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其它资料

法治形式与实质的法学理论

2020-02-21发布者:青青草大小:31.66 KB 下载:0

一、法治的概念及其基本内涵 对于“法治”的概念和基本内涵,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学者也都有不同的定义。 (一)西方学者关于法治的解释 西方的法治概念起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对比法治 和人治的利弊,他认为,法治的优越性在于:法是经众人审慎考虑后制定的, 同个人或少数人的意见相比,具有更多的准确性;法无感情,不会偏私,具有 公正性;法不会说话,不会像人那样信口开河,今天这样讲,明天那样讲,具 有稳定性;法是通过规范形式,特别是借助文字形式表达,具有明确性……他对 法治有很经典的论述,认为法治“优于一人之治”,“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 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的良好的法 律。亚里士多德论证了法律的确定性、稳定性,但他指出,法治“普遍的服从” “制定的良好”只能在具体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赋予具体的、也许完全不同的界 定。17、18 世纪资产阶级思想家也有很多关于法治的解释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英国的洛克认为,法治即是政府应该“以正式公布的既定的法律来进行统治,这 些法律不论贫富、不论权威,和庄稼人都一视同仁,并不因特殊情况而有出人”。 法国的卢梭认为,“凡是实行法治的国家——无论它的行政形式如何——我就称 之为共和国:因为惟有在这里才是公共利益在统治着,公共事物才是作数的”, 强调了法治的平等和民主。 (二)我国学者关于法治的解释 历史上先秦法家对“法治”一词使用比较多,韩非子曾说“治民无常,惟法为 治”,并明确提出统治者应“不务德而务法”,商鞅提出统治者应“垂法而治”,这说 明当时法家把法看成治理国家的一种重要手段。现代法学界张文显教授曾为法 治明确下了一个定义。他认为法治“应是以民主为前提和目标,以严格依法办事 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 主张法律最终追求的是民主,而且相对于社会来说,法最终会贯穿各个层面, 渗透每个社会成员的生活,社会会变成法治化了的社会,整个国家和社会将依 靠法律进行良性的运转。 (三)笔者对法治概念及其内涵分析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高更远,了解这些不同学者对法治的解释可 以帮助我们更全面、更深人地来认识法治。综上,可以看出,法治与民主、平 等、限权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而且,完整的法治应该具备两个必要方面: 形式和实质。形式上来讲,法治,要有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已经制定出来的 法律应是良好的法律,法律应受到每个人的服从和遵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实质上来讲,法治,应有自身明确的价值追求——民主、平等、限权,否则, 就失去了灵魂。如此而言,可以从这个角度总结“法治”的概念:法治,应是指以 良好的、完备的、权威的法律体系为前提和形式要素,以民主、平等、限权等 现代理念为内在灵魂、价值追求的一种治国方略。这也是“法治”的基本内涵: 完善的法律制度,立法程序法治化,普遍遵守(法律制度绝对权威性),民主、 平等、限权。 二、法治的形式 法治的形式,就是有一套比较客观的、看得见的标准来衡量法治的硬件是 否具备。 (一)完善的法律制度 国家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也就是法制完备,指法律体系完善,类别齐全、 系统规范。正如张文显教授在《法理学》一书中提到的:凡是应由法律制度调 整的,均有恰当的法律制度调整。整个国家中应该由法律来调整的规范领域, 都有制定好的法律去调整,而调整不同领域的法律制度在整个法律体系中也不 是杂乱无章,是相互协调、互相配合的,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完备的法律制度 是建立法治国家的前提,人们首先必须有法可依,才有可能谈执法必严、违法 必究。 (二)立法程序法治化 法律被制定出来是容易的,但制定法律应遵守严格的程序。判断法律的“良 好”带有很大主观性,因为法律调整的是利益关系,每个人代表的利益不同,评 判一条法律的标准也会不同。不过,这就为从立法,从法律制定的程序角度判 断是否是良好的法律就提供了一个客观标准。立法有独特的利益选择的特点, “利益的分化和冲突是立法活动最强大而持久的原动力。立法其实就是一个利益 表达、利益冲突、利益协调、利益整合的交涉过程,这个交涉过程是以求得共 识、达成合意和做出决定为目的。”立法这种冲突性、选择性更呼吁立法程序法 治化,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立法者应依据宪法和立法所规定的 权限和程序,他们制定法律首先要合乎现有法律规定,这样才有利于法律整体 权威性的构建;第二,立法者在立法过程中应重视调查、研究,重视公众的参 与,立法过程适当公开。第三,法律的通过是少数服从多数,但是少数人的意 见应受到足够的尊重,不能完全忽视,这样打击大家的积极性;第四,制定法 律不能忽视人民的各种利益。如果把法治比喻成舟,人民就是载舟的水,“水能 载舟,亦能覆舟”,忽视人民利益就失去了一切的根本。确保立法程序法治化, 是建立法治国家的关键一环,否则,制定出来的法律会失去应有的价值。 (三)普遍遵守 普遍遵守包括国家对法律的遵守和个人对法律的遵守,要求国家及其工作 人员(立法、司法、行政等)在各个方面都不能越权,行使公权力必须按照法 律的规定,也不能有任何特权主义;社会上的每个人都积极自觉地遵纪守法。 法律至上,具有绝对的权威性:第一,在整个社会规范体系中,法律高于道德、 纪律、政策等,其他任何社会规范都不能否定法律的效力或与法律相冲突;第 二,任何人或组织都不能享有违法的特权,都必须遵守法律规定;第三,任何 权力的拥有和行使都必须具有法律上的根据并服从于法律的规则。 三、法治的实质 法治的实质方面即法治的内在价值追求,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从根 本上指导着法治建设的方向。如果忽略了法治精神,就等于把法律与法治等同 了,历史上所有的统治者也都是法治主义者了。我国古代的皇帝也按一些程序 制定了很多法律条文,也用严格的执法手段来保证法律的实施。所以,形式只 是前提,真正的法治建设,关键还在于实质的民主、平等、限权的内涵追求。 (―)民主 民主是法治的基础又是法治的目标,是法对于人的价值的最直接的体现。建 设法治国家,并不是法律最终的追求,只是一个手段,最终是为了达到民主。没 有民主,法就是少数人专制统治的工具,就失去了基本的社会基础,少数人就 会玩弄法、无视法的存在;没有民主,法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遵守和实施,遵 守法律的人只是被迫遵守,执行者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法律就变成了一 纸空文;没有民主,法治就变成了人治的独裁。 (二)平等 平等是人本性的追求,没有谁愿意臣服于别人,它代表人的自由和尊严。 平等不仅指物质上的,还包括精神上的。历史上几乎每一次新旧政权的更替都 源于广大人民对压迫的反抗,对平等的追求。地主阶级推翻奴隶阶级的统治、 资产阶级颠覆地主阶级的统治、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压迫,包括我们将要 建立的共产主义社会,每个国家、每个社会的毛孔里都充斥着人们对平等的渴 望和呐喊。在法治国家,人人平等是法律存在的基石,否则法律就是强权统治 的借口,是实施压迫的工具。真正的法治呼唤平等,每个人都信仰法律的神圣 性,都自觉守法;每个人违反了法律都会受到法律公平的制裁,没有身份、地 位、财富之分。 (三)限权 实施法治的很大一部分就是限制权力的扩张,避免公权力对公众的伤害。 “当一个公民获得过高的权力时,则滥用权力的可能性也就更大;一切官职,如 果权力大,任期就应该短,以资补救;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 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法律需要一部分掌权者来制定(立法者),也需要另一部分掌权者来实施(司法 者),还需要所有的人去遵守。显而易见,限制权力的滥用对于法治来说有多 么重要。法治应该建立在“人性本恶”的理论基础上,人都有幽暗意识,会受欲 望的控制,尤其是掌握权力之后,依靠道德、伦理等来约束权力者是很不现实 的,最好的、最明智的办法就是有一套良性的制度。要防止滥用权力,最好是 用权力约束权力,这样每种权力都会尽量避免过界。尤其是在我们中国,限权理 念要重视。首先我们自古以来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对权力的监督总是习惯于自 上而下的监督,缺少自下而上的监督;总是习惯于纵向去监督,而缺少横向的制衡。 其次,我们的人民总是习惯于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有为的政府权力来管理自 己,而没有保护自己各种权利的敏感性,这一定程度上也主张了国家权力的扩张。 再次,我国“官本位”的思想有些严重,从近几年公务员考试的火爆程度也可以 看出来。针对种种法治之路的障碍,我们任重而道远。 崔伟.孟庆敏(郑州大学法学院,450001) 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预览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下载需知:

1 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 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

3 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4 该文档为会员上传,版权归上传者负责解释,如若侵犯你的隐私或权利,请联系客服投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