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其它资料

冯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2020-03-26发布者:郝悦皓大小:65.54 KB 下载:0

冯姓姓氏源流 汉族冯(féng)féng))姓源出有二,一是姬姓,二是归姓。其他冯姓则由外族改 姓而来,包括汉朝初期的匈奴人,南北朝时期的百济人,元明时期两广南部 的浬人,以及清朝末期的满蒙人等。 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4000 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在今河南商丘一 带居住着以白头翁为图腾的归夷氏族。归姓的一旁支迁徙到今山东菏泽地区 , 形成河伯族。进入夏朝帝芒时代,河伯族首领冯夷后人在冯地 (féng) 今陕西大荔 县)建立了冯夷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周初,冯夷国分裂为冯、河宗、邯三国。 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简子(féng)归姓)被郑简公封于此地,遂以封邑而得氏,为该 支冯姓第一人。 出自姬姓,为姬昌之后,系承毕公高,始祖冯文孙。据《元和姓纂》和 《广韵》记载,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之子追随晋文公立国 , 封为魏武子,得封魏地。公元前 403 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魏家为诸侯,其后 人魏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féng)一说今河南省荥阳县,一说今陕西省大荔县)。于 是这一支子孙逐步放弃了毕、魏之姓,以邑为氏而改姓冯,史称冯氏正宗。 而魏地的子孙则氏魏,故冯、魏两姓实为同一脉族。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拓拔穆泰氏族,属于以先祖官 职称号为氏。北魏太武帝拓拔焘的裔孙拓拔穆泰的后裔子孙中,其长子拓拔 遂留接续冯翌侯之爵,后成为代郡穆氏的鼻祖;而在次子拓拔觏的后裔子孙中, 有以先祖官爵称号“冯翌侯”为姓氏者,汉化称冯翌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冯 氏,逐渐融入汉族。 源于蒙古族盖珠氏。出自明朝初期蒙古巴尔虎部嘎拉珠氏族,属于以氏 族名称汉化为氏。 源于满族乌苏氏和富思库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以 为氏。 冯姓迁徙分布 冯氏最初发祥于河南省荥阳地区,族人迁移较早,先秦时期就已开始迁 移。 春秋战国时期 向南,先进入了楚地(féng)今湖南、湖北)。楚怀王时期(féng)战国后期)冯郝官至楚 大夫,是楚国的重臣。 向西,进入了陕西关中等地。 向北,冯氏进入了山西等地。战国中后期,韩国的上党郡 (féng) 今山西长治 西)郡守冯亭,为人果敢而有谋,入赵国,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在 上党潞县(féng)今山西潞城东北),有的留在赵(féng)今河北境),并发展繁衍下去。其后 裔有许多为将相,如秦丞相冯去疾、大将军冯劫、御史大夫冯毋择等。 向东,冯氏进入了齐鲁大地,这一支冯氏即来自上文中所说的魏地。他 们很快为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习染,“冯谨客孟尝君”的千古佳话,就是发 生在这一时期。 秦汉时期 冯去疾是秦始皇的丞相。冯氏一门是秦王朝后期的重要柱石。因进谏揭 露赵高等奸臣的罪行失败而双双被下狱。冯去疾、冯劫被下狱不久,冯毋择 率其他子孙隐姓埋名,潜逃他乡,下落不明,关中冯氏亦随之逃散殆尽。伴 随此起彼伏的秦末战争的大规模爆发,上党冯氏入关的一脉,也随之销声匿 迹。 在秦末战争、楚汉战争乃至汉初“无为而治”的一系列大变动中,史册中 寻找不到冯姓的任何丰功伟绩。 汉代,冯姓姓氏的基本材料才得到最初步的整理,现今人们所接触的有 关冯姓早期发展的资料,基本上是在这一时期成文、定性,并载入史册的。 另一方面,这一历史时期冯姓“代有才俊”的良好族运也为这种整理提供了生 动、翔实的素材。可以说,汉代是冯姓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阶段性总结。 汉代冯姓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冯姓郡望的逐步形成。两汉时期冯姓的分布 基本上覆盖了当时华夏大地的所有重要区域,并且在一些地区,由于冯姓豪 杰名士的大量涌现,形成了以冯姓为主体的聚族性居地。汉代冯姓辉煌之发 端者为安陵冯氏,其代表人物首推冯唐。 汉兴置国,出于安全及施政考虑,实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政策:一方面 为了充实关中人口,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六国宗室及大族豪门坐霸一方。汉廷 访得代北冯氏为豪杰之后,于是特迁其大部再入关中,定居安陵。冯唐,正 是生长于代北而后迁入安陵的。 此外,先秦时期,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而三国以前,冯氏还有迁至今 四川及湖北者,河南冯氏则分布于今内黄、宝丰、焦作、南阳、安阳等地, 其中潮阳为当时的大族;到了东晋末,长乐信都(féng)今河北冀县)的冯氏又有徙居 和龙(féng)今辽宁朝阳)者。 魏晋南北朝时期 冯姓早期主要繁衍于今河南、陕西、河北、山西等地,晋末“永嘉之乱” 时开始大举南迁或北避辽东,先后迁入江苏、安徽、江西、浙江、辽宁等地。 北周至隋统一前后,仍是国家由混乱走向统一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人 口迁移-频繁,各姓族活动区域扩大的时期。以冯氏:著名郡望之一——弘农 而言,西魏之宁州刺史冯宁被认为是弘农郡的开山之祖。早在西汉时代,冯 扬便以“万石君”而名噪弘农,冯扬家人丁兴旺,有子八人,至冯勤一脉尤为 荣宠。因此,在冯宁之前,弘农冯氏已有人活跃在此地,可以认为魏地冯氏 是弘农早期冯姓的直接起源。当西魏的冯宁刺史兴起之时,弘农冯氏已经完 成其郡望的形成。另如长乐冯氏:北燕国主冯跋自称毕万第 39 代后裔,北 燕亡国后,国主冯弘孙女冯太后执掌北魏朝政数十年,冯氏出王爵数人,极 度尊崇,衍出同舆堂、京兆堂等。 隋唐以来 至隋唐,已有南迁至福建省境的。在这一不断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 支派,大致有:出自山西上党冯氏,为战国赵华阳君冯亭后裔;出自河南颍川 的冯氏,为东汉大将军冯异的后裔;杜陵冯氏系西汉左将军冯奉世后裔;长乐 冯氏为宜都侯冯参后裔;京兆冯氏为北燕君主冯弘的后裔;弘农冯氏为西魏宁 州刺史冯宁后裔;河间冯氏为唐监察史冯师古的后裔。 唐宋时期,冯氏先后又有两次大举南迁,使冯氏分居于中国江南广大地 区,明、清之际遍及全国各地。另据有关史料记载,山西代州冯氏始迁祖为 明初冯有才第五代孙隆奄,今河南西平县冯氏,是明朝开国功臣,郢国公冯 国用的后代,系明初迁入。 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乱南迁至福建宁化石壁,到宋代分 成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清 康熙至乾隆年间,广东、福建的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远迁到 海外。 冯姓郡望堂号 郡望 颍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féng)辛未, 公元前 230 年)置颍川郡。 上党郡: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都 占据了上党地区的一部分,战国时期韩国置郡,但是具体郡置已难以考证。 京兆郡:亦称京兆、京兆尹,实际上并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 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 弘农郡: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féng)前 113 年),治所在弘农县(féng)今河南灵 宝函谷关城),其时辖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内乡以西、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 等流域和陕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华山以南的地区。 堂号 颖川堂:以望立堂。 上党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弘农堂:以望立堂。 市义堂:战国时的冯驩是孟尝君家的食客。起初孟尝君对他只当一般门 客对待,后来孟尝君派他到薛地收帐,他把所有债户都叫来,宣布将债书烧 掉,给所有的债户解决了困难,大家感激不尽。 始于堂:冯氏远祖始于周代。族谱载:“受姓始祖毕公,名高,文王第十 五子,左右武王率修文武绪业,武王践位于毕,今陕西西安咸阳县毕原,康 王十二年保鳌东郊,厥后支子采食于冯邑,即始平郡。子孙去邑为氏,书作 冯。”始平乃冯氏发祥之地也。 同舆堂:根据史籍《后魏书》记载,冯诞和后魏高祖皇帝元宏同岁,自 幼又是同学,后来娶了高祖的妹妹安乐公主为驸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舆而 行,所以称“同舆堂”。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预览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下载需知:

1 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 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

3 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4 该文档为会员上传,版权归上传者负责解释,如若侵犯你的隐私或权利,请联系客服投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