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其它分类 > 学历类其它 > 高中教育高考语文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福建卷)真题

手机扫码关注微信
随时随地刷题

高中教育高考语文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福建卷)真题

推荐等级:
  • 卷面总分:0分
  • 试卷类型:模拟试题
  • 测试费用:¥5.00
  • 试卷答案:
  • 练习次数:0
  • 作答时间:0分钟

试卷介绍

试卷预览

  •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及稿 属:写

    B.为余言周维城事甚 具:完备

    C.遂大困,死富阳 寻:不久

    D.挟三百金之富阳 贾:商人

    开始考试练习点击查看答案
  • 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周维城美好德行的一组是①引父足怀中以卧      ②立许字以女        ③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④丰贾致富,有子三人  ⑤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 ⑥拯一人者与一金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开始考试练习点击查看答案
  •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维城祖上世代住在杭州从商,有了些资产,但到了他父亲一代,因遭火灾,家道衰弱。

    B.周维城自幼遭受磨难,但乐善好施,对父母富有孝心,是一位秉礼守义的商人。

    C.文章结尾部分引用周维城感佩吴翁、焦翁的话,目的是使周维城的形象更加丰满。

    D.文章最后一句表明,作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感叹民间并不缺少仁义之士。

    开始考试练习点击查看答案
  • 4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樊城被曹操包围,诸葛亮劝刘备到襄阳躲避。刘备不忍心丢下百姓,派人告诉他们,愿意跟随的就派船接到对岸。百姓扶老携幼,哭声不断。刘备伤心至极,想投江自杀,被人阻止了。(《三国演义》)

    B.宝玉去探望生病的黛玉,黛玉看见通灵宝玉上面的字,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晴雯说这与黛玉项圈上的字是一对。宝玉果然看到金锁上刻着癞头和尚的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续”。(《红楼梦》)

    C.就在吴荪甫等待眼前的公债市场的斗争传来一个好消息时,他从王和甫的电话中得知,杜竹斋已将资金投向了赵伯韬,背叛了自己。吴荪甫对着电话,大声的叫道:“我们的大势已去了呀!”(《子夜》)

    D.隐修女认出爱斯梅拉达就是她多年前丢失的女儿,眼看着自己的女儿被官兵抓取,又无力挽救女儿。最后,她咬住侩子手的手,官兵把她使劲一推,她的头重重的撞在石板地上,死了。(《巴黎圣母院》)

    E.欧也妮把自己的私房钱全部送给了查理,她的母亲发现这件事之后,就把她幽禁在房间里。欧也妮没有火取暖,只有面包和清水度日。查理给欧也妮做点好吃的,只能在夜里给她送去。(《欧也妮、葛朗台》)。

    开始考试练习点击查看答案
  • 5下列有关先秦“诗”与“歌”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是政坛言说的产物并为西周的礼乐政治服务的,而早期的歌是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

    B.诗与歌虽然在原始功能上不同,但诗却有歌的一些元素,它们的联系方式只在音乐。

    C.“歌”向“诗”的转变,是因为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能满足通过礼乐教化臣民的需要。

    D.诗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而歌产生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

    开始考试练习点击查看答案
  •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在西周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所以诗就具有了政坛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

    B.从周代到战国以前,人们把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因为它所承载是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C.早期的歌是适合于抒发个体的情感,借助音乐可以使歌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的作用。

    D.“诗”在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后,诗与音乐就开始结合起来。

    开始考试练习点击查看答案
  • 7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三段,写北京春天时间短、风沙大,点明了北国春天的特点。

    B.作者历经飞沙走石的北国春风,“有了别样的体会”,感到北国春风不如南国春风。

    C.作者“好不痛快人也“的感慨,源于对北国春风和人们在春风中劳作场景的感受。

    D.对比是本文的主要写法,如南国春风与北国春风的对比,麦苗返青与山桃鼓苞的对比。

    E.作者对北国春风欲抑先扬,把自己对北国春风的体会抒写得淋漓尽致。

    开始考试练习点击查看答案
  • 8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内经》“天人合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只要研究清楚了“天”,也就清楚了解了“人”。反之亦然。

    B.要求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视为《内经》“天人合一”理论在诊治疾病时的具体运用。

    C.《内经》中“人事”,是指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际遇及个人经历等,即指人体身心健康状况。

    D.《内经》认为诊断“人”的病,不仅要关注“人”的生理状况、心理因素,还要考察“人”生活的社会、自然环境。

    E.近年医学界提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证明《内经》时代的医学比现代更发达。

    开始考试练习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