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政治 > 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生活与消费(125)1

2011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一直高位运行,物价形势不容乐观。为了保障居民生活,中央推出一系列措施稳定物价。下列有助于稳定物价的措施是 ①支持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供应②提高退休工资和社会保障水平  ③降低个人所得税,扩大消费需求④控制货币供应,抑制通货膨胀

发布时间:2021-04-24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试卷相关题目

  • 1孩子喜欢五颜六色,就有人往糖果里加色素;女性有“恋香之情”,就有人给酸奶加香精;薯片越爽脆越好,膨化剂当然要用足。近日,一条集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六大环节的地沟油黑色产业链浮出水面。下列关于对人体有害的“地沟油”等物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们是商品,因为有价值

    B.它们是商品,因为是劳动产品

    C.它们不应成为商品,因为不具有应有的使用价值

    D.它们不应成为商品,因为没有合理的价格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在罐装液化气价格上涨的情况下,许多家庭买了电磁炉来做饭。这说明(   )

    A.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必然导致该商品需求量的急剧减少

    B.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必然导致其替代品价格下降

    C.供求关系能直接决定商品的价格

    D.当某种商品的价格较高时消费者会积极寻找其替代品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一枚导弹的价格再跌,也不会比一个茶叶蛋的价格低;一个茶叶蛋的价格再涨,也不会比一枚导弹的价格高。之所以商品的价格不会无限波动,决定因素是

    A.商品的供求关系

    B.商品的价值

    C.商品的使用价值

    D.商品的供给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胡锦涛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用价格机制调节能源的分配和消耗,逼迫“人们节约能源” 。这里的价格机制是指

    A.供求与价格的双向互动

    B.政府指导能源价格

    C.政府统一规定能源价格

    D.能源的价值决定价格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2011年某商品的价值用美元表示是220,美国与N国间的汇率为1:8.8,假如2012年美国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且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为10%,若其他条件不变,该商品的价值用N国货币表示应为( )

    A.1760

    B.1600

    C.1936

    D.1584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按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议,成员国90%的贸易商品实行零关税。如果以前一件10元人民币元的M商品出口到某东盟成员国N国的关税为5%,本外币间的汇率为1:8。2010年该商品实行零关税,中国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5%,其他条件不变,则一件M商品在实行零关税之前和之后出口到N国的价格用N国的货币单位表示分别为(   )

    A.80,84

    B.84,80

    C.84,64

    D.84,100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假设某企业2011年的劳动生产率属于社会平均水平。生产一件甲种商品的劳动耗费为12元,产量为10万件,2012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50%,其他条件不变,那么,该企业生产甲种商品的个别价值、社会价值和价值总量分别为  (    )

    A.12元、8元、 120万元

    B.12元、8元、180万元

    C.8元、12元、180万元

    D.8元、12元、120万元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2011年,京沪高铁建成通车,京沪两大城市之间实现4个小时直达。对于高铁这种交通方式,有人说,它的价格高,但速度快,用时少,也有人说,虽然它的速度快,但价格高。由此可见   

    A.商品价格的高低受供求关系影响

    B.商品价格的高低反映商品质量的优劣

    C.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商品的有用性

    D.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2011年物价上涨催生都市白领成“团购”族。如:“美团网、窝窝团、拉手网等”,这为中国网民带来一种新型的网络购物方式。网络团购的盛行表明: ①使货币职能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②没有改变商品交换的本质 ③使商品交换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④表明纸币逐渐被电子货币取代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集中表现在 ①调节生产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④加强劳动强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