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参与成土过程,自然土形成后,经过人类开垦,不断翻耕、施肥、灌溉,使土壤不断熟化,形成过程为
A.肥土→生土→熟土
B.生土→熟土→肥土
C.熟土→生土→肥土
D.肥土→熟土→生土
试卷相关题目
- 1有关土壤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与工农业生产关系都很密切
B.土壤退化与人类不合理的耕作经营活动无关
C.南方水稻土的形成与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有关
D.土壤是一种永续性的可更新的资源,无论如何利用都不会损耗其肥力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读部分植物个体特征或生长土壤要素图(箭头所指方向为增大方向),回答1—2题。 1、下列数码依次表示骆驼刺、莲、茶树的是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④①③
D.②①④ 2、图中②所示的植物最可能分布在我国的 A.云贵高原 B.准噶尔盆地 C.四川盆地 D.华北平原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结合图完成1—3题。 1、判断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①土壤水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大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2、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 D.不稳定性特征 3、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 ①土壤肥力下降 ②产生土壤盐碱化 ③洪涝灾害加剧 ④渔业产量下降 ⑤三角洲面积扩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也发生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表极易发生水土流失
B.黄河下游河道淤积
C.植物光合作用减弱
D.空气质量得到提升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研究发现,长江干流江苏段河床在1985年前后平均冲淤状态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由淤积转变为冲刷。其主要原因是
A.该河段平均流速下降
B.该河段径流量减少
C.流域年降水量减少
D.上游来沙量减少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从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据此回答1—3题。 1、有关气候与土壤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少
B.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都较快
C.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
D.气候只能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 C.光热条件太差 D.水分条件太差 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气候湿热地区发育了有机质含量较低的酸性土壤 B.气候干旱地区发育了有机质含量较低的碱性土壤 C.火山爆发喷出的尘埃在大气中滞留会削弱太阳辐射和降低当地气温 D.生态系统的变化不会影响地貌变化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 森林号称“地球之肺”“环境的卫士”,东北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其在环境中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回答1—3题。 1、东北地区森林遭到大规模砍伐引起的后果,错误的是
A.便于修路
B.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
C.旱涝加剧
D.沟谷纵横 2、从东北地区自然条件来看,该区适宜林木生长的条件错误的是 A.雨热同期 B.地形平坦 C.水源充足 D.土壤肥沃 3、地球上森林被大量砍伐,森林吸收人类排放的CO2的能力减弱,温室效应增强,这就破坏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生产功能 B.生物功能 C.化学功能 D.平衡功能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地区景观相符的是
A.地表水缺乏,河流不发育,且多为内流河
B.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
C.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D.植物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多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在西双版纳地区,人们利用当地独有的自然条件,建立了多层经济林,其意义是 ①充分利用热量 ②充分利用水分 ③充分利用光照 ④充分利用土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土壤空气和土壤水分贮存于土壤孔隙中,两者体积组成比例常受外界因素影响而此消彼长。下图中虚线①表示土壤中空气和水分所占比例约为4%和46%。读图完成1~2题。 1、适宜多数作物生长的理想的土壤空气和水分比例变幅是在
A.①~②之间
B.①~④之间
C.②~③之间
D.③~④之间 2、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深厚土壤的原因是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 C.光热条件太差 D.水分条件太差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