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人类所定的铜矿石最低含铜量标准不断降低,使铜矿可采储量不断增加,这反映了
A.自然资源综合性特征
B.自然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性特征
C.铜矿资源具有可再生性
D.社会需求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试卷相关题目
- 12010年12月31日,中国颁布稀土出口配额制度,世界稀土产业将形成新的格局。下表是2009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稀土储量、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百分比统计表。据此完成1—2题。1、我国稀土资源储量从20世纪70年代占世界总量的74%,到2009年仅占36%,其主要原因是
A.世界稀土资源的储量基数提高
B.世界稀土资源的开采量增大
C.我国稀土资源过度开采
D.我国稀土资源的消费量下降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①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②借助稀土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大力开采③对稀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④进一步扩大稀土资源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额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我国矿产资源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
A.多伴生矿,易于综合利用
B.矿产资源分布不均,但集中成片,可建立区域性矿产基地
C.矿产资源丰富,但资源不能配套
D.有色金属、稀土金属、煤及一些金属矿储量丰富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从我国土地利用的原则考虑,下面哪个地区应该退耕还牧
A.鄱阳湖平原
B.呼伦贝尔草原
C.河西走廊
D.辽河平原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一产品一污染物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园建设就是这方面的一种尝试,据此回答各题。 (1)右图的生态园生产体系示意图反映该生态园( ) ①实现了生产的完全无污染物排放 ②促进了甘蔗种植的产业化进程 ③摆脱了生产的季节周期性和地域性 ④实现了生产过程能量和资源的梯级利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不符合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的行为是( ) A.政府制定相关的法规,加强对产品生产周期的环境监督管理 B.城市大量建设垃圾发电厂 C.消费者选用环保产品,减少废弃物 D.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减少浪费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在资源开发利用时,要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这是考虑到自然资源具有
A.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
B.资源的联系性
C.数量的有限性
D.利用的发展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京津冀所在的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①土地和耕地面积大;②人口少;③水资源利用率高;④水资源总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下图是我国区域产业CO2减排效果比较示意图,回答1—2题。1、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区域是
A.中部地区
B.南部沿海地区
C.京津地区
D.北部沿海地区 2、南部沿海地区减排压力较小,这是因为 A.经济发达B.工业结构轻型C.气候变化不明显D.以清洁能源消费为主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2009年4月,国内第一座100%稻壳燃料热电联产火电站在江西省新干县进入施工阶段。全部用稻壳作为生物质的可再生能源来发电,这是国内第一家。据此回答1~2题。 1.与江西省稻壳资源丰富的相关因素有 ( )
A.气候
B.交通
C.生产技术
D.地壳运动 2.稻壳发电的积极意义表现在 ( ) ①节约资源 ②保护环境 ③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明显的社会效益 ④利于江西省的产业转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下列关于山西省能源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煤炭、石油、天然气均非常丰富
B.铝土矿和铁矿分布相对集中
C.大同有“煤都”之称,以生产优质无烟煤而闻名
D.煤炭资源储量大,质量好,且多数煤田埋藏浅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下表反映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能源强度对比情况(能源强度:一次能源供应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电力强度:单位产值所消耗的电能,它反映了经济增长率与电力消费之间的关系),据此回答(1)~(3)题。 人均能耗吨油当量能源强度吨油当量/1000美元电力强度千瓦时/美元美国8.960.270.36英国4.240.180.24法国4.370.170.27德国4.290.160.23意大利3.500.170.23日本4.310.130.22(1)日本的能源强度和电力强度在主要发达国家中都是最低的,这说明( )
A.日本经济增长率最快
B.日本是世界上能源使用效率最高的国家
C.日本一次能源的需求量是最大的
D.日本是世界上能源使用效率最低的国家 (2)美国人均能源消费量是最高的,从生态的角度考虑( ) A.缓解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B.加重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C.缓解了对臭氧层的破坏 D.加重了对臭氧层的破坏 (3)日本的能源强度与电力强度值对我国的启示是( ) A.广开能源进口渠道 B.改进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C.改变能源消费结构 D.节约能源,加强能源储备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