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历史 > 现代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091

下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无法从图表中得出的信息是年份 类别原料手工制品机器产品189315.681.82.6191039.841.418.8192040.139.420.5

发布时间:2021-08-16

A.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近代工业在外来技术和海外市场的刺激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C.我国的自然经济更进一步解体

D.中国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

试卷相关题目

  • 11962年底,美国开始限制日本输往美国的38种棉织品,1963年增为40种。这一现象表明了

    A.美国放弃了对日本的扶植和控制

    B.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D.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有位思想家认为:“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本质。”提倡这种“知德合一”的先哲是(       )

    A.普罗泰戈拉

    B.苏格拉底

    C.伏尔泰

    D.孟德斯鸠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的策问中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

    A.一生都反对邪辟之说

    B.认为政治与思想上的“大一统”是历史必然

    C.有力地推动了法家思想的发展

    D.独尊儒术,反对“尊儒尚法”“外儒内法”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批评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5月,周恩来同中科院负责人谈话时指出:“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 承认错误。对一切科学,都要这样。”该讲话

    A.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B.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C.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D.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某文件明确规定:“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这份文件应该是

    A.中共一大的纲领

    B.国民党一大的文件

    C.《共同纲领》

    D.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下图是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图样,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此资料可以证明南优二号技术推广的成效,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B.此资料可以佐证当时农业生产受“左”倾思想影响的史实

    C.此资料报道的早稻产量过高,是虚假的,因此不具有史料价值

    D.作为一手史料,可以研究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在高校中所占的比重,由1949年的23.9%降至1952年的10.9%。一大批历史悠久的优秀的综合性大学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地位,被改为工科院校。这种调整

    A.是对旧教育所进行的彻底改造

    B.体现了向工农及其子女“开门”的教育政策

    C.适应工业化建设对人才之需求

    D.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特别行政区

    B.民族区域自治

    C.各民族一律平等

    D.民族团结互助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下列关于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与美苏争霸的发展态势有关

    B.它不能消除两国关系发展中的所有障碍

    C.它是中美两国在对外政策原则上的调整

    D.它是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表现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2月20日(2012年)与到访的中共南京市委常委刘志伟等人举行会谈,在提到日军“南京大屠杀”时河村隆之表示,“的确存在常规的战斗行为,但我认为南京(大屠杀)事件并未发生过。”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南京大屠杀的事实认定关键取决于

    A.认识事实的态度

    B.掌握直接史料和证据

    C.国际社会的定论

    D.后人的总结和认识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