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解表药
各论
每一单元如何讲解
每味药如何讲解
【来源】
【性味归经】
【性能特点】
【配伍】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药理】
概念: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性能功效:
本类药多具辛味,主入肺与膀胱经,性善发散,能使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而解。主具发散解表功效,兼能宣肺、利水、透疹、祛风湿等。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表证。部分药物还可用于咳喘、水肿、疹发不畅及风湿痹痛等。
习惯上常将解表药分为辛温解表药与辛凉解表药两类:
①辛温解表药又称发散风寒药,性味多辛温,主能发散风寒,发汗力强,主治外感风寒表证,兼治风寒湿痹、咳喘、水肿兼表等。
②辛凉解表药又称发散风热药,性味多辛凉,主能疏散风热,发汗力虽较缓和,但长于透解表热,主治外感风热表证,兼治风热咳嗽、麻疹不透、目赤多泪等。
【配伍】
临床应用时,表证兼虚者,须视其阳虚、气虚、阴虚之不同,分别配伍助阳、益气、养阴等扶正之品,以扶正祛邪;用于温病初起,应适当配伍清热解毒药。
使用注意:
使用发汗力强的解表药,要注意掌握用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汗,以免损伤阳气和津液;体虚多汗及热病后期津液亏耗者忌服;对久患疮痈、淋病及失血患者,虽有外感表证,也要慎重使用;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过多而降低疗效。
第一节 辛温解表药
麻黄
①发汗解表(发汗力猛):风寒表实无汗证。配桂枝。
②宣肺平喘:咳喘。
a.风寒袭肺:杏仁、甘草。
b.肺热咳喘:石膏、杏仁、甘草。
③利水消肿:水肿兼表邪者。
【配伍】
麻黄配桂枝:麻黄辛温,功善宣肺发汗解表;桂枝辛甘温,功能发汗解表、助阳通脉。两药相合,发汗解表力强,治风寒表实无汗功著。
麻黄配苦杏仁:麻黄辛温宣散,功善宣肺平喘、发表散寒;苦杏仁苦温润降,功善平喘止咳,略兼宣肺。两药相合,善宣肺降气而平喘止咳,治喘咳气逆功著,证属风寒束肺者尤宜。
麻黄配石膏:麻黄辛温,功善宣肺平喘、发汗解表;石膏辛甘性寒,功能清热泻火、除烦解肌。两药相合,清肺平喘兼透表热,治肺热咳喘效佳。
桂枝
①发表解肌(发汗力弱):风寒表实无汗及风寒表虚有汗(有汗能止,无汗能发)。
②温通经脉:寒凝血脉证(痛经、闭经);寒湿痹痛。
③通阳化气(助阳化气):阳虚证(心阳不足心悸、胸阳不通胸痹、脾胃虚寒)、痰饮证等。
注意:阴虚阳盛、孕妇慎服。
【点击按钮】
为了让您更好的理解“桂枝的配伍意义”,以下的文字请您查阅:
【配伍】桂枝配白芍:桂枝辛甘性温,功能发表助阳、温通经脉;白芍酸甘微寒,功能养血敛阴止汗。两药相合,收散并举,共奏调和营卫、散风敛营、解肌发表之功,治风寒表虚有汗每用。
麻黄与桂枝的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二药都能发汗解表,治疗风寒表实无汗证,常相须为用。
同中之异:其中麻黄发汗力强,桂枝发汗力弱,然桂枝味甘兼补,又宜于风寒表虚有汗证。
不同点:
麻黄又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治风寒犯肺之咳喘以及风水水肿等,为桂枝所不俱;
桂枝又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治寒凝血脉证、胸阳痹阻证,蓄水证等,为麻黄所不备。
紫苏
①发表散寒:解表力弱。应用:外感风寒轻证。
②行气宽中:胸腹气滞证。
③安胎:气滞胎动不安,妊娠恶阻。
④解鱼蟹毒:食鱼蟹中毒之腹痛、吐泻等。
用法:苏叶长于发散风寒,苏梗长于理气宽中、安胎、解毒。
生姜
①发汗解表:外感风寒轻证。
②温中止呕:胃寒呕吐,寒饮呕吐等。
③温肺止咳:风寒客肺的咳嗽。
④解毒:解鱼蟹毒和解药物毒(天南星、半夏中毒)。
特点:素有“呕家圣药”之称。
荆芥
①散风解表:辛而不烈,微温不燥,既散风寒,又散风热。应用:风寒表证、风热表证皆宜。
②透疹(宣散透疹):麻疹外出不畅。
③止痒(祛风止痒):风疹皮肤瘙痒。
④疗疮:疮疡初起。
⑤炒炭止血:衄血,吐血,便血、崩漏。
用法:荆芥穗发汗力强。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须炒炭用。
防风
①祛风解表:为治风通用药。无论外风、内风、风湿所致病证,也无论兼寒兼热,皆可投用。对应病证:风寒表证,风热表证,表证夹湿,风疹瘙痒。
②胜湿止痛:配伍引经药,无所不达,治一身之痛。应用:一身之风寒湿痹痛。
③解痉:破伤风等。小儿惊风。
羌活与藁本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两药均能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主治风寒感冒、头痛身痛、风湿痹证等。
同中之异:
①发散表邪,羌活之力大于藁本;
②治疗头痛,羌活长于治疗外感风寒之头项强痛,藁本长于治疗外感风寒之颠顶头痛;
③除湿止痛,羌活优于藁本且善治上半身风湿痹痛,以此为异。
细辛
①祛风散寒:风寒表证(尤宜鼻塞、头痛、肢体疼痛较甚者),特点:外散风寒,内扶阳气。应用:阳虚感冒。
②通窍止痛:特点:鼻渊头痛。头风头痛,牙痛,风寒湿痹痛。
③温肺化饮:寒饮咳喘。如小青龙汤。
注意:用量<3g。辛不过钱。
白芷
①发散风寒:外感风寒或表证夹湿兼见头痛鼻塞者。
②通窍止痛:阳明头痛,眉棱骨痛,鼻渊头痛,牙痛。
③燥湿止带:风寒湿痹,寒湿带下。
④消肿止痛:疮疡肿痛。
香薷
①发汗解表:夏季乘凉饮冷、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证。
②和中化湿:暑湿证—泄泻、呕恶等。
③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
苍耳子
①散风寒:风寒感冒。
②通鼻窍:治鼻渊要药。
③除湿止痛,止痒: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外达皮肤。
应用:1)一身上下湿痹拘挛;2)风疹瘙痒。
注意:有小毒。
辛夷
①散风寒:风寒头痛。
②通鼻窍:治鼻渊要药(鼻渊、鼻塞、鼻流浊涕)。风寒头痛鼻塞。
煎煮方法:包煎。
西河柳
①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胃、心经。
②功效:发表透疹,祛风除湿。
③主治病证:
1)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
2)风寒湿痹。
④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外用:适量,煎汤擦洗。
第二节 辛凉解表药
薄荷
①宣散风热:风热表证、风温初起。
②清利头目:头痛、目赤、口疮等。
③利咽:风热咽喉肿痛等。
④透疹:应用:1)风疹瘙痒;2)麻疹外出不畅等。
⑤疏肝:肝气郁滞,胸闷胁胀。
注意:不宜久煎,入汤剂当后下。
牛蒡子
药性特点:味辛苦,性寒,能升浮能沉降。
①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②宣肺利咽:1)肺热咳嗽痰多;2)热毒上攻之咽喉肿痛、痄腮。
③解毒透疹:麻疹不畅,风疹瘙痒。
④消肿疗疮:热毒疮肿,痄腮。
注意:兼可通便,便溏者慎服。
蝉蜕
药性特点:质轻升浮,虫类药搜风。
①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音哑咽痛。
②透疹止痒:1)麻疹不透;2)风疹,皮肤瘙痒等。
③明目退翳:用于肝热目赤翳障。
④息风止痉:破伤风,小儿夜啼等。
注意:孕妇慎服。
桑叶
①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温病初期。
②清肺润燥:清润中兼以通络。应用:肺热燥咳。
③平肝明目:肝火亢盛或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目赤昏花等。
④凉血止血:血热妄行证。
注意:多用生桑叶,止咳用蜜炙桑叶。
菊花
①疏散风热:散风热之力和缓。应用:1)风热感冒;2)温病初期。
②平肝明目:既平肝又清肝。应用: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肝经风热之目赤肿痛、眼目昏花。
③清热解毒:疮疡肿毒。
注意:黄菊花长于疏散风热,白菊花长于平肝明目。
桑叶与菊花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疏散风热、平肝潜阳,用于风热表证,温病初期,肝热目赤、视物昏花,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目眩等。
同中之异:疏散风热,桑叶优于菊花;清肝明目、平肝潜阳,菊花优于桑叶。
不同点:桑叶又能清肺润燥、凉血止血,治疗肺热咳嗽、肺燥咳嗽、血热证、自汗盗汗等;菊花又能清热解毒,治疗疮疡肿毒,是二者之异。
葛根
①解肌退热:解肌效优,长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应用:1)项背强痛;2)外感表证等。
②生津:用于消渴病及热病伤津口渴。
③透疹: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④升阳止泻:湿热泻痢初起,脾虚泄泻。
柴胡
①解表退热:解热效优,肌表之热、半表半里之热皆可清退。1)感冒高热;2)少阳病之寒热往来。
②疏肝解郁:用于肝气郁结之胸胁胀痛、月经不调。
③升举阳气:阳气下陷之子宫下垂、脱肛等。
【配伍】
柴胡配黄芩:柴胡善疏散退热;黄芩善清热泻火。二药合用,清解半表半里之邪热效强,治少阳寒热往来效著。
升麻
①发表透疹:发表力较弱。应用:风热头痛,治阳明头痛最宜,麻疹不透。
②清热解毒:善解阳明热毒应用:热毒疮肿,丹毒,痄腮,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温毒发斑。
③升举阳气:气虚下陷之久泻脱肛、崩漏下血及胃下垂、子宫脱垂等。
柴胡、葛根与升麻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三药均能发表解热、升举阳气,用于外感发热、头痛以及阳气下陷之脱肛、子宫下垂等。
同中之异:①发表解热柴胡为优,葛根次之,升麻又次之;②升阳举陷升麻最优,葛根次之,柴胡再次之;③葛根与升麻还同能透疹,用于麻疹不透,其中升麻优于葛根。
不同点:
柴胡又擅和解少阳、疏肝解郁,治疗少阳病、疟疾、肝气郁结证等。
葛根又能生津,治疗消渴病,且善解肌以治疗项背强痛。
升麻又能清解阳明热毒,治疗阳毒发斑、胃火牙痛等。
蔓荆子
①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头痛。
②清利头目:质轻升浮,主散头面风热之邪。应用:治偏正头痛要药,又治头晕目眩等。
③祛风止痛:风湿痹痛,肢体拘急。
淡豆豉
①来源:豆科植物大豆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
②性味归经: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
③功效:解表,除烦。
④主治病证:
1)风热表证。
2)热郁胸中之烦闷不眠。
浮萍
①性味归经:辛,寒。归肺、膀胱经。
②功效: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③主治病证:
1)风热表证。
2)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
3)水肿,小便不利。
④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鲜品15~30g;或入丸散,或捣汁饮。
⑤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力较强,故体虚多汗者慎服。
木贼
①来源:为木贼科植物木贼的干燥地上部分。
②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肺、肝经。
③功效: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④主治病证:
1)风热目赤,翳障。
2)血热下血。
⑤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
⑥使用注意:本品疏散清泄,故气血亏虚者慎服。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