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重庆)地震发 生时,会同时产生纵波和横波,纵波破坏力较小,但速度相对较快,横波破坏力较大但速度相对较慢。根据这一特性,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数十秒对较远地区发出预警,为人们争取应对时间。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地震的成功预警来源于地震活动的规律性
B.对事物因果联系的把握,提高了地震预警的预见性
C.地震预警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不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D.认识地震规律的程度,决定着地震预警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
试卷相关题目
- 1(2011、海南)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自己的哲学视为“纯粹思辨的观念”和“书斋里的学问”,强调“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而实现了哲学的变革。这表明①是否研究时代的迫切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本质区别②关注与无产阶级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③哲学社会功能的缺失是以往旧哲学区别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标志④为无产阶级提供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
A.①②
B.②⑨
C.②④
D.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2011、海南)“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亚自然条件恶劣,长期以来无人成功种植蔬菜。我国某农学专家坚信,粮食作物能生长的地方一定能种蔬菜。他在总结前人失败教训的基础上,采取收 集雨水、提高土壤墒情、选择抗寒性较强的品种等措施,在埃塞俄比亚成功种植了大白菜、茄子、辣椒等蔬菜,创造了“里程碑式的” 奇迹。他的成功从一个侧面表明①意识活动的创造性是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条件②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是改造外部世界的可靠保证③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④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
A.①②
B.① ③
C.⑦③
D.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2011、山东)2010年7月,我国自主研制的“蛟龙”潜水器潜水深度首次达到3759.39米,有利推动了我国深海探矿、海洋打捞事业的发展。这表明
A.事物的发展 取决于人类认识的提高
B.改变规律可以服务于物质生产
C.人类能够创造自在事物之间的联系
D.只有尚未认识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2011、江苏)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静止是物质具体 形态的存在方式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2011、江苏)国库也叫做国家金库,一般以为只是放钱的库房。事实上,现代意义上的国库还可以看成是一个簿记系统,用来记录所有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人们对国库的片面认识是
A.唯意志主意的
B.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C.人脑主观自生的
D.脱离客观存在的结果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2011、全国旧课标)农牧民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取得明显成效,得益于他们①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促进沙柳产业发展②尊重自然规律,完整地保护当地的自然面貌③从该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沙柳种植业④发挥自觉能动性,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2011、全国旧课标)以前,人们通常认为植物不像人和动物一样具有“记忆力”。近来,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照射到一片叶子上的光,能够让整株植物作出相应的反应。科学家认为,植物可以用“电化学信号”在叶子之间传递光强和光质信息,这种反应方式和人的神经系统的反应方式非常相似。植物“记住"光线中的信息并作出反应,进一步佐证了①任何物质都有反应特性②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③不同形式的物质具有同样的反应特性④物质的不同反应形式之间具有联系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2011、四川)《吕氏春秋、察今》记载: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以下选项,与荆人教训具有相同哲学寓意的是
A.士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
B.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C.九河盈溢,非一块所防;带甲百万,非一勇所抗
D.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2010高考、全国新课标卷20)“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的合理性在于①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②主张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③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④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2010高考、全国新课标卷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最新试卷
司法司法卷二(刑事与行政法律制度)刑诉_2009年国家司法考试
类别:资格类其它司法司法卷二(刑事与行政法律制度)刑诉_2009年国家司法考试
类别:资格类其它司法司法卷二(刑事与行政法律制度)刑诉_2009年国家司法考试
类别:资格类其它司法司法卷二(刑事与行政法律制度)2014年司法考试《卷二》考
类别:资格类其它司法司法卷二(刑事与行政法律制度)2013年国家司法考试卷二试
类别:资格类其它司法司法卷二(刑事与行政法律制度)2013年国家司法考试《卷二
类别:资格类其它司法司法卷二(刑事与行政法律制度)2013年司法考试卷二考前冲
类别:资格类其它司法司法卷二(刑事与行政法律制度)2013年司法考试卷二考前估
类别:资格类其它司法司法卷二(刑事与行政法律制度)2013年司法考试卷二模考试
类别:资格类其它司法司法卷二(刑事与行政法律制度)2013年司法考试卷二全真试
类别:资格类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