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其它资料

人教版全日制政治高二哲学常识基础知识复习提要

2020-04-12发布者:haha大小:31.46 KB 下载:0

人教版全日制政治高二哲学常识基础知识 复习提要 人教版全日制政治高二哲学常识基础知识复习提要 (一)唯物论 本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 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知识点应掌握的内容 (1)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践性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指不依懒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客观实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应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含义。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及实现条件。 应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从主观出发的现实意义。 2.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复习这一部分知识,不仅要复习这些知识点本身,准确把握和界定这些知识点的内容, 把它同唯心主义观点相区别,而且要注意它与辩证法观点的联系与区别,特别是在回答有 关分析认识实际问题的时候,更应注意。 例如:高考 1995 年第 20 题:"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 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唐诗蕴涵的哲学道理是[C]C]] A.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 C].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 D.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1995 年第 18 题:"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 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主要是因[C]B]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 B.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地历史的统一 C].别国的经验不一定是从实际出发的 D.意识依赖于物质 1996 年第 16 题:毛泽东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要 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也必须认清中国的国情。这表明[C]C]]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 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这几道题考查的虽然都是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物质决定意识问题,但都是从物质和意识 的关系上、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从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上来考查,而不是唯物论观 点的简单再现。 又例如,1995 年的第 16 题:"满招损,谦受益。"这说明[C]C]]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B.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C].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D.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这一题的辩证法的色彩更浓,"满和谦、损和益"都是对立的统一,而人的意识的能动 性,教材中从未出现过这种提法,需要考生把意识的反作用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才 能领会。本题还是从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结合的角度来考查唯物论的问题。 在答案非唯一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和主观性试题中,更鲜明地体现了唯物论和辩 证法乃至认识论的统一。如: 1996 年第 28 题:热带雨林是地球表面生物种类最丰富、结构最复杂的植物群落,现 在因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遭受破坏,其面积大大下降,并造成气候异常,大量生物物 种绝灭或濒危。为此,许多有识之士强烈呼吁保护热带雨林。这表明[C]BC]D] A.坚持两点论不能不讲重点论 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具体的 C].正确的认识来自社会实践 D.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 1997 年第 38 题;某贫困地区领导人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 他们根据其他地区"无工不富"的经验,建起了一些小型机械厂,但由于原材料和资金缺乏, 结果收效甚微。经过认真分析,他们认识到该地区山场面积大,适宜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 于是因地制宜种起了果树、中药材,饲养起牛、羊、家兔等,经济情况很快有了改观。在 此基础上,他们又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几年就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该地区在 脱贫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回答这一题,更需要把唯物论和 辩证法结合起来,只从唯物论本身的内容来考虑答案,就有很大局限,造成失分较多。 2.重点、难点 (1)重点 从理论上看,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决定意识,规律的客观性,当然是唯物论的重点内 容,坚持唯物论一定要坚持这些基本观点。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是辩证的唯物 论,从实践的角度看,从现实看,意识的反作用,主观能动性,如何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 性和意识的反作用则成为重点了。因为我们学哲学,坚持唯物论就是为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去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做好我们的工作。我们重视世界的 物质性,重视规律的客观性,就是因为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主观能动 性受客观规律性的制约。所以,唯物论部分的重点内容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 运动的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难点 唯物论部分的难点主要在于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上。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物质世界、客观实际是多样的、变化发展的,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不是绝对的完全的符合,而是相对的近似的一致,主观认识要随实践的 发展而发展,要随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主观反映客观、主观符合客观是一个 过程,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 正确认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和主观能动性,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意识的能动 作用、主观能动性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忽视这一点,就会导致唯 心主义;忽视或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则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和做法。准 确把握这个度,是理论和实践上的难点。 规律的客观性与规律存在和起作用的条件性。规律的客观性讲的是物质运动有规律, 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要存 在物质运动,规律就存在。但一个具体规律的存在和起作用却是有条件的,条件存在,这 个规律就存在,就起作用;条件变化了,起作用的具体规律也随之变化。所以,人们不能 创造、改造、消灭规律,但是可以通过改变条件,使起作用的具体规律发生变化,从而达 到利用规律改造世界的目的。这个问题,只要结合生活实际和学习过的科学知识,就不难 理解。 关于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两个文明问题不完全等同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文 明建设固然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但物质文明不能直接决定精神文明,精神文明需 要建设,不是物质文明建设上去了,精神文明建设自然而然就上去了。 (二)辩证法 本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有: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 种状态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辩证 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矛盾及其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事物发展的趋 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内因和外因的关系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用联系发展的观点 看问题。 1.知识点应掌握的具体内容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事物内部、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一方面,事物 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不存在孤立的、不与周围 事物相联系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另一方面,事物之间的联系 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 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和上升的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 事物的灭亡。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各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都处于永不停息的发展变化之 中,绝对不变化、根本不发展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事物的联系和事物的发展不可分割。正是由于事物内部、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和相互作用,才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发展。 (2)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和上升的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 事物的灭亡。 要正确理解发展概念,一是要把握发展的实质,不能把任何变化都看成是发展;二是 要把握判别新旧事物的标准。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 大发展前途的东西;相反,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则是旧事物。 自觉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首先,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 个变化发展着的过程;其次,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再次,要有 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成长。 (3)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辩证法认为,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总趋势是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运动、 前进运动,是新事物逐渐战胜、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因此,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途是光明 的。但是,这决不是说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一帆风顺的。相反,在具体阶段、具体环节上,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总是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特征。因此,事物存在和发展的 道路是曲折的。 (4)矛盾及其特点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叫做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 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倾向;矛盾的"统一",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 下互相依存,互为存在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 的方向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我们应该在矛盾双方的对 立中把握它的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贯 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存在着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具有特殊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矛盾,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这 是事物间互相区别的依据;事物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上的矛盾各有不同的特点,这是区别 事物发展过程和阶段的依据。 (5)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整个世 界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 立、互不相干的,从而否认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二,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一切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形而上学则主张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世界上的一切 事物都是静止不变的,如有变化也仅是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 第三,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事物 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则主张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否认事 物内部的矛盾性,认为外力的推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总之,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 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这就叫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它的哲学依据是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因为不同的事物包含着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其发 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也有其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时,必须从 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点,寻找解决特殊矛盾的办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 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 (7)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理论,是两点论 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 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分析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 的次要方面。所谓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 在分析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密切联系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在认识 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只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才能做到既全面,又善于抓重点和 主流。 3.重点、难点 在哲学常识中,辩证法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唯物论必须同辩证法相结合,才能成为 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离开了辩证法,就不能正确地理解认识问题。特别是在应用辩 证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难度很大。 (1)重点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世界就是"一幅由种 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事物是在联系中存在,认识事物首先就要 认识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规律是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依 存、转化都是联系,发展是由联系构成的,现代的系统论就是普遍联系观点的深化和发展。 ②事物是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基本观点,不仅客观事物本身是运 动、变化、发展的,而且我们之所以要认识世界,就是要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发展的趋 势和方向,推动事物的发展,趋利避害,为人类造福。 ③矛盾的观点。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内容,矛盾就是事物,矛盾就是问题, 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动力、原因是矛盾,发展的实质、 内容就是矛盾运动,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分析事物就要分 析矛盾,认识事物就是认识矛盾。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就是矛盾规律,唯物辩证法最 根本的方法就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④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说明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分 析一切事物,但要真正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则要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正是不同事物的矛盾 特殊性,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不同过程、不同阶段矛盾的特殊性使事 物发展显现出阶段性,正确地分析和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问题 的关键,教条主义式的千篇一律、生搬硬套是不能认识任何事物和解决任何问题的。唯物 论中所讲的从实际出发,也就是要具体地分析客观事物的矛盾特殊性。 ⑤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和树立。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就要全面地 把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和对立,明确二者的分歧和根本分歧所在,不要把辩证法局 限于某个具体观点上。 (2)难点 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知道什么是联系,为什么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并不难,难 在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个问题教材中讲了三点:首先,要注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 事物的联系;其次,要看到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再次,要学会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 的联系。这是原则,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如实地、全面地看到这 个事物同谁联系,有哪些联系,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不能想当然、主观猜测,不能以偏 概全,更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要先把事物"孤立"起来,研究局部,看其内容联系(内 部矛盾),再研究整体,看它同周围事物的联系,看其外部联系对内部联系有什么影响; 要把事物作为一个过程,结合它的过去来认识它的现在,根据它的过去、现在、将来,来 处理解决现实的问题;要分清主次,抓住重点,不分主次、颠倒主次是不能正确地认识问 题和解决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不对的,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也是不行的。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此文档共10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如果当前文档预览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下载需知:

1 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 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

3 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4 该文档为会员上传,版权归上传者负责解释,如若侵犯你的隐私或权利,请联系客服投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