断面:根茎类中药在表面特征、质地方面特征与根类中药相似,但在横切面上,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及蕨类植物根茎有显著的区别特征。根茎类中药横切面的主要鉴别特征见下表:
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
外有栓皮 外常无栓皮
横断面可见明显形成层环纹 横断面可见内皮层环纹
维管束环状排列——即:一圈韧皮部,一圈形成层,一圈木质部 皮层及中柱有维管束小点散布,如天麻、石菖蒲
髓部明显 髓部不明显
根茎类中药横断面的主要鉴别特征
双子叶植物根茎横切面构造简图 单子叶植物根茎横切面构造简图
(二)根茎类中药显微鉴别特征
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根,可根据其横切面组织构造中形成层的有无、维管束类型、排列方式等特征加以区分。
根茎类中药的横切面,可以根据维管束类型和排列方式区分双子叶植物根茎、单子叶植物根茎和蕨类植物根茎。
根茎类中药主要显微鉴别特征
项目 双子叶植物根茎 单子叶植物根茎 蕨类植物根茎
正常构造 构造类型 一般均具有次生构造 一般均具有初生构造 一般均具有初生构造
最外层 常有木栓层,少数有表皮 常为一列表皮细胞,少数为后生皮层 通常为一列表皮细胞
维管束类型 维管束一般为无限外韧型,少数为双韧层 维管束多为有限外韧型,也有周木型 一般具网状中柱,网状中柱的一个维管束又称分体中柱
维管束的排列方式 维管束多呈放射状环列 维管束散布 分体中柱的形状,数目和排列方式是鉴定品种的重要依据
髓部 有髓部 髓部不明显 有髓部
异常构造 髓维管束 如大黄的根茎等 无 无
内生韧皮部 如茄科、葫芦科植物等 无 无
木间木栓 如甘松根茎 无 无
(二)粉末特征
与根类粉末特征相似。
(三)显微鉴别注意点
与根类中药显微鉴别注意点相似。
细目三 常用根及根茎类中药的鉴定
(一)蕨类
蕨类植物的根茎表面常有鳞片或鳞毛,有的根茎上密布叶柄残基。蕨类植物根茎均为初生构造。
狗脊
【来源】为蚌壳蕨科植物金毛狗脊的干燥根茎。
【性状鉴别】
1.药材呈不规则的长块状,长10~30cm。
2.表面深棕色,被金黄色茸毛,有棕红色叶柄残基和黑色细根。
3.质坚硬。
4.无臭,味淡、微涩。
生狗脊片:呈不规则长条形或圆形纵片,周边偶有未去尽的金黄色茸毛,外表深棕色;切面浅棕色,近边缘处有一条棕黄色隆起的木质部环纹或条纹。
熟狗脊片:全体呈黑棕色,质坚硬,木质部环纹明显。
绵马贯众(东北贯众)
【来源】为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的带叶柄残基的干燥根茎。
【产地】主产于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
【性状鉴别】
1.呈倒卵形而稍弯曲,上端钝圆或截形,有的纵剖为两半,长10~20cm。
2.外表黄棕色至黑棕色,密被叶柄残基及鳞片。
3.叶柄残基呈扁圆柱形,断面棕色,有黄白色维管束小点5~13个,排列成环。
4.根茎的断面呈深绿色或棕色,有黄白色维管束小点5~13个,环列,其外散有较多的叶迹维管束。
5.气特殊,味初淡而微涩,渐苦而辛。
(二)马兜铃科
细辛
【来源】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根及根茎。前两种习称“辽细辛”。
【性状鉴别】
①北细辛:常卷缩成团。根茎横生呈不规则圆柱形,具短的分枝,长1~1Ocm,直径2~4mm;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环形的节,节间长2~3mm,分枝顶端有碗状的茎痕。根细长,密生节上,长10~20cm,直径约1mm;表面灰黄色,平滑或有微细的纵皱纹;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黄白色或白色。气辛香,味辛辣、麻舌。栽培品的根茎多分枝,长5~15cm;直径2~6mm。根长15~40cm,直径1~2mm。②汉城细辛:根茎长直径1~5mm,节间长0.1~1cm。③华细辛:根茎长5~20cm,直径1~2mm,节间长0.2~1cm。气味较弱。
北细辛
(三)蓼科
大黄
【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前两种习称“北大黄”,后一种习称“南大黄”。
【产地】主产于甘肃、青海、西藏、四川等地
【性状鉴别】
1.表面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习称“锦纹”。
2.质坚实,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颗粒性。
3.根茎髓部较大,有“星点”环列或散在;
4.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唾液染成黄色。
掌叶大黄
掌叶大黄根茎横切面
星点(掌叶大黄)
何首乌
【来源】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干燥块根。
【性状鉴别】表面红褐色,皮部有4~11个“云锦花纹”环列(异常维管束),中央有的呈木心。
(四)苋科
牛膝
【来源】为苋科植物牛膝的干燥根。
【产地】主要栽培于河南(“四大怀药”之一)。
【性状鉴别】
1.呈细长圆柱形,有时稍弯曲,长15~60cm。
2.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色,扭曲细纵皱纹及横长皮孔。
3.质硬脆,易折断。断面黄棕色,微呈角质样而油润,中心维管束木质部较大,黄白色,其外围散有多数黄白色点状维管束,断续排列成2~4轮。
4.气微,味微甜而稍苦涩。
川牛膝
【来源】为苋科植物川牛膝的干燥根。
【性状鉴别】根呈圆柱形,较粗壮,长30~60cm,。表面棕黄或灰褐色。质坚韧,不易折断,切断面黄白色或棕黄色,有多数淡黄色小点(维管束),排列成数轮同心环(3-8轮)。
(五)商陆科
商陆
【来源】为商陆科植物商陆及垂序商陆的干燥根。
【性状鉴别】外表黄白或淡棕色。横切片弯曲不平,边缘皱缩,木部隆起,切面形成多个凹凸不平的同心性环纹(异常维管束),俗称“罗盘纹”,气微,味甘淡,久嚼麻舌(有毒)。
(六)石竹科
银柴胡
【来源】为石竹科植物银柴胡的干燥根。
【性状鉴别】表面浅棕黄色至浅棕色,有扭曲的纵皱纹,多具孔穴状或盘状小凹坑,习称“砂眼”;根头部略膨大,有多数密集的疣状突起或茎的残基,习称“珍珠盘”。
(六)毛茛科
威灵仙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威灵仙、棉团铁线莲或东北铁线莲的干燥根和根茎。
【性状鉴别】
威灵仙:根茎呈柱状,上端残留茎基,下侧着生多数细根。味淡。
棉团铁线莲:根较细,表面棕褐色至棕黑色,味咸。
东北铁线莲:根较密集,细长如马尾状。味辛辣。
威灵仙
棉团铁线莲
东北铁线莲
川乌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母根。
【性状鉴别】圆锥形,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顶端有残茎,外表有瘤状凸起的侧根及子根脱落后的痕迹。质坚实。横切面粉质,可见多角形的环纹(形成层)。气微,味辛辣而麻舌,有大毒。
附子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
【产地】四川、陕西省为主要栽培产区。
【性状鉴别】
盐附子:呈圆锥形,表面灰黑色,有盐霜。顶端宽大,中央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凸起的支根或支根痕。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形成层环纹多角形。
黑顺片:为不规则纵切片。断面角质样。
白附片:黑顺片相似,但无外皮,全体黄白色。断面角质样。
盐附子
黑顺片
白附片
白芍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
【产地】主产于浙江(杭白芍)、安徽(亳芍)、四川(川芍)、山东等省,均系栽培。
【性状鉴别】
1.圆柱形。
2.无外皮,表面类白色或淡红棕色,光滑,隐约可见横长皮孔及细根痕。
3.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类白色或微带棕红色,角质样,形成层环明显,木部有放射状纹理。
4.气微,味微苦、酸。
赤芍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芍药及川赤芍的干燥根。
【性状鉴别】
1.圆柱形
2.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纵沟及皱纹,有横向凸起的皮孔,有的外皮易脱落。
3.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粉碴),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
4.气微香,味微苦、酸涩。
【成分】主含芍药苷,还含苯甲酸及鞣质。
黄连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
【产地】味连主产于四川石柱县。主为栽培品,为黄连的主要来源。
雅连主产于四川洪雅、峨嵋等地。
云连主产于云南德钦、碧江。
【性状鉴别】
味连:
①多分枝,形如鸡爪。
②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
③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
④质硬,断面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的中空。
⑤气微,味极苦。
雅连:多为单枝,较粗壮,“过桥”较长
云连:多为单枝,弯曲呈钩状,较细小。
味连
雅连
云连
(七)防己科
防己
【来源】防己科植物粉防己的干燥根。
【性状鉴别】呈不规则圆柱形,半圆柱形,屈曲不直,结节状,形如猪大肠。表面淡灰黄色,弯曲处有深陷的横沟。质坚实而重。断面粉性,灰白色,木部有稀疏的放射状纹理,习称“车轮纹”。气微,味苦。
防己
粉防己的横切面
(八)罂粟科
延胡索
【来源】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干燥块茎。
【产地】主产于浙江东阳、磐安、湖北、湖南、江苏等省亦产,多为栽培。
【性状鉴别】
①呈不规则扁球形
②表面黄色或黄褐色,有不规则网状皱纹,顶端有略凹陷的茎痕,底部常有疙瘩状凸起,或稍凹陷呈脐状。
③质硬而脆,断面黄色,角质样,有蜡样光泽。
④气微,味苦。
(九)十字花科
板蓝根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
【性状鉴别】
①呈圆柱形,稍扭曲,长10~20cm,直径0.5~1cm。
②表面淡灰黄色。根头部略膨大,可见暗绿色或暗棕色轮状排列的叶柄残基和密集的疣状突起。
③质略软而实,易折断,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
④气微,味微甜而后苦涩。
板蓝根
板蓝根断面
(十)豆科植物
苦参
【来源】为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
【性状鉴别】
①呈长圆柱形,下部常有分枝。
②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有横长皮孔,栓皮破裂后向外卷曲,剥落处显黄色,光滑。
③质硬,难折断,折断面纤维性,黄白色;切断面具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有时可见同心性环纹。
④气微、味极苦。
葛根
【来源】为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
【性状鉴别】
①常为斜切或纵切的块片。
②外皮淡棕色,有纵皱纹。
③切面黄白色,粗糙,纤维性强(柴葛)。
④质韧。无臭,味微甜。
粉葛
【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葛藤的干燥根。多栽培。
【性状鉴别】
①呈圆柱形、类纺锤形或半圆柱形,有的为纵切或斜切的厚片,大小不一。
②表面黄白色或淡棕色,未去外皮的呈灰棕色。
③体重,质硬,富粉性,横切面纤维性较弱,可见由纤维形成的浅棕色同心性环纹,纵切面可见由纤维形成的数条纵纹。
④气微,味微甜。
甘草
【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产地】甘草主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
【性状鉴别】
甘草: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菊花心”明显,根茎断面中部有髓,味甜而特殊。
甘草
甘草切面
胀果甘草:
①根粗壮,木质性强。
②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
③质坚硬,木纤维多。
④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
胀果甘草
光果甘草:根及根茎质地较坚实,外皮大多灰棕色,不粗糙,皮孔细小。
光果甘草
黄芪
【来源】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
【产地】①蒙古黄芪:主产于山西、内蒙古等省区。②膜荚黄芪:主产于东北、内蒙古、河北、四川等省区。以栽培的蒙古黄芪质量为佳。
【性状鉴别】
①呈圆柱形,上粗下细
②表面灰黄色或淡褐色,有纵皱纹及横向皮孔。
③质硬而韧,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具放射状纹理及裂隙。呈菊花心状
④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十一)五加科植物
药材气味、组织构造、成分类型上均有相同之处;但原植物、产地、加工、性状特征、化学成分上又有明显区别,常考;
人参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及根茎。栽培者为“园参”,野生者为“山参”。
【产地】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
【性状鉴别】
生晒参:
1.主根呈纺锤形或圆柱形。
2.表面灰黄色,上部或全体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及明显的纵皱纹,下部有支根2~3条,全须生晒参着生多数细长须根,须根上常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起。
3.顶端根茎(芦头),具不定根(艼)和凹窝状茎痕(芦碗)。质较硬,断面淡黄白色,显粉性,形成层环纹棕黄色,皮部有黄棕色的点状树脂道及放射状裂隙。
4.气微香而特异,味微苦、甘。
红参
【来源】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栽培品经蒸制后的干燥根及根茎。
【性状鉴别】
1.主根呈纺锤形、圆柱形或扁方柱形
2.表面半透明,红棕色,偶有不透明的暗黄褐色斑块(黄马褂)
3.味甘、微苦。
西洋参
【来源】本品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干燥根。均系栽培品。
【性状鉴别】
1.本品性状与人参相似
2.皮部可见黄棕色或红棕色点状树脂道,形成层环纹棕黄色。
3.味甘、微苦。
(注意在产地、性状、化学成分上与人参不同之处,常考)
三七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及根茎。
【产地】主产于广西田阳(田七)、靖西、百色及云南文山(滇七)等地。多系栽培。主根习称“三七”,支根习称“筋条”,茎基(芦头)习称“剪口”。
筋条
【性状鉴别】
1.主根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
2.表面灰黄或灰棕色,常有蜡样光泽,顶端有瘤状突起。
3.体重,质坚实,击碎后皮部与木部常分离。
4.断面灰绿、黄绿或灰白色,皮部有细小棕色树脂道斑点。
5.气微,味苦回甜。
(十二)伞形科植物
白芷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
【产地】白芷产于河南者习称“禹白芷”;产于河北安国者习称“祁白芷”。杭白芷产于浙江、四川等省,习称“杭白芷”和“川白芷”。
【性状鉴别】
白芷:
1.根圆锥形,头粗尾细
2.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皮孔样横向突起散生,习称“疙瘩丁”。
3.质硬,断面灰白色,显粉性,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形成层环圆形。
4.气芳香,味辛、微苦。
杭白芷:与白芷相似,主要不同点为横向皮孔样突起多四纵行排列,使全根呈类圆锥形而具四纵棱;形成层环略呈方形。
当归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
【产地】主产于甘肃岷县(岷归)、武都等地。主为栽培。
【性状鉴别】
1.根略呈圆柱形,根上端称“归头”,主根称“归身”,支根称“归尾”,全体称“全归”。
2.外皮黄棕色至棕褐色
3.质柔韧,断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皮部厚,有棕色油点,形成层呈黄棕色环状,木质部色较淡,具放射状纹理。
4.香气浓郁,味甘、辛、微苦。
当归根头部
归头及归身
独活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的干燥根。习称“川独活”。
【性状鉴别】
1.主根粗短,下部2~3分枝或更多。根头膨大,有横皱纹。
2.顶端有茎、叶的残痕或凹陷,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具深纵皱纹,有横长皮孔及细根痕。
3.质较硬,受潮则变软,断面皮部灰白色,有多数棕色油点,形成层环棕色,木质部黄棕色。
4.香气特异,味苦辛、微麻舌。
羌活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羌活或宽叶羌活的干燥根茎(为主)及根。
【性状鉴别】
羌活:
1.根茎环节紧密似蚕,习称“蚕羌”。
2.表面棕褐色至棕黑色,有点状根痕及棕色破碎鳞片。
3.断面有放射状裂隙,皮部棕黄色,可见黄色分泌腔,习称“朱砂点”,木质部黄白色,髓部黄色至黄棕色。
4.气香,味微苦而辛。
5.根茎环节疏生似竹节状者,习称“竹节羌”。
宽叶羌活:
1.根茎及根呈类圆柱形,习称“条羌”。
2.有的根茎粗大,不规则结节状,顶部具数个茎基,根较细,习称“大头羌”。
前胡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的干燥根。
【性状鉴别】根头部有茎痕及纤维状叶鞘残基。根头部有茎痕及纤维状叶鞘残基,上部有密集的横环纹。断面可见棕色形成层环,皮部约占断面的3/5。散有多数棕黄色小油点。气芳香,味先甜后微苦辛。
川芎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
【性状鉴别】呈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断面可见波状环纹(形成层),散有黄棕色小油点。香气特异浓郁,味苦、辛、稍有麻舌感而后微甜。
防风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药材习称“关防风”。
【性状鉴别】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习称“蚯蚓头”。 断面显“菊花心”。
柴胡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和“南柴胡”。
【性状鉴别】
北柴胡:
1.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
2.根头膨大,顶端残留茎基或叶基,下部常分枝。
3.表面黑褐色(黑柴胡)或浅棕色,具纵纹、支根痕及皮孔。
4.质硬而韧(硬柴胡),不易折断,断面呈片状纤维性,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
5.气微香,味微苦。
南柴胡:
1.圆锥形,较细。根头顶端有多数纤维状叶残基,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
2.表面红棕色(红柴胡)或黑棕色
3.质稍软(软柴胡)。
4.具败油气。
北沙参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干燥根。
【性状鉴别】
1.呈细长圆柱形,偶有分枝
2.表面淡黄白色,略粗糙,有点状皮孔和须根痕。
3.质坚硬而脆,断面皮部浅黄白色,木质部黄色。皮部与木部易分离。
4.气特异,味微甜。
(十三)龙胆科
龙胆
【来源】为龙胆科植物龙胆、三花龙胆、条叶龙胆或坚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前三种习称“龙胆”,后一种习称“坚龙胆”。
【性状鉴别】
(关)龙胆:根茎呈不规则块状,周围和下端着生多数细长的根。根上部多有显著的横皱纹
1.根茎:呈不规则块状,周围和下端着生多数细长的根。
2.根:表面淡黄色或黄棕色,上部多有显著的横皱纹。
质脆,断面皮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木质部色较淡,有5~8个木质部束环状排列,习称“筋脉点”。
3.气微,味甚苦。
坚龙胆:
1.根茎呈不规则结节状,根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略呈角质状,无横皱纹,外皮层和皮层易呈膜质筒状脱落。
2.断面皮部棕色,木质部明显,黄白色。
(十四)紫草科
紫草
【来源】为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或内蒙紫草的干燥根。
【性状鉴别】
新疆紫草(软紫草):
1.呈不规则的长圆柱形,多扭曲
2.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皮部疏松,呈十余层条形片状重叠,易剥落。
3.体轻,质松软,断面呈同心环层,中心木质部较小,黄白色或黄色。
4.气特异,味微苦、涩。
内蒙紫草:
1.呈圆锥形或圆柱形,扭曲,直径0.5~4cm。
2.表面紫红色或暗紫色,皮部略薄,常数层相叠,易剥离。
3.木部较小,黄白色。气特异,味涩。
(十五)唇形科
丹参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
【性状鉴别】
1.根茎粗短,顶端有时残留茎基,根数条,长圆柱形,长10~20cm,直径0.3~1cm。
2.表面棕红色或暗红色,老根外皮疏松,多显紫棕色,常呈鳞片状剥落(紫丹参)。
3.质硬而脆,断面疏松,有裂隙或略致密,皮部棕红色,木部灰黄色或紫褐色,可见黄白色导管束放射状排列。
4.气微,味微苦涩。
栽培品:较粗壮,表面红棕色,外皮紧贴不易剥落,质坚实,断面略呈角质样。
黄芩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
【性状鉴别】
1.呈圆锥形,扭曲,顶端有茎痕或残留的茎基。
2.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或不规则的网纹。
3.质硬而脆。断面黄色。老根中间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枯朽状或已成空洞者称为“枯芩”。新根称“子芩”或“条芩”。
4.气弱,味苦。
(十六)玄参科、茜草科和葫芦科植物
玄参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玄参的干燥根。
【性状鉴别】
1.呈圆柱形,中部略粗,有的微弯似羊角状,长6~20cm,直径1~3cm。
2.表面灰黄色或棕褐色,有明显的纵沟和横向皮孔。
3.质坚硬,断面乌黑色,微有光泽。
4.具焦糖气,味甘、微苦。
地黄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
【产地】主产于河南省温县、博爱、武陟、孟县等地。
【性状鉴别】
鲜地黄:
1.呈纺锤形或条状,长9~15cm,直径1~6cm。
2.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具弯曲的皱纹、横长皮孔以及不规则疤痕。
3.肉质、断面淡黄色,可见橘红色油点,中部有放射状纹理。
4.气微,味微甜、微苦。
生地黄:
1.多呈不规则的团块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有的呈细小扭曲长条形。
2.表面灰黑色或灰棕色,极皱缩,具不规则横曲纹。
3.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
4.无臭,味微甜。
胡黄连
【来源】玄参科植物胡黄连的干燥根茎。
【性状鉴别】
1.呈圆柱形,略弯曲,长3~12cm,直径0.3~1.4cm。
2.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环节较密,具疣状突起的芽痕及根痕。顶端常有密集成鳞片状的叶柄残基。
3.体轻,质硬而脆,断面淡棕色至暗棕色,有4~10个类白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环,中央髓部灰黑色。
4.气微,味极苦。
巴戟天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干燥根。
【性状鉴别】
1.呈扁圆柱形,略弯曲,直径0.5~2cm。
2.表面灰黄色,具纵纹和横裂纹,有的皮部横向断裂而露出木部,形似连珠。
3.质韧,断面皮部厚,紫色或淡紫色,易与木部剥离,木部黄棕色或黄白色,直径1~5mm。
4.无臭,味甘、微涩。
天花粉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根。
【性状鉴别】
1.呈不规则圆柱形,纺锤形或瓣块状,长8~16cm,直径2~6cm。
2.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有纵皱纹、细根痕及略凹陷的横长皮孔,有的有黄棕色外皮残留。
3.质坚实,断面类白色,富粉性,横切面可见黄色小孔(导管)略呈放射状排列,纵切面可见黄色条纹。
4.无臭,味微苦。
(十六)桔梗科和菊科植物
桔梗
【来源】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干燥根。
【性状鉴别】
1.呈圆柱形或长纺锤形
2.表面类白色,不去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具有不规则扭曲纵向皱沟,并有横向皮孔样的斑痕及支根痕,上部有横纹。
3.顶端有较短的根茎,其上有数个半月形的茎痕。
4.质脆,断面可见放射状裂隙,皮部类白色(金井玉栏),形成层环棕色,木部淡黄白色。
5.无臭,味微甜后苦。
党参
【来源】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的干燥根。
【产地】党参主产于山西、陕西、甘肃、四川等省及东北各地。
【性状鉴别】
党参: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习称“狮子盘头”。根头下有致密的环状横纹,向下渐稀疏,有的达全长的一半。支根断落处常有黑褐色胶状物。
素花党参:
与党参的不同点——直径可达2.5cm,根头下环状横纹常达全长的一半以上。断面裂隙较多。
川党参:
与党参的不同点——顶端有较稀的横纹,大条者亦有“狮子盘头”但茎痕较少;小条者根头部较小,称“泥鳅头”。断面裂隙较少。
南沙参
【来源】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或沙参的干燥根。
【性状鉴别】
1.呈圆锥形,略弯曲,长7~27cm,直径0.8~3cm。顶端具1个或2个根茎(芦头)。
2.除去栓皮后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凹陷处常有残留粗皮,上部多有深陷横纹,呈断续的环状,下部有纵纹及纵沟。
3.体轻,质松泡,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具黄白色交错的纹理,多裂隙。
4.无臭,味微甘。
木香
【来源】为菊科植物木香的干燥根。
【产地】主产于云南省,四川、西藏亦产。为栽培品。
【性状鉴别】呈圆柱形,形如枯骨。断面灰褐色至暗褐色,形成层环棕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褐色油点。老根中心常呈朽木状(与枯芩相似)。气香特异,味微苦。
川木香
【来源】为菊科植物川木香或灰毛川木香的干燥根。
【性状鉴别】
1.药材呈圆柱形(习称铁杆木香)或有纵槽的半圆柱形(习称槽子木香),稍弯曲,长10~30cm,直径1~3cm。
2.表面黄褐色或棕褐色,具纵皱纹,外皮脱落处可见丝瓜络状细筋脉(纤维束)。
3.根头偶有黑色发黏的胶状物,习称“油头”。
4.体较轻,质硬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黄色,有深黄色稀疏油点及裂隙,木质部宽广,有放射状纹理;有的中心呈枯朽状。
5.气微香,味苦,嚼之粘牙。
铁杆木香
槽子木香
油头
白术
【来源】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
【性状鉴别】
1.呈不规则肥厚团块,长3~13cm,直径1.5~7cm。
2.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有不规则的瘤状突起和纵皱沟纹,顶端有残留茎基和芽痕。
3.质坚硬,不易折断;
生晒术:断面淡黄白色至淡棕色,略有菊花纹及分散的棕黄色油点;
烘术:断面,角质样,色较深,有裂隙。
4.气清香,味甜微辛,嚼之略带黏性。
苍术
【来源】为菊科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的干燥根茎。
【性状鉴别】
茅苍术(南苍术):呈不规则连珠状或结节状圆柱形,断面黄白色,散有棕红色油室(木香有大型油室),习称“朱砂点”(羌活也有朱砂点),暴露稍久,常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习称“起霜”。
北苍术:呈疙瘩块状,断面久置无白毛状结晶析出。
(十七)泽泻科、莎草科
泽泻
【来源】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干燥块茎。
【产地】主产于福建(建泽泻)、四川(川泽泻)、江西等省,多系栽培。
【性状鉴别】
1.呈类球形、椭圆形或倒卵形,长2~7cm,直径2~6cm。
2.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不规则横向环状浅沟纹及多数突起的须根痕,于块茎底部尤密。
3.质坚实,破断面黄白色,粉性,有多数细孔。
4.气微,味微苦。
(十八)天南星科
半夏
【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
【性状鉴别】
1.呈类球形,有的稍扁斜,直径1~1.5cm。
2.表面白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
3.质坚实,断面白色,富粉性。
4.无臭,味辛辣、麻舌而剌喉。有毒。
石菖蒲
【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干燥根茎。
【性状鉴别】
1.呈扁圆柱形,多弯曲,常有分枝,长3~20cm,直径0.3~1cm。
2.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环节,节间长0.2~0.8cm,一面残留须根或圆点状根痕;另一面有交互排列的三角形叶痕。
3.质硬,断面纤维性,类白色或微红色,内皮层环明显,可见多数维管束小点及棕色的油点。
4.气芳香,味苦、微辛。
(十九)百部科
百部
【来源】为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蔓生百部或对叶百部的干燥块根。
【性状鉴别】
直立百部:
1.块根,呈纺锤形,上端较细长,皱缩弯曲,长5~12cm,直径0.5~1cm。
2.表面黄白色,有不规则的深纵沟。
3.质脆,断面角质样,淡黄棕色或黄白色,皮部较宽,中柱扁缩。
4.气微,味甘、苦。
蔓生百部:两端稍狭细,表面多不规则皱褶及横皱纹。
对叶百部:
1.块根较粗大,长纺锤形或长条形,长8~24cm,直径0.8~2cm。
2.表面浅棕色,具纵皱纹或纵槽。
3.质坚实,断面黄白色,中柱较大,髓部类白色。
(二十)百合科
川贝母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或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前三者按药材性状的不同分别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药材习称“炉贝”。
【性状鉴别】
松贝:
1.小,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3~8mm,直径3~9mm。
2.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
3.顶部闭合,内有心芽和小鳞叶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中心有1灰褐色的鳞茎盘。
4.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
5.气微,味微苦。
青贝:呈类扁球形,直径0.4~1.6cm。外层2瓣鳞叶相对抱合,顶端开裂。
炉贝:
1.呈长圆锥形,直径0.5~2.5cm。
2.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有的具棕色斑点,习称“虎皮斑”。
3.外面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端开裂而略尖(“马牙嘴”)。
4.基部稍尖。
浙贝母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干燥鳞茎。
【性状鉴别】
珠贝:
1.为完整的鳞茎。扁圆形,高1~1.5cm,直径1~2.5cm。
2.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肥厚,略似肾形,互相抱合,内有小鳞叶2~3枚及于缩的残茎。
3.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白色至黄白色,富粉性。
4.气微,味苦。
大贝(元宝贝):
1.为鳞茎外层单瓣肥厚的鳞叶,略呈新月形,高1~2cm,直径2~3.5cm。
2.外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内表面白色或淡棕色,被白色粉末。
3.余同上。
天冬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天冬的干燥块根。
【性状鉴别】
1.呈长纺锤形,略弯曲,长5~18cm,直径0.5~2cm。
2.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半透明,光滑或具深浅不等的纵皱纹。
3.对光透视,有一条不透明的细木心(中柱)。
4.质硬或柔润,有黏性,断面角质样,中柱黄白色。
5.气微,味甜,微苦。
麦冬(寸冬)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干燥块根。
【产地】主产于浙江省慈溪、余姚,杭州及江苏者称杭麦冬,主产于四川绵阳地区者称川麦冬。
【性状鉴别】
1.呈纺锤形,两端略尖,长1.5~3cm,中部直径3~6mm。
2.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具细纵纹。
3.质柔韧,断面黄白色,半透明,中柱细小。
4.气微,味甘、微苦,嚼之发黏。
知母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
【性状鉴别】
毛知母:
1.呈长条状,微弯曲,略扁,偶有分枝,长3~15cm,直径0.8~1.5cm。
2.顶端有浅黄色的叶痕及茎痕,习称“金包头”;上面有一凹沟,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上密生黄棕色的残存叶基,由两侧向根茎上方生长;有凹陷或突起的点状根痕。
3.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
4.味微甜,略苦,嚼之带黏性。
知母肉(去皮知母):表面白色,有扭曲的沟纹,有的可见叶痕及根痕。
(二十一)鸢尾科
射干
【来源】为鸢尾科植物射干干燥根茎。
【性状鉴别】
1.呈不规则结节状,长3~1Ocm,直径1~2cm。
2.表面黄褐色、棕褐色或黑褐色,皱缩,有较密环纹。上面有数个圆盘状凹陷的茎痕,偶有茎基的残存;下面有残留的细根及根痕。
3.质硬,断面黄色,颗粒性。
4.气微,味苦、微辛。
(二十二)姜科
姜科植物,姜黄、温郁金、蓬莪术、广西莪术。这四种植物都具有根和根茎。除姜黄根茎外(另作姜黄用),其余三种植物的根茎都作莪术用。四种植物的块根都作郁金用。
莪术
【来源】来源为姜科植物蓬莪术、广西莪术或温郁金的干燥根茎。后者习称“温莪术”。
【性状鉴别】
蓬莪术:
1.呈卵圆形、长卵形或圆锥形,顶端多钝尖,基部钝圆,长2~8cm,直径1.5~4cm。
2.表面灰黄色至灰棕色,上部环节凸起,有须根痕或残留须根,有的可见刀削痕。
3.体重,质坚实,断面灰褐色至蓝褐色,蜡样,常附有灰棕色粉末,皮层与中柱易分离,内皮层环纹棕褐色。
4.气微香,味微苦而辛。
广西莪术:断面黄棕色至棕色,常附有淡黄色粉末,内皮层环纹黄白色。
温莪术:断面黄棕色至棕褐色,常附有淡黄色至黄棕色粉末,气香或微香。
郁金
【来源】为姜科植物温郁金、姜黄、广西莪术或蓬莪术的干燥块根。前两者分别习称“温郁金”和“黄丝郁金”。其余按其性状不同习称“桂郁金”或“绿丝郁金”。
【性状鉴别】
温郁金:
1.呈长圆形或卵圆形,稍扁,有的微弯曲,两端渐尖,长3.5~7cm,直径1.2~2.5cm。
2.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具不规则的纵皱纹。
3.质坚实,断面灰棕色,角质样;内皮层环明显。
4.气微香,味微苦。
桂郁金:
1.呈长圆锥形或长圆形,长2~6.5cm。
2.表面具疏浅纵纹或较粗糙网状皱纹。
3.气微,味微辛、苦。
黄丝郁金:
1.呈纺锤形,有的一端细长,长2.5~4.5cm。
2.表面棕灰色或灰黄色。断面橙黄色,外周棕黄色至棕红色。
3.气芳香,味辛辣。
绿丝郁金:
1.呈长椭圆形,长1.5~3.5cm。
2.气微,味淡。
(二十三)兰科
天麻
【来源】为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
【产地】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贵天麻)等省。东北及华北各地亦产。
【性状鉴别】
1.呈椭圆形或长条形,扁缩而稍弯曲,长3~15cm,宽1.5~6cm。
2.顶端有红棕色至深棕色干枯芽苞(冬麻),习称“鹦哥嘴”或“红小瓣”;或为残留茎基(春麻)。
3.另端有自母麻脱落后的圆脐形疤痕(肚脐眼、圆盘底)。
4.外皮剥落或部分残存,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点状突起(潜伏芽)排列而成的多轮横环纹(点环轮)及纵皱纹;有时可见棕褐色菌索。
5.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饮片半透明,角质样。
6.气微,味甘。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