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其它资料

巴戟天研究论文

2020-03-14发布者:青青草大小:56.51 KB 下载:0

1 巴戟天植物品种来源考证 巴戟天药材的植物来源争议甚大,前人考证其植物来源多达 7 科 13 种植物。巴戟天始 载于《神农本草经》[2]:“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 补中,增志,益气”,列为上品,但未记载其形态和产地。 111 古代巴戟天的名称 古代巴戟天的名称,除《神农本草经》[2]、《名医别录》[3]记载外,西晋·左思 《蜀都赋》载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 这是考证巴戟天名称及产地具体年代的最早记载。《神农本草经》中凡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巴”、“蜀”字头的 药均指产于四川;明·李时珍《本草纲目》[4]对巴戟天的释名和集解都以产于四川为名, 即以出产地点得名。因此,巴戟天来源于四川是极可能的。“戟”是一种兵器,或作刺激解 释。“戟天”可能指其形态,藤蔓攀附它物向上,唐《新修本草》[5]述“巴戟天苗,俗方“巴戟天苗,俗方 名三蔓草”。“蔓草”可说是小型藤本,故其名是指该植物生长习性而得;又或指其效用,该 药刺激于人,可治头顶之病。 112 古代巴戟天的生药 对巴戟天生药形态的记载,最早见于梁代。梁·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6]中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简 单描述“巴戟天苗,俗方:“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状如牡丹而细,外赤内黑,用之打去心”。唐”。唐·《新修本草》[5]中则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稍详细 描述“巴戟天苗,俗方:“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巴戟天苗,俗方名三蔓草。叶似茗,经冬不枯,根如连珠,多者良,宿根青色,嫩 根白紫,用之亦同。连珠肉厚者为胜。”之后历代对巴戟天性状的表述“巴戟天苗,俗方均主要从外观加以文 字描述“巴戟天苗,俗方,记述“巴戟天苗,俗方内容基本一致,如宋·苏颂《本草图经》[7]亦载:“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叶似茗,经冬不枯,一 俗名三蔓草,又名不凋草……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宿根者青色,嫩根者白色,用之者皆同,以连珠肉厚者为胜, 今方家多以紫色为良……”;明·陈嘉谟《本草蒙筌》[8]:“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宿根色青,嫩根色白。用之 功相若,但选肉厚连珠。根原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心”。唐,干缩自落。人或投影摘,中亦空虚,非自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小孔耳”。”。 但因缺乏现代植物分类学和形态学知识,以上描述“巴戟天苗,俗方均过于表象,不利于实际鉴别。直到宋 代才出现手绘图谱,如寇宗奭的《图经衍义本草》[9]。在清代见于吴其濬《植物名实 图考》[10],书中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滁州巴戟天”和“归州巴戟天”两种手绘图谱。但因是手绘,不排除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 绘图失真的可能。这些都不利于巴戟天的鉴别确认,也可能是造成巴戟天原产地与历代本 草记述“巴戟天苗,俗方相左的原因之一。因此,古代药用植物巴戟天很可能是现今所用巴戟天在分类系统 上具亲缘关系相近的种类。 113 古代巴戟天的产地 古代巴戟天的产地,梁·陶弘景《名医别录》[3]作了最早的记载:“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生巴郡(今四川 阆中、奉节、重庆等地)及下邳(今江苏邳县)山谷,今亦用建平(今四川巫山、湖北恩 施)、宜都(今湖北宜昌)者,二月八月采根阴干”。《新修本草》[5]及宋·尚志钧《开 宝本草》[11]则载:“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生巴郡及下邳山谷。二月、八月采根,阴干。……今亦用建平、宜 都者”。《本草图经》亦载:“生巴郡及下邳山谷,今江淮、河东州郡亦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之,皆不及蜀州者佳””。 从历代本草来看,巴戟天的产地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巴蜀、江淮两个地区,但均以四川产地为优。四川志载:“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 巴州、剑州、广元俱出。元和志载:“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剑州贡巴戟天。寰宇记:“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巴州贡巴戟天。《本草蒙 筌》[8]:“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巴戟天江淮虽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巴蜀独优”;《植物名实图考》[10]:“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巴州、剑州、广 元(今四川巴州、奉节、剑阁、广元)俱出”。以上记载均表明巴戟天的产地以四川产地为 优。 114 现代巴戟天品种考证 从古本草记载上看,没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与现代应用的巴戟天相吻合的特征[12]。关于古代巴戟天 的品种,现代进行了较多研究,均表明巴戟天从古至今的产地和品种发生了变化。据华南 植物研究所陈忠毅[13]、乔智胜[14]、徐国钧[15]等考证后认为,清以前使用的主 产于江淮一带的“滁州巴戟天”已失传,原植物应是百合科土麦冬属植物土麦冬 LiriopeplatyphyllaWangetTang,失传原因可能因历史上滁州巴戟天功效“不及蜀者佳””遭淘 汰所致。乔智胜等[14]考证后认为归州巴戟天原植物为茜草科植物四川虎刺 DamnacanthusofficinarumHuang,药材现称鄂西巴戟天或恩施巴戟天。但徐利国 [16]、郑仰铁[17]的考证则认为归州巴戟天应为铁箍散 Schisandrapropinqua(Wall.)HookfetThomsvarsinensisOliv1f1etThoms1var1sinensisOliv 的根,即今四川省习用的 香巴戟的根。现今药用之巴戟天已非古代记载之巴戟天,而是清末发展的新品种。1958 年, 经市场调查及考证后鉴定现代之药用巴戟天为茜草科新品种,订名为 MorindaofficinalisHow[15],并被收录于 1963 年的国家药典[18]。2000 年版药典一 部[19]述“巴戟天苗,俗方巴戟天为茜草科(Rubiaceae)植物巴戟天 MorindaofficinalisHow 的干燥根。 巴戟天今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且以广东产为地道药材。巴戟天在广东作为药用已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 200 多年历史,已成为我国南方“四大地道”药材,也是广东“十大广药”之一。清末·曹炳章 《增订伪药条辨》[20]记述“巴戟天苗,俗方:“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巴戟肉广东出者肉厚骨细,色紫心”。唐白,黑色者佳””。陈仁 山《药物出产辨》[21]云:“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巴戟天产于广东清远、三坑、罗定为好,下四府、南乡等地 均次之,西江德庆系种山货,质味颇佳”,广西南宁亦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出”。药典所列正品茜草科巴戟天是 近代才发展起来的,为“新兴品种”,可以取代古方中原相应同名品种。古代记载之巴戟天 与今用之巴戟天大相径庭的可能原因一方面是因气候变迁,使植物分布区由北向南缩小, 产区改变;另一方面,可能因历代本草缺乏现代分类学和形态学知识,绘图失真,记载不 甚准确所致。 2 应用历史与药用价值 巴戟天于两千年前已作为药用。最早记载始见于《神农本草经》[2]:“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味辛,微温, 生山谷,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列为“上品”。 其对巴戟天的元性味、功用已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较详细记载,且与现代巴戟天的性味、归经、功用相近; 以后历代对巴戟天性味、归经、功用均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更深入记述“巴戟天苗,俗方。 211 巴戟天性味历代本草自《神农本草经》起,对巴戟天性味的记述“巴戟天苗,俗方均以甘、辛,微 温为主,与现行药典(2000 年版药典一部)的记述“巴戟天苗,俗方相同。《名医别录》[3]云:“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味甘, 无毒”;《新修本草》[”;《新修本草》[5]、宋《开宝本草》[11]均谓味辛、甘,微温,无毒”;《新修本草》[;明《本 草蒙筌》[8]:“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味辛、甘,气微温,无毒”;《新修本草》[”;明·李士材《雷公炮制药性解》[22]:“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味 辛甘,性微温,无毒”;《新修本草》[”;明·张介宾《景岳全书》[23]:“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味甘微温,阴中阳也”;清·汪昂 《本草备要》[24]:“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甘辛微温”;清·黄宫绣《本草求真》[25]:“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辛甘微温”。表明巴 戟天之性味古今无大变化,这是其药用功效一直沿用的基础。 212 巴戟天药 用归经历代本草记述“巴戟天苗,俗方巴戟天药用归经始终以入肾经为主,偶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入脾经、胃经、心”。唐经、 肝经者,与现行药典(2000 年版药典一部)主入肾经、肝经基本一致。最早记述“巴戟天苗,俗方见宋《图 经衍义本草》[9]:“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专入肾家”。归经专入肾,表明药用尚限于肾经。至明代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入脾之说, 如明·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22]:“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入脾、肾二经。但到清代,入脾经之说已鲜见, 而是增加了入心”。唐经、入肝经的记述“巴戟天苗,俗方,如清·陈士铎《本草新编》[26]:“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入心”。唐、肾二经”; 清·叶桂《本草经解》[27]:“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入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清·汪昂《本草备要》 [24]:“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入肾经血分”;清·张璐《本经逢原》[28]:“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肾经血分及冲脉药也”;清·黄宫绣 《本草求真》[25]:“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巴戟天专入肾。……巴戟肾经血分药也”。清代的入肾经、肝经、 心”。唐经之药用更接近现代药用,且符合现代药理研究的结果。现代药理研究已从多方面反映 出巴戟天的补肾、护心”。唐、护肝作用。 213 巴戟天主治功效 早在两千年前巴戟天已作为药用,其主治功效最早记载始见于《神农本草经》 [2]。2000 年版药典一部归纳其主治功效为:“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可见最早的药 用功效一直沿用至今,表明古今药效用法基本一致,这从历代文献记述“巴戟天苗,俗方可见一斑。《名医 别录》[3]、宋《开宝本草》[11]均谓其治“头面游风,小腹及阴中相引痛,下气,补 五劳,益精,利男子”;唐”;唐·甄权《药性论》[29]:“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能治男子”;唐夜梦鬼交泄精,强阴,除头 面中风,主下气,大风血癞。病人虚损,加而用之”;五代《日华子”;唐本草》[30]:“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安五 藏,定心”。唐气,除一切风,治邪气,疗水肿”;《本草正义》:“温养元阳,则邪气自除,起”;《本草正义》:“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温养元阳,则邪气自除,起 阳痿,强筋骨,益精,治小腹阴中引痛,皆温胜寒之效;安五脏,补五劳,补中,益气, 皆元阳布护之功也”。明《本草纲目》[4]:“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治脚气,去风疾,补血海”;《本草蒙筌》”;《本草蒙筌》 [8]:“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恶丹参雷丸,宜覆盆为使。禁梦遗精滑,补虚损劳伤。治头面游风,及大风浸淫 血癞;主阳痿不起,并小腹牵引绞疼。安五脏健胃强筋,安心”。唐气利水消肿”;《本草正义》:“温养元阳,则邪气自除,起。益精增志,惟 利男人”;《雷公炮制药性解》[22]:“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主助肾添精,除一切风及邪气”;《景岳全书》 [23]:“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虽曰足少阴肾经之药,然亦能养心”。唐神,安五脏,补五劳,益志气,助精强阴。治 阴痿不起,腰膝疼痛,及夜梦鬼交,遗精尿浊,小腹阴中相引疼痛等证”。清《本草备要》 [24]:“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肾祛风……强阴益精,治五劳七伤。辛温散风湿,治风气脚气水肿”;《本草正义》:“温养元阳,则邪气自除,起。覆盆子”;唐为 使。恶丹参”;《本草求真》[25]:“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温补肾阳,兼祛风湿。巴戟天专入肾……据书称为 补肾要剂,能治五痨七伤,强阴益精,以其体润故耳”。。……然气味辛温,又能祛风除湿, 故凡腰膝疼痛,风气脚气水肿”;《本草正义》:“温养元阳,则邪气自除,起等症,服之更为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益”。可见,历代均以补肾阳、强筋骨、祛 风湿为主治功效,治疗病种以男子”;唐病为主,主治男子”;唐阳痿遗精,同时主治风湿痹痛、水肿”;《本草正义》:“温养元阳,则邪气自除,起、 筋骨痿软以及女子”;唐宫冷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 3 采集与炮制 311 巴戟天采集 历代记载的巴戟天采集以二月、八月为主。《名医别录》[3]最早记载:“二月八月采 根阴干”。唐《新修本草》[5]、宋《开宝本草》[11]:“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二月、八月采根,阴干”。宋 《本草图经》[7]亦载:“二月、八月采根阴干,今多焙之。”明、清等亦记载以二月、八月 采为主,但近现代则全年均可采集(2000 年药典一部)。据前述“巴戟天苗,俗方之考证,清以前之巴戟天 主产于四川、湖北、江苏等地,地理位置偏北,且所处年代越早,地球气温越偏低,以致 采集时间受限于二月、八月。而今用之巴戟天主产地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地理位置偏 南,气候、温度方面更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利于巴戟天的生长,因此可全年采集。 312 巴戟天炮制 不同的炮制方法对巴戟天药用功效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极大的影响,其临床药用亦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较大区别。历代对 巴戟天炮制均较重视,且对巴戟天的炮制方法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不断的改进。最早记载将巴戟天“去心”。唐”用 的是东汉·华佗《华氏中藏经》[31]和晋·葛洪《肘后备急方》[32]。梁《本草经集 注》[6]、唐《备用千金要方》[33]亦记载“皆褪破、去心”。唐”。纵观历代巴戟天的炮制方 法,或槌、或浸、或蒸、或煮、或炙,大多要求除去其木心”。唐,虽也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不去心”。唐用者,但去心”。唐 与否的药性、功能、主治及其应用范围是一致的,并无严格区分,目的是将巴戟天木心”。唐作 为非药用部分。巴戟天木心”。唐强韧、多纤维、枯燥无津,质量占全药约 5%,如不去心”。唐,令 人烦躁。经分析两者化学成分也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很大差别。可见对巴戟天的净制是必要的[34],现今 药典已规定巴戟天去心”。唐后切段。可见古代常用之“去心”。唐”法一直沿用至今。通过炮制引药入 经,可增加药效。唐代一些本草开始将枸杞、金樱子”;唐、菊花制等引用于巴戟天的炮制,枸 杞子”;唐汁、金樱子”;唐汁制等可借以助阳、摄精等等。如南北朝《雷公炮炙论》[35]中:“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凡使 巴戟天,须用枸杞子”;唐汤浸一宿,待稍软漉出,却用酒浸一伏时又漉出,用菊花同熬令焦黄, 去菊花,布拭令干用”。历代还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酒制、米制、面制、盐制、油制、炒制等多项炮制技术, 其中以甘草汁制、酒制、盐制方法居多,且甘草制和盐制炮制工艺至今仍沿用,并广泛应 用于临床,疗效良好。如宋元时期不仅应用了简单的“去心”。唐”浸法,而且“炒法”也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了较多的 应用。另外,还加入了一些固体辅料,可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针对性地提高药效,包括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糯米炒治脚气、枸 杞子”;唐煎汁浸蒸助阳、酒炒祛风湿、金樱子”;唐汁炒摄精、菊花同煮理肾气。宋·寇宗奭《图经衍 义本草》[9]记载:“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人嗜酒,日须五七杯,后患脚气甚危,或教以巴戟半两,糯米同 炒,米微转色,不用米……”、“去心”。唐,糯米炒,候米赤黄,去米不用。”盐制巴戟可功专入 肾,因盐性寒,味咸,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补肾、软坚、凉血解毒”;《新修本草》[的作用,用盐制而引药入肾,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潜降作用 以抑制兴阳[35],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7]提出“去心”。唐,面炒”、“盐汤浸打去心”。唐”, 这是首次将盐制用于巴戟天的炮制,一直沿用至今。明清时期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对巴戟天的盐制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了较多的应用。如《奇效良方》[38]中提出:“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去心”。唐,青盐酒煮”;明· 李梴《医学入门》[39]中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盐水煮去心”。唐”;明·王肯堂《证治准绳》[40]载:“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巴戟 肉,盐汤浸”;明·龚廷贤《寿世保元》[41]中也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盐水泡,去心”。唐”等等。酒制巴戟则可 增强祛风湿功能,可行血、强筋健骨[36]。宋·赵佶《圣济总录》[42]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去心”。唐、酒 浸焙”,明·李时珍《本草纲目》[4]对酒制巴戟天的过程描述“巴戟天苗,俗方为:“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酒浸一宿,剉焙入药, 若急用,只以温水浸软去心”。唐用。”明代一些本草还将甘草运用于巴戟天的炮制。明·张洁 《仁术便览》[43]中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甘草汤浸去心”。唐”;《景岳全书》[23]也提到“巴戟,甘草汤 炒”、“巴戟肉,甘草汤炒”;明末·缪希雍《先醒斋广笔记》[44]也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甘草汁煮,去骨”。 甘草制巴戟天也是今用之巴戟天主要制法之一。巴戟天虽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多种炮制方法,但至今始终是 以巴戟肉、盐制巴戟天和甘草制巴戟天为主流饮片规格,且巴戟肉用居多。巴戟天的炮制 特点是借助所用辅料固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的作用,以增强壮阳、补益功能,并获得满意疗效[45]。 1 方法 111 分析软件 TCMGISII 系统由药用植物研究所陈士林教授主持研究,已通过卫生部科技成果鉴定, 该系统依托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开发而成,主要后台数据库包括国家 1∶100100 万国家基础地理 信息数据、1∶100400 万的土壤数据库和气候因子”;唐数据库。气候因子”;唐数据库是基于全国气象站 点 30 年(1971~2000 年)月地面气象数据,按国家认可的方法计算所得的按月栅格数据 (单元大小为 1kfetThomsvarsinensisOlivm2)及衍生数据,包括 6 个指标:“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平均温度、降水量、日照时数、极端 最低温度、极端最高温度、相对湿度,系统在输入相关数据,赋予选择的指标不同权重后, 经过空间聚类分析,可生成矢量分析地图,计算出与原产地不同相似系数的区域面积[67]。 112 分析方法 采用空间聚类算法,选择相关因子”;唐,调用建立的各类数据库,分析出巴戟天在全国的 生态适宜性产区分布及区域面积。巴戟天属热带、亚热带植物,喜温暖湿润,耐高温,怕 严寒。野生或栽培在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的丘陵、坡地。选择道地产区广东德 庆县为巴戟天的分析基点,确定巴戟天适宜产地分析的生态因子”;唐:“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降雨量为 1400~ 1700mm;7 月平均温度为 28℃~32℃;1 月平均温度为 13℃~16℃;海”;《本草蒙筌》拔为 200~ 700m;土壤:“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赤红壤和黄壤[11]。 2 结果与分析 211 巴戟天产区的相似度分析 采用 TCMGISII 系统分析后得出与巴戟天道地产区广东德庆县生态地理因子”;唐不同相似 系数的产地分布(表 1、图 1-3)。相似系数为 95%~100%的区域包括广东、广西、福 建、云南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总面积为 11037119kfetThomsvarsinensisOlivm2,占所在县市总面积的 3814%(图 2);相似系数为 90%~95%的区域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本草蒙筌》南、云南、湖南、浙江等, 总面积为 8576115kfetThomsvarsinensisOlivm2,占所在县市总面积的 1311%(图 3)。相似系数为 95%~100% 的区域中以广东和广西包含的县市数最多,面积最大;相似系数为 90%~95%的区域中以 广东省面积最大,云南和广西等面积次之(图 4、图 5)。表 1 巴戟天适宜产地分布情况统 计表(略) 212TCMGISII 系统分析结果与资源普查数据的对比 全国第 3 次药材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巴戟天分布于广东、海”;《本草蒙筌》南、广西、福建、江西、 湖北、云南、四川等省、区,其中主产于广东德庆、五华、郁南、紫金、封开、和平、高 要,海”;《本草蒙筌》南琼海”;《本草蒙筌》、万宁,广西北流、容县、灵山、钦州、宁明,福建南靖、平和、武平等县 [12-13]。通过 TCMGISII 系统对巴戟天的产地适宜性进行分析,得出巴戟天在全国的适 宜分布区包含广东、广西、福建、海”;《本草蒙筌》南、云南、贵州、湖南、江西、浙江等省区。分析结 果与中药资源普查的结果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较好的重叠性,表明了系统分析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同时系统 分析还得出了部分普查结果没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报道的适宜产地,这些产区可能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巴戟天的分布(资源普 查时没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了解到)。从生态地理角度来讲,这些区域也可能成为巴戟天生产的新区域。通 过系统分析结果和第 3 次中药资源普查数据的对比,使得 TCMGISII 系统分析结果的可靠 性得到验证,同时 TCMGISII 系统通过更加科学的分析手段,预测了巴戟天可能的分布区 域,也为下一次巴戟天资源普查范围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3 讨论 通过 TCMGISII 系统分析得出与巴戟天道地产区广东省德庆县生态地理因子”;唐相似系数 90%~100%的县市主要分布在广东和广西,不仅适宜区面积大,而且分布连续,应作为 优先发展的区域,福建、海”;《本草蒙筌》南、云南相对次之。湖南、贵州、浙江,江西等地分布较为分 散,从规模经济角度分析不适合发展巴戟天生产。本文只采用了一种聚类方法,且适宜区 的划分只是基于 4 种气候土壤因子”;唐得出的相似系数,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将采用更多的分 析模式,并且对气候因子”;唐作多角度的分析,将会得出更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指导意义的结果。根据以上分析 数据得出的巴戟天的种植区划和引种栽培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很高的参考价值。限于篇幅,本文分析得到的 适宜区不是指该县全部的区域,具体细化的生态适宜区未能详细列出。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2 页,此文档共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如果当前文档预览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下载需知:

1 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 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

3 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4 该文档为会员上传,版权归上传者负责解释,如若侵犯你的隐私或权利,请联系客服投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