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其它资料

新媒体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双面影响及措施

2020-01-26发布者:青青草大小:50.76 KB 下载:0

一、新媒体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 新媒体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新媒体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起到很大的 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新媒体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负面影响也日渐 突出,[1] 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 一) 新媒体对培养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积极影响。 1. 新媒体信息容量大的特点,为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提供丰富内 容。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以及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形成新媒体的强大影响力 。 新媒体信息量大,无所不包,凡是人类生活所涉及到的内容,几乎都可以在 新媒体交互平台上找到,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新媒体涉及各种术语、知识和信息的传递、教育时间与空间的组织安排,正 改变着教育过程的结构。因此,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如报告会、演讲 赛、墙报、专刊等,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创新。 2. 新媒体形象化的特点,为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开辟新方式。 新媒体栏目多样、形式活泼、图文并茂、音视一体、传输速度快、形象 直观、引人入胜,易使受教育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汲取。新媒体穿插着 生动健康的娱乐形式,打造鲜明清晰的视觉印象,使受教育者在十分放松的 心情下,自由地、松弛有度地选择浏览对象,在生动的探索和寻找新的视觉 内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寓教于乐。这是新媒体所拥 有的而其他思想教育载体不能比拟的特点。学校不是年轻人接受知识与信息 的唯一场所。 新媒体不仅是青少年汲取知识信息的理想场所,而利用好新媒体也是对 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手段。这种手段具有以下效能: 收集处理德 育信息手段的现代化; 存储和探索德育信息的现代化; 德育信息传播的现代化; 德育环境和场所建设手段的现代化; 教学过程中利用声、文、图等形式,体 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为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开辟了 新的途径,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因此,新媒体可以增强道德建设的灵活 性,更加关注青少年的个人特点,及时解决现实社会中各种问题,培养青少 年的多种才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3. 新媒体平等互动性的特点,为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提供广阔的空 间。 新媒体的一个最显着的特点,是多边平等性和直接交互性。新媒体是开 放的,相互以多边形式实现连接,不同的用户不管他们的社会角色如何,均 可以参与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中,实现平等的对话和直接交流。由于有共同 情感做基础,双方互动、易沟通,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更 广阔的空间。青少年通过新媒体,既能了解现实生活世界,又能了解不同国 家的各种社会现象、思想观点、文化思潮、学术流派,使得青少年思想教育 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 ( 二) 新媒体对培养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消极影响。 1. 新媒体信息多元性的特点,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 各种价值观都体现在新媒体中。青少年的情感丰富而强烈,但辨别能力 还较差,新媒体原始信息良莠不分,势必影响学生,动摇传统的思想道德观 念和行为准则。新媒体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共享性、匿名性、自由性和 开放性,使得各种不同的文化、观念在新媒体交互平台上交汇。在传播人类 文明成果的同时,一些黄色、迷信、赌博等文化糟粕也接踵而来。这些文化 糟粕,污染了社会文明,会使青少年受到一定程度的毒害。一般来说,青少 年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不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或他人的影响和冲击。 2. 新媒体虚拟性的特点,弱化青少年现实交往的能力。 新媒体尤其是网络是个“虚拟世界”,缺乏很多重要的现实要素,掩盖了很 多真实的事情。虽然新媒体能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不论天涯海角, 都能轻松地畅谈,但减小了人们与周围人际的交往和接触,也冷漠了人际关 系,弱化了学生现实交往的能力,并助长了对虚拟成就感的追求。新媒体使 得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被人对新媒体的依赖关系所取代。个人终日与新媒 体打交道,容易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减少和阻碍青少年与外界真实 的情感交往,使一些青少年趋向于孤立、自私、冷漠和非社会化,对现实生 活中他人的幸福和社会发展漠不关心,甚至有部分青少年沉溺新媒体而引发 人格障碍。 总之,青少年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其自控力较差。新媒 体本身具有极大的诱惑性,一方面丰富了同学们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也让 小部分自控力差的同学陷入新媒体的深渊而无法自拔。同时,由于新媒体交 往的虚拟性,往往难以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的人际关系,青少年在新媒体交 往中一旦受骗上当就容易对现实产生怀疑、悲观甚至敌意。 二、应对新媒体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消极影响的措施。 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增强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趋利避 害是青年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同时,应积极面对新媒体的负面影响 , 研究应对措施。 ( 一) 让新媒体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课堂。 新媒体中呈现的时空无限制性,可以拓展学校道德教育,促进封闭式德 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利用新媒体的这一特性,加大对德育教育信息的开发 , 充实德育内容。可以从新媒体交互平台上查询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德育理论与 实践,并努力开发本地先进的德育理念,建立学校、社会网上德育信息资料 库,使学生能根据需要选择健康的精神慰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 爱好,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把枯燥的理论学习变成生动形象的 感性认识,克服理论学习的僵化状态,从而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不得不学变 为主动地要求学习,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丰富知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爱 国主义精神,达到了道德教育的目的。 ( 二) 明确和升华新媒体道德教育的内容。 在新媒体中,要确立传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阵地,大力弘扬和扞卫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加 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进步。 要开辟灵活多样的新媒体道德领域,以健康、丰富、高雅的富有人文魅 力的文化道德资源,来增强青少年的注意力、吸引力。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哲 学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立足中国国情,形成体现中国特色、民族风格、大 众需求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把国情同世情结合起来,既立足 国情、扎根本土,又洞察全球风云、把握世界潮流; 既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的民族性,又彰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性。三是把科学认 识同价值目标结合起来,坚持在理论创新中做到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 三) 采用新媒体道德教育的新方式。 在新媒体交互平台上开展德育工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 择自己想要感受的德育内容,而不是由教育者指定和强迫他们接受什么样的 教育,这样更容易调动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也有利于受教育者的个性发 展。 在新媒体交互平台上的讨论有其特有的优势: 讨论时可以隐去真实的姓名,也就摆脱了“随大流”的状态,有利于敞开 思想、讲真话。因此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纠正其偏差,解决真实 的思想问题。还可以利用 QQ、MSN、E - mail 或微信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运用 QQ、MSN、E - mail 或微信进行交谈,避免面对面的尴尬,有利于克 服心理障碍,能够谈心里话,更容易沟通。学生有些心里话或一些敏感话题, 心里存在困惑又不便当众讨论的可以用 E - mail 的方式等。这样既解决了思 想上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不会让学生“丢面 子”.如果学生的问题具有普遍性,老师可以在新媒体上解答或发表公开信。 由于新媒体的匿名、隐蔽的特点,能充分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教 师职业所赋予的权威给学生带来的畏惧感,让学生可以大胆地各抒己见,真 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 四) 新媒体道德教育生活化。 德育工作过于严肃的“面孔”,往往使学生产生一种压抑感,而苦口婆心的 说教又容易使学生两耳生茧,产生厌倦心理。教育应该是温馨的,可以润物 无声。要通过新媒体,关注学生,在教育中要理解学生,以平等的心态对待 学生。 对此,组织学生编写、演出校园剧,开展辩论、演讲等活动,可以取得 较好的效果。利用新媒体技术模拟生活中的德育情景,让学生在虚拟的社会 生活中开展道德实践,既具有强烈的娱乐性,又有着相对的真实性,而且学 生在活动中所花的时间较少。 新媒体交互平台上的德育工作的开展,以先进的思想激励学生,以高尚 的情操感染学生,以审美的情趣充实学生,以灵活的方式联系学生,开创了 新的德育空间,对学生学习知识、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提高政治思想 觉悟等方面,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新媒体交互平台上德育工作的开展, 使学生从纯粹的受教育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从被动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成 为教育的主体,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不断成长,从而增强了德育 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壮海。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5. [2]郑永廷。 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0. [4]宫承波。 新媒体概论[M].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 [5]单振涛。 学校德育的功利化倾向及成因分析 [J]. ]. 教育研究与实践 , 1997( 4) . [6]张泰来。 新媒体: 青少年道德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 ]. 经济与社会 发展,2009( 5) .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预览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下载需知:

1 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 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

3 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4 该文档为会员上传,版权归上传者负责解释,如若侵犯你的隐私或权利,请联系客服投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