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地理 >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21

我国矿产资源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

发布时间:2021-08-16

A.多伴生矿,易于综合利用

B.矿产资源分布不均,但集中成片,可建立区域性矿产基地

C.矿产资源丰富,但资源不能配套

D.有色金属、稀土金属、煤及一些金属矿储量丰富

试卷相关题目

  • 1从我国土地利用的原则考虑,下面哪个地区应该退耕还牧

    A.鄱阳湖平原

    B.呼伦贝尔草原

    C.河西走廊

    D.辽河平原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一产品一污染物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园建设就是这方面的一种尝试,据此回答各题。 (1)右图的生态园生产体系示意图反映该生态园(   ) ①实现了生产的完全无污染物排放 ②促进了甘蔗种植的产业化进程 ③摆脱了生产的季节周期性和地域性 ④实现了生产过程能量和资源的梯级利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不符合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的行为是( ) A.政府制定相关的法规,加强对产品生产周期的环境监督管理 B.城市大量建设垃圾发电厂 C.消费者选用环保产品,减少废弃物 D.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减少浪费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在资源开发利用时,要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这是考虑到自然资源具有

    A.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

    B.资源的联系性

    C.数量的有限性

    D.利用的发展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1.煤矿开采活动常会造成水土流失是因为      (   )

    A.小煤矿的采煤效率太低,浪费严重

    B.为了挖煤人们采用轮荒等耕作制度

    C.采矿破坏了地下含水层的正常运行

    D.露天煤矿建设中,大面积挖开原生地面,破坏植被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用煤来发电(火电站)与水力发电(水电站)的主要不同是

    A.火电站建设周期短,运转时投资少

    B.火电站污染空气,水电站不会破坏生态环境

    C.水电站综合效益高,运转成本低

    D.水电站建设周期短,投资少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2010年12月31日,中国颁布稀土出口配额制度,世界稀土产业将形成新的格局。下表是2009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稀土储量、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百分比统计表。据此完成1—2题。1、我国稀土资源储量从20世纪70年代占世界总量的74%,到2009年仅占36%,其主要原因是

    A.世界稀土资源的储量基数提高

    B.世界稀土资源的开采量增大

    C.我国稀土资源过度开采

    D.我国稀土资源的消费量下降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①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②借助稀土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大力开采③对稀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④进一步扩大稀土资源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额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近百年来,人类所定的铜矿石最低含铜量标准不断降低,使铜矿可采储量不断增加,这反映了

    A.自然资源综合性特征

    B.自然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性特征

    C.铜矿资源具有可再生性

    D.社会需求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京津冀所在的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①土地和耕地面积大;②人口少;③水资源利用率高;④水资源总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下图是我国区域产业CO2减排效果比较示意图,回答1—2题。1、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区域是

    A.中部地区

    B.南部沿海地区

    C.京津地区

    D.北部沿海地区 2、南部沿海地区减排压力较小,这是因为 A.经济发达B.工业结构轻型C.气候变化不明显D.以清洁能源消费为主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2009年4月,国内第一座100%稻壳燃料热电联产火电站在江西省新干县进入施工阶段。全部用稻壳作为生物质的可再生能源来发电,这是国内第一家。据此回答1~2题。 1.与江西省稻壳资源丰富的相关因素有 (    )

    A.气候

    B.交通

    C.生产技术

    D.地壳运动 2.稻壳发电的积极意义表现在 ( ) ①节约资源 ②保护环境 ③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明显的社会效益 ④利于江西省的产业转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