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历史 > 现代史—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91

近年来,有很多学者喜欢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新经济政策进行比较,甚至有的认为改革开放是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照搬照抄。关于以上两者论述错误的是  

发布时间:2021-08-17

A.改革前都面临经济困难、社会动荡

B.都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C.都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试卷相关题目

  • 1下面是苏联(俄)农业发展统计表(部分),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1921年1923年1925年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662078608730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22.1334.5544.24

    A.农业集体化推动了苏联(俄)农业的发展

    B.苏联(俄)农业发展超过了工业

    C.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联(俄)农业发展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经济发展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某书中指出:“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对此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

    A.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

    B.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C.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改变了农业优先发展的状况,实行工业优先发展。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回忆说:“(列宁时期)……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商店又开始有商品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了。”赫鲁晓夫所说的“政策”系指

    A.《土地法令》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统购统销政策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学者闻一在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其中出现在“退却年代”现象是

    A.国家集中分配产品

    B.收购制取代义务交售制

    C.允许一定程度的私有制

    D.优先发展重工业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苏俄绝大多数老近卫军、干部和党员是因投身革命而走到领导岗位的,心中充满革命理想主义和阶级斗争观念。有些领导干部一再说,新经济政策实行后,在苏联经济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了”。此材料表明了新经济政策在二十年代末终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不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B.配合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C.急于加快发展的赶超心理

    D.缺乏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应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20世纪20~30年代,美俄两国分别实行“新政”,进行了重大制度的创新,二者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A.均是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

    B.都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C.都符合了本国当时的实际需要

    D.都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列宁说:“我们宣布新经济政策后,提到日程上来的竞赛和比赛,是一场严重的竞赛……这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斗争的又一斗争形式。”这表明新经济政策

    A.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途径

    B.实质是鼓励两种经济形式的斗争

    C.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D.避免了阶级斗争的发生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有 ①都面临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②两者都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③都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④两者都保证国家获得农产品的优先权

    A.②

    B.①②

    C.②④

    D.①②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某学者把苏联(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做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斯大林模式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冬妮娅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近。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木材作为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的义务劳动。它反映出该国当时实行的经济政策的内容是(  )

    A.按劳分配

    B.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C.推行以工代赈

    D.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