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散文研读
《藕与莼菜》
一、作家自述
至于写散文,大概开始于十二、三年间,就是现在中学国文教本中常见的《藕与莼菜》、《没有秋虫的地方》那几篇,那些散文的情调是承袭诗词的传统的。
摘自《杂谈我的写作》,《叶圣陶论创作》,第151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能把自己的经验和意想畅畅快快地写出来,在日常生活上就有不少的便利。我是存着这种想头写这些散文的,所以给这一本集子取了个“习作”的名字。
摘自《自序》,《未厌居习作》,第2页,开明出版社1992年版。
二、重要评价观点
其他的八篇散文,我们最爱读的,最能以代表他的是《藕与莼菜》。这一篇是因莼菜与藕引起了故乡的怀念的叙述,文是一如清水。在篇末,他诠释所以然怀念故乡的理由,结论是,“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这正和他所说的“父亲去世以后;我携家离开故土。我是这样想的,事业在哪里,哪里就是我的故土了”(《苦辛》)是一样的。文是清淡而隽永。
摘自钱杏邨:《叶绍钧的创作的考察》,《现代中国文学作家》第二卷,泰东图书馆1930年版。
《没有秋虫的地方》、《藕与莼菜》诸篇,在乡思离情的抒写里,多少透露了“五四”以后一部分知识分子彷徨而又切实追求着的错落的心境。
摘自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没有秋虫的地方》、《藕与莼菜》、《牵牛花》等,是叶圣陶散文中出类拔萃的状构抒情小品。它显示了作者深深的古典文学修养,高超的文字技巧,字斟句酌,极为考究。然而,它又显得朴素,来得自然。既要优美,又要朴素,既要讲究,又要自然。
摘自张大明:《叶圣陶》,《踏青归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藕与莼菜》写的似乎是故乡的特产,骨子里透出的却是对故乡强壮健美的乡男乡女和乡风乡俗的赞美怀恋。
摘自乐齐、郁华:《前言》,《叶圣陶散文》,第3页,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三、作品简析
此文写于1923年。
《藕与莼菜》是叶圣陶散文中别具特色的名篇。这篇散文作于1923年9月7日,刊于《文学》81期,署名圣陶;1981年11月8日修改而成。
文章开篇从故乡“鲜嫩的玉色的长节的藕”为起端逐渐延伸,作者那浓郁而又悠远的乡恋便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景中缓缓展开。由雪藕自然联想到故乡的挑担人,他们身上“健康的美的风致”给人以淳朴而厚实的乡土民情之感。这雪白的藕,朴素的乡民,配以“曲曲弯弯的小河”,一幅恬静而富别致美感的故乡之景让人心醉不已。这是幅“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风景画,萦绕在此美景之中的,是作者对家乡的幽幽相恋之情和对乡民的深深热爱之感。莼菜也在此刻从深远的回忆中引发出来,莼菜本无味,而作者却道出“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除去那“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之外,更多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莼菜弥漫着故乡的味道,才足以让人久久无法忘怀。由此可见,文章以故乡特产藕与莼菜为开端,描绘出故乡诗意之美景,是为了赞美淳朴的乡民和抒发心中浓厚的思乡之情。最后两段可谓是点睛之笔,几个排比问句将作家内心的思乡情绪展露得淋漓尽致。而末尾那句“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更是让人回味无穷,遐想无边,其中若干滋味只有自己细细体会方可领悟。故乡所恋之物在于特产、家人及朋友,正是这些所恋之物在故乡,对于故乡那份依恋之情便再也无法割舍了。作者对于家乡的热爱、怀念就如同那藕与莼菜一般纯净而又浓郁无比了。
这篇散文,作家通过怀念故乡的藕与莼菜,表达了其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以及对于故乡人民的热爱。通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作者善于将洁净的语句表现在朴实的感情之中,显示出清淡隽永的情趣和平朴纯净的气息。语言朴实凝炼,明晰纯净,生动流畅,富有较强的表现力。整体上具有一种朴素而实在、优美而自然、淡泊而隽永的艺术风格。
四、重要研究论著目录
1、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2、叶圣陶:《未厌居习作》,开明出版社1992年版。
3、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
4、阿英:《现代十六家小品 叶绍钧小品序》,《现代十六家小品》,上海光明书店1935年版。
5、林非:《叶绍钧的散文》,《现代散文六十家札记》,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6、鲍霁:《〈藕与莼菜〉赏析》,《现代散文百篇赏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7、姜德明:《叶圣陶的散文》,《书边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8、陈辽:《叶圣陶的散文特色》,《文艺论丛》1982年2月2日第14辑。
9、刘增人、冯光廉:《叶圣陶研究资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10、乐齐、郁华:《叶圣陶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田 京 霭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