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解放军文职 > 解放军文职专业 > 汉语言文学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金锁记》研读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6-18 16:46:41

 

 
《金锁记》研读 
 
一、作者自述 
 
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又如,他们多是注重人生的斗争,而忽略和谐的一面。其实,人是为了要求和谐的一面才斗争 ……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着永恒的意味,虽然这种安稳常是不安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它存在于一切时代。它是人的神性,也可以说是妇人性。文学史上素朴地歌咏人生的安稳的作品很少,倒是强调人生的飞扬的作品多,但好的作品,还是在于它是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的。没有这底子,飞扬只能是浮沫……我发觉许多作品里力的成份大于美的成份。力是快乐的,美却是悲哀的,两者不能独立存在……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我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极端病态与极端觉悟的人究竟不多……所以我的小说里,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因为他们虽然不彻底,但究竟是认真的。他们没有悲壮,只有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我知道我的作品里缺少力,但既然是个写小说的,就只能尽量表现小说里人物的力,不能代替他们创造出力来。而且我相信,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人是生活于一个时代里的,可是这时代却在影子似地沉没下去,人觉得自己是被抛弃了。为要证实自己的存在,抓住一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我甚至只是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喜欢素朴,可是我只能从描写现代人的机智与装饰中去衬出人生的素朴的底子……美的东西不一定伟大,但伟大的东西总是美的。只是我不把虚伪与真实写成强烈的对照,却是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我用的是参差的对照的写法,不喜欢采取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那种古典的写法…… 
 
摘自张爱玲:《自己的文章》,原收入散文集《流言》, 1944 年 12 月中国科学公司初版, 
 
转引自《张爱玲文集》第四卷第 135 —— 139 页,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2 年。 
 
二、重要评价观点 
 
我先讨论《金锁记》。它是一个最圆满肯定的答复。情欲( Passion )的作用,很少像在这件作品里那么重要。从表面看,曹七巧不过是遗老家庭里一种牺牲品,没落的宗法社会里微末不足道的渣滓。但命运偏偏要教渣滓当续命汤,不但要做儿女的母亲,还要做她媳妇的婆婆,——把旁人的命运交在她手里。以一个小家碧玉而高攀簪缨望族,门户的错配已经种下了悲剧的第一个原因。原来当残废公子的姨奶奶的角色,由于老太太一念之善(或一念之差),抬高了她的身份,做了正室;于是造成了她悲剧的第二个原因。在姜家的环境里,固然当姨奶奶也未必有好收场,但黄金欲不致被刺激得那么高涨,恋爱欲也就不至压得那么厉害。她的心理变态,即使有,也不至病入膏肓,扯上那么多的人替她殉葬。然而最基本的悲剧因素还不在此。她是担当不起情欲的人,情欲在她心中偏偏来得嚣张。已经把一种情欲压倒了,缠死心地来服侍病人,偏偏那情欲死灰复燃,要求它的那份权利。爱情在一个人身上不得满足,便需要三四个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偿。可怕的报复! 
 
可怕的报复把她压瘪了。“儿子女儿恨毒了她”,至亲骨肉都给“她沉重的枷角劈杀了”,连她心爱的男人也跟她“仇人似的”;她的惨史写成故事时,也还得给不相干的群众义愤填胸地咒骂几句。悲剧变成了丑史,血泪变成了罪状;还有什么更悲惨的? 
 
她的痛苦到了顶头,(作品的美也到了顶),可是没完。只换了方向,从心头沉到心底,越来越无名。忿懑变成尖刻的怨毒,莫名其妙地只想发泄,不择对象。……于是儿子的幸福,媳妇的幸福,在她眼里全变作恶毒的嘲笑,好比公牛面前的红旗。歇斯底里变得比疯狂还可怕,因为“她还有一个疯子的审慎与机智”。凭了这,她把他们一起断送了。这也不足为奇。炼狱的一端紧接着地狱,殉体者不肯忘记把最亲近的人带进去的。 
 
最初她用黄金锁住了爱情,结果却锁住了自己。爱情磨折了她一世和一家。她战败了,她是弱者。但因为是弱者,她就没有被同情的资格了么?弱者做了情欲的俘虏,代情欲做了刽子手,我们便有理由恨她么!作者不这么想。……显然有作者深切的怜悯,唤引着读者的怜悯。 
 
和主角的悲剧相比之下,几个配角的显然缓和多了。长安姊弟都不是有情欲的人。幸福的得失,对他们远没有对他们的母亲那么重要。长白尽往陷坑里沉,早已失去了知觉,也许从来就不曾有过知觉。长安有过两次快乐的日子,但都用“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自愿舍弃了。便是这个手势使她的命运虽不像七巧的那样阴森可怕,影响深远,却令人觉得另一股惆怅与凄凉的滋味。 
 
结构,节奏,色彩,在这件作品里不用说有了最幸运的成就。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下列几点: 
 
第一是作者的心理分析,并不采用冗长的独白或枯索繁琐的解剖,她利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心理三者打成一片。 
 
第二是作者的节略法( racconrci )的运用:……这是电影的手法:空间与时间,模模糊糊淡下去了,又隐隐约约浮上来了。巧妙的转调技术! 
 
第三是作者的风格。这原是首先引起读者注意和赞美的部分。外表的美永远比内在的美容易发见。何况是那么色彩鲜明,收得住,泼得出的文章!新旧文字的糅和,新旧意境的交错,在本篇里正是恰到好处。仿佛这利落痛快的文字是天造地设的一般,老早摆在那里,预备来叙述这幕悲剧的。譬喻的巧妙,形象的入画,固是作者风格的特色,但在完成整个作品上,从没像在这篇里那样的尽其效用。……毫无疑问,《金锁记》是张女士截至目前为止的最完满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摘自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张爱玲文集》第 4 卷,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2 年。 
 
张爱玲先生的散文与小说,如果拿颜色来比方,则其明亮的一面是银紫色的,其阴暗的一面是月下的青灰色。 
 
贵族气氛本来是排他的,然而她慈悲,爱悦自己本来是执着的,然而她有一种忘我的境界。她写人生的恐怖与罪恶,残酷与委曲,读她的作品的时候,有一种悲哀,同时是欢喜的,因为你和作者一同饶恕了他们,并且抚爱那受委曲的。饶恕,是因为恐布,罪恶与残酷者其实是悲惨的失败者,如「金锁记」的曹七巧,上帝的天使将为她而流泪,把她的故事编成一只歌,使世人知道爱。……作者悲悯人世的强者的软弱,而给予人世的弱者以康健与喜悦。人世的恐怖与柔和,罪恶与善良,残酷与委屈,一被作者提高到顶点,就结合为一。他们无论是强者,是弱者,一齐来到了末日审判,而耶和华说:「我的孩子,你是给欺侮了」,于是强者弱者同声一哭,彼此有了了解,都成为善良的,欢喜的了。 
 
而她,是在卑微与委屈中成就她的倔强,而使这倔强成为庄严。如「金锁记」里的长安,她的生命里顶完美的一段终于被她的母亲加上了一个难堪的尾巴,当她的爱人童世舫告辞的时侯,她这样写:……这真是委屈,然而是最强的抗议。是这样深的苦痛,而「脸上显出希有的柔和」,没有一个荷默的史诗里的英雄能忍受这样大的悲哀,而在最高的处所结合了生之悲哀与生之喜悦。 
 
摘自胡兰成:《评张爱玲》,《永远的张爱玲》,学林出版社, 1996 年。 
 
《金锁记》长达五十页;据我看来,这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这篇小说的叙事方法和文章风格很明显受了中国旧小说的影响。但是中国旧小说可能任意道来,随随便便,不够严谨。《金锁记》的道德意义和心理描写,却极尽深刻之能事。从这点看来,作者还是受西洋小说的影响为多。 
 
《金锁记》的上半部,感情与意象配合得恰到好处,别人假如能写这半部,也足以自豪的了。可是对于张爱玲,这一段浪漫的故事只是小说的开头。在下半部里,她研究七巧下半世的生活;七巧因孤寂而疯狂,因疯狂而做出种种可怕的事情,张爱玲把这种“道德上的恐怖”,加以充分的描写。 
 
七巧是特殊文化环境中所产出来的一个女子。她的生命悲剧,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引起我们的恐惧与怜悯;事实上,恐惧多于怜悯。张爱玲正视心理的事实,而且她在情感上把握住了中国历史上那一个时代。她对于那时代的人情风俗的正确的了解,不单是自然主义客观描写的成功:她于认识之外,更有强烈的情感——她感觉到那时代的可爱与可怕。张爱玲喜欢描写旧时上流阶级的没落,她的情感一方面是因害怕而惊退,一方面是多少有点留恋——这种情感表达得最强烈的是在《金锁记》里。一个出身不高的女子,尽管她自己不乐意,投身于上流社会的礼仪与罪恶之中;最后她却成为上流社会最腐化的典型人物。七巧是她社会环境的产物,可是更重要的,她是她自己各种巴望、考虑、情感的奴隶。张爱玲兼顾到七巧的性格和社会,使她的一生,更经得起我们道德性的玩味。 
 
七巧和女儿长安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冲突,最能显出《金锁记》的悲剧力量。 
 
摘自夏志清著,刘绍铭等译:《中国现代小说史》,香港友联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1979 年 7 月。 
 
张爱玲充分挖掘了现代都市中的人性扭曲和心理变态给人造成的悲剧,她的笔触不只是停留在意象的表层,而是深入到人性中最隐秘的部分 ……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张爱玲对“五四”以来新文学所倡导的英雄式的个人主义采取了一种并不宽容的态度。她充分展示的是,个人为确保自身的安危,极力把握一些实在的东西,譬如:金钱,婚姻 …… 张爱玲冷静地描绘了现代都市文明中的 “ 物化“问题——人的正常欲望被物的欲望取而代之。她的杰作《金锁记》深刻地体现了这一主题 …… 在曹七巧的内心世界里,金钱的实体存在远胜于人与人之间无法把握的感情,包括男女、亲情。整部小说处理得最好的是曹七巧内心金钱欲与人的正常欲望的角逐。” 
 
摘自赵炳英(韩国):《张爱玲小说创作论》,转引自《张爱玲评说六十年》,第 325--326 页,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1 年。 
 
张爱玲的艺术才能,使她在诸种矛盾的艺术因素间,找到并组成了她所需要的那一种和谐、统一。这里最基本也最足构成“特色”的,是旧小说情调和现代趣味的统一 …… 她的作品使人看到,她怎样较为成功地调和了两者——中国旧小说与西方现代小说的不同情调,在似乎“相克”的艺术元素的化合中,找到了自己的那一种“调子”。这调子未必是最动人的,但对于张爱玲叙述的故事 , 却是最适宜的。这就够了。可以说,张爱玲的小说风格,是在与描写对象——沪、港“洋场社会”——的和谐中完成的。她成功地找到了这种和谐,非止是表面的,外部的,而且是骨子里的,“神”的——经由她创造的感性世界,经由光、色、声、形 …… 这是一个生动、活跃、跳溅着的感性世界 , 其中有着充分的感性形象的丰富性。得自中国旧小说的叙述技巧 , 讲故事的才能 …… 它们只能是属于张爱玲的,是这个活跃的心灵的创造物。 ” 
 
摘自赵园:《开向沪、港“洋场社会”的窗口——读张爱玲小说集 < 传奇 > 》, 
 
转引自《张爱玲评说六十年》第 410 — 411 页,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1 年。 
 
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个奇特的现象 …… 不幸的童年、没落的家族、动荡的现实环境使她成为一个“失落者”,造成她复杂的内心矛盾,“失落者”是她基本的的心理状态,从而导致了她精神上的悲观气质 …… 不难理解弥漫于张爱玲作品中的 “ 荒凉 ” 了 , 它是人物的内心情绪体验 , 也是作者主观的情绪基调 , 从客观上看 , 又是那个战乱岁月在人们心理上的投影。 “ 荒凉 ”( 有时是“苍凉”、 “ 凄凉 ”) 笼罩着张爱玲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 …… 悲剧降临 , 自然是“荒凉”,长安结束她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爱,“像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 …… 与“荒凉”内心情绪密切相关的,是人物的“孤独感”和“自卑感” …… 人物的“孤独 ” 是必然的,人与人之间更深层更常见的是自私、冷漠与仇恨。曹七巧是强悍的,也是孤独的,她恨一切人,一切人也恨她 …… 张爱玲的作品和通常的现实主义在作品的不同首先在于:写实中饱含了浓厚的主观性 …… 既是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体验,更是作家自己的内心体验,她对人性中自私、冷漠、残酷的揭示,有她自己生活经历的现实基础,但这个现实是在她“主观放大镜”下的现实,有别人达不到的深度,也有难以避免的偏颇。 ” 
 
摘自宋家宏:《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及创作》,《文学评论》 1988 年第 1 期,第 105 —— 110 页。 
 
张爱玲为女性文学掀开了女性心狱充满疮痍的一页 ,…… 还没有一个人像张爱玲那样以对女性的深切的同情和关注去孜孜于女性凄惨、悲凉的命运的写作 …… 张爱玲对女性心理痼疾的展露确有其不可低估的意义.如果说 , 鲁迅毕生致力于对国民性的批判 , 是对民族文化心理建构的一个奉献 ; 那么,爱玲对女性意识中传统意识的心理展露 , 则是张爱玲对女性意识进化和发展的一个奉献。从这个意义上讲 , 张爱玲确实在一个伟大的位置上 …… 女人 , 始终是张爱玲立文的视角 …… 张爱玲不善用伦理的意识去评判女性 , 而是以她女性的直觉和生命的感悟去试解女性自身的心狱之苦 …… 可以说 , 张爱玲对女性黑幕世界的披露和揭示 , 与鲁迅对国民性的鞭挞 , 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 忽视对张爱玲的研究 , 女性文学的研究便失去接近真理的最好契机 …… 张爱玲将女性意识的探索深入历史深处 , 深入于民族文化的深层去透视女性自身的心理屏障 , 相对于五四的呐喊时期显得更加深刻和有力。 
 
摘自于青:《女奴时代的谢幕——张爱玲 < 传奇 > 思想论》, 
 
转引自《张爱玲评说六十年》,第 468--476 页,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1 年。 
 
三、作品简析: 
 
《金锁记》原载《杂志》 1943 年 12 卷第 2 号至 3 号。 
 
这部小说可以从人性原欲、人性变态和人性异化的角度解读。作品不仅写了人的金钱欲,曹七巧为了能进入破落贵族姜公馆,嫁给了患骨痨的废人姜二爷,还突出地描写了人的情欲,在做上了二奶奶后,畸形的婚姻造成了畸形的性格,使她对男女之事特别敏感,然而,情欲得不到满足,金钱便成为了她生命的中心。当她的最后一点情欲之火熄灭后,她开始变得刻薄冷酷,进行疯狂的报复,她先是“恋子”,要儿子整夜地陪她抽大烟,以探听和渲染儿子与媳妇的房事为乐趣,逼得儿媳守空房,后又“妒女”,自己没有得到的幸福生活,连自己的女儿也不别想得到。最后,终于沦落为一个眼中只有金钱没有亲情的恶魔。 
 
小说也可以从人与环境的关系读。曹七巧如果在她自己的环境中,作为“麻油西施”,与那个同一阶层的伙计未始没有她们粗鲁而恣肆自在的生活,但是她不幸进了衰败途中的高门巨族,每一环境都有自己的生态平衡的力量,对于社会,不同阶层有自己的文化,文化制约着人的行为方式,就如同物种离开原来环境会疯长或死亡,一个下层健旺粗鲁的生命突然进入一个衰颓的上层文化,立刻要承担多方面的冲突:不同阶层、文化的冲突——姜家就是下人也瞧不起她,情欲与礼法的冲突——她不能象男性那样出去荒唐,物欲与情欲的冲突——为了金钱,她必须守住,曹七巧没有任何抒解的渠道,一个健旺的生命在重重的压抑下会如何?作家非常冷静地为人们一步步展开曹七巧在环境作用下的人生变态,从中不难窥见作家对于人在环境播弄下那不由自主的变化的悲悯。 
 
张爱玲的小说大多有着鲜亮的视觉效果,善于运用意象化的手法,使许多原本抽象的东西,如人物的命运、心理、情绪、感觉等,像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具有具体的形态,从而给小说带来浓郁的诗意。 
 
而张爱玲小说的语言风格,也介乎新旧雅俗之间,既有“古典小说的根底”,又有“市井小说的色彩”。 
 
四、重要研究论著目录 
 
1 .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张爱玲文集》第 4 卷附录,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2 年。 
 
2 .夏志清著,刘绍铭等译:《中国现代小说史》,香港友联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1979 年 7 月。 
 
3 .王卫平马琳:《张爱玲研究五十年述评》,上海《学术月刊》, 1997 年第 11 期。 
 
4 .曹书文:《家族、生存和人性的悲剧——重评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 年第 3 期。 
 
5 . [ 美 ]E . M .冈思著张泉摘译:《张爱玲论》,《文学研究参考》, 1988 年第 1 期。 
 
6 .柯灵:《遥寄张爱玲》,《读书》, 1985 年,第 4 期。 
 
7 .赵园:《开向沪、港“洋场社会”的窗口——读张爱玲小说集〈传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3 年第 3 期。 
 
8 .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 1930 — 1945 》第二部分第八章,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12 月。 
 
9 .王德威:《现代中国小说十讲》第五章,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10 月。 
 
10 .吴进:《低沉哀怨凄幽宛转——张爱玲〈金琐记〉的语音形象分析》,《名作欣赏》, 2001 年第 4 期。 
 
11 .温儒敏:《“张爱玲热”的兴发与变异》,《文学课堂:温儒敏文学史论集》,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肖燕云) 
 
五、名师导评 
 
相对于新文学的启蒙话语与革命话语,张爱玲是私人性的话语,也就是现代都市市民的话语,张爱玲笔下的市民是住在里弄、石库门中的新旧市民,是所谓小市民。
张爱玲可以说是写上海市民人生的作家,即使是写香港的故事,也是为上海人写的。“我为上海人写了一本香港传奇,……写它的时候,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因为我是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察看香港的。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达意的地方。”在张爱玲的创作中,首先是对于市民琐细的日常生活的发现与肯定。她的女主人公生活在一个日常的物质生活的世界中,她们打量算计的是衣服、房子、钱、首饰,她们的喜怒哀乐与她们的情欲、嫉妒、虚荣、疯狂紧紧相连。“普遍的人性凝定在普通的人身上”。《沉香屑 第一炉香》中的主人公葛薇龙是个有过上进心,也想“行得正,立得正”的少女,她的堕落,从客观上看,似是为了求得“饮食”的生存而被姑母——荒淫无耻的富孀梁太太诱作色饵的,但是事情并不如此简单,导致其堕落的重要的主观因素,是葛薇龙止不住的欲望、虚荣,是对于好吃好穿好玩这些“普通女孩子所憧憬着的一切”的迷恋,这正是人性的弱点。尽管她在理智上一直清醒地知道堕落的危险。
《金锁记》可以称之为情欲的研究,是张爱玲小说中被广泛称颂的作品。哥哥为了攀上高门大宅的姜家,也为了省掉一笔嫁奁,将亲妹妹曹七巧送进了姜家瘫痪少爷的新房里。作者正是通过这个故事研究了一个健康的生命在正常情欲得不到满足后的形态。这个情欲得不到满足的少妇为了黄金,熬了半辈子,才熬到“夫死公亡”的时刻,分得一大笔遗产。这黄金是以爱欲的禁锢换得的,畸型的情欲竟然需要三四个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偿。最初为黄金而锁住爱欲,结果却锁住了自己;爱欲折磨了她一生,也折磨了她一家。相对于七巧健康而强烈的情欲,长安长白是苍白的生命,他们似乎不是有情欲的人,幸福的得失对于他们远远没有对于七巧那样重要。长白早就给麻醉了,麻木无知觉;长安虽然有过幸福,也努力过,但一遇阻力,就用一个“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自愿舍弃了。
张爱玲自小一方面受到中国古典文学及传统文化的熏染,另一方面又就读于教会学校,较早地受到了西方现代文化的教育,从而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化素质。她的小说既有传统小说叙事套路的痕迹,又带有现代派的味道,诸如注重写人物意识的流动、注意暗示与象征、善用联想,特别是对人物病态心理的描写与揭示等等,都显示出这一特点。张爱玲具有清晰的时代感与精细的把握能力,甚至通过衣饰与环境的描写,也能将时代社会的变化生动具体地表现出来,这些描写不仅仅是环境描写,它们本身已经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透露出浓浓的文化意蕴。张爱玲的小说具有雅俗融会的特征,也即所谓“新旧文学界的糅合,新旧意境的交错”。从所写生活看,她对于人生之世俗层面的饮食男女、衣食住行投以极大的关注,同时对于人物的深层意识、人性予以剖析;从叙事看,张爱玲的小说大抵是讲述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故事结构完整,但又与传统小说大异其趣,它们不仅仅是传奇,她的故事是以人,以人性的探索(他们的人生与情欲、嫉妒、虚荣、疯狂)为中心的,情欲的变化,情欲与环境的关系,人物意识的流动,叙事中声、色、动作的描写与人物心理展示的结合,具有充分的现代小说的特征。张爱玲小说中具有繁复、丰富的意象。张爱玲的意象具有鲜明的都市特征。 “生长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总是先看海的图画,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我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往往是第二轮的,借助于人为的戏剧,因此在生活与生活的戏剧化之间很难划清界限。” “第一次看见香港的海的时候,联想到明信片上一抹色的死蓝的海。”这生动地说明了她作为一个出生于都市中人的感觉、联想习惯。自然成了本体,人工物品成了喻体,自然人工化,环境物品化,世界装饰化。比如 “天完全黑了,整个世界像一张灰色的圣诞卡,一切都是影影绰绰”。这些为张爱玲的小说带来独特的韵味。
(刘祥安执笔)
 

责编:刘卓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