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20世纪50—60年代先后出版了《管理的实践》(1954年)、《管理效果》(1964年)、《有效的管理者》(1966年)等著作,提出“目标管理”概念。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是在目标设置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强调员工参与目标设置,通过上下级共同制定企业目标,使个人从中受到激励,愿意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并检验目标实施与评估目标结果的过程。
波特与斯蒂尔斯还就目标管理中目标应具备的属性,提出了六条标准:即目标的具体性、员工对目标设置的参与性、目标实施过程的及时反馈性、目标的竞争性、目标的困难性、目标的可接受性等。除上述属性标准之外,现代目标管理还提出了目标的清晰性与战略性、整体性与系统性(子、母目标系统)、层次性与协调一致性、科学性与创造性等属性。
在目标管理中,要注意三个重要因素会影响目标和绩效的关系:
①目标承诺,目标设置理论的前提假设是每个人都忠于自己认可的目标。因此,员工参与确定的、个人内部控制的、个人自己设置而不是指定的目标,其效果更佳;
②适当的自我效能感(即一个人对他能胜任一项工作的信心),自我效能感越高,对自己在一项目标任务中获得成功的能力就越有信心;
③受民族文化的限制,他假定下属有相当的独立性,管理者和下属都寻求有挑战性的目标,以及双方都认为绩效是很重要的。有一定难度的具体目标和工作意图结合起来才是有效的激励力量。
责编:郝悦皓
下一篇:管理专业:心理学知识-活动的目的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