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解放军文职 > 解放军文职专业 > 汉语言文学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狂人日记》研读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6-18 16:36:51

       

《狂人日记》研读
 
一、作者自述 
 
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将手提的大皮夹放在破桌上,脱下长衫,对面坐下了,因为怕狗,似乎心房还在怦怦的跳动。 
 
“你钞了这些有什么用?”有一夜,他翻着我那古碑的钞本,发了研究的质问了。 
 
“没有什么用。” 
 
“那么,你钞他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什么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了就有了十余篇。 
 
摘自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 1卷,第418—41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在这里发表了创作的短篇小说的,是鲁迅。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陆续的出现了,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然而这激动,却是向来怠慢了绍介欧洲大陆文学的缘故。一八三四年顷,俄国的果戈理 (N.Gogol)就已经写了《狂人日记》;一八八三年顷,尼采(Fr.Nietesche)也早借了苏鲁支(Zarathustra)的嘴,说过“你们已经走了从虫豸到人的路,在你们里面还有许多份是虫豸。你们做过猴子,到了现在,人还尤其猴子,无论比那一个猴子”的。而且《药》的收束,也分明的留着安特莱夫(L.Andreev)式的阴冷。但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的超人的渺茫。 
 
摘自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全集》第 6卷,第23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但我的来做小说,也并非自以为有做小说的才能,只因为那时是住在北京的会馆里,要做论文罢,没有参考书,要翻译罢,没有底本,就只好做一点小说模样的东西塞责,这就是《狂人日记》。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所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 
 
摘自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 4卷,第51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狂人日记》实为拙作,又有白话诗署“唐俟”者,亦仆所为。前曾言中国根抵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 
 
摘自鲁迅:《致许寿裳》( 1918年8月20日)《鲁迅全集》第11卷,第35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狂人日记》很幼稚,而且太逼促,照艺术上说 ,是不应该的。来信说好,大约是夜间飞禽都归巢睡觉,所以单见蝙蝠能干了。 
 
摘自鲁迅:《对于新潮一部分的意见》,《鲁迅全集》第 7卷,第22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二、重要评价观点 
 
就文章而论,唐俟君的《狂人日记》用写实笔法,达寄托( Symbolism)的旨趣,诚然是中国第一篇好小说。 
 
摘自 记者:《书报介绍》,《新潮》第 1卷第2号,1919年2月。 
 
鲁迅先生所作《狂人日记》的狂人,对于人世的见解,真个透彻极了;但是世人总不能不说他是狂人。……文化的进步、都由于有若干狂人,不问能不能,不管大家愿不愿,一个人去辟不经人迹的路。最初大家笑他,厌他,恨他,一会儿便要惊怪他,佩服他,终结还是爱他,像神明一般的待他。所以我敢决然断定,疯子是乌托邦的发明家,未来社会的制造者。 
 
摘自 孟真 (傅斯年):《一段疯话》,《新潮》第1卷第4号,1919年4月。 
 
在《狂人日记》中并用着两种创作方法:实写人物,用的是现实主义;虚写寓意,用的是象征主义。作品的思想性主要是通过象征主义方法来体现。但不同于一般象征主义作品的是,《狂人日记》中的象征主义方法不是独立的,它只是依附于现实主义而存在,如同影子依附于形体而存在一样。自然,影子又并非可有可无,相反却十分重要:如果没有象征主义方法构成浓浓的影子,作者投射在狂人身上的思想光束就无从显示。可以说,现实主义方法构成小说的骨架和血肉,象征主义方法构成了小说的灵魂。 
 
摘自 严家炎:《论〈狂人日记〉的的创作方法》,《论鲁迅的复调小说》,第 103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狂人日记》是具有最明显的象征主义色彩的作品。它是鲁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出的第一声“呐喊”,多年淤积在鲁迅心中的对封建传统思想的愤愁之情需要一次总的爆发,多年积累起来的对封建传统思想吃人本质的整体性认识需要一个概括性的发现。在这时,任何具有鲜明的特指性的事件都不足以完成这样一个创作任务。鲁迅需要一个具体的形象,但这个具体形象又必须是一个非常态的人物。他不能象常态的人物那样对于具体事件具有太大的粘着性,不能象常态的人物那样对于现实的生活环境和思想环境具有那么大的潜在适应性 (这种适应件是存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所不能不具有的),也不能象常态的人物那样循着常规的思维逻辑由现象向本质做渐次的正常推理.鲁迅找到了“狂人”这个具有现实性的人物,实际上便是找到了一个由现实性向象征性过渡的艺术关节。他利用“狂人”的变形心理直接把现实的封建关系转化为一种象征,并由这种象征直接升华到对封建关系和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抽象本质的剥露。这里的社会思想环境是作为一个模糊的整体性画面出现的,“狂人”对它的感受首先是一种情绪性的感受。在情绪性感受的基础上直接进行理性的本质概括,是《狂人日记》运用象征主义手法的结果,仅仅依靠现实主义的真实描绘,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便不足以达到如此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而强烈的情绪性与明确的理性概括相结合,现实可能性与现实关系的变形描写相结合,则是《狂人日记》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主要标志。 
 
摘自 王富仁:《〈呐喊〉〈彷徨〉综论》,《先驱者的形象》,第 145—146页,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 
 
一方面,作品的主体“日记”的叙述,也就是狂人的感受,他摆脱了习惯眼光,感觉敏锐,对中国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有着惊人的发现:吃人,并且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另一方面,“小序”的叙述说明“日记”的作者不过是一个狂人,所以他的话不过是疯话,没有任何价值。因此实际上《狂人日记》包含了两重观点和两重叙述:一种是日记的叙述,狂人的感受;一种是“小序”的叙述,对“日记”的否定。《狂人日记》两种叙述观点是异常鲜明和强烈的对立,所以两种叙述语言是相反的:一种是文言,一种是白话。……“小序”不是把读者引向对“日记”的认同和幻觉,而是相反,“小序”是“日记”的明显断裂和猛烈颠覆。“小序”具有自己的叙述动机和叙述力量,对“日记”形成强大的压力和否定,具有扭转和消解“日记”的叙述的作用。所以,《狂人日记》不是完整,而是分裂。由此可见,“小序”是极为重要的,它具有结构性的意义。“小序”和 “日记”的矛盾造成了反讽,《狂人日记》在整体上是一个反讽的结构。 
 
摘自温儒敏 旷新年:《狂人日记:反讽的迷宫》,《鲁迅研究月刊》, 1990年第8期。 
 
三、 作品简析 
 
《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 4卷第5期,1918年5月15日。 
 
《狂人日记》发表后,代有解读,围绕《狂人日记》的创作方法、文学史地位,曾有较多争论。 
 
围绕《狂人日记》作品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个是思想内容方面,小说是阶级论还是和平进化论,这个问题的提出,固然与小说中“狂人”“劝转”的情节相关,更重要的还是五、六十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下,思想文化领域的启蒙与政治领域的反帝反封建政治革命之间的紧张关系,五、六十年代的研究者,更多地是从鲁迅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的出发点解读小说,从政治革命的层面,而不是从思想文化启蒙层面解读“暴露家族制度与礼教的弊害”,自然难以理解小说中“劝转”的情节,当研究者把“狂人”看作一个革命战士时,尤其不能理解“劝转”;另一个问题集中在小说狂人形象的理解方面,狂人是清醒的战士还是精神病患者,曾一度有热烈的讨论,隐在这个问题背后的,实际是对于小说创作方法的简单理解,五、六十年代的文学理论中,只有革命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后来又有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是进步的创作方法,人们难以想象鲁迅会不使用进步的创作方法。严家炎在 1981写的《论〈狂人日记〉的创方法》一文,从小说的创作方法问题入手,一方面厘清了真假狂人的问题,同时对于《狂人日记》的创作方法诸观点一一作了辨析(自然主义、现实主义说、浪漫主义说、象征主义说、意识流说),提出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双管齐下”的论点,可以说,这一论点已经得到一般学术界的认同。 
 
关于《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原无疑问,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公认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一九七九年夏志清在《现代文学》复刊号发表《新文学初期作家及其作品选录》(该文后收入夏志清著:《新文学的传统》,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一九七九年),认为“事实上,最早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是陈衡哲的《一日》。”陈衡哲的《一日》发表于一九一七年六月的《留美学生季报》新四卷夏季卷第二号。万平近作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小说是〈狂人日记〉还是〈一日〉?——与美国歌伦比亚大学夏志清教授商榷》(载《鲁迅研究》第八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年),认为“《一日》……共九个片断,每段都是美国学生日常琐屑生活的对话,没有人物描写,没有故事情节,更没有明确的主题,作为‘最早一篇新小说'是担当不起的。”其实,《一日》正如作者自述,是美国女子大学新生一日生活的“忠诚”“白描”,与虚构叙事的小说有重要的区别,在体裁上归入现代叙事散文更为恰当。在关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一元的理解确定的前提下,《狂人日记》的历史地位是无可争辩的,然而,一旦“现代性”问题的讨论进入文学史写作,则不同的关于“现代性”的界定,当有不同的关于“第一篇”的叙述,这,也是可以预见的吧。 
 
四、重要研究论著目录 
 
1.伊藤虎丸:《〈狂人日记〉——狂人的康复记录》,乐黛云编:《国外鲁迅研究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 
 
2.严家炎:《论〈狂人日记〉的创方法》,《论鲁迅的复调小说》,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 
 
3.唐弢:《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 
 
4.温儒敏:《外国文学对鲁迅〈狂人日记〉的影响》,《鲁迅研究》第8辑,1983年5月。 
 
5.王富仁:《〈呐喊〉〈彷徨〉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8月出版。 
 
6.温儒敏、旷新年:《狂人日记:反讽的迷宫》,《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第8期。 
 
7.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岳麓书社,1999年出版。 
 
8.钱理群:《创造新形式的先锋——鲁迅小说论》,《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刘祥安 ) 
 
五、名师导评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 1918 年 5 月发表在《新青年》第 4 卷第 5 号,它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开端。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从一问世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在思想上,《狂人日记》可以被认为中国五四新文学的一篇总序,它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反封建的总体倾向。 
《狂人日记》通过对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从家族到社会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现代人的最初的觉醒意识。《狂人日记》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揭露与批判是多层次展开的。作品首先揭示了狂人周围的环境,一个充满杀机的生存空间。接着,作品通过狂人的联想,把狂人所处的环境扩展到广大的社会。狂人从“易子而食”、“食肉寝皮”的记述联想开去,引出了一个怵目惊心的发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有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这个发现又把历史和现实具体的肉体上的吃人,上升到仁义道德等纲常名教吃人的更深的层次。在此基础上,作品还通过狂人的自省,把封建纲常名教“吃人”的含义引向深广。“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狂人也被纲常名教毒害而成了吃人者。尤其是狂人所说的“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显然不仅是狂人自身,而且是代指处于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之下的“中国人”。这无疑是说,封建纲常名教害了所有的中国人。作品由此表达了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最深层次的揭露和批判。 
《狂人日记》在揭露礼教吃人的同时,还表现了强烈的反思和叛逆的精神。狂人面对因循数千年之久的传统思想,大胆地提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质疑,这集中体现了大胆怀疑和否定一切的五四时代精神。狂人还面对面地向食人者发出了警告:“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他渴望不再吃人的更高级的“真人”出现,这表现了一种改变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朦胧理想。最后,狂人期望未来,瞩目下一代,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这更是一种向封建主义抗争的号召,同时也向世人昭示了一条变革社会的途径。 
《狂人日记》成功地塑造出了丰富复杂、蕴藉深厚的狂人艺术形象。狂人艺术形象所具有的丰富的现实性意义,不仅在于这确实是一个写得真实传神的迫害妄想症患者,他之所以成为狂人本身,就是对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吃人”本质的暴露;而且在于作品集中描写了狂人在精神刺激造成的“强迫观念”的支配下,所发出的“从来如此,便对么?”的质问,“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警告,以及“救救孩子”的呼喊,这呼喊以狂人病态思维为特征,表达了时代的反思与叛逆之声。在传统势力支配下的反常社会里,那些首先说出了历史真理的先驱者,也常常被视为反常,乃至被诬为狂人和疯子。狂人艺术形象所具有的象征性意义在于,狂人的言行中包涵着的真理和正义,有激发人们联想的暗示性。狂人对他所处的环境的反常的认识,给人们一种神奇的暗示,导引着读者看到整个老中国几千年来宗法制度和礼教吃人的真象。 
关于《狂人日记》的创作方法,学术界曾有过不同的看法,20、30年代较多的评论者认为该小说是现实主义 ,建国后一般沿用这一看法,但也有人主张“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是它的基调” ;新时期以后,则有一些学者认为《狂人日记》是象征主义的作品 ,甚至有人指认《狂人日记》是“中国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 。此后有学者提出的《狂人日记》是采用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的观点,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作品把反对肉体上吃人提升到揭露礼教吃人,是通过象征主义来实现的。作者巧妙地在狂人的疯话里,用象征、隐喻的手法,一语双关地寄寓了读者完全能够领略的战斗的深意;作品巧妙地在狂人的环境氛围、人物关系中融入了极精彩的象征性描画,从而使之具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使人对深刻丰富的象外之意产生联想。《狂人日记》中并用着两种创作方法:实写人物,用的是现实主义;虚写寓意,用的是象征主义。作品的思想性主要是通过象征主义方法来体现的。
                                                (朱晓进执笔)

责编:刘卓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