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生物 > 植物的激素调节—植物激素的应用1

对植物嫩叶所必需的矿质元素Ca和P的来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发布时间:2021-09-17

A.Ca和P既来源于土壤,也可来源于老叶

B.Ca和P来源于土壤,P也可来源于老叶

C.Ca和P只来源于土壤,不来源于老叶

D.Ca和P来源于老叶,P也来源于土壤

试卷相关题目

  • 1经过实验测定某种植物落叶中矿质元素的含量变化,甲元素含量明显少于落叶前,而乙元素为微量元素,且含量几乎不变。那么这两种元素依次最可能是

    A.P和Mg

    B.Ca和N

    C.H和Fe

    D.K和Fe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下图是植物根从土壤中吸收某矿质离子示意图。据图判断,该离子跨膜进入根毛细胞的方式为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被动运输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科学家在利用无土栽培法培养一些名贵花卉时,培养液中添加了多种必需化学元素。其配方如下表所示,其中植物根细胞吸收最少的离子是

    A.Ca2+

    B.SO42-

    C.Zn2+

    D.H2PO4-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关于水分的吸收与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下面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水分的吸收可以及时将矿质元素离子运走,因而可以促进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

    B.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增加了细胞液的浓度,因而能够促进水分的吸收

    C.矿质元素离子的主要吸收部位与水分的主要吸收部位是相同的

    D.水分的吸收与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下图示植物根细胞在一定时间内吸收K+与某些条件之间的关系(纵坐标表示吸收的速率,横坐标表示某个条件,假定其他条件均为理想状态)。则a、b、c三幅图的横坐标表示的条件,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载体数量、温度变化、氧气浓度

    B.氧气浓度、温度变化、载体数量

    C.载体数量、氧气浓度、温度变化

    D.温度变化、载体数量、氧气浓度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根吸收水分与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共同点是

    A.部位相同

    B.原理相同

    C.动力相同

    D.不消耗能量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下图为某种植物幼苗(大小、长势相同)均分为甲、乙两组后,在两种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中培养时鲜重的变化情况(其它条件相同且不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3h时,两组幼苗均已出现萎蔫现象,直接原因是蒸腾作用和根细胞失水

    B.6h后,甲组幼苗因根系开始吸收K+、NO3-,吸水能力增强,使鲜重逐渐提高

    C.12h后,若继续培养,甲组幼苗的鲜重可能超过处理前,乙组幼苗将死亡

    D.实验表明,该植物幼苗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下图为某种植物幼苗(大小、长势相同)均分为甲、乙两组后,在两种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中培养时鲜重的变化情况(其它条件相同且不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3h时,两组幼苗均已出现萎蔫现象,直接原因是蒸腾作用和根细胞失水。

    B.6h时,甲组幼苗因根系开始吸收K+、NO3-,吸水能力增强,使鲜重逐渐提高。

    C.12h后,若继续培养,甲组幼苗的鲜重可能超过处理前,乙组幼苗将死亡。

    D.实验表明,该植物幼苗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用相同的完全培养液,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在二者的吸水率几乎相同的情况下,72小时后原培养液中部分离子浓度发生了如下表的变化(表中数据为72小时后溶液中部分离子浓度占实验开始时的百分比)。分析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不同植物对矿质元素的需要量是不同的

    B.与番茄相比,水稻对SiO32-需要量大,对Ca2+需要量小

    C.不同植物根尖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

    D.植物对各种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有关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科学工作者研究了钙和硼对某种植物花粉粒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结论与结果不相符的是

    A.钙或硼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都有同样的影响

    B.适宜浓度的钙或硼分别有利于花粉管生长或花粉萌发

    C.钙对花粉管生长有明显影响,而一定范围内几乎不影响花粉的萌发

    D.硼对花粉萌发有明显影响,而一定范围内几乎不影响花粉管生长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