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解放军文职 > 解放军文职专业 > 汉语言文学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汉语言名词解释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6-24 22:12:13

 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专业名称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考试科目(代码)   440古代汉语与语言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24分)
   1、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组合关系,就是两个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如音位与音位、词与词等等)按照线性的顺序组合起来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符号与符号相互组合起来的关系。例如“学习外语”,“学习”与“外语”组合,形成述宾关系;聚合关系,就是语言结构某一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单位(如音位、词)之间的关系,简单说就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替换关系。例如“学习外语”,其中“学习”可以用“研究”替换,“外语”可以使用“知识”替换,“学习”与“研究”、“外语”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
2、语流音变:语流音变就是音位与音位组合时,受邻音的影响或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和强弱的不同而产生的语音变化。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语流中两个临近的不同的音,一种一个受到另一个影响而变得相同或相近,棉袍。】、异化【语流中两个临近的相同或相似的音,一种一个受到另一个影响而变得不同或不相近,上上变半上。】、弱化【语流中一个较强的音由于所处的地位或受邻音的影响变成较弱的音,木头。】和脱落【语流中较弱或不重要的音在发音时丢了,或是为了发音方便而省去某些音,he is→he’s】。
   
3、隐喻和换喻(词义引中的方式):1、隐喻,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常见的相似有形状和结构的相似。一般是以比较具体的意义为基础,扩展到比较抽象的意义,在不同意义领域建立相似关系。如:“碟”原来指的是“圆形的盛饭的器皿”后来通过形状引申为“飞碟、光碟”等;又有“入门”的本义是“进门”,后来通过结构上的相似就引申成为“学习阶段里表示不如较深的阶段了”。这种以词长期比喻所产生的词义有一定的偶然性,得到社会承认也就流传了下来。2、换喻,不是现实现象的相似,而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在人们的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转喻的几种常见的类型:①工具—使用者,例如“笔杆子”指的是“写作者”’②材料—构成物,英语的pen原来是羽毛的意思,现在变成了笔;③产地—产品,茅台;④地点—机构,白宫=美国政府,等。
 
4、《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比较完备的字典,共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说文解字收录了汉代所能见到的古汉字,是研究古汉语和古文字极为重要的资料。书中所收的字都是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解释,每个字先说形体,然后解释。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地也。许慎对篆文的形体构造加以分析和归类,从中概括出540个偏旁作为部首,对后世按部首检字法有深远的影响。
          
5、“洋泾浜”:“洋泾浜”是当地人在和外来的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适当改造,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词汇的项目比较少,往往要借助于迂回曲折的说法指称事物。  
6、偏误分析:
 
二、简答题(60分)
1、什么是语法范畴?名词、动词各有那些主要的语法范畴?语法范畴具有哪些特点?
语言范畴,是语言系统中词的形式变化表达的意义的一种聚合,是对语法意义的抽象概括。也就是说,把特定语言中具有共同特点的语法意义概括起来就形成一个个语法范畴。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人称、时、体、态等。其中名词主要的语法范畴是:性、数、格。
动词主要的语法范畴是:时、体、态、人称。
语法范畴的特点:1、有共同的意义领域。单数与复数不同,但都是数。现在时与过去时不同,但都是时。我们正式根据词形变化表示的出来不同的意义领域把有关的项归在一个语法范畴里。同一个语法范畴里各个变化形式表示的共同意义领域里的不同意义。2、同一个语法范畴中的各个变化形式是相互对立的、排斥的。在组合时,选择甲就排除乙。有时取决于意义,有时取决于内部结构的制约。“the reporter was good”,“was”表示过去式是意义,用was不用were则是组合结构的制约 3、同一个语法范畴中各个项所表示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它本身,而且取决于结构的制约。某个项发生了变化,其他项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现代俄语有单复数之分,古代有单双复之分,双数没有了之后,双数的范畴就增加到复数里面去了。
 
2、简述语言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对语言变化的作用,并以汉语发展中语音系统的简化对词汇、语法的影响来说明之。
(1)语言的演变与社会的变化、人们的交际息息相关,但是语言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还是由语言内部的各种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2)语言是符号系统,它内部的各种因素处于对立统一之中,相互之间呈现一种平衡的状态。如果其中某一种因素因为要满足新的表达要求,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或由于孩子学话的偏离等破坏了原有的平衡,那么系统中有关部分就会重新调整相互之间的关系,以达到重新的平衡。例如语言符号是音义的结合,符号和符号之间得保持有效的区别。如果符号之间的区别性收到干扰,那么就会引起语言系统的变化。
(3)1、远古汉语是是单音节占优势的语言。那时候的语音系统还比较复杂,声母和韵母之间中音位和音位的组合方式是多样的,因而单音节的词互有区别。后来发生了“复辅音声母消失”、“辅音韵尾合流”等变化,音节结构趋向简化,削弱了语言系统中的区别性,于是就产生了声调。2、两汉之后,汉语中的音节结构进一步简化,使得语音符号较之前区别性更加减少,而新事物又随社会的发展不断产生,需要有新的方式来解决这一矛盾,就采用了加长词的长度,用复合构词法构成双音节的词代替古代双音节的词。现代汉语已经不是单音节占优势的语言,如“想”变成了“想念、思想、想法”等,“袖”变成了“领袖、衣袖、袖珍”等原来的单音节词“朋”,“友”,“道”,“理”等都变成了构词语素。3、随着双音节词的产生,一个词内部之间的关系也有一些新的变化:双音节词内部的两个位置上因语素出现频率不同而在语音、语义、语法上产生了轻重主次的区别,固定位置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语素,语音上弱化为轻音、语义上意义泛化、语法上搭配能力大大增加;某些实词也词缀化了,如“子、儿、头”等,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但由于汉语构词的双音化,这些词逐渐虚化,变成了词缀,不但语音上发生了变化,而且意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盖子、看头”等词中的“子、头”语音上只读轻声,意义上也只作为名词的标志,只具有语法意义而不具有词汇意义了。由此可见,语言系统内部某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要素的变化。正是由于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这种彼此对立、彼此联系和彼此制约的关系,促进了整个语言系统的发展。
   
3、音位通过各自的区别特征而与其他音位相联系,从而体现出音位的系统性。请举例说明音位系统性的具体表现,并说明为什么会出现单向的聚合。
(1)音位系统性的表现:①在一种语言中,每个音位都处在至少一个聚合群中。语言的音位不是孤立的,每个音位都通过自己的区别特征和其他有共同特征的音位发生联系,聚合成群。如:/p/按照发音方法,在不送气塞音/p、t、k/里,按发音部位,在双唇音/p、p’、m/里。②处于同一聚合中的音位理论上有相同的组合关系,但是在普通话在平行、对称中总有例外。(2)双向聚合是音位系统的主流,但也有一小部分因为是单向聚合的,他们只是和某些同部位发音的音位聚合,在发音方法上离群索居。如/ /在发音方法上没有和同系列的音位一起,还有/l/。有研究表明,这些单向聚合的音位的确有自己的特殊性,它们是语言习得中最晚习得的音,是历史演变中最不稳定且变化方向多变的音。
 
4、以名词为例说明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条件。
鉴别一类词有没有活用成另一类词,主要看它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与之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也不是偏正,那么前一个名词往往活用成动词,后一个做其宾语。“遂王天下、擅爵人,赦死罪。”也可以是主谓结构,前面名词做主语后面名词做谓语动词“陈胜王、子房前”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后面,活用为动词。“非博士官所职(掌管的)”因为所是辅助性代词,常放在动词前面,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3、名、形放在“能、可”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可妻也、不能穷也”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秦师遂东、皆衣缯单衣”。5、名、形在之、我等代词前活用为动词。“高之、私我”。6、名词前面用介词结构做补语,名词用作动词。“请勾践女女于王”7、名词用“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不耕而食,不蚕而衣”。而经常用来连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也可以连接形容词,但是不能连接名词。
 
5、简述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
 
6、简述双语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谈谈你对目前我国的双语教育的看法。
 
三、论述题(36分,第1小题20分,第2小题16分)
1、古今汉语都有被动的表示法,请简要说明古今汉语被动表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着重归纳古代汉语中的主要被动句式及其特点,概括说明现代汉语“被”字句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1)被动是指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2)与现代汉语使用相同:1、古汉中的被动最先是靠主语和动词之间的关系来判断的,“蔓草犹不可除、金石可镂”蔓草是要被除的,金石是要被镂空的,翻译成汉语“蔓草尚且不能出去”,这点我们理解起来没有困难,所以,是一致的。2、“为”字句,为放在动词之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使主语的被动性质表达出来。“为我所用”而这种形式又发展成“为…所”先在还能在汉语的书面语里看到这种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使用不相同:1、古汉中有一种表示被动的方式,在动词后面用“于”把行为的主动者引进来,这样动词前面的主语很明显就有了被动性质。“闵王毁于五国,桓公趋于鲁庄。”在“于”的被动句中,并不是介词“于”本身表示被动,而是动词已经用于被动的意义,由“于”引进只是更明显而已。现代汉语被动句式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介宾词组是在动词前面,而古汉中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于”介宾短语则在动词后面。2、古汉还常把“见”放在动词之前形成被动句式,“不耻不见用、是以见放”。但是和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是,它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能直接由“见”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果一定要引进,则必须在动词后面加上“于”。(3)1、现代汉语“被”字句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开始出现,只是用的很少,到汉代才出现多一些。“国一日被攻”,“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第一个还带有“遭受之意”,但是第二句和“见”形成对举,则可以证明其已经具有“被”字句的完整含义。2、“被”开始用于被动句时还是直接加在动词后面,到汉末才有引进主动者的句式,“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唐后,在接近口语的文章和实词中,“被”逐渐代替了其他表示被动的句式。
 
2、除了教材和指定参考书以外,你还看过哪些跟语言学相关的书籍?请指出你看过的这些语言学书籍的书名、作者,并对其中一本书的内容作简要的介绍和评述。
 
四、标点并翻译下段古文,指出【】的字的词性和词义,并具体指出这段古文在语法上跟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点。(30分)
昭王(指燕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责编:刘卓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